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的七月異常炎熱,哪怕鋪了冰,暑意還是久消不去。


    趕路自然要早起,張儒秀特意穿了身輕薄的外襟,頭髮高高盤起,拿著蒲扇一搖一搖,催著下人搬著物件。


    她屋裏隨行的女使便隻有晴末晴連二人,旁的人到了華州也能再覓。司馬池攜著聶娘子站在府門前交代著事,生怕有任何紕漏。


    上路前,聶娘子拉著張儒秀的手,叫她先趕路,路上若是不適隨時提出,有驛券自然好辦事。張儒秀自然連連點頭說好附和著。華州與同州相距的近,見人也自然容易。


    說罷最後一句道珍重的話,張儒秀同司馬光上了車,馬夫見狀,策馬駛路去。


    司馬光一上車,心思自然歸到了張儒秀身上。這一去,少說也要吃不少苦。司馬光想開口說些安慰話,可見張儒秀掀著車簾一臉激動地朝後揮手,便也作罷。


    趕路趁早,打更行陀才方敲了鑼,車已經駛到了外城,眼看著就快要出新宋門。


    出了新宋門,便是離了汴州,去往旁的路郡了。


    在駛出新宋門前,張儒秀一直掀著車簾,手舉得累了,便會放下換另一隻手撐著來。


    她開了許久未見的彈幕,看見彈幕的一瞬,差點流出淚來。


    紅日出升,裏外城的百姓也離了家,開始擺攤生計。熱風撲麵而來,喧鬧聲也傳入耳中。


    汴京城中的一切心聲,都匯在了張儒秀眼前。


    「後會有期。」張儒秀看見一句鎏金的彈幕,沒有來源,就這麽直挺挺地出現在她麵前。


    文牒交付後,馬車轆轆駛出了新宋門,彈幕也消失不見。


    張儒秀放下車簾,轉過身來,悵惘若失。


    陽春三月到熱騰七月,她在汴京城中短暫地紮了根,熟識了景之後,就要離開前去另一個地兒。


    熟識,分離,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這宦遊生涯,又哪裏是文官一人的事呢?


    「怎麽了?身子不舒服麽?還是……心裏不舒服?」司馬光看著張儒秀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問道。


    張儒秀搖搖頭,不語。


    司馬光心裏一想,便猜到了張儒秀的心思。


    司馬光拉著張儒秀的手往自己手心處一放,像是長輩安慰小孩子一般,說道:「你生於斯長於斯,現在去外地,自然哪哪都是不自在的。別怕,這種遷家安家的事我經歷的多。若你有不適,可隨時同我說。你同我一說,興許心裏就能輕快許多。」


    張儒秀聽了他這番話,果真被挑起了興趣,當即問道:「你才多大啊?哪兒會搬那麽多次家?」


    司馬光一聽,笑道:「我們這家,隨父出遊多年。往往是家父到哪兒,家便搬在哪兒。」


    司馬光說罷,做冥思苦想狀,又說道:「我到現在,已經是住過八個不同的地方,搬過九次家了。」


    「真的?那你不是從不記事就開始四處遊歷了麽?」張儒秀聽罷,頗為驚訝地問道。


    她知道司馬光早些年隨父遊歷,卻不曾想他活了十九年卻搬了這麽多次家。


    司馬光聽罷,點點頭,又說道:「故而我才說,若是你心裏不舒服,就同我說說。你長在汴京,對外麵這些州郡少了解,自然是無端慌亂。莫怕,華州那邊的事我都安排好了,會有人接應。」


    張儒秀點點頭。


    ……


    事總不會是人想的那般簡單。


    一番奔波,倒是叫張儒秀滄桑了許多,無論是心還是身。


    宋律,在外住驛館時,按官職大小排隊交驛券排隊,不分先來後到。司馬光一介小官,又是新官上任,人微言輕。如此以來,總是搶不到那些條件好的驛館。


    這是板上錚錚的規矩,誰都不願去經歷,可誰也沒辦法去改變。


    這點張儒秀並不是很在意,住的差點可以,吃的差點也可以。她不會因這客觀因素去埋怨司馬光。


    不過司馬光想的卻不同於她。


    司馬光自己可以吃下許多苦,可他不願叫張儒秀吃苦。故而這一路歇息住館時,司馬光總是滿懷虧欠,不停地道著歉,也是竭力給張儒秀創造最好的條件。


    夏日裏趕路沒有風霜雨雪,隻有難耐的酷熱與幹燥。走走停停,所有人都憔悴了許多。更有甚者,像是逃荒匹夫一般走著路。


    不過也是在趕路途中,張儒秀才認識了那麽多有血有肉的隨從,心裏也是感動不已。


    有人躲著暴雨,衣襟全失,還在闊談著時論民事;有人丟了幹淨的麵子,踏著泥濘搬著物件;有人夜裏被蚊蟲叮的失眠,還借著月光讀書……


    而張儒秀,也試著扛起當家主母的擔子,丟了幾分風花雪月,走進崎嶇不平的小道,給歇息的漢子送上一碗羹湯。


    張儒秀不知道,在她每一次前進的背後,都有一雙默默注視的雙眼。


    司馬光把她的變化看在眼裏,半是心疼,半是感激。


    夏走秋來,熬過了烈日炎炎,便迎來了秋高氣爽。七月尾走,十月初來,出了汴京,來了華州。


    十月初一,行駛許久的馬車終於穩穩停了下來。


    張儒秀被司馬光攙著下車,環視一看,是個陌生的景兒。


    十月晚秋,華州早已泛起了涼意。張儒秀路上特意換了件厚褙子,來到此處,才不至縮脖子。


    接應的人早已候在此處,見司馬光一家來了,便趕忙行禮問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第一女講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鬆鬆挽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鬆鬆挽就並收藏大宋第一女講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