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主戰派的代表都發話了,其他人當然也沒有理由再堅持,當下,詳議司全部通過,決議撤離鎮江府!
但問題隨之而來,往哪撤?真如耿南仲所言,撤往杭州?那萬一金軍追到杭州來呢?
「既然如此,那諸卿認為,朕將往何處?」趙桓沉聲問道。
耿南仲左右一張望,見同僚們都不說話,當即對道:「先往杭州,若金軍追來,再退明州!若還來,則乘船出海!大海茫茫,金軍就算想追,也追不上!」
趙折何等大臣,本來有些抬不起頭來,但一聽這話,便抓住了反擊的機會。折彥質當即道:「若天子出海,敢問,這軍政諸般事務,誰人裁奪?難道置天下軍民於不顧麽?」
「各地自有長官,諸軍皆有帥守,這種關頭,隻能請忠誌之士,忘身於外了。」耿南仲昂首道。
「天子一旦撤主,這行在怎麽辦?」趙鼎亦問。
耿南仲居然露出了笑容:「趙相歷來堅決支持示金以強,這正是相公報效天子之時。官家撤離之後,便請趙相領導軍民抗戰如何?」
趙鼎勃然色變:「鼎乃書生輩,何曾知兵?」
耿南仲又看向折彥質:「樞密相公出身將門,文武全才,守護行在責無旁貸。」
副相黃潛善亦道:「官家若撤離,行在和江防確需有人主持,樞密相公實在是不二人選。從前徐紹任樞密使時,逢行在南遷,也是由他留守東京。」
折彥質盯他二人一眼,知道他們是在借題發揮,冷笑一聲,隨即向天子拜道:「此事恐非大臣所定,須由天子裁奪!」他,和姚平仲、徐衛、劉延慶等人,都是趙桓親自提拔的少壯派大臣代表人物,而且一向得皇帝信任,如此年輕就已經作了西府首腦,官家哪裏肯讓他以身涉險?
誰料,他話音方落,趙桓就問道:「仲古,你可願留守行在?」
折彥質被這句話噎得不知如何應對,怔了半晌,方才道:「官家但有命,臣無不遵從。」除此之外,他還能說什麽?
「疾風知勁草,國難顯忠良。」黃潛善贊道。折彥質垂首不語,他既然是將門出身,當然也就知道,皇帝一走,對長江兩岸軍民士氣的影響有多大。如果真留他守行在,恐怕真就要抱定捨身許國的決心了。
此時,外頭喧譁之聲越來越大,讓殿裏已經無法再議事。趙桓得知百官聚集於殿前廣場不肯散去,為穩定人心,遂決定將詳議司的決議公告文武百官。
當資政殿的大門緩緩推開時,外頭的嘈雜之聲頓時消失,數百隻眼睛齊刷刷射了過來,等待著最後的結果。
皇帝在宰執大臣的護擁下步出殿來,趙桓見廣場上百官齊聚,一時竟不知如何開口。自他登基以來,先就拋棄了東京故都,現在,又要放棄鎮江行在,一退再退,著實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
耿南仲在東宮就追隨他十年,當然理解主上的心思,在旁小聲道:「容臣代為公告。」
趙桓正中下懷,點頭表示應允。耿南仲清了清嗓子,朗聲道:「聖上會集宰執,開詳議司議定,為保國家之基石,朝廷之根本,決議暫時撤離行在!」
話音一落,廣場上頓時騰起一片歡唿之聲,大臣們皆山唿萬歲。趙鼎跟折彥質對視一眼,這搞什麽東西?好像多大的喜事似的!
趙桓一揮寬大的衣袖:「卿等各迴有司準備,等候詔命吧。」
文武百官再拜,正欲出宮而去時,便聽人群中有聲音道:「咦,太上皇?」
聽到「太上皇」三個字,十有八九都覺得很突然。隻因這幾年以來,太上皇深居簡出,除了他的生辰和重大節日,皇帝百官前去祝賀之外,其他時候,他從不露麵。
眾人望去,隻見資政殿東首,太上皇趙佶隻領著一個內侍,正快步而來。
第四百六十一章 風起雲湧
趙桓一見老父出現在這種場合,本來掛滿疲倦的臉上頓時陰晴不定。這幾年以來,太上皇深居簡出,而且從來不過問朝政,他到資政殿來作甚?當下便迎上前去,執禮問道:「不知何事驚動太上?」
趙佶側首望了一眼那滿場的文武官員,說道:「宮中風傳金人渡江,各處都人心惶惶,不知是真是假?」
趙桓聞言答道:「坊間傳言,不足採信。」
「哦,原來如此。」趙佶點了點頭,並沒有多餘的話,但站在原地不動,沒有離開之意。
趙桓見狀,低聲道:「江北戰事吃緊,朕已決意暫時撤離鎮江行在,還請太上皇與太後早作準備。」
趙佶聞言色變,吃驚道:「金人已至江北?那中原豈非……」
趙桓本來心煩意亂,他突然出現,又引起不快,因此語氣生硬道:「此間事朕自會處置,請太上皇勿憂。」
趙佶似乎對兒子表露出來的不滿視而不見,緊皺眉頭道:「既然北夷已至江北,皇帝這一撤,恐怕金軍南渡在即。兩河中原已然淪陷,江南若再遭橫禍,大宋百餘年基業尚餘幾許?」
趙桓不勝其煩,但當著文武百官的麵,他也不好頂撞太上,因此耐住性子答道:「朕雖與百官撤離,但行在仍留重臣領兵駐守。」
趙佶卻搖了搖頭:「天下乃皇帝之天下,縱留宰執之臣守護,軍民百姓豈能安心?」
這話什麽意思?讓重臣留守軍民百姓都不安心,還能派誰?朕的皇太子尚且年幼,總不能讓他留守來監國理事吧?除了皇子,就還剩下諸王。可朕的那些兄弟們平素裏都不過問朝政,於軍國大事不免生疏,更不可用。
但問題隨之而來,往哪撤?真如耿南仲所言,撤往杭州?那萬一金軍追到杭州來呢?
「既然如此,那諸卿認為,朕將往何處?」趙桓沉聲問道。
耿南仲左右一張望,見同僚們都不說話,當即對道:「先往杭州,若金軍追來,再退明州!若還來,則乘船出海!大海茫茫,金軍就算想追,也追不上!」
趙折何等大臣,本來有些抬不起頭來,但一聽這話,便抓住了反擊的機會。折彥質當即道:「若天子出海,敢問,這軍政諸般事務,誰人裁奪?難道置天下軍民於不顧麽?」
「各地自有長官,諸軍皆有帥守,這種關頭,隻能請忠誌之士,忘身於外了。」耿南仲昂首道。
「天子一旦撤主,這行在怎麽辦?」趙鼎亦問。
耿南仲居然露出了笑容:「趙相歷來堅決支持示金以強,這正是相公報效天子之時。官家撤離之後,便請趙相領導軍民抗戰如何?」
趙鼎勃然色變:「鼎乃書生輩,何曾知兵?」
耿南仲又看向折彥質:「樞密相公出身將門,文武全才,守護行在責無旁貸。」
副相黃潛善亦道:「官家若撤離,行在和江防確需有人主持,樞密相公實在是不二人選。從前徐紹任樞密使時,逢行在南遷,也是由他留守東京。」
折彥質盯他二人一眼,知道他們是在借題發揮,冷笑一聲,隨即向天子拜道:「此事恐非大臣所定,須由天子裁奪!」他,和姚平仲、徐衛、劉延慶等人,都是趙桓親自提拔的少壯派大臣代表人物,而且一向得皇帝信任,如此年輕就已經作了西府首腦,官家哪裏肯讓他以身涉險?
誰料,他話音方落,趙桓就問道:「仲古,你可願留守行在?」
折彥質被這句話噎得不知如何應對,怔了半晌,方才道:「官家但有命,臣無不遵從。」除此之外,他還能說什麽?
「疾風知勁草,國難顯忠良。」黃潛善贊道。折彥質垂首不語,他既然是將門出身,當然也就知道,皇帝一走,對長江兩岸軍民士氣的影響有多大。如果真留他守行在,恐怕真就要抱定捨身許國的決心了。
此時,外頭喧譁之聲越來越大,讓殿裏已經無法再議事。趙桓得知百官聚集於殿前廣場不肯散去,為穩定人心,遂決定將詳議司的決議公告文武百官。
當資政殿的大門緩緩推開時,外頭的嘈雜之聲頓時消失,數百隻眼睛齊刷刷射了過來,等待著最後的結果。
皇帝在宰執大臣的護擁下步出殿來,趙桓見廣場上百官齊聚,一時竟不知如何開口。自他登基以來,先就拋棄了東京故都,現在,又要放棄鎮江行在,一退再退,著實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
耿南仲在東宮就追隨他十年,當然理解主上的心思,在旁小聲道:「容臣代為公告。」
趙桓正中下懷,點頭表示應允。耿南仲清了清嗓子,朗聲道:「聖上會集宰執,開詳議司議定,為保國家之基石,朝廷之根本,決議暫時撤離行在!」
話音一落,廣場上頓時騰起一片歡唿之聲,大臣們皆山唿萬歲。趙鼎跟折彥質對視一眼,這搞什麽東西?好像多大的喜事似的!
趙桓一揮寬大的衣袖:「卿等各迴有司準備,等候詔命吧。」
文武百官再拜,正欲出宮而去時,便聽人群中有聲音道:「咦,太上皇?」
聽到「太上皇」三個字,十有八九都覺得很突然。隻因這幾年以來,太上皇深居簡出,除了他的生辰和重大節日,皇帝百官前去祝賀之外,其他時候,他從不露麵。
眾人望去,隻見資政殿東首,太上皇趙佶隻領著一個內侍,正快步而來。
第四百六十一章 風起雲湧
趙桓一見老父出現在這種場合,本來掛滿疲倦的臉上頓時陰晴不定。這幾年以來,太上皇深居簡出,而且從來不過問朝政,他到資政殿來作甚?當下便迎上前去,執禮問道:「不知何事驚動太上?」
趙佶側首望了一眼那滿場的文武官員,說道:「宮中風傳金人渡江,各處都人心惶惶,不知是真是假?」
趙桓聞言答道:「坊間傳言,不足採信。」
「哦,原來如此。」趙佶點了點頭,並沒有多餘的話,但站在原地不動,沒有離開之意。
趙桓見狀,低聲道:「江北戰事吃緊,朕已決意暫時撤離鎮江行在,還請太上皇與太後早作準備。」
趙佶聞言色變,吃驚道:「金人已至江北?那中原豈非……」
趙桓本來心煩意亂,他突然出現,又引起不快,因此語氣生硬道:「此間事朕自會處置,請太上皇勿憂。」
趙佶似乎對兒子表露出來的不滿視而不見,緊皺眉頭道:「既然北夷已至江北,皇帝這一撤,恐怕金軍南渡在即。兩河中原已然淪陷,江南若再遭橫禍,大宋百餘年基業尚餘幾許?」
趙桓不勝其煩,但當著文武百官的麵,他也不好頂撞太上,因此耐住性子答道:「朕雖與百官撤離,但行在仍留重臣領兵駐守。」
趙佶卻搖了搖頭:「天下乃皇帝之天下,縱留宰執之臣守護,軍民百姓豈能安心?」
這話什麽意思?讓重臣留守軍民百姓都不安心,還能派誰?朕的皇太子尚且年幼,總不能讓他留守來監國理事吧?除了皇子,就還剩下諸王。可朕的那些兄弟們平素裏都不過問朝政,於軍國大事不免生疏,更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