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認為自己不被社會理解,常常怨天尤人,殊不知生命的脆弱,讓人驚愕得喘不過氣。


    好像路遙迴憶往事時說過,60年******,他在洛川南門外汽車站的候車室過夜,兩腿餓得浮腫,每天早晨都有餓殍從候車室抬出。筆架山下隨便挖個坑,把死人扔進坑裏頭。


    路遙幸運地從死人堆裏爬出。


    83年筆者有幸參加了延安地區小說創作討論會,見過路遙,那時,路遙的《人生》已經發表。雙方沒有任何交往,隻是路遙點評過我的小說,有一句話對我影響頗深:走自己的路,不要在乎所有的人(不是原話)!


    路遙逝世時筆者是過了很久才知道,因為那一段時間我在生活的深水坑裏撲騰。至於《平凡的世界》,可惜我至今都沒有拜讀,我隻看過《人生》,選材很好,布局得當,迎合了那個時代,很快走紅。


    對路遙認知的加深,是在讀了海波(跟支海民同一天轉正,路遙同鄉)的自傳《迴望來路笑成癡》以後,文章寫的很真摯,評價路遙時說過:燈影下邊最黑。他離路遙最近,卻看不到路遙的光輝,可是他從繁雜的生活細節裏,解析了路遙這個人,讀起來讓人感動。不過路遙為了討吃一口饃而爬到地上學狗叫的細節筆者感覺到有點別扭,有點不太舒服。好多名人都引用過這個細節,支海民不敢苟同。


    拜讀《白鹿原》,是在生意失敗以後,那不叫讀,叫“啃”。恨不能把整部書吃進肚子裏頭,可以這麽說,《白鹿原》救了我的命,因為我當時確實有自殺的念頭,負債超過100萬,討債的踏破門檻,感覺到這個世界已經不值得我留戀。


    著名評論家劉再複在評論中國第一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高行健的《靈山》時說過:生活虐待作家,作家虐待文字。不知道陳忠實老先生是不是在“虐待文字”,作家駕馭文字那種嫻熟和得心應手讓人震撼不已。這絕對不是現代人所說的“碼字”,而是篆刻!每一個字符都經過細細敲打,鑲嵌在曆史的那一麵牆上的畫卷是那樣的清晰。


    記不清我啃了多久,感覺中牙齒掉了,把啃掉的牙齒咽進肚子裏,舌頭流血了,蘸著自己的血寫下幾個字,活下去!預支生命,為的是綻放一迴!


    筆者不能認同評論家、陝西鄉黨李建軍在評論《白鹿原》時說過的那段話,大意是朱先生的學生鹿兆海參軍時,朱先生要求鹿兆海榮歸故裏時多帶幾撮倭寇的頭發。鹿兆海死後果然捎給朱先生一隻鐵罐子,鐵罐子裏邊果然裝著四十三撮倭寇的頭發。李建軍批判這一段描寫沒有人性,應該像外國小說那樣,把人打死後為死者禱告。


    文章必須真實才能雋永。朱先生對戰爭的認知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殊不知剪死人一撮頭發比打死一個人還難。朱先生沒錯,錯就錯在四十三撮倭寇的頭發是陳忠實老先生的唯一疏漏,槍響的瞬間對麵倒下的那個人並不一定是你打死,鹿兆海不可能為了滿足恩師的願望而跳出戰壕去剪敵人的頭發,因為對方也拿著槍。至於李建軍建議打死人為死者禱告,筆者認為實在沒有必要,中國人沒有替敵人禱告的傳統。


    老先生已經作古,是不是有點吹毛求疵?非也,瑕不掩瑜,這一點疏漏絲毫也不影響《白鹿原》的光輝。白鹿原就是白鹿原!小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白鹿原是中國的第五部文學名著、白鹿原在曆史上起的作用沒有其它作品能夠代替!


    老先生走了,人不過是這個社會的過客,走是一種必然。柳青、路遙、陳忠實,陝西作家的短壽發人深思。


    作家是一個特殊的團體,大凡成名的作家都有一段不堪迴首的經曆,成果綻放的瞬間,他已經預支了生命。那些日耕萬言的碼字者,他們缺少的正是社會擔當!


    生與死之間,是一具等身的棺材,生命沒有迴頭路。可我老在張望,希望在芸芸眾生之中,能夠看到陳忠實老先生的身影。你把自己的名字,篆刻在曆史的那一麵牆上,警示苟活者,唯有勤奮,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支海民文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支海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支海民並收藏支海民文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