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訊息,似乎都佐證了徐衛的預見,金軍好像還真就在防備什麽。其實,金軍一係統動作,都是奉了都元帥府的號令。兀朮擔心南朝會趁大金內亂之機,挾勝利之威北伐,所以命令前線收縮防禦。但也並不都是後撤,比如在鄭州,金軍就加強了兵力,以防備西軍出虎牢關。在河中府,耶律馬五將蒲津浮橋的東岸壁壘弄得鐵桶一般,甚至沿河設立柵欄,防備西軍渡河東進。
可小趙官家不是個輕易動搖的人,他依舊再三命令各地保持高度警戒,無事十天向中央上報一次,有事隨時報來。一直到過完年,他才終於相信徐衛是對的。到建武六年正月,群臣都建議他改年號,以示更新之象,但趙諶不允,他認為「建武」這個年號很好,在建武年間,宋軍接連獲勝,這年號很吉利。
正月上旬,西京留守兼判河南府秦檜上奏,報告鞏縣皇陵的修復工程已經結束,請朝廷派員視察驗收。趙諶分外高興,將此事告知了太上皇趙桓和道君趙佶,同時派李若水作為京西宣諭使前往視察驗收。
禁中,勤政堂。
雖然已經立春,但杭州還是有些寒意,堂中生有一座火爐,將宣室烘烤得暖和。趙諶擁一身冬裝,正坐於禦案後奮筆疾書。他的字學的是祖父趙佶,隻是遠遠沒到達道君的筆力和風骨。不知道為什麽,趙諶雖然專心地批閱奏本,可他臉上卻時常不自覺地露出微笑。
沈擇在旁邊看得有趣,忍不住問道:「官家,何以如此喜悅?」
趙諶愕然:「什麽?」
「小奴見官家批閱奏本時,常露笑容,若非歡喜得緊,怎會如此?」沈擇道。
趙諶聞言,將筆一放,臉上笑容更甚。推開蓋在腿上的皮裘,他站起身來走了幾步,笑道:「自道君宣和七年宋金開戰,至今十七年。十七年間,北夷每每南下,所過之處城池崩壞,百姓流離,為我朝開國未有之變。而如今,金人竟然於各條戰線上均作守勢,這莫非是女真人江河日下之兆?」
沈擇最懂皇帝心思,馬上順著話說道:「從官家初登大寶,王師便已止住頹勢,幾年間更是連戰連捷,中興指日可待。」
趙諶大喜,坦誠地表示道:「三皇五帝以降,中國之聖君不少。朕不才,不敢作聖君奢望,惟願史書留一筆,隻稱『中興』,願足矣。」這位英氣勃勃的天子,倒也實際,不去追求所謂「千古聖君」,隻願後人提起他時,譽為「中興之君」便心滿意足了。
「官家,朝中有朱相黃相,替聖上分擔國事,朝外有折、何、趙、徐四帥統率王師。文武並馳,中興不遠!」沈擇這句話,聽得趙諶甚是受用。自古以來,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中興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大宋能在朕手中中興於世,上無愧於祖先,下無愧於黎庶,帝王作到這個份上,夫復何求?
「官家,朱相黃相堂外求見。」一內侍入內稟報導。
趙諶一揮手:「宣。」
朱勝非黃潛善快步而入,這兩位宰相年紀相當,都過花甲。履歷也相近,都是從地方起家幹上來的。
「二卿所為何來?」趙諶坐迴身去,笑問道。
「陛下,春耕將近,大臣們商議,以今為宋金和議後首年,百廢待舉,官家宜行『藉禮』,勸民農桑,以奠邦基。」朱勝非奏道。
所謂的「藉禮」,就是指每年春天,皇帝親自或者派遣大臣代表,舉行盛大儀式,祭祀「先農氏」,也就是神農氏。在這個儀式中,高潮部分,就是皇帝親自扶犁,以示「先天下而耕作」,彰顯皇帝和朝廷重視農業,寄託勸勉農耕之意。
第六百零一章 軍政一把抓
趙諶沉思半晌,說道:「國家每每舉行儀式,耗費不少,如今三大宣撫司擴充軍備,到處都要用錢,以朕之見,能從簡就從簡,卿意如何?」
朱勝非似乎並非專為此事而來,順水推舟道:「既然官家休恤,從簡亦無不可。黃相以為呢?」
黃潛善這個人倒是不簡單,他最先是站在蔡家父子這一邊,等於是道君舊臣。但趙桓登基,他能不受牽連,甚至一路作到尚書右丞,恐怕不是運氣所致。等到徐紹朱勝非等人發動政變,他亦在遭清洗之列,貶到外地。如今又東山再起,而且是官復原職,實乃異數。
首先與那些三不知宰相相比,他的行政能力很強。他作副相,分管農田水利等事,在職期間,各地水利建設卓有成效,都沒有發生過大的災害,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儲備。他或者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但卻本職工作相當不錯。即使被貶之後,在地方上也政績斐然。
在被徐紹趕出中央以後,他跟其他的太上皇舊臣不一樣,還是時常上書言事。而且這個人的立場並非涇渭分明,善於審時度勢,比方說在趙桓被迫退位,大宋在戰場上接連取得勝利之際,他既沒有唱衰,也沒有捧殺,而是上奏稱,朝廷應該藉此機會,狠抓農商,積蓄國力以備異日再戰,反對立即舉兵北伐。這跟朱勝非的政見不謀而合,從而引起了注意。
「臣附議。」黃潛善說道。
「既然二卿都贊同,那就這麽定了。」趙諶點頭道。
朱勝非此時看了黃潛善一眼,後者思索片刻,奏道:「官家,目前一樁要緊的事,朝廷當速速裁定。」
「哦?黃卿所謂何事?」趙諶一邊問,一邊想著,最近也沒甚麽要緊的事情吧?
可小趙官家不是個輕易動搖的人,他依舊再三命令各地保持高度警戒,無事十天向中央上報一次,有事隨時報來。一直到過完年,他才終於相信徐衛是對的。到建武六年正月,群臣都建議他改年號,以示更新之象,但趙諶不允,他認為「建武」這個年號很好,在建武年間,宋軍接連獲勝,這年號很吉利。
正月上旬,西京留守兼判河南府秦檜上奏,報告鞏縣皇陵的修復工程已經結束,請朝廷派員視察驗收。趙諶分外高興,將此事告知了太上皇趙桓和道君趙佶,同時派李若水作為京西宣諭使前往視察驗收。
禁中,勤政堂。
雖然已經立春,但杭州還是有些寒意,堂中生有一座火爐,將宣室烘烤得暖和。趙諶擁一身冬裝,正坐於禦案後奮筆疾書。他的字學的是祖父趙佶,隻是遠遠沒到達道君的筆力和風骨。不知道為什麽,趙諶雖然專心地批閱奏本,可他臉上卻時常不自覺地露出微笑。
沈擇在旁邊看得有趣,忍不住問道:「官家,何以如此喜悅?」
趙諶愕然:「什麽?」
「小奴見官家批閱奏本時,常露笑容,若非歡喜得緊,怎會如此?」沈擇道。
趙諶聞言,將筆一放,臉上笑容更甚。推開蓋在腿上的皮裘,他站起身來走了幾步,笑道:「自道君宣和七年宋金開戰,至今十七年。十七年間,北夷每每南下,所過之處城池崩壞,百姓流離,為我朝開國未有之變。而如今,金人竟然於各條戰線上均作守勢,這莫非是女真人江河日下之兆?」
沈擇最懂皇帝心思,馬上順著話說道:「從官家初登大寶,王師便已止住頹勢,幾年間更是連戰連捷,中興指日可待。」
趙諶大喜,坦誠地表示道:「三皇五帝以降,中國之聖君不少。朕不才,不敢作聖君奢望,惟願史書留一筆,隻稱『中興』,願足矣。」這位英氣勃勃的天子,倒也實際,不去追求所謂「千古聖君」,隻願後人提起他時,譽為「中興之君」便心滿意足了。
「官家,朝中有朱相黃相,替聖上分擔國事,朝外有折、何、趙、徐四帥統率王師。文武並馳,中興不遠!」沈擇這句話,聽得趙諶甚是受用。自古以來,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中興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大宋能在朕手中中興於世,上無愧於祖先,下無愧於黎庶,帝王作到這個份上,夫復何求?
「官家,朱相黃相堂外求見。」一內侍入內稟報導。
趙諶一揮手:「宣。」
朱勝非黃潛善快步而入,這兩位宰相年紀相當,都過花甲。履歷也相近,都是從地方起家幹上來的。
「二卿所為何來?」趙諶坐迴身去,笑問道。
「陛下,春耕將近,大臣們商議,以今為宋金和議後首年,百廢待舉,官家宜行『藉禮』,勸民農桑,以奠邦基。」朱勝非奏道。
所謂的「藉禮」,就是指每年春天,皇帝親自或者派遣大臣代表,舉行盛大儀式,祭祀「先農氏」,也就是神農氏。在這個儀式中,高潮部分,就是皇帝親自扶犁,以示「先天下而耕作」,彰顯皇帝和朝廷重視農業,寄託勸勉農耕之意。
第六百零一章 軍政一把抓
趙諶沉思半晌,說道:「國家每每舉行儀式,耗費不少,如今三大宣撫司擴充軍備,到處都要用錢,以朕之見,能從簡就從簡,卿意如何?」
朱勝非似乎並非專為此事而來,順水推舟道:「既然官家休恤,從簡亦無不可。黃相以為呢?」
黃潛善這個人倒是不簡單,他最先是站在蔡家父子這一邊,等於是道君舊臣。但趙桓登基,他能不受牽連,甚至一路作到尚書右丞,恐怕不是運氣所致。等到徐紹朱勝非等人發動政變,他亦在遭清洗之列,貶到外地。如今又東山再起,而且是官復原職,實乃異數。
首先與那些三不知宰相相比,他的行政能力很強。他作副相,分管農田水利等事,在職期間,各地水利建設卓有成效,都沒有發生過大的災害,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儲備。他或者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但卻本職工作相當不錯。即使被貶之後,在地方上也政績斐然。
在被徐紹趕出中央以後,他跟其他的太上皇舊臣不一樣,還是時常上書言事。而且這個人的立場並非涇渭分明,善於審時度勢,比方說在趙桓被迫退位,大宋在戰場上接連取得勝利之際,他既沒有唱衰,也沒有捧殺,而是上奏稱,朝廷應該藉此機會,狠抓農商,積蓄國力以備異日再戰,反對立即舉兵北伐。這跟朱勝非的政見不謀而合,從而引起了注意。
「臣附議。」黃潛善說道。
「既然二卿都贊同,那就這麽定了。」趙諶點頭道。
朱勝非此時看了黃潛善一眼,後者思索片刻,奏道:「官家,目前一樁要緊的事,朝廷當速速裁定。」
「哦?黃卿所謂何事?」趙諶一邊問,一邊想著,最近也沒甚麽要緊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