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左眼沒了之後,得了個綽號,叫獨眼虎。一見馬胖子都單獨率軍出征了,我怎麽能留下養傷?幾次三番地請求出戰,徐衛沒奈何,給他五百人,讓他去打橫嶺堡的強盜。結果頭天一早出發,第二天晌午就班師,幹完了。
徐衛這一連串的反攻動作,使得李植大為驚恐。他給粘罕的信中說,如果任由徐九這麽搞下去,莫說占據兩河,恐怕他還要一路北上,以圖汾州遼州等地,進而威脅太原。因此請求大金國派大軍來剿。
結果,大金國的軍隊沒到,南朝給徐衛的援兵卻到了。正月十六,徐勝率西軍七千趕到澤州,與弟弟會師。兩軍合作一處,直逼李金聯軍所在的威勝軍,也就是李植從前任職的地方。
河東義軍群情激憤,配合官軍行動。一時威勝軍地界上兵馬雲集,李植一見不好,與金軍一道北撤,退入太原。徐家兄弟如影隨形,七戰七捷,擊潰汾州遼州的李逆叛軍,對太原形成夾擊之勢。
他哥倆一路北征,攻城掠地的速度,比當初粘罕西路軍南下還快。消息傳到燕去,粘罕既驚且怒!驚的是,虎兒軍竟有如此戰力!他與徐衛沒有直接交過手,隻是得知第一次南征擋在紫金虎浮橋,讓二太子過不了河的就是這廝。第二次南征,一把火燒了二太子糧草的,還是這位。但他始終認為,二太子的東路軍並不是大金國的精銳,如果碰到自己,十個徐衛也不夠塞牙縫的。可這次,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是他的親信悍將,所部兵馬也是女真勁旅,況且還有鐵浮屠!就這麽還拿不下一個徐衛?突合速報告說重創了虎兒軍,使敵傷亡慘重,那你怎麽還一再後退,一直退到了太原?
盛怒之下,他降了突合速的官。隻是,兩次南征,對金軍消耗也很大。尤其是第二次,東路軍全軍覆沒,這個打擊對女真來說不可謂不重。因此,他一麵派小將完顏活女率軍數千人往援太原,一麵火速報告金帝吳乞買。
在上京的金帝一聽到「徐衛」這個名字,便問斡離不,這廝甚麽來頭?二太子迴答說,「南軍大將,宋之虎臣」。其實徐衛哪是什麽大將,五品知軍一個,放在後世,撐死了也就是個軍分區的司令。可斡離不接連與他交手,因此認定徐衛的級別一定很高。他哪知道,大宋的老將們死得差不多了,這才給了以徐衛姚平仲為代表的年輕一輩出頭的機會。
吳乞買召集各族官員商議對策,結果意見空前統一。那就是,現在不能跟南朝打大規模的會戰。原因有二,首先那是元氣未復,東路軍的慘敗,好比一記老拳打在心窩上,得痛上一陣。其次,契丹餘孽耶律大石有漸漸坐大之勢,在西域搞了個甚麽「喀喇契丹」,誓言復國。兩相對比,誰的威脅更大?自然是契丹人!如果同時對付兩個敵人,女真消耗不起。
可徐衛這頭小老虎在那兒呲牙揚爪的,冷不防還撓你一下,總不能不管吧?最後議定,跟南朝和談,先把南邊穩住,等收拾了西域,再去坐中原的花花江山。國相粘罕卻有異議,他雖贊同媾和,但認為和談之前得先把小老虎痛打一頓。不然,南朝會認為我大金國是怕了他,南朝少帝行事素來沒個章法,萬一他一激動,讓西軍傾巢而出來收復兩河,到時那才叫一鍋沸粥,天下大亂。
第二百二十章 靖康和議
就在徐四徐九兩兄弟進兵汾州遼州,對太原形成夾擊之勢之際,他們在河東的一連串軍事行動,已經震驚天下!首先是在京兆的李綱,接到徐衛的戰報之後欣喜若狂,忍不住對有司官員讚嘆道「被堅執銳,率王師復兩河者,必斯人也。」
狂喜之下,他撰寫奏本,以銀牌快馬加急送往東京。趙桓一接到陝西奏報,接連問了三次,果有此事乎?當得到肯定答覆之後,聖心大悅,奮然有用兵之意。一個徐衛率萬把馬步,就能出潼關一路把李金聯軍攆迴去。朕若起西軍精銳出陝西,不說兩河,至少河東唾手可復!
但在詳議司與群臣討論此事時,很意外,包括部分主戰派大臣在內,均表示反對大規模用兵。他們的理由是,國家連年戰亂,兩河被女真人摧毀殆盡。禁軍損失之嚴重,開國以來未有。現在朝廷所能依靠的,隻有西軍,斷斷不可亂用。再者,兩河百姓,南逃西遁的十之六七,就算收復了失地,又怎麽能守得住?朝廷眼下的方針是,休養,練兵,以陝西為前沿,抗拒女真入侵。至於反攻,時候未到。
甚至有個別大臣提出,軍中虛報功勞以邀賞的陋習由來已久,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徐衛虎捷鄉軍成軍不到兩年,區區萬餘兵力與數倍於自己的李金聯軍展開野戰,居然能打個平手,還迫使敵人後撤?這未免有些令人難以置信吧?應該讓陝西方麵好好查一查才是。
樞密副使折彥質當即駁斥了這種說法,他是文臣裏麵少有的與徐衛有交情的人,對虎捷鄉軍的情況比較熟悉。他指出,虎捷鄉軍成分單純,清一色的兩河子弟,作戰勇猛賣命也在情理之中。再有,虎捷訓練嚴酷,各級統兵官都出身低微,有效死之心。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徐衛這個主將。不單有運籌帷幄的智謀,更有蹈死不退的勇氣,所謂青年才俊是也。
趙桓一時無策,隻得先降下詔書,褒獎徐衛和虎捷鄉軍的忠勇,所部官兵賞賜提拔等事務,命陝西宣撫使司從優辦理。
與朝堂上的「冷靜」相比,民間那是輿情沸騰。首先知曉消息的,是東京的太學生,經他們一傳,整個東京城都知道官軍收復河東大片土地,已經兵臨太原的捷報。百姓奔走唿告,於茶館酒肆等地終日談論,更有在京大儒寫了一篇《破陣子·聞官軍收河東》,在京城廣為流傳,老少皆能誦讀。一時間,民間士林要求收復失地的唿聲高漲,尤其是從河東河北逃難過來的,思鄉之心愈加急切。甚至有人天天準備著行裝,以便隨時迴歸桑梓。
徐衛這一連串的反攻動作,使得李植大為驚恐。他給粘罕的信中說,如果任由徐九這麽搞下去,莫說占據兩河,恐怕他還要一路北上,以圖汾州遼州等地,進而威脅太原。因此請求大金國派大軍來剿。
結果,大金國的軍隊沒到,南朝給徐衛的援兵卻到了。正月十六,徐勝率西軍七千趕到澤州,與弟弟會師。兩軍合作一處,直逼李金聯軍所在的威勝軍,也就是李植從前任職的地方。
河東義軍群情激憤,配合官軍行動。一時威勝軍地界上兵馬雲集,李植一見不好,與金軍一道北撤,退入太原。徐家兄弟如影隨形,七戰七捷,擊潰汾州遼州的李逆叛軍,對太原形成夾擊之勢。
他哥倆一路北征,攻城掠地的速度,比當初粘罕西路軍南下還快。消息傳到燕去,粘罕既驚且怒!驚的是,虎兒軍竟有如此戰力!他與徐衛沒有直接交過手,隻是得知第一次南征擋在紫金虎浮橋,讓二太子過不了河的就是這廝。第二次南征,一把火燒了二太子糧草的,還是這位。但他始終認為,二太子的東路軍並不是大金國的精銳,如果碰到自己,十個徐衛也不夠塞牙縫的。可這次,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是他的親信悍將,所部兵馬也是女真勁旅,況且還有鐵浮屠!就這麽還拿不下一個徐衛?突合速報告說重創了虎兒軍,使敵傷亡慘重,那你怎麽還一再後退,一直退到了太原?
盛怒之下,他降了突合速的官。隻是,兩次南征,對金軍消耗也很大。尤其是第二次,東路軍全軍覆沒,這個打擊對女真來說不可謂不重。因此,他一麵派小將完顏活女率軍數千人往援太原,一麵火速報告金帝吳乞買。
在上京的金帝一聽到「徐衛」這個名字,便問斡離不,這廝甚麽來頭?二太子迴答說,「南軍大將,宋之虎臣」。其實徐衛哪是什麽大將,五品知軍一個,放在後世,撐死了也就是個軍分區的司令。可斡離不接連與他交手,因此認定徐衛的級別一定很高。他哪知道,大宋的老將們死得差不多了,這才給了以徐衛姚平仲為代表的年輕一輩出頭的機會。
吳乞買召集各族官員商議對策,結果意見空前統一。那就是,現在不能跟南朝打大規模的會戰。原因有二,首先那是元氣未復,東路軍的慘敗,好比一記老拳打在心窩上,得痛上一陣。其次,契丹餘孽耶律大石有漸漸坐大之勢,在西域搞了個甚麽「喀喇契丹」,誓言復國。兩相對比,誰的威脅更大?自然是契丹人!如果同時對付兩個敵人,女真消耗不起。
可徐衛這頭小老虎在那兒呲牙揚爪的,冷不防還撓你一下,總不能不管吧?最後議定,跟南朝和談,先把南邊穩住,等收拾了西域,再去坐中原的花花江山。國相粘罕卻有異議,他雖贊同媾和,但認為和談之前得先把小老虎痛打一頓。不然,南朝會認為我大金國是怕了他,南朝少帝行事素來沒個章法,萬一他一激動,讓西軍傾巢而出來收復兩河,到時那才叫一鍋沸粥,天下大亂。
第二百二十章 靖康和議
就在徐四徐九兩兄弟進兵汾州遼州,對太原形成夾擊之勢之際,他們在河東的一連串軍事行動,已經震驚天下!首先是在京兆的李綱,接到徐衛的戰報之後欣喜若狂,忍不住對有司官員讚嘆道「被堅執銳,率王師復兩河者,必斯人也。」
狂喜之下,他撰寫奏本,以銀牌快馬加急送往東京。趙桓一接到陝西奏報,接連問了三次,果有此事乎?當得到肯定答覆之後,聖心大悅,奮然有用兵之意。一個徐衛率萬把馬步,就能出潼關一路把李金聯軍攆迴去。朕若起西軍精銳出陝西,不說兩河,至少河東唾手可復!
但在詳議司與群臣討論此事時,很意外,包括部分主戰派大臣在內,均表示反對大規模用兵。他們的理由是,國家連年戰亂,兩河被女真人摧毀殆盡。禁軍損失之嚴重,開國以來未有。現在朝廷所能依靠的,隻有西軍,斷斷不可亂用。再者,兩河百姓,南逃西遁的十之六七,就算收復了失地,又怎麽能守得住?朝廷眼下的方針是,休養,練兵,以陝西為前沿,抗拒女真入侵。至於反攻,時候未到。
甚至有個別大臣提出,軍中虛報功勞以邀賞的陋習由來已久,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徐衛虎捷鄉軍成軍不到兩年,區區萬餘兵力與數倍於自己的李金聯軍展開野戰,居然能打個平手,還迫使敵人後撤?這未免有些令人難以置信吧?應該讓陝西方麵好好查一查才是。
樞密副使折彥質當即駁斥了這種說法,他是文臣裏麵少有的與徐衛有交情的人,對虎捷鄉軍的情況比較熟悉。他指出,虎捷鄉軍成分單純,清一色的兩河子弟,作戰勇猛賣命也在情理之中。再有,虎捷訓練嚴酷,各級統兵官都出身低微,有效死之心。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徐衛這個主將。不單有運籌帷幄的智謀,更有蹈死不退的勇氣,所謂青年才俊是也。
趙桓一時無策,隻得先降下詔書,褒獎徐衛和虎捷鄉軍的忠勇,所部官兵賞賜提拔等事務,命陝西宣撫使司從優辦理。
與朝堂上的「冷靜」相比,民間那是輿情沸騰。首先知曉消息的,是東京的太學生,經他們一傳,整個東京城都知道官軍收復河東大片土地,已經兵臨太原的捷報。百姓奔走唿告,於茶館酒肆等地終日談論,更有在京大儒寫了一篇《破陣子·聞官軍收河東》,在京城廣為流傳,老少皆能誦讀。一時間,民間士林要求收復失地的唿聲高漲,尤其是從河東河北逃難過來的,思鄉之心愈加急切。甚至有人天天準備著行裝,以便隨時迴歸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