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性善還是性惡?
開局介紹人妖,古人傻眼了 作者:戒煙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此時,光幕出現一句話。
【由於施暴者年齡的原因,不能將其刑事拘留,隻能夠暫時將他扣押。】
“什麽!!”
李世民怒道:“隻因年少就能逃脫責任嗎!那死去的孩子又還有什麽公道可言!房玄齡!我大唐律法對於少年殺人者作何處置!”
房玄齡忙道:“皇上,依我大唐律例,十五以下,十一歲以上的少年若有殺人罪責,便可處斬。”
“那十一歲以下呢?”
“十一歲以下...........”
房玄齡思索了片刻道:“十一歲以下的孩童若是犯了死罪,可以上請,由皇帝酌情考慮是否適用於死刑。”
“上請?考慮?嗬嗬!”
李世民冷笑了一聲:“既然是死罪,又何分年齡,今日朕就要改一改這法令,從今往後我大唐若有故意傷人至死者,無論其年齡大小,一律處斬!”
.....................
大明。
朱棣皺眉說道:“朕記得唐朝時期,就有過少年殺人判死刑的事情。”
“父皇說的是張煌張琇二人吧。”
見朱棣點頭,朱高熾又道:“兒臣記得張家兄弟二人為父報仇,手刃了殺父仇人,而當時,張煌不過十三歲,張琇也僅僅十一歲。盡管坊間對這兄弟二人很是同情,認為他們“幼稚孝烈”,應當予以寬恕,但唐玄宗最終還是決定處死他們。”
“沒錯。”
朱棣認同道:“國法不可縱複仇,若是朕親理此案,朕也會判處二人死刑。”
說到這兒,朱棣忍不住問道:“我大明可有這少年殺人的案件?”
朱高熾想了想說道:“父皇,兒臣還真在刑部看到過類似的事情。”
“哦?說來聽聽。”
朱高熾迴憶道:“蔚縣之前有過一件兩小兒爭鬥,致一人死亡的案件。當時的縣令命人將兇手押入牢房,但那名孩子卻是絲毫不懼,到了飯點,縣令親自給孩子送飯,並故意將筷子一正一反插好,那孩子接過飯很自然的把反插的筷子拿正,開始大快朵頤,見狀,縣令便道,已明事理,當斬立決!”
“理由是,此犯已經懂事,與成人無異。”
“好!判的好!”
朱棣大笑道:“縣令此法當真是妙哉!兒啊,你可知那縣令叫什麽名字?”
“額.......這點兒臣倒沒有注意。”
“查!”
朱棣道:“此番正直果斷的官員,正是我大明需要的人才!你現在就派人查看那縣令的名諱,朕要給他升官!”
“是,父皇。”
..........................
所有人正激動著,光幕突然又變了畫麵。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
看到這個標題,荀子眼神微動。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孟子提出性善論的觀點後荀子為了唱高調才提出性惡論。
甚至到了後來,很多大儒批評荀子“才高學陋,以禮為偽,以性為惡,不見聖賢,聖人之道,至卿不傳。”
意思就是因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違背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對於聖人之道,荀子不能算儒家傳人。
而大文豪蘇軾的批評更為嚴苛,很像後世的一些腦殘粉。
他在《荀卿論》中曾說,荀子的性惡論隻為博人眼球,其品性不端。
而李斯作為荀子的學生,提出焚詩書的法令,被儒家所唾罵,而蘇軾從上梁不正下梁歪推斷。
學生品行不端,那麽老師的品行也就不足怪了。
而把荀子從儒家剔除,歸入法家則是南宋朱熹的說法,甚至被視為法家的源頭。
要知道在程朱理學統治的世界裏,朱熹的評價就是最大的權威,沒有人敢反駁。
看著光幕中的標題。
荀子喃喃說道。
“子輿,你我究竟誰對誰錯!”
........................
大唐。
李世民也是有所猶豫,不由得向大臣們問道。
“你們說,到底是孟子的性善論正確,還是荀子的性惡論正確。”
眾臣皆相顧,卻未有人迴道。
雖然唐朝尊崇儒學,他們自小接受的也是性善論的教育。
但看到之前的案件,所有人也不免陷入思考。
人,真的是本性善良嗎?
“皇上,臣還是傾向於性善論。”
突然,杜如晦站了出來。
“哦?克明可細細講來?”
“皇上,嬰孩兒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白紙一般,未經世事稚嫩純真,自是不可能生出什麽惡念。”
“而後隨著他不斷的長大,在家庭,教育,同伴的熏陶中逐漸形成其本性,這一點就如同在白紙上作畫。”
“好的教育會讓會在白紙上做出一幅精美的畫作,而不好的教育則會將整張白紙塗抹的盡是汙漬,如此一來,本性也就區分了出來。”
“所以臣覺得,人性本善毫無爭議,但後天的因素會影響到其日後的品性。”
“之前案件中的孩子,應該就是沒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才變了惡魔。”
聞言,李世民點了點頭,很同意杜如晦的這番觀點。
“皇上,老程我覺得不一定。”
程咬金突然出聲道:“萬一,皇上,我說萬一啊。”
“萬一,嬰兒生下來是一張黑紙呢?”
“黑紙?”
李世民好奇道:“黑紙代表了什麽?”
程咬金道:“就是說,嬰兒一出生就是滿心惡念的,但經過後天的教育,慢慢的擦拭掉那些黑色的汙漬,成年之後變成了一個心性純良之人,也不是沒這可能吧?”
“知節此言,也是頗有道理。”李世民也是點了點頭。
“不然。”
杜如晦辯駁道:“知節所言也是說後世的教育對人性的影響極大,那為何不是因為後世教育出錯導致了人性變惡呢?”
“窮山惡水出刁民的說法你沒聽說過啊?”
程咬金針鋒相對:“因為窮苦之地,沒有大儒所教,所以惡念根除不了,這才導致兇手惡念極高,這不就很符合性惡論嗎。”
“就因為是窮苦之地,他們自小收到的教育便是以活命優先,長此以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自然就變成了刁民。”
“那咱說孔子,他一直想要教化世人,既然人性本善,那還用教化什麽?”
“孔子的教化是讓人保持本心,莫要被世俗的惡念所沾染!”
“你是孔子啊?你知道他到底怎麽想的?”
“那你也不是我啊,你怎麽知道我不知道孔子是什麽想的?”
.......................
【由於施暴者年齡的原因,不能將其刑事拘留,隻能夠暫時將他扣押。】
“什麽!!”
李世民怒道:“隻因年少就能逃脫責任嗎!那死去的孩子又還有什麽公道可言!房玄齡!我大唐律法對於少年殺人者作何處置!”
房玄齡忙道:“皇上,依我大唐律例,十五以下,十一歲以上的少年若有殺人罪責,便可處斬。”
“那十一歲以下呢?”
“十一歲以下...........”
房玄齡思索了片刻道:“十一歲以下的孩童若是犯了死罪,可以上請,由皇帝酌情考慮是否適用於死刑。”
“上請?考慮?嗬嗬!”
李世民冷笑了一聲:“既然是死罪,又何分年齡,今日朕就要改一改這法令,從今往後我大唐若有故意傷人至死者,無論其年齡大小,一律處斬!”
.....................
大明。
朱棣皺眉說道:“朕記得唐朝時期,就有過少年殺人判死刑的事情。”
“父皇說的是張煌張琇二人吧。”
見朱棣點頭,朱高熾又道:“兒臣記得張家兄弟二人為父報仇,手刃了殺父仇人,而當時,張煌不過十三歲,張琇也僅僅十一歲。盡管坊間對這兄弟二人很是同情,認為他們“幼稚孝烈”,應當予以寬恕,但唐玄宗最終還是決定處死他們。”
“沒錯。”
朱棣認同道:“國法不可縱複仇,若是朕親理此案,朕也會判處二人死刑。”
說到這兒,朱棣忍不住問道:“我大明可有這少年殺人的案件?”
朱高熾想了想說道:“父皇,兒臣還真在刑部看到過類似的事情。”
“哦?說來聽聽。”
朱高熾迴憶道:“蔚縣之前有過一件兩小兒爭鬥,致一人死亡的案件。當時的縣令命人將兇手押入牢房,但那名孩子卻是絲毫不懼,到了飯點,縣令親自給孩子送飯,並故意將筷子一正一反插好,那孩子接過飯很自然的把反插的筷子拿正,開始大快朵頤,見狀,縣令便道,已明事理,當斬立決!”
“理由是,此犯已經懂事,與成人無異。”
“好!判的好!”
朱棣大笑道:“縣令此法當真是妙哉!兒啊,你可知那縣令叫什麽名字?”
“額.......這點兒臣倒沒有注意。”
“查!”
朱棣道:“此番正直果斷的官員,正是我大明需要的人才!你現在就派人查看那縣令的名諱,朕要給他升官!”
“是,父皇。”
..........................
所有人正激動著,光幕突然又變了畫麵。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
看到這個標題,荀子眼神微動。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孟子提出性善論的觀點後荀子為了唱高調才提出性惡論。
甚至到了後來,很多大儒批評荀子“才高學陋,以禮為偽,以性為惡,不見聖賢,聖人之道,至卿不傳。”
意思就是因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違背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對於聖人之道,荀子不能算儒家傳人。
而大文豪蘇軾的批評更為嚴苛,很像後世的一些腦殘粉。
他在《荀卿論》中曾說,荀子的性惡論隻為博人眼球,其品性不端。
而李斯作為荀子的學生,提出焚詩書的法令,被儒家所唾罵,而蘇軾從上梁不正下梁歪推斷。
學生品行不端,那麽老師的品行也就不足怪了。
而把荀子從儒家剔除,歸入法家則是南宋朱熹的說法,甚至被視為法家的源頭。
要知道在程朱理學統治的世界裏,朱熹的評價就是最大的權威,沒有人敢反駁。
看著光幕中的標題。
荀子喃喃說道。
“子輿,你我究竟誰對誰錯!”
........................
大唐。
李世民也是有所猶豫,不由得向大臣們問道。
“你們說,到底是孟子的性善論正確,還是荀子的性惡論正確。”
眾臣皆相顧,卻未有人迴道。
雖然唐朝尊崇儒學,他們自小接受的也是性善論的教育。
但看到之前的案件,所有人也不免陷入思考。
人,真的是本性善良嗎?
“皇上,臣還是傾向於性善論。”
突然,杜如晦站了出來。
“哦?克明可細細講來?”
“皇上,嬰孩兒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白紙一般,未經世事稚嫩純真,自是不可能生出什麽惡念。”
“而後隨著他不斷的長大,在家庭,教育,同伴的熏陶中逐漸形成其本性,這一點就如同在白紙上作畫。”
“好的教育會讓會在白紙上做出一幅精美的畫作,而不好的教育則會將整張白紙塗抹的盡是汙漬,如此一來,本性也就區分了出來。”
“所以臣覺得,人性本善毫無爭議,但後天的因素會影響到其日後的品性。”
“之前案件中的孩子,應該就是沒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才變了惡魔。”
聞言,李世民點了點頭,很同意杜如晦的這番觀點。
“皇上,老程我覺得不一定。”
程咬金突然出聲道:“萬一,皇上,我說萬一啊。”
“萬一,嬰兒生下來是一張黑紙呢?”
“黑紙?”
李世民好奇道:“黑紙代表了什麽?”
程咬金道:“就是說,嬰兒一出生就是滿心惡念的,但經過後天的教育,慢慢的擦拭掉那些黑色的汙漬,成年之後變成了一個心性純良之人,也不是沒這可能吧?”
“知節此言,也是頗有道理。”李世民也是點了點頭。
“不然。”
杜如晦辯駁道:“知節所言也是說後世的教育對人性的影響極大,那為何不是因為後世教育出錯導致了人性變惡呢?”
“窮山惡水出刁民的說法你沒聽說過啊?”
程咬金針鋒相對:“因為窮苦之地,沒有大儒所教,所以惡念根除不了,這才導致兇手惡念極高,這不就很符合性惡論嗎。”
“就因為是窮苦之地,他們自小收到的教育便是以活命優先,長此以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自然就變成了刁民。”
“那咱說孔子,他一直想要教化世人,既然人性本善,那還用教化什麽?”
“孔子的教化是讓人保持本心,莫要被世俗的惡念所沾染!”
“你是孔子啊?你知道他到底怎麽想的?”
“那你也不是我啊,你怎麽知道我不知道孔子是什麽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