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這話題會就此打住,誰知司馬光聽了她這話,神色便愈發焦急起來,眼裏聚出了火,迸發到外麵。
「我是認真的,你莫要不相信。」司馬光道。
張儒秀一聽,便強了起來「我也是認真的啊,沒必要這樣。你不去就行了,還用發誓麽?」
見司馬光還存著氣,張儒秀忙轉了話題:「罷了罷了,不提這些了。」
這會兒,舟恰好行到了湖心亭前。舵手問了句,不待司馬光迴話,張儒秀便起身走了上去。司馬光也跟著起身,抬頭見亭前留有「堂亭」二字,朱漆早已褪了色,看來亭在這湖上立了許久了。
舵手還在周邊待著,許是不忍打攪這對璧人在此閑聊,便駕著舟劃遠了幾步,停在那裏,時不時哼著曲兒。
穿過這堂亭,便得見一綠島,偶有幾樹白花點綴著,分外惹人喜愛。
張儒秀瞧見那島,也不往前走,隻是坐在亭裏,望著遠處。
「要去看看麽?」司馬光問道。
「你去罷,我有些乏,就不去了。」張儒秀換了個舒適的姿勢,道。
「身子乏?」司馬光坐到張儒秀身旁,「你若不去,我也不去了。」像是隻黏人的狸貓一般,非得纏在她身旁。
張儒秀也無意勸阻,便允著他這般動作。
「同我說話罷,挺無趣的。」張儒秀說罷,便特意做傾聽狀。
「好啊,你想聊什麽?」司馬光聽罷,也不扭捏,便開門見山地問道。
張儒秀倒是認真想了一番,她問這話,也是藉機想多了解下身旁的人。
「說起來,除了昌言兄和龐小官人,我還真倒是不知你還有哪些好友。」
張儒秀湊近人身旁,把朝堂與鄉陌間那些大家都在腦裏過了一遍。她雖不精這宋史,隻是這大致的時間線在心裏還是存著底的。隻是先前總是見司馬光同旁人有書信來往,與好友交遊時,她也未陪在人身邊,自然對他那幫子好友不熟識。
難得張儒秀主動問起他的事來,司馬光一聽這話,可是來了勁。
「早些年,隨父宦遊時,交識了許多位友人。之後我又隨父在汴京城裏待了幾年,又認識了許多士子與京官。」司馬光從迴憶裏很快抽離出來,又道:「後來便是一直同你在一起的。去同州時,憑靠著昌言兄,又結識了多位好友。華州任上,常與同僚侃談。平日裏外出探風,也有幸識得幾位好友。」
「隻是如今初到蘇州,也並無好友在此處。不過想必日後會好起來的。」
司馬光侃侃而談,卻見張儒秀在自己說罷之後嘆了口氣。
「光哥,你這人脈太廣了。」這句本是由衷的稱讚,隻是她聽罷,不免又與自身的交際麵比了起來。
她見過的人,來來去去間,也不比司馬光少。隻是知心好友卻沒幾位。同他一比,倒盡顯寒磣起來。
司馬光聽罷她這話,又想到很久之前嶽丈私下裏交代他的那些事,才覺自己說錯了話。
張儒秀本就是個怕生的性子,許是在她聽來,這話無異於暗自諷刺罷。
想到此處,司馬光心便慌了起來。
「歲歲,是我失禮了,我不該說這些話。」
貿然而來的賠禮倒是打張儒秀個措不及防。
「怎麽突然跟我道起歉來了?」雖鬧了些情緒,可張儒秀還是願意看見司馬光廣交博友的這番場麵的。
她早將司馬光當成自己人了,哪怕心裏略有些較勁,又哪裏會希望自己人不好。
「其實我很開心啊。」張儒秀與司馬光對視,「我家官人這麽好,被那麽多人認可著,我真的很開心。」
說罷,便莞爾一笑。
突如其來的愛意倒是叫司馬光臉紅了幾分,不自在地輕咳幾聲。
「這樣罷,你挑幾位對你影響最深的好友,同我說說。」張儒秀話裏皆是憧憬。
司馬光聽了她這話,便認真想了起來。他本來想說,哪一位好友都給予了他無盡頭的啟發。隻是覺著這話太過敷衍,張儒秀的眼神那般炙熱,他不願叫她傷心,便有意挑了幾位,講給她聽。
「龐公於我的恩德,我始終不敢忘。歐陽先生在汴京時,常關照著我。讀書有疑難之處,歐陽先生也總是耐心解讀,助我解惑。後春遊時,見了聖俞兄,一番唱和,安了心。唱名後,範公私下找了我幾番,話裏盡是期望。後每每辦公有不解之處,便想總想與景仁兄訴苦一番。」
司馬光這話確實用心。龐籍,歐陽修,範仲淹,梅堯臣,範鎮,這都是張儒秀曾有所耳聞或是有些了解的人。聽起來,也不會叫張儒秀覺著這些人與她自己有距離感。
「無論是殿試前,亦或是為官後,幸有長輩與友人相助。不然,真的會不知如何自處了。」
司馬光說得動情,那些事被司馬光這般一說,倒如畫卷一般,在張儒秀麵前徐徐展開。
先前張儒秀也發現了司馬光處事略欠鋒芒的問題,隻是不知如何開口告知。如今聽罷他這一番話,才知這些問題,原來他自己也知道。
「他們願意助你,也隻是因為那人是你啊。」張儒秀說道。
「因為那位晚輩,是謙遜有禮,積極作為的司馬君實。他們欣賞你,故而才會這般助你。」
張儒秀又添了一句:「你值得這麽多人欣賞助力,不要想得太多。」
「我是認真的,你莫要不相信。」司馬光道。
張儒秀一聽,便強了起來「我也是認真的啊,沒必要這樣。你不去就行了,還用發誓麽?」
見司馬光還存著氣,張儒秀忙轉了話題:「罷了罷了,不提這些了。」
這會兒,舟恰好行到了湖心亭前。舵手問了句,不待司馬光迴話,張儒秀便起身走了上去。司馬光也跟著起身,抬頭見亭前留有「堂亭」二字,朱漆早已褪了色,看來亭在這湖上立了許久了。
舵手還在周邊待著,許是不忍打攪這對璧人在此閑聊,便駕著舟劃遠了幾步,停在那裏,時不時哼著曲兒。
穿過這堂亭,便得見一綠島,偶有幾樹白花點綴著,分外惹人喜愛。
張儒秀瞧見那島,也不往前走,隻是坐在亭裏,望著遠處。
「要去看看麽?」司馬光問道。
「你去罷,我有些乏,就不去了。」張儒秀換了個舒適的姿勢,道。
「身子乏?」司馬光坐到張儒秀身旁,「你若不去,我也不去了。」像是隻黏人的狸貓一般,非得纏在她身旁。
張儒秀也無意勸阻,便允著他這般動作。
「同我說話罷,挺無趣的。」張儒秀說罷,便特意做傾聽狀。
「好啊,你想聊什麽?」司馬光聽罷,也不扭捏,便開門見山地問道。
張儒秀倒是認真想了一番,她問這話,也是藉機想多了解下身旁的人。
「說起來,除了昌言兄和龐小官人,我還真倒是不知你還有哪些好友。」
張儒秀湊近人身旁,把朝堂與鄉陌間那些大家都在腦裏過了一遍。她雖不精這宋史,隻是這大致的時間線在心裏還是存著底的。隻是先前總是見司馬光同旁人有書信來往,與好友交遊時,她也未陪在人身邊,自然對他那幫子好友不熟識。
難得張儒秀主動問起他的事來,司馬光一聽這話,可是來了勁。
「早些年,隨父宦遊時,交識了許多位友人。之後我又隨父在汴京城裏待了幾年,又認識了許多士子與京官。」司馬光從迴憶裏很快抽離出來,又道:「後來便是一直同你在一起的。去同州時,憑靠著昌言兄,又結識了多位好友。華州任上,常與同僚侃談。平日裏外出探風,也有幸識得幾位好友。」
「隻是如今初到蘇州,也並無好友在此處。不過想必日後會好起來的。」
司馬光侃侃而談,卻見張儒秀在自己說罷之後嘆了口氣。
「光哥,你這人脈太廣了。」這句本是由衷的稱讚,隻是她聽罷,不免又與自身的交際麵比了起來。
她見過的人,來來去去間,也不比司馬光少。隻是知心好友卻沒幾位。同他一比,倒盡顯寒磣起來。
司馬光聽罷她這話,又想到很久之前嶽丈私下裏交代他的那些事,才覺自己說錯了話。
張儒秀本就是個怕生的性子,許是在她聽來,這話無異於暗自諷刺罷。
想到此處,司馬光心便慌了起來。
「歲歲,是我失禮了,我不該說這些話。」
貿然而來的賠禮倒是打張儒秀個措不及防。
「怎麽突然跟我道起歉來了?」雖鬧了些情緒,可張儒秀還是願意看見司馬光廣交博友的這番場麵的。
她早將司馬光當成自己人了,哪怕心裏略有些較勁,又哪裏會希望自己人不好。
「其實我很開心啊。」張儒秀與司馬光對視,「我家官人這麽好,被那麽多人認可著,我真的很開心。」
說罷,便莞爾一笑。
突如其來的愛意倒是叫司馬光臉紅了幾分,不自在地輕咳幾聲。
「這樣罷,你挑幾位對你影響最深的好友,同我說說。」張儒秀話裏皆是憧憬。
司馬光聽了她這話,便認真想了起來。他本來想說,哪一位好友都給予了他無盡頭的啟發。隻是覺著這話太過敷衍,張儒秀的眼神那般炙熱,他不願叫她傷心,便有意挑了幾位,講給她聽。
「龐公於我的恩德,我始終不敢忘。歐陽先生在汴京時,常關照著我。讀書有疑難之處,歐陽先生也總是耐心解讀,助我解惑。後春遊時,見了聖俞兄,一番唱和,安了心。唱名後,範公私下找了我幾番,話裏盡是期望。後每每辦公有不解之處,便想總想與景仁兄訴苦一番。」
司馬光這話確實用心。龐籍,歐陽修,範仲淹,梅堯臣,範鎮,這都是張儒秀曾有所耳聞或是有些了解的人。聽起來,也不會叫張儒秀覺著這些人與她自己有距離感。
「無論是殿試前,亦或是為官後,幸有長輩與友人相助。不然,真的會不知如何自處了。」
司馬光說得動情,那些事被司馬光這般一說,倒如畫卷一般,在張儒秀麵前徐徐展開。
先前張儒秀也發現了司馬光處事略欠鋒芒的問題,隻是不知如何開口告知。如今聽罷他這一番話,才知這些問題,原來他自己也知道。
「他們願意助你,也隻是因為那人是你啊。」張儒秀說道。
「因為那位晚輩,是謙遜有禮,積極作為的司馬君實。他們欣賞你,故而才會這般助你。」
張儒秀又添了一句:「你值得這麽多人欣賞助力,不要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