這「罰罪」的基調算是定下了,趙諶便琢磨著賞功。不用說,徐良折彥質二臣,引軍勤王,居功至偉,要重賞;當日隨他往葛嶺,後來被太上皇貶謫、流放、軟禁的官員也要厚賜;太上皇復辟期間,上奏辭職,不甘與之同流的大臣,也要嘉獎。
想到這裏,他笑問道:「徐卿,當日你身負詔命脫圍。朕還擔心你有個閃失,不料竟然功成。你離了葛嶺之後,是如何找到折卿的?」
皇帝一問,其他幾名大臣也都來了興趣,洗耳恭聽。
徐良未語先苦笑,皇帝一見,疑惑道:「賢卿如何發笑?」
徐良答道:「臣當日離了葛嶺,山後無路,隻得連滾帶滑,間或跳躍,剛下葛嶺,亂軍已然圍山。臣無奈,隻得翻越棲霞嶺,好容易走出山區,轉向北路,一問,卻是已至餘杭。臣恐有人追捕,不敢走大道,專尋小徑,轉了兩日,已是饑渴難耐,身無分文。至武康縣,尋得知縣,以官家親筆詔示之,知縣深明大義,贈給盤纏,又派車馬一路送到鎮江府。」
眾人聽他堂堂參政,竟然落到身無分文,饑渴難耐的地步,都不禁嗟嘆,同時也為其忠義所感動。趙諶頻頻點頭,以示嘉許。
「臣本想找兩浙宣撫使趙點,召其起兵勤王。奈何……」徐六說到這裏,停了下來。因為他說一句話倒是容易,可是,趙點的禍福都在他一念之間。他如果往好了說,趙點雖則無功,卻也不至於受牽連,若往壞了說,趙點也就完了。
「趙點不肯?」趙諶已經察覺到什麽。
徐良還停片刻,才道:「倒也不是不肯,隻是光憑我一番說辭,一領黃袍,趙點不敢深信。偏生此前,杭州又給他發去了詔命,讓他逮捕微臣。在臣極力解釋規勸之下,趙點雖然沒有答應出兵,但也安排人護送過了長江。」
折彥質此時插話道:「臣認為,趙點心裏恐怕也是知道對錯的。之所以按兵不動,是想明哲保身。」
徐六注意到,皇帝聽到這裏,微微皺眉,似乎不悅。
「臣到揚州,險些被抓捕,幸得淮西安撫副使李顯忠相救,方才見到折宣撫,共議起兵。本欲徵召淮西安撫使劉光國兄弟,但他以兵少防金為由,沒有出兵,隻李顯忠引部相隨。大軍渡江時,趙點雖然派了戰船攔阻,但也是做做樣子,及至後來勤王之軍登,他也未予阻擊。」徐良道。
趙諶聽罷,感慨道:「不想賢卿受如此磨難,叫朕心中難安吶。」
「此臣本分也。」徐良俯首道。
「好,待善後畢,朕自當論功行賞。」趙諶許諾道。
幾名大臣退去後,趙諶還坐在原處,感慨良多。這二十來天,恍如夢境一般。從前,就有大臣勸他,要肅清太上皇在朝中的勢力,可當時他沒有痛下決心。現在想來,正是因為當初的縱容,才有了現在的事情。這下,正好藉此機會,將懷有二心之人驅逐出朝。
至於太上皇,此番失勢以後,他恐怕也不會再有其他想法。就踏踏實實地住在德壽宮,安享富貴吧,旁的事,就再也不要操心了。
當他思索之時,沈擇捧了一杯茶過來,放在案桌上後,隨口道:「官家,方才小奴聽徐參政遭遇,直感鼻頭髮酸吶。堂堂參知政事,竟如此落魄,可謂歷盡艱辛。更難為他一介書生,卻有如此毅力。」
趙諶聞言笑道:「他可不是書生輩,徐家累代從征,聽說從徐良的祖父起,就在西軍供職,征戰沙場。到了他父親這一輩,有三兄弟,都善戰,為西師將佐。其伯父徐茂,官至經略,黨項畏之;其二伯徐彰,就是徐衛之父,昔日號稱西軍第一虎將,殺人如麻。致仕之後,逢金軍南侵,遂重新出山,勇赴國難,立下赫赫戰功;他父徐紹,本也是武臣,不過卻好讀書,學有成,因徐茂之請,轉換文資。所以,徐家子弟,都有忠勇之性,徐良生此行伍之家,又豈能是手無縛雞之力?」
「原來如此,倒是小奴孤陋寡聞了。」沈擇笑道。
「不過,你的話也沒錯,徐良確實難能可貴。一路歷經波折,方才征來勤王之師。若非他,此事還不知是何結果,朕一定要重酬他。還有折彥質,朕打算復他郡王之爵。」趙諶道。
沈擇眼睛幾眨,笑道:「折宣撫自然功大,但之前因北伐失利方才被貶,如今不過旬月之間又復郡王爵,恐怕引人議論。」
趙諶想了想,搖頭道:「無妨,這勤王之功,還抵不得戰敗之過?」
沈擇勸道:「官家,此前對於北伐,朝臣已有不滿。方給異心之徒有機可趁,如今不可不慎。再者,小奴先前去迎徐折二大臣時,見折宣撫領兵進城,士卒皆高大少年,鎧甲鮮明,此時正列於宮前,以此炫耀武力。惹得城中百姓避之惟恐不及,這事豈非唐突?」
趙諶聞言,倒有些意外:「果有此事?」
「非隻小奴親眼所見,城中百姓亦有目共睹,豈容誑騙?」沈擇道。
趙諶思索片刻,揮手道:「想是他怕城中還有變數,因此引軍進來,別無他意。」
見皇帝替他開脫,沈擇也就不便再說什麽了。趙諶看了他幾眼,告誡道:「你隨朕多年,朕對你親近,但你說話作事要有分寸,似此朝政大事,你不可草率評說。若宰執大臣知曉,對你沒有好處。」
沈擇臉色微變,俯身告罪道:「小奴謹記。」其實,徐良跟他關係好麽?不然。折彥質跟他有過節麽?沒有。他之所以想起說這麽幾句,無非是因為方才迎二臣之時,徐良對他客氣,折彥質根本不拿正眼看他。
想到這裏,他笑問道:「徐卿,當日你身負詔命脫圍。朕還擔心你有個閃失,不料竟然功成。你離了葛嶺之後,是如何找到折卿的?」
皇帝一問,其他幾名大臣也都來了興趣,洗耳恭聽。
徐良未語先苦笑,皇帝一見,疑惑道:「賢卿如何發笑?」
徐良答道:「臣當日離了葛嶺,山後無路,隻得連滾帶滑,間或跳躍,剛下葛嶺,亂軍已然圍山。臣無奈,隻得翻越棲霞嶺,好容易走出山區,轉向北路,一問,卻是已至餘杭。臣恐有人追捕,不敢走大道,專尋小徑,轉了兩日,已是饑渴難耐,身無分文。至武康縣,尋得知縣,以官家親筆詔示之,知縣深明大義,贈給盤纏,又派車馬一路送到鎮江府。」
眾人聽他堂堂參政,竟然落到身無分文,饑渴難耐的地步,都不禁嗟嘆,同時也為其忠義所感動。趙諶頻頻點頭,以示嘉許。
「臣本想找兩浙宣撫使趙點,召其起兵勤王。奈何……」徐六說到這裏,停了下來。因為他說一句話倒是容易,可是,趙點的禍福都在他一念之間。他如果往好了說,趙點雖則無功,卻也不至於受牽連,若往壞了說,趙點也就完了。
「趙點不肯?」趙諶已經察覺到什麽。
徐良還停片刻,才道:「倒也不是不肯,隻是光憑我一番說辭,一領黃袍,趙點不敢深信。偏生此前,杭州又給他發去了詔命,讓他逮捕微臣。在臣極力解釋規勸之下,趙點雖然沒有答應出兵,但也安排人護送過了長江。」
折彥質此時插話道:「臣認為,趙點心裏恐怕也是知道對錯的。之所以按兵不動,是想明哲保身。」
徐六注意到,皇帝聽到這裏,微微皺眉,似乎不悅。
「臣到揚州,險些被抓捕,幸得淮西安撫副使李顯忠相救,方才見到折宣撫,共議起兵。本欲徵召淮西安撫使劉光國兄弟,但他以兵少防金為由,沒有出兵,隻李顯忠引部相隨。大軍渡江時,趙點雖然派了戰船攔阻,但也是做做樣子,及至後來勤王之軍登,他也未予阻擊。」徐良道。
趙諶聽罷,感慨道:「不想賢卿受如此磨難,叫朕心中難安吶。」
「此臣本分也。」徐良俯首道。
「好,待善後畢,朕自當論功行賞。」趙諶許諾道。
幾名大臣退去後,趙諶還坐在原處,感慨良多。這二十來天,恍如夢境一般。從前,就有大臣勸他,要肅清太上皇在朝中的勢力,可當時他沒有痛下決心。現在想來,正是因為當初的縱容,才有了現在的事情。這下,正好藉此機會,將懷有二心之人驅逐出朝。
至於太上皇,此番失勢以後,他恐怕也不會再有其他想法。就踏踏實實地住在德壽宮,安享富貴吧,旁的事,就再也不要操心了。
當他思索之時,沈擇捧了一杯茶過來,放在案桌上後,隨口道:「官家,方才小奴聽徐參政遭遇,直感鼻頭髮酸吶。堂堂參知政事,竟如此落魄,可謂歷盡艱辛。更難為他一介書生,卻有如此毅力。」
趙諶聞言笑道:「他可不是書生輩,徐家累代從征,聽說從徐良的祖父起,就在西軍供職,征戰沙場。到了他父親這一輩,有三兄弟,都善戰,為西師將佐。其伯父徐茂,官至經略,黨項畏之;其二伯徐彰,就是徐衛之父,昔日號稱西軍第一虎將,殺人如麻。致仕之後,逢金軍南侵,遂重新出山,勇赴國難,立下赫赫戰功;他父徐紹,本也是武臣,不過卻好讀書,學有成,因徐茂之請,轉換文資。所以,徐家子弟,都有忠勇之性,徐良生此行伍之家,又豈能是手無縛雞之力?」
「原來如此,倒是小奴孤陋寡聞了。」沈擇笑道。
「不過,你的話也沒錯,徐良確實難能可貴。一路歷經波折,方才征來勤王之師。若非他,此事還不知是何結果,朕一定要重酬他。還有折彥質,朕打算復他郡王之爵。」趙諶道。
沈擇眼睛幾眨,笑道:「折宣撫自然功大,但之前因北伐失利方才被貶,如今不過旬月之間又復郡王爵,恐怕引人議論。」
趙諶想了想,搖頭道:「無妨,這勤王之功,還抵不得戰敗之過?」
沈擇勸道:「官家,此前對於北伐,朝臣已有不滿。方給異心之徒有機可趁,如今不可不慎。再者,小奴先前去迎徐折二大臣時,見折宣撫領兵進城,士卒皆高大少年,鎧甲鮮明,此時正列於宮前,以此炫耀武力。惹得城中百姓避之惟恐不及,這事豈非唐突?」
趙諶聞言,倒有些意外:「果有此事?」
「非隻小奴親眼所見,城中百姓亦有目共睹,豈容誑騙?」沈擇道。
趙諶思索片刻,揮手道:「想是他怕城中還有變數,因此引軍進來,別無他意。」
見皇帝替他開脫,沈擇也就不便再說什麽了。趙諶看了他幾眼,告誡道:「你隨朕多年,朕對你親近,但你說話作事要有分寸,似此朝政大事,你不可草率評說。若宰執大臣知曉,對你沒有好處。」
沈擇臉色微變,俯身告罪道:「小奴謹記。」其實,徐良跟他關係好麽?不然。折彥質跟他有過節麽?沒有。他之所以想起說這麽幾句,無非是因為方才迎二臣之時,徐良對他客氣,折彥質根本不拿正眼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