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金軍短期之內必然再次南下,朝廷務必加強太原防務,增派兵力確保河北山東無虞。
其二、東京袒露於河南,太過兇險,黃河天險並非萬無一失,應當加強東京防衛。若時機恰當,官家可退居關中,選良臣代守東京。
其三、宋金必將長期拉鋸,朝廷應當重新審視宋夏關係,前期集中西部之兵對抗女真。
其四、朝廷養禁軍百萬,實則多不能戰。應該注意提拔年輕將領,革新戰法,不能局限於攻守城池,當重視野戰。
耿南仲一一記下,又問他對身後事有何安排?種師道無言,良久方才嘆道「不被革而死,憾也。」
七月末,侍衛親軍步軍司派出副都指揮使徐彰會同佐官前往牟駝岡視察練兵成果。因張憲王彥等人的加入,使得靖綏營訓練更上層樓。士卒不但令行禁止,恪守軍法,而且步伍整肅,初識器械。其中,尤以靖綏營老兵的言傳身教居功至偉。詳細查檢之後,步軍司長官都言可評優等,建議向上替徐衛請功。徐彰雖也贊同,但指出靖綏營諸多不足之處,要求徐衛加以改進。
送走了老子和長官們後,徐衛迴到帳中正打算召集軍官完善操典,卻聽帳外今日當值的杜飛虎報導:「指揮使,營外有兩人求見。」
「何人?」徐衛正翻看著先前製定的操練,隨口問道。
「隻說是從滑州而來。」杜飛虎迴答道。
滑州?徐衛翻書的手突然停住,心中沒來由地跳了一下。一時心緒不寧,搖了搖頭,定住心神,向外說道:「叫他們進來。」
不多時,杜飛虎領著兩人進入帳中。這兩個一看便是兄弟,那哥哥約莫三十出頭,身形偉岸,四方臉,臥蠶眉,鼻大嘴闊,濃須遮嘴。弟弟二十五六光景,與哥哥一般身材,隻是稍瘦些,一撇短須尤顯精幹。二者都是目若朗星,炯炯有神。一進來,見了徐衛,便上前行禮。
「你二人自滑州來,所為何事?」徐衛開門見山地問道。
那哥哥抱拳答道:「徐巡檢使擴編練兵,我兄弟二人特來相投。」何太尉向官家上奏說,靖綏營缺乏統兵官,官家便命他從各地推薦的豪傑中選擇合適之人,也可以從諸路王師之中平級調動,充入徐衛軍營。這兩人既從滑州而來,想必是大哥徐原軍中低級武官。大哥為涇原路經略副使,兵馬副總管,手下幹才不少。隻是這兩人恐怕不是主動來投,而是受人推薦。大哥還滯留東京,那麽推薦他們的人便是……
「種公近來可好?」徐衛問道。初見種師中時,他便已重病纏身,著實讓人擔憂。
那兄弟二對視一眼,臉色一沉,徐衛看在眼裏,心中陡覺不祥!片刻之後,那哥哥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雙手呈給徐衛道:「種公有信在此。」
徐衛接過,趕緊拆開讀了起來。他穿越到宋代不過一年,話倒是學得差不離,可這書信看起來卻有些吃力,尤其是古文中沒有標點符號,也不知從哪裏斷句。一時看不透,心中不免有些焦急,見那兄弟二人還立在帳中,遂喚來杜飛虎,命其將這兩人領下去安排。
待幾人離開帳後,徐衛才將信鋪在案上,立著細細研讀。第一遍,不得甚解,第二遍,方察大概,第三遍,才全部領會。看完之後,一屁股坐在凳上,盯著那封信久久無言,若有所思……
第一百二十二章 冠禮
種師道給徐衛的信中,開頭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他,自己「時日無多,大限之期不遠矣」。其後盛讚徐衛這個西軍晚輩「年雖少然有大誌,力雖薄不畏險阻」,希望他「忠義為國,好自為之」。又迴顧了當年在西軍中與徐彰的舊誼,說是可惜得很,沒來得及見上一麵。最後囑咐徐衛,眼下國難當頭,正是武臣效命之際,早早晚晚他必得重用。但同時提醒,少年得誌大不幸,一定要謹慎在意。「待女真鋒芒已去,宋金拉鋸之時,汝當離朝避禍於西,切記勿忘。」
徐衛獨自一人坐於帳中,看著那封信許久,終於嘆了一聲,將信裝進信封收好。歷史上,嶽飛韓世忠張俊等人未出現以前,種師道是宋軍中絕對的權威,元老,甚至可以說是一麵旗幟。這位老將堪稱帥才,雖對宋金兩國的實力差距有著清醒地認識,但直到其去世,仍舊不停地建言獻策,總歸到底一句話,大宋是有辦法的。
現在,這位老將不久於人世,他若一死,對宋軍士氣絕對是一個打擊。女真人若是得知,必然更加有侍無恐。這等名將沒能死在沙場上,實在是個遺憾。更讓徐衛覺得惋惜的是,若說他與種師道有什麽交情,實在談不上,兩人地位太過懸殊。但種師道從第一次見到他開始,對這個後生晚輩的關切,的確讓人感動。甚至彌留之際還傳來書信,諄諄教誨,再三囑咐。
大宋靖康元年八月,種師道病重,趙桓聞訊之後,立即命京畿河北製置使姚古前往滑州坐鎮,將種師道接迴東京醫治。可隊伍還沒到京城,種師道已病逝於半道。趙桓表示了極大的悲痛,親往種家致哀,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並親筆草詔,高度讚揚其精忠為國的一生,贈「開府儀同三司」。種師道本有兩子,都戰死在他之前,又有兩孫,長孫也戰死沙場,而次孫早夭。為不使這位軍中元老絕後,趙桓令其侄種宏奉祀。
種師道死後,趙桓雖然又是哀悼,又是追封,但對其死前遺言中的建議,卻沒有重視。不但是皇帝,就連李綱等執宰,也認為種師道的策略沒有必要。種公若泉下有知,也當悲鳴……
其二、東京袒露於河南,太過兇險,黃河天險並非萬無一失,應當加強東京防衛。若時機恰當,官家可退居關中,選良臣代守東京。
其三、宋金必將長期拉鋸,朝廷應當重新審視宋夏關係,前期集中西部之兵對抗女真。
其四、朝廷養禁軍百萬,實則多不能戰。應該注意提拔年輕將領,革新戰法,不能局限於攻守城池,當重視野戰。
耿南仲一一記下,又問他對身後事有何安排?種師道無言,良久方才嘆道「不被革而死,憾也。」
七月末,侍衛親軍步軍司派出副都指揮使徐彰會同佐官前往牟駝岡視察練兵成果。因張憲王彥等人的加入,使得靖綏營訓練更上層樓。士卒不但令行禁止,恪守軍法,而且步伍整肅,初識器械。其中,尤以靖綏營老兵的言傳身教居功至偉。詳細查檢之後,步軍司長官都言可評優等,建議向上替徐衛請功。徐彰雖也贊同,但指出靖綏營諸多不足之處,要求徐衛加以改進。
送走了老子和長官們後,徐衛迴到帳中正打算召集軍官完善操典,卻聽帳外今日當值的杜飛虎報導:「指揮使,營外有兩人求見。」
「何人?」徐衛正翻看著先前製定的操練,隨口問道。
「隻說是從滑州而來。」杜飛虎迴答道。
滑州?徐衛翻書的手突然停住,心中沒來由地跳了一下。一時心緒不寧,搖了搖頭,定住心神,向外說道:「叫他們進來。」
不多時,杜飛虎領著兩人進入帳中。這兩個一看便是兄弟,那哥哥約莫三十出頭,身形偉岸,四方臉,臥蠶眉,鼻大嘴闊,濃須遮嘴。弟弟二十五六光景,與哥哥一般身材,隻是稍瘦些,一撇短須尤顯精幹。二者都是目若朗星,炯炯有神。一進來,見了徐衛,便上前行禮。
「你二人自滑州來,所為何事?」徐衛開門見山地問道。
那哥哥抱拳答道:「徐巡檢使擴編練兵,我兄弟二人特來相投。」何太尉向官家上奏說,靖綏營缺乏統兵官,官家便命他從各地推薦的豪傑中選擇合適之人,也可以從諸路王師之中平級調動,充入徐衛軍營。這兩人既從滑州而來,想必是大哥徐原軍中低級武官。大哥為涇原路經略副使,兵馬副總管,手下幹才不少。隻是這兩人恐怕不是主動來投,而是受人推薦。大哥還滯留東京,那麽推薦他們的人便是……
「種公近來可好?」徐衛問道。初見種師中時,他便已重病纏身,著實讓人擔憂。
那兄弟二對視一眼,臉色一沉,徐衛看在眼裏,心中陡覺不祥!片刻之後,那哥哥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雙手呈給徐衛道:「種公有信在此。」
徐衛接過,趕緊拆開讀了起來。他穿越到宋代不過一年,話倒是學得差不離,可這書信看起來卻有些吃力,尤其是古文中沒有標點符號,也不知從哪裏斷句。一時看不透,心中不免有些焦急,見那兄弟二人還立在帳中,遂喚來杜飛虎,命其將這兩人領下去安排。
待幾人離開帳後,徐衛才將信鋪在案上,立著細細研讀。第一遍,不得甚解,第二遍,方察大概,第三遍,才全部領會。看完之後,一屁股坐在凳上,盯著那封信久久無言,若有所思……
第一百二十二章 冠禮
種師道給徐衛的信中,開頭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他,自己「時日無多,大限之期不遠矣」。其後盛讚徐衛這個西軍晚輩「年雖少然有大誌,力雖薄不畏險阻」,希望他「忠義為國,好自為之」。又迴顧了當年在西軍中與徐彰的舊誼,說是可惜得很,沒來得及見上一麵。最後囑咐徐衛,眼下國難當頭,正是武臣效命之際,早早晚晚他必得重用。但同時提醒,少年得誌大不幸,一定要謹慎在意。「待女真鋒芒已去,宋金拉鋸之時,汝當離朝避禍於西,切記勿忘。」
徐衛獨自一人坐於帳中,看著那封信許久,終於嘆了一聲,將信裝進信封收好。歷史上,嶽飛韓世忠張俊等人未出現以前,種師道是宋軍中絕對的權威,元老,甚至可以說是一麵旗幟。這位老將堪稱帥才,雖對宋金兩國的實力差距有著清醒地認識,但直到其去世,仍舊不停地建言獻策,總歸到底一句話,大宋是有辦法的。
現在,這位老將不久於人世,他若一死,對宋軍士氣絕對是一個打擊。女真人若是得知,必然更加有侍無恐。這等名將沒能死在沙場上,實在是個遺憾。更讓徐衛覺得惋惜的是,若說他與種師道有什麽交情,實在談不上,兩人地位太過懸殊。但種師道從第一次見到他開始,對這個後生晚輩的關切,的確讓人感動。甚至彌留之際還傳來書信,諄諄教誨,再三囑咐。
大宋靖康元年八月,種師道病重,趙桓聞訊之後,立即命京畿河北製置使姚古前往滑州坐鎮,將種師道接迴東京醫治。可隊伍還沒到京城,種師道已病逝於半道。趙桓表示了極大的悲痛,親往種家致哀,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並親筆草詔,高度讚揚其精忠為國的一生,贈「開府儀同三司」。種師道本有兩子,都戰死在他之前,又有兩孫,長孫也戰死沙場,而次孫早夭。為不使這位軍中元老絕後,趙桓令其侄種宏奉祀。
種師道死後,趙桓雖然又是哀悼,又是追封,但對其死前遺言中的建議,卻沒有重視。不但是皇帝,就連李綱等執宰,也認為種師道的策略沒有必要。種公若泉下有知,也當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