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顧慮,使王家屏,王錫爵,這兩樣性格剛直的閣老都沒有反對,更不必提與遼陽關係十分親近的許國許閣老了。
“張惟功,封侯。”
確定了很多事之後,萬曆終於下了決心,展顏笑道:“斬首三萬,俘虜七萬,牛羊二十萬頭,其餘物資無算,甲仗如山,首級足可壘城京觀,這樣的功績,封侯亦說的過去了。”
眾閣老默然,自嘉靖之後,文臣對武臣封爵幾乎是采取絕不允許的態度,戚繼光和俞大猷的功勞足夠封侯,卻始終未封,李芳等邊將,在英宗和憲宗諸朝都夠封爵了,在嘉靖末期到萬曆,卻是都最終未能封侯,惟一特殊是李成梁,也是因為遼鎮的特殊地位和李成梁超出普通邊將的家丁實力,朝廷不得不拿出爵位來安撫這個強悍的邊將,但那絕非出於樂意和鼓勵武將的榮譽。
後人很難理解,當時的人為什麽總喜歡自廢武功,但事實上信息的不對稱和出於安全的考量,過於強悍的武將並不為文官集團喜歡,甚至也不會為皇帝喜歡。
邊境可以吃點虧,隻要有穩固的防禦和厚實的城牆就好了,過於能幹精明的武將和令行禁止的軍隊才是真正的惡夢。
這也是戚繼光建議重整京營失敗,練兵十萬失敗,五萬失敗,三萬也失敗的由來。
在南方戰場,麵臨倭寇禍亂南方半壁的危險時,允許戚繼光練一些勁兵做戰是可以的,但在京師,九邊,這是絕對不可以答應的事,寧願邊防吃虧,也不要出現一個可以威脅政權的武裝集團,這個信念,看似文官們的獨斷,其實是皇室與文官的共同認知。
但在此時,壓是壓不住了,這樣的殊勳再壓下去,對整個軍隊和民間輿論都不好交代,好在已經先做出扶持遼鎮的決定,而萬曆心裏還有一個足以抗衡惟功的人選,他打算過一兩年後,把李如鬆從宣府調到遼鎮,接任遼鎮總兵。
李如鬆,亦虎將也!
有李如鬆坐鎮遼鎮,還有李家和其嫡係的一兩萬精銳家丁,穩住現有的局麵還是很容易的,有此一念,給惟功封侯,也就成為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殿中眾人,包括皇帝在內,都是情不自禁的瞟一眼張惟賢,臉上都露出苦笑來。
英國公府的這一筆帳,真的不知道怎麽算法!
……
……
朝中的風風雨雨,張元芳幾乎一無所知,他不懂,亦不去打聽,更不會關注。
因為這種態度,遼陽的前前後後的事情,他幾乎是一無所知。
張惟賢派人去拿捕惟功,張元芳夫妻當然知道,但他們的心中,並不曾有太多的擔心。
遼陽的情形,惟功曾經向這兩位尊敬的長輩提起過,雄師數萬,士民歸心,這樣的情形下,遼陽方麵肯定不會束手被擒,張元芳已經打定主意,不論惟功做什麽樣的決定,自己都是從內心支持,就算因為惟功而牽連於他,也是可以坦然接受。
他們夫妻已經年過四旬,漸漸邁入老境,張元芳自己感覺已經很難有什麽事情叫自己再度激動起來。
除了迴憶和懷念與惟功之間的親情,已經再無其他。
夫妻兩人迴到原本的那個小院居住,兩進院子,十來間房,有一個小丫頭,一個婆子,還有來興兒這個小廝,一共五個人關起門來過日子,張元芳手頭還有幾千銀子,城外還有一個莊園,一年收入也過千兩,過日子是不愁了,隻是街坊鄰居多半都是英國公府一脈,原本這裏就是祖居地所在,這房子也是祖宅,四周住的鄰居也多半都是英國公一脈,英國公府這二百餘年下來,開枝散葉,原本的大宗變成小宗,小宗變疏宗,出五服,歲月悠久,一個公爵家族每一代總會有相當的子嗣誕生,每一脈再開枝散葉,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每一代家族當然不可能都住在英國公府裏,隻有近支有這種資格,比如這一世的張元功和張元德兄弟,還有他們的直係兒孫,待到張元德兒孫掌英國公府的時候,張元功這一係傳到惟功孫輩的時候,肯定早就搬出府去另尋住處了。
襲爵就可以使自己的一脈留下來,別人的子孫就成為支脈,又有哪一個勳貴能如大明皇室那樣,不分嫡庶皇子一律封王,皇子之子一律封郡王?就算是皇室,現在親郡王太多也成為大明財政沉重的負擔,有一些疏宗,將軍,中尉一級的宗室,漸漸連溫飽也維持不了,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了。
張元芳還不算疏宗,勉強也能在英國公府內居住,可是他惡了張元德父子而被趕了出來,剛搬迴祖居,四周的宗親都是一副嘲笑戲弄的神情,不少宗親拿他的事來說笑嘲諷,張元芳也不過就是笑笑,不把這些人的態度放在眼裏。
“喲,老七,聽說你那好侄兒大總兵打了勝仗?”
“等他迴來,你又發達了。”
幾個宗親,都是張元芳叫大伯三叔的人物,年紀倒不一定比他大多少,仗著長幼有別,一見張元芳,便是肆無忌憚的說笑起來。
張元芳也隻淡淡一笑,根本不放在心上。
現在是辰時,他預備到菜場買些今日的菜食,雖說有小廝可以使喚,做一做這些家常的事,可以排解他心中的無聊和煩悶……不為無聊之事,何以遣有聊之生?
他已經不看兵書,不看邸抄,不看塘報,對大明的一切已經不在關注……有這樣的皇帝和這樣的朝廷,關注這些,隊季給自己添堵之外,又有什麽意義呢?
惟功的事,是他心底深處真正還能惹動他情懷的事情,但既然自己幫不上忙,他也絕不會做什麽事情來幹擾惟功,現在的他對惟功最大的幫助,就是什麽也不做。
有這種覺悟的張元芳,又怎麽會對這些宗親的嘲笑真正放在心上,並且為之動容呢?
越是看到張元芳這種恬淡的表情,那些不得誌的宗親的嘲諷聲就更大了,他們都是一些閑人,談不上富貴,但也並不窮困,他們都有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甚至在京營掛著參將的頭銜,每月領取餉銀,過著溫飽線以上的生活,以前,張元芳這樣的人根本是他們近身不得的存在,他們看著張元芳隻能遠遠的眺望,哪裏有資格近前?別的不說,張元芳曾經的宗子惟功,就是他們難以想象的存在。
現在麽,張惟功都要自身難保了,嘲諷一下張元芳這落難的鳳凰,給自己尋尋開心,又有什麽不好的?
他們正要再組織一輪火力進攻時,一陣異響在皇城方向響了起來。
“這是什麽聲音?”
“奇怪了,現在是什麽時辰,怎麽上午好端端的放起爆竹來?”
“還有不少人叫喚,出了什麽大事?”
“待我想想……”一個在都督府做過事的英國公府的遠宗撓了撓頭,猜測道:“莫非是皇上冊立皇太子?”
“我看多半是,要不然好好的怎會有這般大動靜?”
說話間,皇城的動靜越來越大,這裏屬於西城地界,英國公府的這些疏宗當年搬出府住的並不算遠,因而離皇城的距離也是很近,聲響越來越大,隨著距離推進,燃放爆竹的人也是越來越多,當時人依坊而居,要麽自己家收的有爆竹,要麽街角坊市中的小店便有出售,入冬之後,玩爆竹煙花的人也是越來越多,所以各處都是備貨充足,這一會兒功夫,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一起放炮,整個京城,都似乎在煙火之中,看向天空,雖然是晴天白日,但一縷縷的煙花和爆竹燃燒炸向天空,居然也有明顯的火光痕跡,甚至在陽光的折射之下,也有一點兒絢麗的色彩呈現出來,這樣的奇景奇事,真是難得一見,剛剛猜測是皇帝冊立太子的幾人已經知道自己必然猜錯了……冊封皇太子當然是皇家和天下人的喜事,對皇帝來說是有了繼承人,對天下人來說是有了固定的天子繼承序列,本朝不會出現什麽變亂,戰事,也是一樁喜事,但這種事絕不會引發這樣的歡唿和這麽大的動靜,似乎隨著皇城的響動,整個京城也都在一片騷動之中了。
這樣的動靜,連張元芳也停住了腳步,被勾起了好奇心,有不少人往皇城方向趕過去,他們要打聽出了什麽事,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快,快,迴家拿炮仗。”
過不多時,人群跑了迴來,在他們身邊也有不少小孩子跟著,興奮跳躍,吵吵嚷嚷,所有人的臉上,都充滿著興奮之色。
剛剛嘲諷張元芳最厲害的一個,拉住一個熟人問道:“到底怎麽迴事?”
“大捷,大捷,遼陽鎮兵出三路征伐北虜,斬首三萬,俘虜聽說也有十來萬,馬上就要獻俘闕下,朝廷都炸鍋了,說是這二百多年來對北虜第一大捷!”
“是啊,那些文官都要瘋了,一個個手舞足蹈的。”
“誰不高興?我家世襲七代,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在北虜手裏,太宗爺手裏,我家就死了三個,嘉靖爺手裏,我太爺就是死在城門口,當時我還小,家裏人哭的那是一個淒慘。”
說話的人,難耐興奮,到底掙脫了開去,跑去家放炮慶賀去了。
這種自發的興奮,確實發自內心,京城之中,普通百姓,行商,世襲武官之家,與北虜有血債的,實在是太多太多!
“張惟功,封侯。”
確定了很多事之後,萬曆終於下了決心,展顏笑道:“斬首三萬,俘虜七萬,牛羊二十萬頭,其餘物資無算,甲仗如山,首級足可壘城京觀,這樣的功績,封侯亦說的過去了。”
眾閣老默然,自嘉靖之後,文臣對武臣封爵幾乎是采取絕不允許的態度,戚繼光和俞大猷的功勞足夠封侯,卻始終未封,李芳等邊將,在英宗和憲宗諸朝都夠封爵了,在嘉靖末期到萬曆,卻是都最終未能封侯,惟一特殊是李成梁,也是因為遼鎮的特殊地位和李成梁超出普通邊將的家丁實力,朝廷不得不拿出爵位來安撫這個強悍的邊將,但那絕非出於樂意和鼓勵武將的榮譽。
後人很難理解,當時的人為什麽總喜歡自廢武功,但事實上信息的不對稱和出於安全的考量,過於強悍的武將並不為文官集團喜歡,甚至也不會為皇帝喜歡。
邊境可以吃點虧,隻要有穩固的防禦和厚實的城牆就好了,過於能幹精明的武將和令行禁止的軍隊才是真正的惡夢。
這也是戚繼光建議重整京營失敗,練兵十萬失敗,五萬失敗,三萬也失敗的由來。
在南方戰場,麵臨倭寇禍亂南方半壁的危險時,允許戚繼光練一些勁兵做戰是可以的,但在京師,九邊,這是絕對不可以答應的事,寧願邊防吃虧,也不要出現一個可以威脅政權的武裝集團,這個信念,看似文官們的獨斷,其實是皇室與文官的共同認知。
但在此時,壓是壓不住了,這樣的殊勳再壓下去,對整個軍隊和民間輿論都不好交代,好在已經先做出扶持遼鎮的決定,而萬曆心裏還有一個足以抗衡惟功的人選,他打算過一兩年後,把李如鬆從宣府調到遼鎮,接任遼鎮總兵。
李如鬆,亦虎將也!
有李如鬆坐鎮遼鎮,還有李家和其嫡係的一兩萬精銳家丁,穩住現有的局麵還是很容易的,有此一念,給惟功封侯,也就成為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殿中眾人,包括皇帝在內,都是情不自禁的瞟一眼張惟賢,臉上都露出苦笑來。
英國公府的這一筆帳,真的不知道怎麽算法!
……
……
朝中的風風雨雨,張元芳幾乎一無所知,他不懂,亦不去打聽,更不會關注。
因為這種態度,遼陽的前前後後的事情,他幾乎是一無所知。
張惟賢派人去拿捕惟功,張元芳夫妻當然知道,但他們的心中,並不曾有太多的擔心。
遼陽的情形,惟功曾經向這兩位尊敬的長輩提起過,雄師數萬,士民歸心,這樣的情形下,遼陽方麵肯定不會束手被擒,張元芳已經打定主意,不論惟功做什麽樣的決定,自己都是從內心支持,就算因為惟功而牽連於他,也是可以坦然接受。
他們夫妻已經年過四旬,漸漸邁入老境,張元芳自己感覺已經很難有什麽事情叫自己再度激動起來。
除了迴憶和懷念與惟功之間的親情,已經再無其他。
夫妻兩人迴到原本的那個小院居住,兩進院子,十來間房,有一個小丫頭,一個婆子,還有來興兒這個小廝,一共五個人關起門來過日子,張元芳手頭還有幾千銀子,城外還有一個莊園,一年收入也過千兩,過日子是不愁了,隻是街坊鄰居多半都是英國公府一脈,原本這裏就是祖居地所在,這房子也是祖宅,四周住的鄰居也多半都是英國公一脈,英國公府這二百餘年下來,開枝散葉,原本的大宗變成小宗,小宗變疏宗,出五服,歲月悠久,一個公爵家族每一代總會有相當的子嗣誕生,每一脈再開枝散葉,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每一代家族當然不可能都住在英國公府裏,隻有近支有這種資格,比如這一世的張元功和張元德兄弟,還有他們的直係兒孫,待到張元德兒孫掌英國公府的時候,張元功這一係傳到惟功孫輩的時候,肯定早就搬出府去另尋住處了。
襲爵就可以使自己的一脈留下來,別人的子孫就成為支脈,又有哪一個勳貴能如大明皇室那樣,不分嫡庶皇子一律封王,皇子之子一律封郡王?就算是皇室,現在親郡王太多也成為大明財政沉重的負擔,有一些疏宗,將軍,中尉一級的宗室,漸漸連溫飽也維持不了,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了。
張元芳還不算疏宗,勉強也能在英國公府內居住,可是他惡了張元德父子而被趕了出來,剛搬迴祖居,四周的宗親都是一副嘲笑戲弄的神情,不少宗親拿他的事來說笑嘲諷,張元芳也不過就是笑笑,不把這些人的態度放在眼裏。
“喲,老七,聽說你那好侄兒大總兵打了勝仗?”
“等他迴來,你又發達了。”
幾個宗親,都是張元芳叫大伯三叔的人物,年紀倒不一定比他大多少,仗著長幼有別,一見張元芳,便是肆無忌憚的說笑起來。
張元芳也隻淡淡一笑,根本不放在心上。
現在是辰時,他預備到菜場買些今日的菜食,雖說有小廝可以使喚,做一做這些家常的事,可以排解他心中的無聊和煩悶……不為無聊之事,何以遣有聊之生?
他已經不看兵書,不看邸抄,不看塘報,對大明的一切已經不在關注……有這樣的皇帝和這樣的朝廷,關注這些,隊季給自己添堵之外,又有什麽意義呢?
惟功的事,是他心底深處真正還能惹動他情懷的事情,但既然自己幫不上忙,他也絕不會做什麽事情來幹擾惟功,現在的他對惟功最大的幫助,就是什麽也不做。
有這種覺悟的張元芳,又怎麽會對這些宗親的嘲笑真正放在心上,並且為之動容呢?
越是看到張元芳這種恬淡的表情,那些不得誌的宗親的嘲諷聲就更大了,他們都是一些閑人,談不上富貴,但也並不窮困,他們都有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甚至在京營掛著參將的頭銜,每月領取餉銀,過著溫飽線以上的生活,以前,張元芳這樣的人根本是他們近身不得的存在,他們看著張元芳隻能遠遠的眺望,哪裏有資格近前?別的不說,張元芳曾經的宗子惟功,就是他們難以想象的存在。
現在麽,張惟功都要自身難保了,嘲諷一下張元芳這落難的鳳凰,給自己尋尋開心,又有什麽不好的?
他們正要再組織一輪火力進攻時,一陣異響在皇城方向響了起來。
“這是什麽聲音?”
“奇怪了,現在是什麽時辰,怎麽上午好端端的放起爆竹來?”
“還有不少人叫喚,出了什麽大事?”
“待我想想……”一個在都督府做過事的英國公府的遠宗撓了撓頭,猜測道:“莫非是皇上冊立皇太子?”
“我看多半是,要不然好好的怎會有這般大動靜?”
說話間,皇城的動靜越來越大,這裏屬於西城地界,英國公府的這些疏宗當年搬出府住的並不算遠,因而離皇城的距離也是很近,聲響越來越大,隨著距離推進,燃放爆竹的人也是越來越多,當時人依坊而居,要麽自己家收的有爆竹,要麽街角坊市中的小店便有出售,入冬之後,玩爆竹煙花的人也是越來越多,所以各處都是備貨充足,這一會兒功夫,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一起放炮,整個京城,都似乎在煙火之中,看向天空,雖然是晴天白日,但一縷縷的煙花和爆竹燃燒炸向天空,居然也有明顯的火光痕跡,甚至在陽光的折射之下,也有一點兒絢麗的色彩呈現出來,這樣的奇景奇事,真是難得一見,剛剛猜測是皇帝冊立太子的幾人已經知道自己必然猜錯了……冊封皇太子當然是皇家和天下人的喜事,對皇帝來說是有了繼承人,對天下人來說是有了固定的天子繼承序列,本朝不會出現什麽變亂,戰事,也是一樁喜事,但這種事絕不會引發這樣的歡唿和這麽大的動靜,似乎隨著皇城的響動,整個京城也都在一片騷動之中了。
這樣的動靜,連張元芳也停住了腳步,被勾起了好奇心,有不少人往皇城方向趕過去,他們要打聽出了什麽事,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快,快,迴家拿炮仗。”
過不多時,人群跑了迴來,在他們身邊也有不少小孩子跟著,興奮跳躍,吵吵嚷嚷,所有人的臉上,都充滿著興奮之色。
剛剛嘲諷張元芳最厲害的一個,拉住一個熟人問道:“到底怎麽迴事?”
“大捷,大捷,遼陽鎮兵出三路征伐北虜,斬首三萬,俘虜聽說也有十來萬,馬上就要獻俘闕下,朝廷都炸鍋了,說是這二百多年來對北虜第一大捷!”
“是啊,那些文官都要瘋了,一個個手舞足蹈的。”
“誰不高興?我家世襲七代,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在北虜手裏,太宗爺手裏,我家就死了三個,嘉靖爺手裏,我太爺就是死在城門口,當時我還小,家裏人哭的那是一個淒慘。”
說話的人,難耐興奮,到底掙脫了開去,跑去家放炮慶賀去了。
這種自發的興奮,確實發自內心,京城之中,普通百姓,行商,世襲武官之家,與北虜有血債的,實在是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