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句話,徐紹臉上露出笑意。當年他和侄子徐衛一同赴行在,兩叔侄曾有過一番討論,徐衛說江南安逸,越往後,這裏的人恐怕就越不思進取,隻求偏安一隅。多年以來,這一直是徐紹最擔心的,如今皇帝如此表態,叫他欣慰。
趙諶此來,首為探望,其次也是很多事情想問徐紹意見。君臣二人沉默片刻之後,趙諶問道:「太師觀滿朝大臣,誰人可繼次相之位?」
徐紹喘息道:「朝中無人。」本為以大臣的角度來說,謙虛謹慎才是他應有的作風,但徐紹作事雷厲風行,如今又是彌留之際,也就扒去了一切虛偽,直言相告。
趙諶聽後,略一思索,又問:「秦檜如何?」
徐紹答道:「非此人不可佐吾皇。」
趙諶記在心裏,又問:「徐紹判河南府,兼修皇陵,一時迴不得。朕欲使朱勝非兼兩相,總三省,可行麽?」
徐紹好一陣沒迴答,直到皇帝再次詢問,他才道:「朱相迂腐刻板,意誌不決,行事疲軟,若是平時,可算稱職,方今亂世,恐非大破大立之選。」
趙諶雖然聽著,也並沒有反駁,但心裏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官家,和議之事如何?」一陣之後,徐紹主動問道。他這段時間病重,家人並不敢將朝政消息轉告,因為他極力反對議和,怕他知道消息動怒傷身。
趙諶聽他提起這事,不禁嘆了一聲:「朕已下詔,拒絕稱臣,仍維持宋金伯侄關係。金使張通古已然歸金,朝中……」
徐紹聞聽此言,雙目睜開,頗有些激動道:「吾皇聖明!」
趙諶苦笑一聲,暗思若是朝中都像你這般想,朕也就不用如此煩惱。徐紹不知是不是受了此事刺激,恢復了些精神,對皇帝說道:「陛下雖登位不久,然有如此魄力,可謂軍民之幸!金人起於山林之間,倚其殘暴而淩虐四方。然自古以來,取天下易,治天下難。秦王掃六合,統八荒,何等壯烈,然二世而亡。文帝終四百年之分裂,使天下歸一,亦兩世而終。金人攻滅契丹,占我半壁,其武功可謂盛極。然此等狄夷禽獸之輩,不過開化之初,方離茹毛飲血,何談治國?久之必生內亂!而我軍民,受十數載戰亂分裂之苦,與女真仇深似海,不共戴天!今南方安定,川陝強兵,陛下宜勤修內政,積蓄力量,待時有變,即詔川陝之兵入河東,荊湖江西恢中原,誠若如此大事可定!」
趙諶聽了一席話,也不禁為之振奮,昂然道:「此朕畢生之所求!」
徐紹情緒過於起伏,咳嗽不止,趙諶急忙撫慰道:「太師不可輕動。」
「無妨!無妨!」徐紹喘息道。看著麵前這位雖嫌單薄,卻一臉堅毅的年輕皇帝,迴想起當年擁立他登位時的情景,直感不可思議。彼時,官家年少,卻不知他胸藏大誌!如今大宋有恢復之君,亦有恢復之臣,何愁不能北逐女真,恢復故土?
可很快,徐紹這份樂觀就被現實所打破。太上皇雖然禪位於官家,卻是被迫無奈,一直以來他都沒有放棄對朝政的幹預,朝中部分大臣也還對他心存妄想。這得怪自己,若是當年清洗耿南仲一黨時,下手再狠一些,將這些人統統驅趕出中央,也不會有今日之事!這兩年,因為官家的「反抗」,他們父子的關係很緊張,照此發展下去,難保不會有變!
一念至此,徐紹顧不得許多,低聲道:「官家,議和之事,德壽宮是何反應?」
趙諶臉色一暗,搖頭不語。他不說徐紹也能猜到,沉聲道:「天子乃國家之元首,臣民之君父,當與百官共治天下,於德壽宮,盡孝可也,不必顧慮其他!」
趙諶仍舊沉默,他知道徐紹是為家國天下計,但天下是趙家的天下,皇帝的國事和家事又怎能分得清楚?
徐紹見狀,懇切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陛下聽臣一句勸,務必提防德壽宮!」
聽他把話挑明,趙諶不禁色變:「太師言下之意……」
徐紹極力壓低聲音:「太上正當壯年,昔日禪位乃形勢所迫,其心何甘?屢屢幹涉軍政,左右天子,便是為此!官家若不提防,必遭禍害!」
趙諶聽得額冒冷汗,目光遊離,盡管他知道父親一再幹涉朝政確實不該,可他並沒有往這麽壞的方麵想。如今徐紹提出來,他是越想越驚,越想越怕,喃喃道:「不會,不會……」
「他日陛下想起臣此番言語,再想見臣,恐怕已沒有機會了。」徐紹嘆道。
當日,君臣二人商談許久,徐紹通篇隻言國事,無一語涉及私人,便是皇帝主動問他有沒有什麽要求,比方對兩個兒子徐洪徐良要不要安排,他也說兩個兒子若能為官家分憂便用,如若不然,自己還有些家產,後人也不至於餓死。
趙諶很是感動,囑咐他安心養病後,便帶著重重心事迴宮。然而當晚子時,徐紹就溘然而逝,噩耗傳入禁中,趙諶大驚!連夜召集宰執大臣相商,或是真情流露,或是籠絡人心,趙諶當著重臣的麵慟哭,大臣們也莫不感傷。
次日,皇帝親自駕臨徐府致哀,朝廷百官驚聞次相逝世,也都登門祭拜。不光是徐紹的支持者們,便是與他政見不合之人,也不得不承認,徐紹確實是一心為公,於國有勞。如今他身死,這些人也就暫時拋卻了敵意,前來盡一份心意。
趙諶此來,首為探望,其次也是很多事情想問徐紹意見。君臣二人沉默片刻之後,趙諶問道:「太師觀滿朝大臣,誰人可繼次相之位?」
徐紹喘息道:「朝中無人。」本為以大臣的角度來說,謙虛謹慎才是他應有的作風,但徐紹作事雷厲風行,如今又是彌留之際,也就扒去了一切虛偽,直言相告。
趙諶聽後,略一思索,又問:「秦檜如何?」
徐紹答道:「非此人不可佐吾皇。」
趙諶記在心裏,又問:「徐紹判河南府,兼修皇陵,一時迴不得。朕欲使朱勝非兼兩相,總三省,可行麽?」
徐紹好一陣沒迴答,直到皇帝再次詢問,他才道:「朱相迂腐刻板,意誌不決,行事疲軟,若是平時,可算稱職,方今亂世,恐非大破大立之選。」
趙諶雖然聽著,也並沒有反駁,但心裏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官家,和議之事如何?」一陣之後,徐紹主動問道。他這段時間病重,家人並不敢將朝政消息轉告,因為他極力反對議和,怕他知道消息動怒傷身。
趙諶聽他提起這事,不禁嘆了一聲:「朕已下詔,拒絕稱臣,仍維持宋金伯侄關係。金使張通古已然歸金,朝中……」
徐紹聞聽此言,雙目睜開,頗有些激動道:「吾皇聖明!」
趙諶苦笑一聲,暗思若是朝中都像你這般想,朕也就不用如此煩惱。徐紹不知是不是受了此事刺激,恢復了些精神,對皇帝說道:「陛下雖登位不久,然有如此魄力,可謂軍民之幸!金人起於山林之間,倚其殘暴而淩虐四方。然自古以來,取天下易,治天下難。秦王掃六合,統八荒,何等壯烈,然二世而亡。文帝終四百年之分裂,使天下歸一,亦兩世而終。金人攻滅契丹,占我半壁,其武功可謂盛極。然此等狄夷禽獸之輩,不過開化之初,方離茹毛飲血,何談治國?久之必生內亂!而我軍民,受十數載戰亂分裂之苦,與女真仇深似海,不共戴天!今南方安定,川陝強兵,陛下宜勤修內政,積蓄力量,待時有變,即詔川陝之兵入河東,荊湖江西恢中原,誠若如此大事可定!」
趙諶聽了一席話,也不禁為之振奮,昂然道:「此朕畢生之所求!」
徐紹情緒過於起伏,咳嗽不止,趙諶急忙撫慰道:「太師不可輕動。」
「無妨!無妨!」徐紹喘息道。看著麵前這位雖嫌單薄,卻一臉堅毅的年輕皇帝,迴想起當年擁立他登位時的情景,直感不可思議。彼時,官家年少,卻不知他胸藏大誌!如今大宋有恢復之君,亦有恢復之臣,何愁不能北逐女真,恢復故土?
可很快,徐紹這份樂觀就被現實所打破。太上皇雖然禪位於官家,卻是被迫無奈,一直以來他都沒有放棄對朝政的幹預,朝中部分大臣也還對他心存妄想。這得怪自己,若是當年清洗耿南仲一黨時,下手再狠一些,將這些人統統驅趕出中央,也不會有今日之事!這兩年,因為官家的「反抗」,他們父子的關係很緊張,照此發展下去,難保不會有變!
一念至此,徐紹顧不得許多,低聲道:「官家,議和之事,德壽宮是何反應?」
趙諶臉色一暗,搖頭不語。他不說徐紹也能猜到,沉聲道:「天子乃國家之元首,臣民之君父,當與百官共治天下,於德壽宮,盡孝可也,不必顧慮其他!」
趙諶仍舊沉默,他知道徐紹是為家國天下計,但天下是趙家的天下,皇帝的國事和家事又怎能分得清楚?
徐紹見狀,懇切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陛下聽臣一句勸,務必提防德壽宮!」
聽他把話挑明,趙諶不禁色變:「太師言下之意……」
徐紹極力壓低聲音:「太上正當壯年,昔日禪位乃形勢所迫,其心何甘?屢屢幹涉軍政,左右天子,便是為此!官家若不提防,必遭禍害!」
趙諶聽得額冒冷汗,目光遊離,盡管他知道父親一再幹涉朝政確實不該,可他並沒有往這麽壞的方麵想。如今徐紹提出來,他是越想越驚,越想越怕,喃喃道:「不會,不會……」
「他日陛下想起臣此番言語,再想見臣,恐怕已沒有機會了。」徐紹嘆道。
當日,君臣二人商談許久,徐紹通篇隻言國事,無一語涉及私人,便是皇帝主動問他有沒有什麽要求,比方對兩個兒子徐洪徐良要不要安排,他也說兩個兒子若能為官家分憂便用,如若不然,自己還有些家產,後人也不至於餓死。
趙諶很是感動,囑咐他安心養病後,便帶著重重心事迴宮。然而當晚子時,徐紹就溘然而逝,噩耗傳入禁中,趙諶大驚!連夜召集宰執大臣相商,或是真情流露,或是籠絡人心,趙諶當著重臣的麵慟哭,大臣們也莫不感傷。
次日,皇帝親自駕臨徐府致哀,朝廷百官驚聞次相逝世,也都登門祭拜。不光是徐紹的支持者們,便是與他政見不合之人,也不得不承認,徐紹確實是一心為公,於國有勞。如今他身死,這些人也就暫時拋卻了敵意,前來盡一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