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吳氏隨後進來,得到丈夫一句囑咐,他死後,無論公事家事,都聽老九發話。徐大這等於是把一切都託付給堂弟了。
在往渭州探望了堂兄,並接受其託付以後,徐衛迴到秦州,遍訪名醫,甚至派人入蜀,往成都各地求訪。當時,徐處仁也有些陳年舊疾,因為他身份顯赫,杭州行在派了禦醫替他診治,聞聽此消息後,即請宣撫判官徐良帶著禦醫趕赴渭州,替徐原治病。
然而,徐六和禦醫剛出川,未至鳳翔,徐原即於建武三年三月十四去世,死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因為他已經把一切託付給一個信任的人了。
徐原在涇原幾十年,威望極高,他去世的消息一傳開,營中的將領和士兵就蜂擁而至,哭拜於府外。境內的少數民族聞聽消息,也為之哀悼,各部落首領,要麽親至,要麽派遣子侄到渭州,祭拜這位「小帥」。
徐衛終究還是忘卻了堂兄的不是,隻記得他的好,一聽其辭世的消息,也為之涕下。隨後,與趕來的徐四、徐五、徐六,並其妻與子,同往渭州祭拜,主持後事。
身在綿州的徐處仁因疾不能親往,派宣撫副使王庶代表宣撫處置司前往致哀,並就撫恤養後等事宜,與徐衛及徐原遺孀商量。
徐原統兵幾十年,威震西北,且有勤王之功,徐處仁親自上表行在,上報消息。把持大權的徐紹聞聽侄子去世,可能因為自己也身患頑疾的原因,就不計較此前的種種了,得到皇帝許可以後,以詔書的形式下發陝西,高度評價徐原的功績,隱去他「跋扈」「違節」等事,追贈少保,諡烈武,賜喪葬及撫恤等資二十萬貫,授其長孫,也就是徐嚴的長子從九品的官階,表示了朝廷的優容。
一般來說,大臣去世,都要由其子孫扶棺歸葬故裏。但因為徐家祖籍大名府如今淪為金人領土,無法魂歸故裏,朝廷明令,就近安葬於渭州。
英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川陝宣撫處置使徐處仁親自替徐原撰寫「神道碑」,記述徐原一生的事跡。
建武三年三月下旬,陝西製置使徐衛和川陝宣撫副使王庶共同主持,葬徐原於渭州城南的銅城山下,參加葬禮的除親屬和宣撫製置兩司高官外,尚有其舊部士卒,不期而至者,達千人之多,極盡哀榮。
正如同徐處仁在神道碑裏稱讚徐原那樣,「功在朝廷,名在四夷」,盡管這位涇原大帥有些毛病,但也不能抹殺他的功績。
徐原的去世,是西軍的一大損失,因為他的辭世,標誌著西軍老一輩的將帥們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謝幕而去。盡管尚在人世的折可求、劉延慶、姚古等人都是西軍元老級別的人物,但他們都已不在陝西,且並不統率西軍,因此,以徐衛為代表的少壯派,完全掌握了西軍的兵柄。
徐原一走,涇原帥位懸空,這是川陝兩司不得不麵對的問題。宣撫副使王庶、宣撫判官徐良、製置使徐衛,在處理完徐原的後事之後,都滯留渭州。為什麽?一是要鎮住地方,不能有任何「不穩定」的因素出現。二是盡快決定誰來繼任。
這個卻好辦,此前徐九已經跟徐處仁商量過,下一任涇原帥不作他想,就是現任「涇原路經略安撫副使兼兵馬副總管」的王稟。
三月末,王庶代表宣撫處置司,正式任命王稟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但王稟並不是出身於西軍,他早年是河東的武官,曾在時任太原知府張孝純的領導下,堅持太原城大半年,頂住了金軍瘋狂的進攻以及不厭其煩的誘降,功勞很大。後來,種師中救太原,他因此隸屬於種家軍,這才算跟西軍搭上了關係。
盡管王稟功勞不小,能力很強,名聲也大,但是,西軍是一支講派係,講宗族,講山頭的武裝力量。徐衛、姚平仲、劉光世、哪一個不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他們的長輩和先人,都是在這片土地上奮戰了多年的,王稟,以一個「外來人口」的身份,想當好這個涇原帥,顯然難度很大。
旁的不說,那邊境上的黨項、迴鶻、藏擦勒等少數民族的首領認識你是誰啊?還有,涇原帥司的部隊,先受徐茂統率,後受徐原節製,倒不說它就成了私人武裝,但「徐家軍」這個稱唿應該是合適的,你王稟憑什麽來發號司令?就憑上頭的委派?嗬嗬,還差點意思吧?
有鑑於此,王庶根據徐衛的舉薦,任命徐原次子徐成為「涇原路經略安撫副使兼兵馬副總管」。有議這事的時候,有人提出,徐成資歷淺,在軍中威望不高,不如他兄長徐嚴。但是徐六和徐九力排眾議,都認為徐成是最合適的人選。
首先,他是徐原的兒子,老子英雄兒好漢,這沒說的。其次,徐成在此前的反擊韓軍作戰中戰功顯赫,且俘虜偽朝齊王高孝恭之子高宛,並代表西軍赴行在獻俘,受到了天子賜見,獲擢觀察使。就憑這一點,誰能跟他比?
至於徐嚴,兩司長官暫時沒動他的位置,仍任涇原帥司都統製,並把他的官階拔了一級,以示對忠良之後的照顧吧。
涇原帥司人事變動塵埃落定,也就代表著「西軍大團結」的時代降臨了。
第五百四十三章 發兵潼關
建武三年五月,川陝大稔,且不說物產豐盛的四川,便在陝西,隻徐衛的防區裏,就收穫了糧食四十餘萬斛,扣除了鄉兵百姓的口糧之後,上交帥司的也有近十萬斛。再加上宣撫處置司下撥的軍糧,以及前兩年的儲備,紫金虎是絕對的兵精糧足!
在往渭州探望了堂兄,並接受其託付以後,徐衛迴到秦州,遍訪名醫,甚至派人入蜀,往成都各地求訪。當時,徐處仁也有些陳年舊疾,因為他身份顯赫,杭州行在派了禦醫替他診治,聞聽此消息後,即請宣撫判官徐良帶著禦醫趕赴渭州,替徐原治病。
然而,徐六和禦醫剛出川,未至鳳翔,徐原即於建武三年三月十四去世,死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因為他已經把一切託付給一個信任的人了。
徐原在涇原幾十年,威望極高,他去世的消息一傳開,營中的將領和士兵就蜂擁而至,哭拜於府外。境內的少數民族聞聽消息,也為之哀悼,各部落首領,要麽親至,要麽派遣子侄到渭州,祭拜這位「小帥」。
徐衛終究還是忘卻了堂兄的不是,隻記得他的好,一聽其辭世的消息,也為之涕下。隨後,與趕來的徐四、徐五、徐六,並其妻與子,同往渭州祭拜,主持後事。
身在綿州的徐處仁因疾不能親往,派宣撫副使王庶代表宣撫處置司前往致哀,並就撫恤養後等事宜,與徐衛及徐原遺孀商量。
徐原統兵幾十年,威震西北,且有勤王之功,徐處仁親自上表行在,上報消息。把持大權的徐紹聞聽侄子去世,可能因為自己也身患頑疾的原因,就不計較此前的種種了,得到皇帝許可以後,以詔書的形式下發陝西,高度評價徐原的功績,隱去他「跋扈」「違節」等事,追贈少保,諡烈武,賜喪葬及撫恤等資二十萬貫,授其長孫,也就是徐嚴的長子從九品的官階,表示了朝廷的優容。
一般來說,大臣去世,都要由其子孫扶棺歸葬故裏。但因為徐家祖籍大名府如今淪為金人領土,無法魂歸故裏,朝廷明令,就近安葬於渭州。
英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川陝宣撫處置使徐處仁親自替徐原撰寫「神道碑」,記述徐原一生的事跡。
建武三年三月下旬,陝西製置使徐衛和川陝宣撫副使王庶共同主持,葬徐原於渭州城南的銅城山下,參加葬禮的除親屬和宣撫製置兩司高官外,尚有其舊部士卒,不期而至者,達千人之多,極盡哀榮。
正如同徐處仁在神道碑裏稱讚徐原那樣,「功在朝廷,名在四夷」,盡管這位涇原大帥有些毛病,但也不能抹殺他的功績。
徐原的去世,是西軍的一大損失,因為他的辭世,標誌著西軍老一輩的將帥們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謝幕而去。盡管尚在人世的折可求、劉延慶、姚古等人都是西軍元老級別的人物,但他們都已不在陝西,且並不統率西軍,因此,以徐衛為代表的少壯派,完全掌握了西軍的兵柄。
徐原一走,涇原帥位懸空,這是川陝兩司不得不麵對的問題。宣撫副使王庶、宣撫判官徐良、製置使徐衛,在處理完徐原的後事之後,都滯留渭州。為什麽?一是要鎮住地方,不能有任何「不穩定」的因素出現。二是盡快決定誰來繼任。
這個卻好辦,此前徐九已經跟徐處仁商量過,下一任涇原帥不作他想,就是現任「涇原路經略安撫副使兼兵馬副總管」的王稟。
三月末,王庶代表宣撫處置司,正式任命王稟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但王稟並不是出身於西軍,他早年是河東的武官,曾在時任太原知府張孝純的領導下,堅持太原城大半年,頂住了金軍瘋狂的進攻以及不厭其煩的誘降,功勞很大。後來,種師中救太原,他因此隸屬於種家軍,這才算跟西軍搭上了關係。
盡管王稟功勞不小,能力很強,名聲也大,但是,西軍是一支講派係,講宗族,講山頭的武裝力量。徐衛、姚平仲、劉光世、哪一個不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他們的長輩和先人,都是在這片土地上奮戰了多年的,王稟,以一個「外來人口」的身份,想當好這個涇原帥,顯然難度很大。
旁的不說,那邊境上的黨項、迴鶻、藏擦勒等少數民族的首領認識你是誰啊?還有,涇原帥司的部隊,先受徐茂統率,後受徐原節製,倒不說它就成了私人武裝,但「徐家軍」這個稱唿應該是合適的,你王稟憑什麽來發號司令?就憑上頭的委派?嗬嗬,還差點意思吧?
有鑑於此,王庶根據徐衛的舉薦,任命徐原次子徐成為「涇原路經略安撫副使兼兵馬副總管」。有議這事的時候,有人提出,徐成資歷淺,在軍中威望不高,不如他兄長徐嚴。但是徐六和徐九力排眾議,都認為徐成是最合適的人選。
首先,他是徐原的兒子,老子英雄兒好漢,這沒說的。其次,徐成在此前的反擊韓軍作戰中戰功顯赫,且俘虜偽朝齊王高孝恭之子高宛,並代表西軍赴行在獻俘,受到了天子賜見,獲擢觀察使。就憑這一點,誰能跟他比?
至於徐嚴,兩司長官暫時沒動他的位置,仍任涇原帥司都統製,並把他的官階拔了一級,以示對忠良之後的照顧吧。
涇原帥司人事變動塵埃落定,也就代表著「西軍大團結」的時代降臨了。
第五百四十三章 發兵潼關
建武三年五月,川陝大稔,且不說物產豐盛的四川,便在陝西,隻徐衛的防區裏,就收穫了糧食四十餘萬斛,扣除了鄉兵百姓的口糧之後,上交帥司的也有近十萬斛。再加上宣撫處置司下撥的軍糧,以及前兩年的儲備,紫金虎是絕對的兵精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