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張用誠對惟功道:“中左所前幾日下水兩艘新船,聽說過幾日還有兩艘下水,同時會有水手與軍官一起上船,海事司請大人前往主持下水,給新船命名,不知道大人是否有意?”
“還是罷了。”惟功笑道:“這幾艘船的資料我看了,不脫福星號的範圍,還是待將來能下水千噸位的三層甲板的戰列艦時,我再去親自主持下水儀式吧。命名還是算了,還是叫船長自己命名吧。”
連同沈福星在內,遼陽已經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船長,這些船長和普通的中高級軍官不同,個性更強,獨立性也強,給自己的船隻命名幾乎是這一群家夥的慣例,惟功不想自己命名之後叫某個船長為難,當然更不想自己命名的船隻被哪個膽大包天的家夥給擅自改了……這樣的事確實是領導們愛做的,自己還是引以為鑒,少做些罷。
“那群荷蘭人,”惟功沉吟著道:“我們暫且不會有和荷蘭大打出手的打算,這幾年內最多成立小規模的分艦隊,等十年之後才會去爭巴達維亞和馬六甲,馬尼拉等城,既然如此,不必做的太過份,他們來贖人就放迴去得了。”
“是,”張用誠答應道:“我會交代軍令司和荷蘭來人接洽。”
“對福星號的船長和船員要獎勵和宣傳,叫教育司多出一些專刊報道。”
“是!”
在場的人都知道惟功是心思越來越深層,有所吩咐,必定是深思熟慮過的,為什麽將來要展布海上,在海外爭奪領地,現在的各人領悟並不深,就算遼陽定期有專刊介紹南洋情形,對這些地方有興趣的人實在也並不多。
大明原本就夠大了,遼陽這裏還可以一直往北方和西北方向攻掠,都打下來,遼陽鎮自然就成為幅員萬裏的大國,比原本大明的領土還要大一些,就算惟功有自立之心,這些地盤也等於當年的遼金還大,這還不夠?
再者,要攻掠地盤,當然還是滅了大明最為合算,以十年之後的遼陽鎮實力,鎮裏的高層心裏十分明白,滅亡大明是很輕鬆的事情。
既然如此,為何對南洋地盤這般有興趣?
至於更遠的所謂諸多荒蕪的夷島,各人有興趣的就更少了。
惟功也知道眾人的心思,他也並不說破,未來的二百年內誰能成為全球霸主,成為真正的頂端民族和國家,要緊的就是先期邁出殖民海外,爭雄海外這一條道路,他在遼陽搞大量的棉田,大興紡織業等最原始的早期工業,就是想走全球貿易這一條路,隻有貿易才能支撐起龐大的海軍,才能使這個國家和民族有意於海上,隻有越來越大的利益鏈條,才能把這個民族的能人智士鎖到爭雄海上這一條道路上來。
一步遲則步步遲,現在歐洲國家荷蘭這樣的幾百年後根本提不上的小國都擁有幾萬商船和大量的戰艦,全球的海麵上都有海上馬車夫的身影,中國這裏不僅造船業遠遠落後,貿易規模也在人家之下,財富積累也被人趕上,那所謂的中國gdp一直在世界前列是因為中國龐大的國土和大量的人口基礎上累計出來的財富,但這種財富是分散的,無法動用的,龐大的帝國擁有的人力財力卻不如一個隻有自己一個省大的小國,這就是文明的落後,沒有其它的原因。
至於龐大的大明被建奴這樣的幾萬男丁的小部落所征服,隻能說明這個文明已經病的十分嚴重,甚至已經無力自救。
不管惟功的自尊心再強,他現在使用的手段和辦法,已經有相當多來自於別的文明,這是無可抵賴的事實。
但華夏遲早會趕上來,從貧窮落到再到富強,再到成為這個藍色星球上的最重要的民族也沒有太久,惟功要做的就是在這個曆史時空裏把這個重新崛起的過程縮短,使這個民族不必承受太多的苦痛和災難……把這玩意送給別人去吧。
“諸君努力吧。”惟功神態輕鬆的道:“我就要和唐胖子離開,中軍部的諸多事宜,由用誠決斷,遇大事可飛報於我,平常事物,中軍部自理便可。”
“大人要去何處?”宋堯愈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人雖然還是將軍,總兵,其實身份已經不可當尋常將領來看,實乃我等禍福之源,當善自珍重,不可輕離中樞啊。”
“老夫子這話已經和文臣們限製大明皇帝出宮差不多了。”事關理念,惟功倒也並不客氣,當下駁道:“就算是我遼陽情報已經十分詳細,但前方情形還是要親眼看著才能了解的更加具體。文官限製大明皇帝已經到了神經病的地步,皇帝去趟南苑都憑多廢話,我是在當今身邊不少年的,對他的悶氣倒也知之不少。皇帝從出生便在皇宮或是王府,世間百態根本不得而知,而如英宗皇帝那樣,輕率被一權閹掌握,或是如武宗皇帝那樣任性胡鬧,都是因為自幼長於深宮,不解世情,易於相信太監心腹的原故。便是孝宗皇帝,又豈不是人掌握?隻是沒有被太監掌握,而是被文官們掌握而已。倒是嘉靖皇帝,出身湖廣,管製不比京師嚴格,世情百態,比別的天子要清楚的多。於今不僅是我,就是將來我的後人,亦絕不可被攔起來,就大明這樣的教育養成,國家不出毛病才怪。”
明朝的宗室製度和皇子養成,這是惟功平常掛在嘴上說,被他稱為三千年來最失敗的一朝,不論是唐宋還是兩漢,都與大明絕然不同,以惟功的見解,又曾經在皇宮多日,說出來的話自是有相當的可信度。
“有一點卻是不同。”張用誠靜靜的道:“我曾經見過當今去南苑,隨行禁軍,力士,旗手過千人,加上太監隨侍,文官,還有道士,和尚,都人,隨員三四千人,來迴數十裏路,需提前準備多日,耗費甚大,如果出巡遠方,隨員過萬,耗費自然十分可怕,加上擾民等事難以避免,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再者,我大明文官自視甚高,雖未明言,卻是巴不得皇上能深居宮中,垂拱而治的。”
宋堯愈譏笑道:“象今上這樣,把經筳也免了最好?”
免除經筳算是一件大事,但因為首輔幹出來的,加上監察禦史現在缺額十分嚴重,所以此事居然沒有鬧出什麽風波出來,也算是大明開國以來的頭一遭了。
原本皇帝已經十分懶惰,每遇日講就派宦官罷免,但最少日講經筳在形式上還是有的,今年二月十二日,申時請用揭帖上疏,請萬曆雖不赴經筳,但仍然閱讀日講內容,這樣以免聖學荒疏。
萬曆心領視會,自然允許了此事,不過自此一來,日講根本無需請皇帝駕臨,也不必再搞恭請和派內侍罷免這一套……這樣行事多了,外朝肯定嘖有煩言,而將日講呈送進內,皇帝看或不看,誰能知道?倒是日講的形式,自此之後是真的罷了。
自唐宋以降,經筳是文臣以儒學經典教導皇帝的最高形式,貴如帝王也要在聖人經義麵前當學生,認認真真的學習,對有一些皇帝而言這樣的學習過程當然是十分痛苦的,特別是萬曆在張居正在時,經筳不可一日缺席,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會被訓斥,身為帝王,這樣的經曆絕對不是愉快的迴憶,申時行的奏疏對萬曆來說,簡直再合適也不過了。
“嘖嘖,”惟功搖頭:“申閣老這風骨,這水平。”
“外朝對申時行的不滿也是與日俱增了。”張用誠沉聲道:“我看他不安於位,首輔也快當到頭了。”
本時空的曆史也早就有了一點變化,萬曆和皇後產下一子,是謂當今的嫡長子,雖然鄭貴妃一樣受寵,但其子也就是皇三子想奪嫡的難度簡直是不可能的事,當今還有一個皇二子,是和一個姓楊的妃子所出,不大受重視,母子在宮中都默默無聞,將來也是封個親藩放到地方就了事了。
沒有儲位之爭,當今皇帝還沒有領會到萬蜂蟄頭,不過皇帝荒唐縱酒,怠政,貪財,懶於視朝,厭惡言官,這都已經叫朝野上下極為頭疼,連申時行這種以奉承為主的首輔,在萬曆挪用太倉儲銀的事上都大膽抗過旨,可想而知,萬曆隨意動用公款的事有多嚴重。
申時行雖未曾身陷奪儲之爭的風波裏,但為首輔這些年,建樹寥寥,張居正遺澤漸漸揮霍一空,行政不力,民間多有災異而中樞毫無辦法,兵變頻頻,災異不斷,皇帝久不視朝,選秀女的勁頭倒是很足,眼看萬曆往昏君的路上越走越遠,申時行卻仍然是阿諛承旨,以皇帝的心思順逆為主,外朝之中,申閣老的形象已經一壞再壞,軍情司對各方動向都了如指掌,申時行的必然去位自然也就早為遼陽高層所聞知。
“朝中之事,我們了解一下就是了。經營朝中勢力,也不必太過著意用力。”惟功淡淡一笑,吩咐道。
張黨在這幾年又頗有壯大,畢竟三年一比的會試如常進行,上一科又有幾十個遼陽出身的得中進士,雖然還在觀政或是名次不佳分發外地,但除了少數人之外,這些人無一不是心向遼陽的。
這並不為奇,惟功在遼陽已經經營很久,遼陽日趨繁盛富裕,參加進士試的多半是青壯年為主,自少年和青年時期就在惟功的治下生活,甚至有不少出身遼陽大學堂,對惟功的尊敬和崇拜之情很為深厚,這些人雖然應考,但與遼陽的關係卻也是無法割舍的,一入朝中,自然而然的就成為張黨一員了。
“還是罷了。”惟功笑道:“這幾艘船的資料我看了,不脫福星號的範圍,還是待將來能下水千噸位的三層甲板的戰列艦時,我再去親自主持下水儀式吧。命名還是算了,還是叫船長自己命名吧。”
連同沈福星在內,遼陽已經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船長,這些船長和普通的中高級軍官不同,個性更強,獨立性也強,給自己的船隻命名幾乎是這一群家夥的慣例,惟功不想自己命名之後叫某個船長為難,當然更不想自己命名的船隻被哪個膽大包天的家夥給擅自改了……這樣的事確實是領導們愛做的,自己還是引以為鑒,少做些罷。
“那群荷蘭人,”惟功沉吟著道:“我們暫且不會有和荷蘭大打出手的打算,這幾年內最多成立小規模的分艦隊,等十年之後才會去爭巴達維亞和馬六甲,馬尼拉等城,既然如此,不必做的太過份,他們來贖人就放迴去得了。”
“是,”張用誠答應道:“我會交代軍令司和荷蘭來人接洽。”
“對福星號的船長和船員要獎勵和宣傳,叫教育司多出一些專刊報道。”
“是!”
在場的人都知道惟功是心思越來越深層,有所吩咐,必定是深思熟慮過的,為什麽將來要展布海上,在海外爭奪領地,現在的各人領悟並不深,就算遼陽定期有專刊介紹南洋情形,對這些地方有興趣的人實在也並不多。
大明原本就夠大了,遼陽這裏還可以一直往北方和西北方向攻掠,都打下來,遼陽鎮自然就成為幅員萬裏的大國,比原本大明的領土還要大一些,就算惟功有自立之心,這些地盤也等於當年的遼金還大,這還不夠?
再者,要攻掠地盤,當然還是滅了大明最為合算,以十年之後的遼陽鎮實力,鎮裏的高層心裏十分明白,滅亡大明是很輕鬆的事情。
既然如此,為何對南洋地盤這般有興趣?
至於更遠的所謂諸多荒蕪的夷島,各人有興趣的就更少了。
惟功也知道眾人的心思,他也並不說破,未來的二百年內誰能成為全球霸主,成為真正的頂端民族和國家,要緊的就是先期邁出殖民海外,爭雄海外這一條道路,他在遼陽搞大量的棉田,大興紡織業等最原始的早期工業,就是想走全球貿易這一條路,隻有貿易才能支撐起龐大的海軍,才能使這個國家和民族有意於海上,隻有越來越大的利益鏈條,才能把這個民族的能人智士鎖到爭雄海上這一條道路上來。
一步遲則步步遲,現在歐洲國家荷蘭這樣的幾百年後根本提不上的小國都擁有幾萬商船和大量的戰艦,全球的海麵上都有海上馬車夫的身影,中國這裏不僅造船業遠遠落後,貿易規模也在人家之下,財富積累也被人趕上,那所謂的中國gdp一直在世界前列是因為中國龐大的國土和大量的人口基礎上累計出來的財富,但這種財富是分散的,無法動用的,龐大的帝國擁有的人力財力卻不如一個隻有自己一個省大的小國,這就是文明的落後,沒有其它的原因。
至於龐大的大明被建奴這樣的幾萬男丁的小部落所征服,隻能說明這個文明已經病的十分嚴重,甚至已經無力自救。
不管惟功的自尊心再強,他現在使用的手段和辦法,已經有相當多來自於別的文明,這是無可抵賴的事實。
但華夏遲早會趕上來,從貧窮落到再到富強,再到成為這個藍色星球上的最重要的民族也沒有太久,惟功要做的就是在這個曆史時空裏把這個重新崛起的過程縮短,使這個民族不必承受太多的苦痛和災難……把這玩意送給別人去吧。
“諸君努力吧。”惟功神態輕鬆的道:“我就要和唐胖子離開,中軍部的諸多事宜,由用誠決斷,遇大事可飛報於我,平常事物,中軍部自理便可。”
“大人要去何處?”宋堯愈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人雖然還是將軍,總兵,其實身份已經不可當尋常將領來看,實乃我等禍福之源,當善自珍重,不可輕離中樞啊。”
“老夫子這話已經和文臣們限製大明皇帝出宮差不多了。”事關理念,惟功倒也並不客氣,當下駁道:“就算是我遼陽情報已經十分詳細,但前方情形還是要親眼看著才能了解的更加具體。文官限製大明皇帝已經到了神經病的地步,皇帝去趟南苑都憑多廢話,我是在當今身邊不少年的,對他的悶氣倒也知之不少。皇帝從出生便在皇宮或是王府,世間百態根本不得而知,而如英宗皇帝那樣,輕率被一權閹掌握,或是如武宗皇帝那樣任性胡鬧,都是因為自幼長於深宮,不解世情,易於相信太監心腹的原故。便是孝宗皇帝,又豈不是人掌握?隻是沒有被太監掌握,而是被文官們掌握而已。倒是嘉靖皇帝,出身湖廣,管製不比京師嚴格,世情百態,比別的天子要清楚的多。於今不僅是我,就是將來我的後人,亦絕不可被攔起來,就大明這樣的教育養成,國家不出毛病才怪。”
明朝的宗室製度和皇子養成,這是惟功平常掛在嘴上說,被他稱為三千年來最失敗的一朝,不論是唐宋還是兩漢,都與大明絕然不同,以惟功的見解,又曾經在皇宮多日,說出來的話自是有相當的可信度。
“有一點卻是不同。”張用誠靜靜的道:“我曾經見過當今去南苑,隨行禁軍,力士,旗手過千人,加上太監隨侍,文官,還有道士,和尚,都人,隨員三四千人,來迴數十裏路,需提前準備多日,耗費甚大,如果出巡遠方,隨員過萬,耗費自然十分可怕,加上擾民等事難以避免,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再者,我大明文官自視甚高,雖未明言,卻是巴不得皇上能深居宮中,垂拱而治的。”
宋堯愈譏笑道:“象今上這樣,把經筳也免了最好?”
免除經筳算是一件大事,但因為首輔幹出來的,加上監察禦史現在缺額十分嚴重,所以此事居然沒有鬧出什麽風波出來,也算是大明開國以來的頭一遭了。
原本皇帝已經十分懶惰,每遇日講就派宦官罷免,但最少日講經筳在形式上還是有的,今年二月十二日,申時請用揭帖上疏,請萬曆雖不赴經筳,但仍然閱讀日講內容,這樣以免聖學荒疏。
萬曆心領視會,自然允許了此事,不過自此一來,日講根本無需請皇帝駕臨,也不必再搞恭請和派內侍罷免這一套……這樣行事多了,外朝肯定嘖有煩言,而將日講呈送進內,皇帝看或不看,誰能知道?倒是日講的形式,自此之後是真的罷了。
自唐宋以降,經筳是文臣以儒學經典教導皇帝的最高形式,貴如帝王也要在聖人經義麵前當學生,認認真真的學習,對有一些皇帝而言這樣的學習過程當然是十分痛苦的,特別是萬曆在張居正在時,經筳不可一日缺席,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會被訓斥,身為帝王,這樣的經曆絕對不是愉快的迴憶,申時行的奏疏對萬曆來說,簡直再合適也不過了。
“嘖嘖,”惟功搖頭:“申閣老這風骨,這水平。”
“外朝對申時行的不滿也是與日俱增了。”張用誠沉聲道:“我看他不安於位,首輔也快當到頭了。”
本時空的曆史也早就有了一點變化,萬曆和皇後產下一子,是謂當今的嫡長子,雖然鄭貴妃一樣受寵,但其子也就是皇三子想奪嫡的難度簡直是不可能的事,當今還有一個皇二子,是和一個姓楊的妃子所出,不大受重視,母子在宮中都默默無聞,將來也是封個親藩放到地方就了事了。
沒有儲位之爭,當今皇帝還沒有領會到萬蜂蟄頭,不過皇帝荒唐縱酒,怠政,貪財,懶於視朝,厭惡言官,這都已經叫朝野上下極為頭疼,連申時行這種以奉承為主的首輔,在萬曆挪用太倉儲銀的事上都大膽抗過旨,可想而知,萬曆隨意動用公款的事有多嚴重。
申時行雖未曾身陷奪儲之爭的風波裏,但為首輔這些年,建樹寥寥,張居正遺澤漸漸揮霍一空,行政不力,民間多有災異而中樞毫無辦法,兵變頻頻,災異不斷,皇帝久不視朝,選秀女的勁頭倒是很足,眼看萬曆往昏君的路上越走越遠,申時行卻仍然是阿諛承旨,以皇帝的心思順逆為主,外朝之中,申閣老的形象已經一壞再壞,軍情司對各方動向都了如指掌,申時行的必然去位自然也就早為遼陽高層所聞知。
“朝中之事,我們了解一下就是了。經營朝中勢力,也不必太過著意用力。”惟功淡淡一笑,吩咐道。
張黨在這幾年又頗有壯大,畢竟三年一比的會試如常進行,上一科又有幾十個遼陽出身的得中進士,雖然還在觀政或是名次不佳分發外地,但除了少數人之外,這些人無一不是心向遼陽的。
這並不為奇,惟功在遼陽已經經營很久,遼陽日趨繁盛富裕,參加進士試的多半是青壯年為主,自少年和青年時期就在惟功的治下生活,甚至有不少出身遼陽大學堂,對惟功的尊敬和崇拜之情很為深厚,這些人雖然應考,但與遼陽的關係卻也是無法割舍的,一入朝中,自然而然的就成為張黨一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