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秦檜來拜
綿州,川陝宣撫處置司。
此地,即後世四川綿陽,宣撫處置司設在這裏,而非條件更好的成都,原因就在於方便更好地管轄陝西。隻不過,這歷年來,徐處仁的重心都放在四川的經營上,陝西事務多假手王庶徐良。而這兩位偏生又長期在綿州辦公,因此陝西事務很多都得靠徐衛等人,又尤其是軍事方麵。
雖說徐處仁是川陝最高軍政長官,但西軍一應調動、訓練、作戰、獎懲、擢貶,幾乎都是陝西製置司在主持,隻需走走過場而已。可徐處仁對這種局麵並沒有什麽不滿,他認為自己的才幹比前任的李綱和徐紹都不如,要想有所建樹,就必須會用人。所以,盡管本司內有人不斷提醒,說宣撫相公應該幹預兵柄,不能什麽事都由著徐衛去作。但徐處仁不以為意,這固然因為他對徐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他從前是四川宣撫使,對陝西情況不熟悉,再加上年老多病,目疾尤其厲害,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二堂內,宣撫使的辦公堂裏,徐處仁正拿著一卷文書站在窗下,側著頭,極力想看清楚上麵寫的什麽。其實這份報告送抵的時候,佐官已經簡要地向他轉述了內容,隻是他按捺不住激動,非要自己看個明白。
這位老人已經年過七旬,才冬月,他就已經裹上了厚厚的錦袍,他的公案下還放著火爐同。他一雙眼睛已經渾濁不堪,沒有絲毫神氣,如同兩潭死水一般。盡管換了多個方位,卻還是看不明白。
一人踏入堂來,四十多歲,不算高,也不矮,著三品以上高官的紫色常服,可能因為在辦公的緣故,沒有戴襆頭,雙目炯炯,氣宇軒昂,頜下留幾縷短須,分外儒雅。不是旁人,正是川陝宣撫司判官徐良。步入中年,徐六的身材有些發福,腰裏那根金帶顯得有點緊。因此,他進來之後,一手挎著腰帶,見徐處仁看得吃力,遂道:「宣相,下官來效勞?」
「常德來得正好,這是徐宣撫剛剛送來的戰報,你仔細給我說說。」徐處仁抬頭道。
一聽是堂弟送來的,徐六快步上前接過,顧不得解說,先自看了起來。他的目光隨著上麵的文字一上一下,看罷之後,長舒一口氣道:「宣撫相公,這是徐衛送來的捷報!」
「這我知道,具體的呢?」徐處仁顯得有些焦急。
「來,坐下說。」徐六說著,伸出一隻手去攙扶著徐處仁坐下。這才解說起來;徐衛在報告中稱,西軍已經拿下了陝西全境,隻剩下延安東城的金軍還在憑藉著堅固城池頑抗。目下,他已留兵圍困,主力都集結在關中平原上,下一步如何舉動,想請示一下宣撫處置司。
徐處仁聽罷,壓住心頭的喜悅,問道:「本相沒有去過延安府,不知那東城可緊要?」
徐六答道:「延安城防體係很複雜,有東西城,南北圍城,尤以東城最為堅固。但目下,陝西全境都已光復,隻剩下孤城一座,已經於大局無礙。可以說,陝西全境,已告光復!」
徐處仁一時無言,徐六看過去時,隻見老人家靠在椅背上,雙手握著,一雙渾濁的眼睛望向上方,若有所思。也不去擾他,又把堂弟這份戰報看了一遍,心中是五味雜陳。
想當年,李綱和父親兩任宣撫使,都誓言光復陝西,驅逐北夷過黃河,可他們都沒有辦到,反倒是徐處仁碰上了,這豈不是運氣?若論本事,李綱和父親都有雄才,隻不過受大環境製約,難以施展。
如今在徐處仁支持下,九弟立此殊勛,這肯定比折彥質的功勞來得分量重吧?折仲古一保江南,二保襄漢,功勞確實是不小,但「功蓋當代」未免就言過其實了。坦白說,老九若是文階,如今的地位,當不在折彥質之下。
「昔日,我受命危難之時,歷年來苦心經營,原本沒有想過這光復全陝會在我任內實現。不想如今成真,唉,陝西光復,我也走得安心。」良久,徐處仁嘆道。
徐良起初沒聽真切,還點點頭表示贊同,一陣之後才反應過來,驚訝道:「宣撫相公此言何意?」
徐處仁臉上露出笑意:「常德,老夫已是行將就木之人。難道我非要在任上作到死麽?這兩年目疾時常發作,雙目昏聵,本司日常事務多賴你和王宣撫,坦白跟你說,若非想看到陝西光復,老夫早兩年便上奏請求致仕了。如今帶著光復全陝之榮光告老還鄉,此生足矣。」
徐良一時不知如何應對。盡管,這不是徐處仁頭一次提到致仕退休這個話題。但是宣撫司裏,像徐處仁王庶這種老前輩,哪個不是經常說起這個話?也沒人當真,但觀徐宣撫今日態度,似乎不是在開玩笑?
川陝宣撫處置使,可以說是如今大宋國內,權力最大,轄區最廣,管軍最多的差遣。一千多萬軍民的父母官,這是什麽意義?徐處仁如今一句話要退,那誰來接手?誰又有那個資格接手?
「常德,依我看,可以復函徐宣撫,西軍進退讓他視情況而定。畢竟他在前方,熟悉情況,宣撫處置司還是不要多加幹涉,你意下如何?」徐處仁問道。
徐良走了神,徐處仁卻也不多說。他雖然是個忠厚長者,但卻是作過宰相,在宦海中沉浮數十載,看人還是有些眼光的。徐六在想什麽,他大概猜得到。
果然,他剛剛想起身迴案桌,徐六開口了:「宣相,這幾年來,相公嘔心瀝血,經營這川陝兩地,勞苦功高。別看如今徐製置光復陝西全境,若沒有相公在背後鼎力支持,他縱是有通天之能,也絕難辦到!川陝可以沒有徐九,卻離不開相公。相公若是致仕退休,誰又能主持大局?」
綿州,川陝宣撫處置司。
此地,即後世四川綿陽,宣撫處置司設在這裏,而非條件更好的成都,原因就在於方便更好地管轄陝西。隻不過,這歷年來,徐處仁的重心都放在四川的經營上,陝西事務多假手王庶徐良。而這兩位偏生又長期在綿州辦公,因此陝西事務很多都得靠徐衛等人,又尤其是軍事方麵。
雖說徐處仁是川陝最高軍政長官,但西軍一應調動、訓練、作戰、獎懲、擢貶,幾乎都是陝西製置司在主持,隻需走走過場而已。可徐處仁對這種局麵並沒有什麽不滿,他認為自己的才幹比前任的李綱和徐紹都不如,要想有所建樹,就必須會用人。所以,盡管本司內有人不斷提醒,說宣撫相公應該幹預兵柄,不能什麽事都由著徐衛去作。但徐處仁不以為意,這固然因為他對徐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他從前是四川宣撫使,對陝西情況不熟悉,再加上年老多病,目疾尤其厲害,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二堂內,宣撫使的辦公堂裏,徐處仁正拿著一卷文書站在窗下,側著頭,極力想看清楚上麵寫的什麽。其實這份報告送抵的時候,佐官已經簡要地向他轉述了內容,隻是他按捺不住激動,非要自己看個明白。
這位老人已經年過七旬,才冬月,他就已經裹上了厚厚的錦袍,他的公案下還放著火爐同。他一雙眼睛已經渾濁不堪,沒有絲毫神氣,如同兩潭死水一般。盡管換了多個方位,卻還是看不明白。
一人踏入堂來,四十多歲,不算高,也不矮,著三品以上高官的紫色常服,可能因為在辦公的緣故,沒有戴襆頭,雙目炯炯,氣宇軒昂,頜下留幾縷短須,分外儒雅。不是旁人,正是川陝宣撫司判官徐良。步入中年,徐六的身材有些發福,腰裏那根金帶顯得有點緊。因此,他進來之後,一手挎著腰帶,見徐處仁看得吃力,遂道:「宣相,下官來效勞?」
「常德來得正好,這是徐宣撫剛剛送來的戰報,你仔細給我說說。」徐處仁抬頭道。
一聽是堂弟送來的,徐六快步上前接過,顧不得解說,先自看了起來。他的目光隨著上麵的文字一上一下,看罷之後,長舒一口氣道:「宣撫相公,這是徐衛送來的捷報!」
「這我知道,具體的呢?」徐處仁顯得有些焦急。
「來,坐下說。」徐六說著,伸出一隻手去攙扶著徐處仁坐下。這才解說起來;徐衛在報告中稱,西軍已經拿下了陝西全境,隻剩下延安東城的金軍還在憑藉著堅固城池頑抗。目下,他已留兵圍困,主力都集結在關中平原上,下一步如何舉動,想請示一下宣撫處置司。
徐處仁聽罷,壓住心頭的喜悅,問道:「本相沒有去過延安府,不知那東城可緊要?」
徐六答道:「延安城防體係很複雜,有東西城,南北圍城,尤以東城最為堅固。但目下,陝西全境都已光復,隻剩下孤城一座,已經於大局無礙。可以說,陝西全境,已告光復!」
徐處仁一時無言,徐六看過去時,隻見老人家靠在椅背上,雙手握著,一雙渾濁的眼睛望向上方,若有所思。也不去擾他,又把堂弟這份戰報看了一遍,心中是五味雜陳。
想當年,李綱和父親兩任宣撫使,都誓言光復陝西,驅逐北夷過黃河,可他們都沒有辦到,反倒是徐處仁碰上了,這豈不是運氣?若論本事,李綱和父親都有雄才,隻不過受大環境製約,難以施展。
如今在徐處仁支持下,九弟立此殊勛,這肯定比折彥質的功勞來得分量重吧?折仲古一保江南,二保襄漢,功勞確實是不小,但「功蓋當代」未免就言過其實了。坦白說,老九若是文階,如今的地位,當不在折彥質之下。
「昔日,我受命危難之時,歷年來苦心經營,原本沒有想過這光復全陝會在我任內實現。不想如今成真,唉,陝西光復,我也走得安心。」良久,徐處仁嘆道。
徐良起初沒聽真切,還點點頭表示贊同,一陣之後才反應過來,驚訝道:「宣撫相公此言何意?」
徐處仁臉上露出笑意:「常德,老夫已是行將就木之人。難道我非要在任上作到死麽?這兩年目疾時常發作,雙目昏聵,本司日常事務多賴你和王宣撫,坦白跟你說,若非想看到陝西光復,老夫早兩年便上奏請求致仕了。如今帶著光復全陝之榮光告老還鄉,此生足矣。」
徐良一時不知如何應對。盡管,這不是徐處仁頭一次提到致仕退休這個話題。但是宣撫司裏,像徐處仁王庶這種老前輩,哪個不是經常說起這個話?也沒人當真,但觀徐宣撫今日態度,似乎不是在開玩笑?
川陝宣撫處置使,可以說是如今大宋國內,權力最大,轄區最廣,管軍最多的差遣。一千多萬軍民的父母官,這是什麽意義?徐處仁如今一句話要退,那誰來接手?誰又有那個資格接手?
「常德,依我看,可以復函徐宣撫,西軍進退讓他視情況而定。畢竟他在前方,熟悉情況,宣撫處置司還是不要多加幹涉,你意下如何?」徐處仁問道。
徐良走了神,徐處仁卻也不多說。他雖然是個忠厚長者,但卻是作過宰相,在宦海中沉浮數十載,看人還是有些眼光的。徐六在想什麽,他大概猜得到。
果然,他剛剛想起身迴案桌,徐六開口了:「宣相,這幾年來,相公嘔心瀝血,經營這川陝兩地,勞苦功高。別看如今徐製置光復陝西全境,若沒有相公在背後鼎力支持,他縱是有通天之能,也絕難辦到!川陝可以沒有徐九,卻離不開相公。相公若是致仕退休,誰又能主持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