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在禦座上動動身子,招唿道:「你細細說,自靖康末到隆興以來,數你打得最多。你給朕和殿上長官同僚說說,在你看來,金軍如何?」
「金軍,剽悍、敢戰、頑強之師。更兼其馬軍之利,朝發千裏,暮至眼前。每戰,其統兵之官,必身先士卒之前。若戰局利,則窮追猛打,若戰局逆,仍毫不退卻,拚死反擊,罕見潰退。」
這一席話出來,趙桓默然無語,便連同殿之臣也麵麵相覷。象你這般說,金軍豈非不可戰勝?
良久,皇帝問道:「似此這般,如之奈何?」
徐衛從容答道:「金軍雖驍勇,終究血肉之軀。北夷所依仗者,一是馬軍之疾,二是嗜戰之性。其騎兵之利,也有局限,一是地形限製,二來,我軍憑藉精良器械,足可與之周旋。至於嗜戰之性,敢戰之心,我軍士兵也不缺乏。反倒是將領們,少了點決死勇氣。臣始終認為,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有了這一點,戰術素養不如人,可以訓練;武器裝備不如人,可以製造。若沒有這一點,哪怕是雄師百萬,個個穿步人甲,人人持大陌刀,也無濟於事。」
徐衛這席話,聽著有點玄,甚至有點片麵,好像沒有切中要害。但若有心,仔細琢磨,便可以發現,徐子昂其實另有所指。不錯,將不惜死,士不貪生。但問題是,將為什麽要惜死?
宋金開戰以來,女真人迅速摧垮兩河防務,攪亂中原,便是陝西,也丟了鄜延等地區。這裏麵,不光是金軍勇猛無敵,所向披靡。還有相當部分,是因為宋軍主動投降。投降當然是將領們作的決定,他們為什麽這麽做?是寡廉鮮恥,是非不分嗎?非也,大是大非,誰都懂,關鍵是在不在乎?
顯然,投降的那些宋將是不在乎這個的。至於他們為什麽不在乎,那就得反過來問,他們為什麽要在乎?宋軍的各級統兵將領,絕大多數都是兩條途徑上來的。一是從士兵作起,二是靠家族門蔭,也就是所謂的將門之後。
他們作官,拿俸祿,打仗是他們的職業。既然是職業,跟誰打不是打?什麽?軍人的榮譽感?保家衛國的赤子心?算了吧,宋軍的將領們首先大多數沒讀過什麽書,讀書的也不屑去作武臣。其次,他們沒榮譽感。從他們作官開始,就受到牽製、監視、懷疑、揣測,束手束腳,難以作為。大宋以文製武的基本國策決定了,武臣的地位不可能跟文臣相比。大宋立國以來,就有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傳統,可沒說不殺武人吶。
既然這樣,危難之時,或絕境之地,他反水投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包括皇帝在內,在場所有人對徐衛之言的理解,都流於表麵,還一個勁兒地誇,好!說得好!精闢!一語中的!
徐衛心裏暗笑。前些天在東京,嶽飛跟他說,文官不貪財,武臣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可嶽鵬舉光想到文官貪財,武臣惜死,他卻沒想過,為什麽會這樣。
在講武殿上,一眾大臣多多少少都說了些意見,但都有一種默契,不牽扯到核心問題。說了大半天,估計皇帝也聽乏了,便命眾臣退去,隻命徐衛留對。
所謂「留對」,便是皇帝要單獨谘詢某位大臣,或是臣下主動提出來還有未盡之言。
眾臣走後,趙桓也下得殿來:「南方這氣候跟中原不同,悶,隨朕走走。」
君臣二人出了講武殿,那前麵便是供天子檢閱三軍的演武廣場。此時太陽正旺,照得演武場一片泛白。他兩個便順著簷下走廊,閑庭信步。
「子昂啊,這南方比陝西如何?」趙桓在前麵隨口問道。
「聖上,陝西苦鹹之地,哪比得上江南水鄉,風景如畫?臣這幾天到城中逛了逛,直感南北兩重天。」徐衛嘴上不吝惜讚美之詞。可他卻深深地明白,越是安逸的溫柔鄉,越容易消磨掉人的鬥誌。陝西雖是西陲,可那裏,才是真正的英雄地,風雲地,成就大業之所在。
「嗯,等將來狼煙湮滅,戰事不起之時,朕在此地賜你華宅田產,逍遙過活。」趙桓這句話或許沒有其他意思,隻是隨口說說。但聽在徐衛耳裏,卻另有一番深意。
皇帝的意思是說,如果將來不打仗了,用不著你了。當然你就也沒有理由再握著兵權在外,皇恩浩蕩,在這溫柔鄉給你華宅田產,金銀美色,讓你安享榮華富貴。
若是其他人,聽了這話,隻怕樂得鼻涕泡都出來了。可徐衛不這麽想,首先,真到了那時候,你會不會這麽作,還得兩說。其次,就算真是這樣,有什麽意思?男人就要有點追求,聲色犬馬,榮華富貴誰都想,可那是你賜予的,我隻有使用權,你隨時可以收迴去。而且,還沒有七十年的年限。
我如果想要富貴的生活,我吃撐了來當兵打仗?兄弟以前幹什麽的?管你什麽北宋滅亡,我呆在南方不行嗎?南方經濟繁榮,憑兄弟這手賭術,錦衣玉食還是不成問題吧?
這還國難當頭,你都想到將來不打仗了,要學你祖先杯酒釋兵權。看來,盡管趙桓即位以來,一直推行改革,大力提高武臣地位,放寬武臣限製,但在其骨子裏,祖宗家法對他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
「怎麽不說話?不滿意?」趙桓好一陣沒聽到迴應,突然停下腳步,迴過頭來,直視著徐衛。
後者驚覺失態,不好!皇帝問這個問題時,自己遲疑了,若答得不對,禍事不小!
「金軍,剽悍、敢戰、頑強之師。更兼其馬軍之利,朝發千裏,暮至眼前。每戰,其統兵之官,必身先士卒之前。若戰局利,則窮追猛打,若戰局逆,仍毫不退卻,拚死反擊,罕見潰退。」
這一席話出來,趙桓默然無語,便連同殿之臣也麵麵相覷。象你這般說,金軍豈非不可戰勝?
良久,皇帝問道:「似此這般,如之奈何?」
徐衛從容答道:「金軍雖驍勇,終究血肉之軀。北夷所依仗者,一是馬軍之疾,二是嗜戰之性。其騎兵之利,也有局限,一是地形限製,二來,我軍憑藉精良器械,足可與之周旋。至於嗜戰之性,敢戰之心,我軍士兵也不缺乏。反倒是將領們,少了點決死勇氣。臣始終認為,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有了這一點,戰術素養不如人,可以訓練;武器裝備不如人,可以製造。若沒有這一點,哪怕是雄師百萬,個個穿步人甲,人人持大陌刀,也無濟於事。」
徐衛這席話,聽著有點玄,甚至有點片麵,好像沒有切中要害。但若有心,仔細琢磨,便可以發現,徐子昂其實另有所指。不錯,將不惜死,士不貪生。但問題是,將為什麽要惜死?
宋金開戰以來,女真人迅速摧垮兩河防務,攪亂中原,便是陝西,也丟了鄜延等地區。這裏麵,不光是金軍勇猛無敵,所向披靡。還有相當部分,是因為宋軍主動投降。投降當然是將領們作的決定,他們為什麽這麽做?是寡廉鮮恥,是非不分嗎?非也,大是大非,誰都懂,關鍵是在不在乎?
顯然,投降的那些宋將是不在乎這個的。至於他們為什麽不在乎,那就得反過來問,他們為什麽要在乎?宋軍的各級統兵將領,絕大多數都是兩條途徑上來的。一是從士兵作起,二是靠家族門蔭,也就是所謂的將門之後。
他們作官,拿俸祿,打仗是他們的職業。既然是職業,跟誰打不是打?什麽?軍人的榮譽感?保家衛國的赤子心?算了吧,宋軍的將領們首先大多數沒讀過什麽書,讀書的也不屑去作武臣。其次,他們沒榮譽感。從他們作官開始,就受到牽製、監視、懷疑、揣測,束手束腳,難以作為。大宋以文製武的基本國策決定了,武臣的地位不可能跟文臣相比。大宋立國以來,就有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傳統,可沒說不殺武人吶。
既然這樣,危難之時,或絕境之地,他反水投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包括皇帝在內,在場所有人對徐衛之言的理解,都流於表麵,還一個勁兒地誇,好!說得好!精闢!一語中的!
徐衛心裏暗笑。前些天在東京,嶽飛跟他說,文官不貪財,武臣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可嶽鵬舉光想到文官貪財,武臣惜死,他卻沒想過,為什麽會這樣。
在講武殿上,一眾大臣多多少少都說了些意見,但都有一種默契,不牽扯到核心問題。說了大半天,估計皇帝也聽乏了,便命眾臣退去,隻命徐衛留對。
所謂「留對」,便是皇帝要單獨谘詢某位大臣,或是臣下主動提出來還有未盡之言。
眾臣走後,趙桓也下得殿來:「南方這氣候跟中原不同,悶,隨朕走走。」
君臣二人出了講武殿,那前麵便是供天子檢閱三軍的演武廣場。此時太陽正旺,照得演武場一片泛白。他兩個便順著簷下走廊,閑庭信步。
「子昂啊,這南方比陝西如何?」趙桓在前麵隨口問道。
「聖上,陝西苦鹹之地,哪比得上江南水鄉,風景如畫?臣這幾天到城中逛了逛,直感南北兩重天。」徐衛嘴上不吝惜讚美之詞。可他卻深深地明白,越是安逸的溫柔鄉,越容易消磨掉人的鬥誌。陝西雖是西陲,可那裏,才是真正的英雄地,風雲地,成就大業之所在。
「嗯,等將來狼煙湮滅,戰事不起之時,朕在此地賜你華宅田產,逍遙過活。」趙桓這句話或許沒有其他意思,隻是隨口說說。但聽在徐衛耳裏,卻另有一番深意。
皇帝的意思是說,如果將來不打仗了,用不著你了。當然你就也沒有理由再握著兵權在外,皇恩浩蕩,在這溫柔鄉給你華宅田產,金銀美色,讓你安享榮華富貴。
若是其他人,聽了這話,隻怕樂得鼻涕泡都出來了。可徐衛不這麽想,首先,真到了那時候,你會不會這麽作,還得兩說。其次,就算真是這樣,有什麽意思?男人就要有點追求,聲色犬馬,榮華富貴誰都想,可那是你賜予的,我隻有使用權,你隨時可以收迴去。而且,還沒有七十年的年限。
我如果想要富貴的生活,我吃撐了來當兵打仗?兄弟以前幹什麽的?管你什麽北宋滅亡,我呆在南方不行嗎?南方經濟繁榮,憑兄弟這手賭術,錦衣玉食還是不成問題吧?
這還國難當頭,你都想到將來不打仗了,要學你祖先杯酒釋兵權。看來,盡管趙桓即位以來,一直推行改革,大力提高武臣地位,放寬武臣限製,但在其骨子裏,祖宗家法對他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
「怎麽不說話?不滿意?」趙桓好一陣沒聽到迴應,突然停下腳步,迴過頭來,直視著徐衛。
後者驚覺失態,不好!皇帝問這個問題時,自己遲疑了,若答得不對,禍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