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聽著她一番番安慰的話,心裏隻覺感動,一時竟說不出什麽話來。
張儒秀吐出了心裏話,心裏也覺著無比舒暢。看著遠處的綠島,也升了興趣。
「要去那邊看看麽?」張儒秀站起身來,指向那片綠島。
她的興致總是來得突然,方才還說著乏倦,如今就想著再去探索一番。
「走罷。」司馬光也站起身,牽著她的手就往前走去。
綠島上盡是些樹,往後走幾步,便走到了頭。
二人也是隨意轉了幾下,便想著乘舟歸去。
舵手等了許久,卻還是那般和善模樣。知道這對夫婦盡興而歸難免疲倦,迴去途中便哼著吳曲兒。
偶爾與旁的小舟擦肩而過,幾位舵手對著歌,原本軟糯的吳語也添了幾分爽朗大氣。
湖上時不時地飄上幾陣霧氣,倒襯的此處如幻境一般。
迴去途中,司馬光正同張儒秀說著話,見她驀地呆住,便有些疑惑,問道:「怎麽了?」
張儒秀顯然是還浸在好友的話題之中。
司馬光說了一些人,可卻全然沒提到另一位好友,或是一位多年後的政敵。
張儒秀試探地問道:「你可曾認識王介甫?」
聽罷這話,司馬光倒是鬆了一口氣。
「認識的。介甫他小我兩歲,是位難得的少年天才。很久之前,我便讀過他所寫的一些遊記與記聞,全然被他的想法給吸引了過去。」
「景佑年間,他也居在汴京。我二人常一同出遊,提出不同見解。隻是為官之後,便再未見過,偶爾有書信來往而已。」司馬光話裏盡是未能與好友再相聚的遺憾。
隻是又想到什麽,便又開口:「怎麽問起介甫了?」
張儒秀開口迴道:「隻是突然想到此人而已。先前在汴京時,我也曾聽過他的那些傳聞,便想著問問你。」
為何會突然問起王安石,緣由當然不是如她所說的那般。
王安石之於司馬光而言,實在是一位頗為重要的友人。
盡管那些風雲變幻都是多年之後的事了,可張儒秀還是提著勁,一點也不敢懈怠下來。
她既怕王安石走那些極端激進的路子,也怕司馬光犯下那些過於保守的錯誤。
不過還好,如今他們正當年少。
一切事,看起來,好似都還來得及。
想到此處,張儒秀便開口道:「什麽時候得了空,便請王官人同夫人來家裏聚一聚罷。」
司馬光雖有疑惑,卻還是開口道好。
作者有話說:
行文需要,將蔡抗的治理蘇州事跡歸於富知州身上。自城屬崑山,亙八十裏,」出自《宋史·蔡抗傳》
第70章 允娘姓狄
這幾日, 司馬光都同張儒秀呆在一起,也沒再與旁的好友一同出遊唱和。
那日太湖出遊後,司馬光愈發地照顧張儒秀的情緒。話總要細細研磨, 才能說出口來。
他似是把知州的話都聽進了心坎裏去, 那之後果真不再提半點公務的事。反倒是變著法尋些樂子叫張儒秀歡心。
隻是有些事雙方不提,也一直在心裏亙著,似是盤了一座小山一般, 再難似從前一般輕鬆。
二人心中都裝著宋夏戰爭的事, 每每出遊,說著說著便拐到了這個話題上去。後總是掩麵沉寂, 不知如何自處。
不過去外遊玩, 時間倒過得飛快。初六司馬光又換了公服,匆匆趕著去衙裏。張儒秀也鬆了一口氣,著手準備起自己的事業來。
蘇州盡是好山好水,巷子也深,容易遮掩。
張儒秀看中了清水巷裏的一間小鋪, 鋪店的店家說著自己生意不景氣, 本想著早些關鋪, 隻是為著一家老小,還是硬著頭皮幹了下去。
張儒秀一聽, 便言一切好說。缺錢便給錢,又給了安置了一塊地。
一番動作, 店家倒還以為哪裏竄出來了個活菩薩, 一家老小趕忙遷走,不過半日時間而已。
鋪店邊大多是些老人家, 看護著兒孫。午後陽光高升時, 便搬著小馬紮坐在家門口前, 同鄰家嘮著嗑。老人家往往對這般玄學之事好奇,自然也會掏出幾枚銅板圖個吉利。
另一方麵,巷子深,鋪子也多,這一片都是些小商鋪,自然也不會叫人無端懷疑起來。
張儒秀買的這家鋪左右,也都是卜卦看麵相的鋪子。有著鄰家打噱頭,張儒秀再接著辦下去,路自然會順很多。
何況這條巷距衙府還有些距離,但又不至於太過偏僻。有了客流量安全性也高,自然可以稱得上是一風水寶地。
不過為了降低風險,張儒秀還是安排了一些託兒,這幾日先宣傳著,她並不急著開業。畢竟目前規劃也隻做了個七八,還是有許多漏洞要去填補。
畢竟她方來蘇州不到半月,院裏一堆事尚等著她去處理,秋日宴多,她也得趕著這時機去結交蘇州的安人堆。
過不了幾日,她便得隨著司馬光去杭州看望家姑家舅,中途還得顧著給娘家那邊遞信兒。
若真要認真數起來,事堆著事,根本處理不完。
司馬光似是也知道她的這般境地,便主動攬下許多事。嶽家他會去交談,去杭州時也會安排得妥當。
二人誰也不說,可偏偏生出許多默契來,把那些事一分工,動作便利落起來。
不過初八時,院裏倒出了件醃臢事。
張儒秀吐出了心裏話,心裏也覺著無比舒暢。看著遠處的綠島,也升了興趣。
「要去那邊看看麽?」張儒秀站起身來,指向那片綠島。
她的興致總是來得突然,方才還說著乏倦,如今就想著再去探索一番。
「走罷。」司馬光也站起身,牽著她的手就往前走去。
綠島上盡是些樹,往後走幾步,便走到了頭。
二人也是隨意轉了幾下,便想著乘舟歸去。
舵手等了許久,卻還是那般和善模樣。知道這對夫婦盡興而歸難免疲倦,迴去途中便哼著吳曲兒。
偶爾與旁的小舟擦肩而過,幾位舵手對著歌,原本軟糯的吳語也添了幾分爽朗大氣。
湖上時不時地飄上幾陣霧氣,倒襯的此處如幻境一般。
迴去途中,司馬光正同張儒秀說著話,見她驀地呆住,便有些疑惑,問道:「怎麽了?」
張儒秀顯然是還浸在好友的話題之中。
司馬光說了一些人,可卻全然沒提到另一位好友,或是一位多年後的政敵。
張儒秀試探地問道:「你可曾認識王介甫?」
聽罷這話,司馬光倒是鬆了一口氣。
「認識的。介甫他小我兩歲,是位難得的少年天才。很久之前,我便讀過他所寫的一些遊記與記聞,全然被他的想法給吸引了過去。」
「景佑年間,他也居在汴京。我二人常一同出遊,提出不同見解。隻是為官之後,便再未見過,偶爾有書信來往而已。」司馬光話裏盡是未能與好友再相聚的遺憾。
隻是又想到什麽,便又開口:「怎麽問起介甫了?」
張儒秀開口迴道:「隻是突然想到此人而已。先前在汴京時,我也曾聽過他的那些傳聞,便想著問問你。」
為何會突然問起王安石,緣由當然不是如她所說的那般。
王安石之於司馬光而言,實在是一位頗為重要的友人。
盡管那些風雲變幻都是多年之後的事了,可張儒秀還是提著勁,一點也不敢懈怠下來。
她既怕王安石走那些極端激進的路子,也怕司馬光犯下那些過於保守的錯誤。
不過還好,如今他們正當年少。
一切事,看起來,好似都還來得及。
想到此處,張儒秀便開口道:「什麽時候得了空,便請王官人同夫人來家裏聚一聚罷。」
司馬光雖有疑惑,卻還是開口道好。
作者有話說:
行文需要,將蔡抗的治理蘇州事跡歸於富知州身上。自城屬崑山,亙八十裏,」出自《宋史·蔡抗傳》
第70章 允娘姓狄
這幾日, 司馬光都同張儒秀呆在一起,也沒再與旁的好友一同出遊唱和。
那日太湖出遊後,司馬光愈發地照顧張儒秀的情緒。話總要細細研磨, 才能說出口來。
他似是把知州的話都聽進了心坎裏去, 那之後果真不再提半點公務的事。反倒是變著法尋些樂子叫張儒秀歡心。
隻是有些事雙方不提,也一直在心裏亙著,似是盤了一座小山一般, 再難似從前一般輕鬆。
二人心中都裝著宋夏戰爭的事, 每每出遊,說著說著便拐到了這個話題上去。後總是掩麵沉寂, 不知如何自處。
不過去外遊玩, 時間倒過得飛快。初六司馬光又換了公服,匆匆趕著去衙裏。張儒秀也鬆了一口氣,著手準備起自己的事業來。
蘇州盡是好山好水,巷子也深,容易遮掩。
張儒秀看中了清水巷裏的一間小鋪, 鋪店的店家說著自己生意不景氣, 本想著早些關鋪, 隻是為著一家老小,還是硬著頭皮幹了下去。
張儒秀一聽, 便言一切好說。缺錢便給錢,又給了安置了一塊地。
一番動作, 店家倒還以為哪裏竄出來了個活菩薩, 一家老小趕忙遷走,不過半日時間而已。
鋪店邊大多是些老人家, 看護著兒孫。午後陽光高升時, 便搬著小馬紮坐在家門口前, 同鄰家嘮著嗑。老人家往往對這般玄學之事好奇,自然也會掏出幾枚銅板圖個吉利。
另一方麵,巷子深,鋪子也多,這一片都是些小商鋪,自然也不會叫人無端懷疑起來。
張儒秀買的這家鋪左右,也都是卜卦看麵相的鋪子。有著鄰家打噱頭,張儒秀再接著辦下去,路自然會順很多。
何況這條巷距衙府還有些距離,但又不至於太過偏僻。有了客流量安全性也高,自然可以稱得上是一風水寶地。
不過為了降低風險,張儒秀還是安排了一些託兒,這幾日先宣傳著,她並不急著開業。畢竟目前規劃也隻做了個七八,還是有許多漏洞要去填補。
畢竟她方來蘇州不到半月,院裏一堆事尚等著她去處理,秋日宴多,她也得趕著這時機去結交蘇州的安人堆。
過不了幾日,她便得隨著司馬光去杭州看望家姑家舅,中途還得顧著給娘家那邊遞信兒。
若真要認真數起來,事堆著事,根本處理不完。
司馬光似是也知道她的這般境地,便主動攬下許多事。嶽家他會去交談,去杭州時也會安排得妥當。
二人誰也不說,可偏偏生出許多默契來,把那些事一分工,動作便利落起來。
不過初八時,院裏倒出了件醃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