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在這裏隻能算是晚輩,聽天子問起,還顯得有些侷促,環視前輩大臣們一眼,起身肅立答道:「臣見識淺薄,不敢妄言。」


    趙桓將衣袖一揮:「但說無妨。」


    迎著重臣們的目光,秦檜沉吟一陣後說道:「臣在山東任職時,就聽說過徐衛的名號。當時,他以鄉兵赴山東助剿,大破王善賊部。後來金人南寇,他起兵勤王,縱觀數年之來此人行事,可以說是智勇兼備。且臣查據台諫言官的劾奏,彈劾徐衛的言論,從來隻有認為他年輕資淺一類,並不涉及其他。臣所知者,已盡於此,請官家聖裁。」


    他是言官之首,發表的這些意見,也切合自己的本職。因此眾臣聽了,都不覺奇怪。


    趙桓點點頭,示意他坐下,耿南仲似乎還想說什麽,他已經擺擺手道:「罷了,朕已經用他作招討使,若不盡付權限,倘若軍中有緊急事務,一些將領跋扈抗命,豈不壞了大事?就依仲古所奏。」


    此事議定,又討論一些其他軍政要務,臨近中午,天子宣布散去。卻留下了耿南仲、何栗、徐紹三人。


    「隨朕走走。」趙桓踏出中書後,輕聲說道。


    後頭三位大臣,雖說腹中都是空空如也,但官家發話了,怎敢不從?遂若即若離的跟在後麵,隻有耿南仲跟趙桓落下半個身,何徐二人都隔著一步遠距離。走了好一陣,一直到了垂拱殿附近,趙桓才開口打破沉默:「金人三度南下,不足為奇。」他說這話時,並沒有帶著任何情緒,看得出來,現在這位大宋天子已經不像剛剛登基時那般戰戰兢兢。


    「朕所憂者,東京無險可守。」


    從前,東京還有河北作屏障,黃河作天塹。可現在河北為高世由所竊取,而黃河對於金軍來說,已經不是什麽難題。對方現在非常清楚哪裏可以強涉,哪裏可以船渡,什麽時節用什麽方式,已經是輕車熟路。雖說張所在大名府設立了招撫司,但一旦金軍大舉南下,他是絕對擋不住的。


    以前吧,總想著拆東牆補西牆,四處調兵勤王,把偌大個國家搞得雞飛狗跳。種師道去世之前,就提出了由大臣代守東京,天子退守關中的策略。當時,趙桓不以為意,可當斡離不的東路軍幾乎打到東京城下時,他才知道,這位軍中元老的建議,確是真知灼見。


    遷都,難度太大,趙宋開國一百七十餘年,東京是歷代先王苦心經營之所,一旦談及遷都,反對的聲浪不用想也知道。那麽退而求其次,朕不遷都,隻是在戰時暫且退守某處,以策萬全,這總行吧?沒想到,僅僅是這條,也招致了朝臣的強烈反彈。大臣們援用蘇東坡的言論,以周王朝為例子,認為周朝的過錯,沒有比周平王東遷洛邑更大的了。如果官家現在放棄東京,遷往別處,將動搖國本,使天下軍民人等之心浮動不安,引起大規模的恐慌。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益,他們要求皇帝,以死守社稷。


    「官家,老種相公去世時就奏過,退守關中,以策萬全。朝中大臣多因循守舊,隻顧抱死理,全然不顧陛下安危。社稷?何謂社稷?天子即社稷!隻要天子無恙,大臣軍民便有指望,若天子有失,那才是動搖國本!臣以為,此事陛下宜幹綱獨斷!」耿南仲跟了趙桓十幾年,皇帝心裏在想什麽,他是最清楚不過的。要不然,當初名列「四賊」的撮鳥們,其他三個不是貶謫就是流放,獨他還高居相位。


    不過,「幹綱獨斷」這意見,卻不是他最先提的。趙桓聽罷就看向徐紹笑道:「當初徐卿也是這般對朕說,隻是,這悠悠眾口……」


    徐紹見狀垂首道:「官家,宣和靖康年間,金人迅速摧垮兩河防線,我朝頻頻失利,原因就在於措手不及。經歷兩次女真南寇之後,我朝已逐漸扭轉一潰千裏之局麵。從今往後,就是種公遺表中所述的長期拉鋸。這個時期最為關鍵,在兩方實力不復巨大懸殊之際,就不再是比強弱,而是比對錯,看誰出大紕漏。」


    「那樞密相公認為,退守別處是大紕漏?」耿南仲側首問道。


    徐紹搖了搖頭:「最大的紕漏,莫過於天子有失。」


    君臣四人立於垂拱殿外,趙桓望著這所先君們累代構建的皇城,長嘆道:「非是朕不欲守祖先基業,實在是形勢所迫。為長遠計,不得不如此啊。」


    一起嗟嘆一陣,官家又問道:「那麽依三位愛卿之見,倘若,朕是說倘若,金軍仍舊分兩路而來。一路攻河東,一路經河北山東而寇京師,朕退守何地為宜?」


    「莫如關中!」何栗搶先答道。


    「為何?」趙桓問道。


    「關中沃野千裏,更兼六路強兵集結於此,官家若往長安,可保無虞。且京兆一地,為關中諸府之首,李綱這幾年經營得頗見起色,陛下居關中,連據秦雍,領天下而親征,可圖中興!」何栗這幾句話說得是擲地有聲,頗有見識。


    趙桓聽罷,連連點頭,似乎有認同之意。徐紹適時進言道:「官家,退一萬步說,即便是陝西有變,也可經漢中而入蜀。四川多山,地勢險峻,不利大軍驅馳,自保絕無問題。且天府之國,物產豐饒,若據此處,北人難涉大江,東南之地亦得保全。總而言之,據川陝,則天下可圖!」


    「好!二卿所言,甚合朕意!」趙桓沉聲道。


    又說一陣,皇帝大概也覺得時候不早,大臣們定然是腹中饑渴,遂笑道:「諸卿且去用飯,容朕再細細思量,不日必將決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默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默然並收藏宋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