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徐衛才明白,為什麽徐原告誡他對曲端要敬而遠之了。這個人,跟自己絕對尿不到一個壺裏,宣撫使司怎麽派他來當大帥?
不過此次事件也有有利的一麵。那幾千平陽義軍被徐衛帶迴定戎之後,他沒打算收編為虎捷軍,因為他們是馬擴的部下。千金易得,一將難求,何況還是馬擴這樣的全才。他不但能文能武,最要緊的,他恐怕是大宋唯一一個,熟知各國政治生態的人物。跟女真、契丹、黨項都說得上話,而且據稱他出使遼國,與耶律大石有過深談,後者對其頗為欣賞。促成海上之盟以及後來討還幽雲六州,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女真人也高看他一眼。這樣的人才,不能為朝廷所用,那隻能說是趙家的損失。自己不能當那不識貨的主,現在時候不到,自然不說其他,至少把關係搞好。
有鑑於此,徐衛將義軍留在了定戎,專門挑選得力幹將加以訓練。而且不用自己掏糧食,以河東義軍總管的名義問李宣撫要。李綱雖然很看重徐衛,而且幾千人的軍糧也不多,但物資儲備現在在陝西是頭等大事,他正在攢錢攢糧,準備幾年之後,或者精確地說,兩三年,至多三五年後與女真人的生死之戰。因此沒有立即答應,問徐衛,給我個理由?
徐衛還真就找出了個理由,而且不是瞎編的。他上報京兆陳述道,今後幾年之內,因為靖康和議的約束,也因為宋金雙方都需要時間喘口氣。大的戰事應該不會有,但李植在河東的擴張不會停止。這一段時間,河東義軍是遏製李逆擴張勢頭的重要力量。可義軍現在雖然有了統一的領導,但他們一無糧餉,二無裝備,都是自己解決,尤其是義軍缺乏正統嚴謹的訓練,戰鬥力上不去。李軍八千軍人就能把平陽幾萬義軍擊敗,這就很說明問題。
這幾千人,我在定戎好生訓練幾個月,放迴河東去,將是一支生力軍。而且,以後這事可以形成定製,時常從河東義軍中抽調統兵之官到定戎來受訓,一來彰顯朝廷的重視,可以振奮義軍軍心。二來,對提高義軍戰力,也有益處。李綱一見,什麽都讓這小子說盡了,自己還能說什麽?給吧。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秋故人來
平陽義軍事件塵埃落定之後,徐衛將全部精力放在訓練部隊,恢復生產上。時原華陰縣百姓大多迴歸,而從河東逃過來的難民被收編了鄉兵後,一部分調往解州屯墾,一部分被招募入正規軍。徐衛便下令還地於民,又在能力範圍之內,解決了這些迴歸百姓的燃眉之急,深得好評。前些時日,三司派員下來查清事件,順便考察了定戎軍。迴去之後,頗多溢美之詞,為此,宣撫使司專門下文褒獎。
兵務方麵,徐衛主抓三個方麵。一為重新整編,二為騎兵建設,三為戰法研習。小西山之戰虎捷傷亡慘重,甚至有成建製的損失。重新整編部隊,迫在眉睫。八月初,徐衛在徵求各級統兵官意見之後,將虎捷鄉軍兩萬餘人,重新劃為十二個指揮,也就是十二個營。其中馬軍兩指揮,步軍十指揮,每營約兩千人,各設指揮使、副指揮使、軍使、副兵馬使。以楊彥為鋒軍統製,下轄精銳步軍兩營;張憲為翼軍統製,下轄步軍兩營;吳璘為弓弩統製,下轄步軍三營;馬泰為騎兵統製,轄馬軍一營。剩下的三營步軍,一營馬軍,以及李貫的人馬由都指揮使徐衛親掌。張慶王彥二人仍任副都指揮使,吳階為軍都虞侯。
馬軍建設方麵,經過一係列戰役打下來,尤其是小西山之戰後,虎捷將領都充分認識到了騎兵的作用。在陝西宣撫使司拔下裝備戰馬後,徐衛親自過問,在軍中挑選善騎勇壯之卒,編入騎營,嚴加訓練。
在研習戰法上,一是改良吳階所創的「疊陣法」,二是有針對性地研究克製「鐵浮屠」一類重裝騎兵的戰術。這不僅僅是軍官們的事,普通士卒也可參與。提出一條意見,不管有沒有用,隻要有想法,均賞錢三貫。如果被採納,錢五十貫,升軍階一級。
除了這些分內的事務外,徐衛還暗地裏派李貫去摸清定戎境內「石炭」的情況。得到的結果是,定戎境內的石炭,全部都在原解州境內,也就是關二爺的故鄉。州中有大小炭井數十個,從前產出的石炭主要是賣往臨近各州縣,有時也供應京兆方麵。
知道了這個情況後,徐衛又了解了朝廷對於石炭的管理製度。石炭者,煤炭也,到了宋代,北方諸多大城市幾乎家家燒炭,也就是說,這東西幾乎成了生活必需品。雖然受限於勘探技術的製約,但宋代人民還是發現了河東,陝西、京東、山東這幾大石炭產區,其中尤以河東,即今山西為最。朝廷在管理上,時而官賣,時而民辦,也沒個定製。最初時是採取專賣製度。朝廷設「石炭務」和「石炭場」。務,是石炭稅收和監督機構。場,則設官掌管「採納出賣石炭」。由此可以看出,最開始,大宋朝廷是本著謀利的目的,以國家壟斷的形式掌管石炭資源。但後來,因為機構的重疊,冗員龐雜,誰都來撈一把。最後苦的就是采炭百姓。搞得人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因此,後來又撤銷這種製度,改為民辦。由商人承包,官府課稅。徐衛坐鎮定戎城,對城裏的情況自然是非常熟悉。他早就聽說,不少京兆來的商賈已經在城裏盤桓許久,估計,跟這個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不過此次事件也有有利的一麵。那幾千平陽義軍被徐衛帶迴定戎之後,他沒打算收編為虎捷軍,因為他們是馬擴的部下。千金易得,一將難求,何況還是馬擴這樣的全才。他不但能文能武,最要緊的,他恐怕是大宋唯一一個,熟知各國政治生態的人物。跟女真、契丹、黨項都說得上話,而且據稱他出使遼國,與耶律大石有過深談,後者對其頗為欣賞。促成海上之盟以及後來討還幽雲六州,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女真人也高看他一眼。這樣的人才,不能為朝廷所用,那隻能說是趙家的損失。自己不能當那不識貨的主,現在時候不到,自然不說其他,至少把關係搞好。
有鑑於此,徐衛將義軍留在了定戎,專門挑選得力幹將加以訓練。而且不用自己掏糧食,以河東義軍總管的名義問李宣撫要。李綱雖然很看重徐衛,而且幾千人的軍糧也不多,但物資儲備現在在陝西是頭等大事,他正在攢錢攢糧,準備幾年之後,或者精確地說,兩三年,至多三五年後與女真人的生死之戰。因此沒有立即答應,問徐衛,給我個理由?
徐衛還真就找出了個理由,而且不是瞎編的。他上報京兆陳述道,今後幾年之內,因為靖康和議的約束,也因為宋金雙方都需要時間喘口氣。大的戰事應該不會有,但李植在河東的擴張不會停止。這一段時間,河東義軍是遏製李逆擴張勢頭的重要力量。可義軍現在雖然有了統一的領導,但他們一無糧餉,二無裝備,都是自己解決,尤其是義軍缺乏正統嚴謹的訓練,戰鬥力上不去。李軍八千軍人就能把平陽幾萬義軍擊敗,這就很說明問題。
這幾千人,我在定戎好生訓練幾個月,放迴河東去,將是一支生力軍。而且,以後這事可以形成定製,時常從河東義軍中抽調統兵之官到定戎來受訓,一來彰顯朝廷的重視,可以振奮義軍軍心。二來,對提高義軍戰力,也有益處。李綱一見,什麽都讓這小子說盡了,自己還能說什麽?給吧。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秋故人來
平陽義軍事件塵埃落定之後,徐衛將全部精力放在訓練部隊,恢復生產上。時原華陰縣百姓大多迴歸,而從河東逃過來的難民被收編了鄉兵後,一部分調往解州屯墾,一部分被招募入正規軍。徐衛便下令還地於民,又在能力範圍之內,解決了這些迴歸百姓的燃眉之急,深得好評。前些時日,三司派員下來查清事件,順便考察了定戎軍。迴去之後,頗多溢美之詞,為此,宣撫使司專門下文褒獎。
兵務方麵,徐衛主抓三個方麵。一為重新整編,二為騎兵建設,三為戰法研習。小西山之戰虎捷傷亡慘重,甚至有成建製的損失。重新整編部隊,迫在眉睫。八月初,徐衛在徵求各級統兵官意見之後,將虎捷鄉軍兩萬餘人,重新劃為十二個指揮,也就是十二個營。其中馬軍兩指揮,步軍十指揮,每營約兩千人,各設指揮使、副指揮使、軍使、副兵馬使。以楊彥為鋒軍統製,下轄精銳步軍兩營;張憲為翼軍統製,下轄步軍兩營;吳璘為弓弩統製,下轄步軍三營;馬泰為騎兵統製,轄馬軍一營。剩下的三營步軍,一營馬軍,以及李貫的人馬由都指揮使徐衛親掌。張慶王彥二人仍任副都指揮使,吳階為軍都虞侯。
馬軍建設方麵,經過一係列戰役打下來,尤其是小西山之戰後,虎捷將領都充分認識到了騎兵的作用。在陝西宣撫使司拔下裝備戰馬後,徐衛親自過問,在軍中挑選善騎勇壯之卒,編入騎營,嚴加訓練。
在研習戰法上,一是改良吳階所創的「疊陣法」,二是有針對性地研究克製「鐵浮屠」一類重裝騎兵的戰術。這不僅僅是軍官們的事,普通士卒也可參與。提出一條意見,不管有沒有用,隻要有想法,均賞錢三貫。如果被採納,錢五十貫,升軍階一級。
除了這些分內的事務外,徐衛還暗地裏派李貫去摸清定戎境內「石炭」的情況。得到的結果是,定戎境內的石炭,全部都在原解州境內,也就是關二爺的故鄉。州中有大小炭井數十個,從前產出的石炭主要是賣往臨近各州縣,有時也供應京兆方麵。
知道了這個情況後,徐衛又了解了朝廷對於石炭的管理製度。石炭者,煤炭也,到了宋代,北方諸多大城市幾乎家家燒炭,也就是說,這東西幾乎成了生活必需品。雖然受限於勘探技術的製約,但宋代人民還是發現了河東,陝西、京東、山東這幾大石炭產區,其中尤以河東,即今山西為最。朝廷在管理上,時而官賣,時而民辦,也沒個定製。最初時是採取專賣製度。朝廷設「石炭務」和「石炭場」。務,是石炭稅收和監督機構。場,則設官掌管「採納出賣石炭」。由此可以看出,最開始,大宋朝廷是本著謀利的目的,以國家壟斷的形式掌管石炭資源。但後來,因為機構的重疊,冗員龐雜,誰都來撈一把。最後苦的就是采炭百姓。搞得人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因此,後來又撤銷這種製度,改為民辦。由商人承包,官府課稅。徐衛坐鎮定戎城,對城裏的情況自然是非常熟悉。他早就聽說,不少京兆來的商賈已經在城裏盤桓許久,估計,跟這個有或多或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