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真實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很多老鐵都疑惑,曹操怎麽會隻有這一點兵力,他的兵去哪裏了?
三國演義中,袁紹發兵七十萬,曹操才七萬,這不是實力碾壓嗎?采取人肉戰術,袁紹也不應該輸呀。
首先大家要明白,為了凸顯袁紹和曹操的實力懸殊,這個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數字,三國誌武帝記裏麵非常明確的記載,袁紹的兵力是十萬左右,曹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可見能投入作戰的部隊,最多一萬人。也就是說,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抗擊袁紹,那麽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為三國誌作注的裴鬆之對這個記載就表示懷疑,他大致提出了以下幾個疑問,一、曹操開始起兵,就有五千兵,而且擊破黃巾軍之後,收降的兵卒也有三十餘萬。當然,這個三十萬沒有全部收編,曹操隻留下了精兵,加上其他消滅的軍閥勢力,即使減去作戰的損傷,兵力也不會如此之少。
二、記載中,袁紹屯營數十裏長,而曹操也分營對抗,如果曹操真的隻有如此少的兵力,怎麽可能在數十裏的範圍分兵對抗呢?
三、如果袁紹真的有十倍以曹操的兵力,自然會全力圍攻,而不會讓曹操的部隊隨意出擊他後方的糧草。
四、最後袁軍戰敗,被俘的七八萬之眾,均被曹軍活埋。如果曹軍隻有萬人,怎麽能夠把八萬之眾一起活埋呢?其實這個事,陳壽自己已經露了。
三國誌·鍾繇傳記載,曹操打官渡之戰時,鍾繇曾為曹操支援過兩千匹戰馬,這個數字,到了武帝記中,就變成了六百匹,鍾繇的馬哪去了?
顯而易見,陳壽故意把曹操的兵力說的少一些,以顯示曹操作戰能力水平高,以少勝多,再美化曹操,至於曹操當時到底有多少人,一般認為,至少也得有四萬,這樣才能和袁紹分營相抗。
有人說,三國誌中許多內容,都不可盡信。比如,陳壽記載典韋時說,典韋如何在亂軍之中搏殺,身上被戳了幾十處窟窿,還能擊殺敵軍,這就很值得推敲。
魏國史官是如何親眼目睹典韋殺人這些細節的呢?還典韋手持十餘戟,難道典韋左衝右殺的每一幀,史官都看在眼裏嗎?充其量,也不過戰鬥之後,聽人所說罷了。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袁紹曾要殺掉呂布,他派了三十位甲士幹這事,呂布可是當時最最勇猛的武將,著名曆史學家呂思勉,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可見曆史上所傳的情節,多非其真,總是不可盡信的,讀書的人不可不自出手眼了。
總之,曹操在官渡之戰大獲全勝,殲滅了袁軍的主力。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曹操成為北方最為強大的地主。再沒有人有實力與他抗衡了。
袁紹來時,帶著十幾萬人馬威風凜凜的過來,最後隻帶著八百人倉皇逃命,與喪家之犬沒有什麽區別。袁紹手持最好的牌,打了最爛的仗,他不斷的犯錯誤,一而再再而三不聽忠告,每次都成功避開了正確的選項,最終不可避免的犯了致命的錯誤,導致全軍全線潰敗。從此,袁紹像被打敗的公雞一樣,鬱悶不已,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機會翻過身來證明自己了。
袁紹是逃掉了,可是總有漏網之魚,曹操抓獲了袁紹的一批官員,其中都有誰呢?袁紹兵敗而奔,沮授也為被囚禁無法逃脫,被曹軍擒獲。曹操跟沮授也有點交情,歎息道:袁紹不聽先生之言,是他的損失。如果我早點得到先生,平定天下還有什麽可憂慮的呢?言外之意溢於言表,當然沮授也非常清楚曹操的意思。
但是沮授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說道:我的父母兄弟和老婆孩子都在袁紹那裏,我怎麽可能不顧他們的生死給您打工呢?如果您真的是為了我著想的話,請您盡快結果了我,這樣我的家人就不會因我而受到袁紹的處罰,足智多謀的沮授,死活不肯加入曹操的陣營,但曹操仍然厚待他,希望用最大的誠意來感化沮授。
說實在話,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沮授也是很感激曹操的,但是自己的家人都在袁紹手裏,沮授怎麽能不顧他們的死活,為曹操效力呢?
自從沮授被俘的那一刻起,他就抱定了必死之心,所以,一天夜裏,沮授在營中盜馬,準備逃迴去投奔袁紹,曹操一生氣就把他殺了,沮授至死神色不變。
殺完後,曹操就後悔了,我誤殺忠義之士也!然後命人將沮授厚葬,建墳安葬在黃河渡口,
那麽沮授的同事田豐最後是什麽結局呢?
此時的田豐正在冀州的監獄裏吃牢飯,這位仁兄也為勸諫袁紹不要貿然出兵,被袁紹以擾亂軍心的罪名,丟進監獄裏,已經接近一年的時間了。此時的袁紹打了敗戰,會不會後悔自己沒有聽田豐的話呢?
話說,袁紹穿著單衣引八百多個騎兵,一路狂奔到黎陽北岸,大將蔣義渠出寨迎接,袁紹也是實誠人,把自己打敗仗的事告訴給蔣義渠。
蔣義渠想方設法召集離散的士卒,本來袁紹已經崩潰了。但是大家夥一聽袁紹還活著,就立馬趕過來投奔了。於是袁紹軍勢複振,準備先撤迴冀州再說。
行軍路上夜宿荒山時,袁紹在軍帳中聽到外邊有哭聲,就悄摸的跑過去聽牆角了,怎麽迴事呢?原來是一幫子殘兵敗將聚到一起,在那相互比慘呢。這個說我打敗仗後喪兄失弟,那個說我父死子亡,說著說著都捶胸大哭,最後大家一致得出結論:要是主攻袁紹聽從田豐的建議,咱們至於敗的這麽慘嗎?
袁紹聽牆角聽到這裏也後悔了,都是我不聽田豐的好話,把自己搞得全軍覆沒,我現在迴去,還有啥臉見他呀?到這裏,袁紹幡然悔悟,按說會把田豐從監獄裏放出來,重新啟用。鬧不好,袁紹還能反敗為勝,但劇情並不是這麽演下去的。
因為第二天趕路的時候,袁紹遇到謀士逢紀引軍來接應,袁紹就對逢紀說,我後悔不聽田豐的計策,搞得自己灰頭土臉,我咋有臉去見他。
逢紀的腦迴路多發達啊,立馬說,你要覺得沒臉見他,幹脆把他宰了不就行了。而且您是不知道,他咋嘲笑你的。
田豐在獄中聽說主公兵敗後,撫掌大笑說:不聽好人言,死在我麵前,果不出是之所料,這袁紹可就發飆了。:豎儒怎敢笑我,我必殺之!立即命使者帶著寶劍,先往冀州獄中殺了田豐,所以逢紀真不是東西,在這故意陷害田豐。
再說田豐在獄中,玉吏跑過來對他賀喜,田豐說你假酒喝多了吧,我哪來的喜事啊?玉吏說,你還不知道呢?袁將軍大敗而迴,你倆當初可是有賭注,你應該很快就能出獄,享受自由了。
結果田豐苦笑著說:要真是袁紹打了敗仗,那我可就完了。玉吏正說自己不相信呢,袁紹的使者就帶著寶劍過來傳令了,說袁紹要取田豐的首級。
這可把玉吏給震驚了,田豐真是神鬼莫測,田豐死前留下遺言說:大丈夫生於天地間,沒遇到靠譜的老板,還一心侍奉他,我今日受死,算是活該!這與其說是田豐發牢騷,還不如說是留給後世的血淚教訓,找老板一定要找靠譜的,千萬不能找遲到就罰一千的那種。
袁紹迴到濟州後,因為慘敗給曹操,心煩意亂,不理政事,有點想自暴自棄了。結果他的正妻劉氏不失時機的跳出來,勸袁紹趕緊挑個兒子當接班人,萬一你有個三長兩短,得有人繼承你的家產呢。
這裏咱們就得說說袁紹的家庭情況了,袁紹一共有仨兒子,長子袁譚,出守青州,就是接過劉備的那位。次子袁熙,出守幽州。三子袁尚,還沒有出守到地方,而是一直被袁紹帶在身邊,官渡戰敗後跟袁紹一起跑路。
這位袁尚是袁紹正妻劉氏的親兒子,但劉氏不是袁紹的原配,而是他的後妻,袁尚生得形貌俊偉,風流倜儻,還帥氣威猛。所以袁紹非常喜歡他,一直留在身邊,親自栽培,果然顏值高了,不但容易找對象,還能獲得爹媽的疼愛。
按照宗法原則,肯定是袁紹長子袁譚接班。但是袁紹現在的正妻是劉氏,所以袁尚接班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他還特別受寵。
自從袁紹官渡兵敗之後,劉氏就開始吹忱邊風,要他立袁尚為接班人,但立接班人不光是老袁的家事,也是整個冀州割據集團的公事。
所以袁紹得和手下文武商議啊,於是他找來審配、逢紀、辛評、郭圖四人商議,咱們也都知道,袁紹的謀士就喜歡站隊,打仗戰要戰隊,選繼承人就更得旗幟鮮明的戰隊了。
審配和逢紀這倆貨,不出意外的跟著袁紹的喜好走,站的是受寵的三兒子袁尚,辛評和郭圖兩人比較有原則,站的是長子袁譚,四人分為兩班,各為其主的開始撕逼。
袁紹本人是啥意思呢?
三國演義中,袁紹發兵七十萬,曹操才七萬,這不是實力碾壓嗎?采取人肉戰術,袁紹也不應該輸呀。
首先大家要明白,為了凸顯袁紹和曹操的實力懸殊,這個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數字,三國誌武帝記裏麵非常明確的記載,袁紹的兵力是十萬左右,曹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可見能投入作戰的部隊,最多一萬人。也就是說,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抗擊袁紹,那麽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為三國誌作注的裴鬆之對這個記載就表示懷疑,他大致提出了以下幾個疑問,一、曹操開始起兵,就有五千兵,而且擊破黃巾軍之後,收降的兵卒也有三十餘萬。當然,這個三十萬沒有全部收編,曹操隻留下了精兵,加上其他消滅的軍閥勢力,即使減去作戰的損傷,兵力也不會如此之少。
二、記載中,袁紹屯營數十裏長,而曹操也分營對抗,如果曹操真的隻有如此少的兵力,怎麽可能在數十裏的範圍分兵對抗呢?
三、如果袁紹真的有十倍以曹操的兵力,自然會全力圍攻,而不會讓曹操的部隊隨意出擊他後方的糧草。
四、最後袁軍戰敗,被俘的七八萬之眾,均被曹軍活埋。如果曹軍隻有萬人,怎麽能夠把八萬之眾一起活埋呢?其實這個事,陳壽自己已經露了。
三國誌·鍾繇傳記載,曹操打官渡之戰時,鍾繇曾為曹操支援過兩千匹戰馬,這個數字,到了武帝記中,就變成了六百匹,鍾繇的馬哪去了?
顯而易見,陳壽故意把曹操的兵力說的少一些,以顯示曹操作戰能力水平高,以少勝多,再美化曹操,至於曹操當時到底有多少人,一般認為,至少也得有四萬,這樣才能和袁紹分營相抗。
有人說,三國誌中許多內容,都不可盡信。比如,陳壽記載典韋時說,典韋如何在亂軍之中搏殺,身上被戳了幾十處窟窿,還能擊殺敵軍,這就很值得推敲。
魏國史官是如何親眼目睹典韋殺人這些細節的呢?還典韋手持十餘戟,難道典韋左衝右殺的每一幀,史官都看在眼裏嗎?充其量,也不過戰鬥之後,聽人所說罷了。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袁紹曾要殺掉呂布,他派了三十位甲士幹這事,呂布可是當時最最勇猛的武將,著名曆史學家呂思勉,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可見曆史上所傳的情節,多非其真,總是不可盡信的,讀書的人不可不自出手眼了。
總之,曹操在官渡之戰大獲全勝,殲滅了袁軍的主力。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曹操成為北方最為強大的地主。再沒有人有實力與他抗衡了。
袁紹來時,帶著十幾萬人馬威風凜凜的過來,最後隻帶著八百人倉皇逃命,與喪家之犬沒有什麽區別。袁紹手持最好的牌,打了最爛的仗,他不斷的犯錯誤,一而再再而三不聽忠告,每次都成功避開了正確的選項,最終不可避免的犯了致命的錯誤,導致全軍全線潰敗。從此,袁紹像被打敗的公雞一樣,鬱悶不已,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機會翻過身來證明自己了。
袁紹是逃掉了,可是總有漏網之魚,曹操抓獲了袁紹的一批官員,其中都有誰呢?袁紹兵敗而奔,沮授也為被囚禁無法逃脫,被曹軍擒獲。曹操跟沮授也有點交情,歎息道:袁紹不聽先生之言,是他的損失。如果我早點得到先生,平定天下還有什麽可憂慮的呢?言外之意溢於言表,當然沮授也非常清楚曹操的意思。
但是沮授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說道:我的父母兄弟和老婆孩子都在袁紹那裏,我怎麽可能不顧他們的生死給您打工呢?如果您真的是為了我著想的話,請您盡快結果了我,這樣我的家人就不會因我而受到袁紹的處罰,足智多謀的沮授,死活不肯加入曹操的陣營,但曹操仍然厚待他,希望用最大的誠意來感化沮授。
說實在話,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沮授也是很感激曹操的,但是自己的家人都在袁紹手裏,沮授怎麽能不顧他們的死活,為曹操效力呢?
自從沮授被俘的那一刻起,他就抱定了必死之心,所以,一天夜裏,沮授在營中盜馬,準備逃迴去投奔袁紹,曹操一生氣就把他殺了,沮授至死神色不變。
殺完後,曹操就後悔了,我誤殺忠義之士也!然後命人將沮授厚葬,建墳安葬在黃河渡口,
那麽沮授的同事田豐最後是什麽結局呢?
此時的田豐正在冀州的監獄裏吃牢飯,這位仁兄也為勸諫袁紹不要貿然出兵,被袁紹以擾亂軍心的罪名,丟進監獄裏,已經接近一年的時間了。此時的袁紹打了敗戰,會不會後悔自己沒有聽田豐的話呢?
話說,袁紹穿著單衣引八百多個騎兵,一路狂奔到黎陽北岸,大將蔣義渠出寨迎接,袁紹也是實誠人,把自己打敗仗的事告訴給蔣義渠。
蔣義渠想方設法召集離散的士卒,本來袁紹已經崩潰了。但是大家夥一聽袁紹還活著,就立馬趕過來投奔了。於是袁紹軍勢複振,準備先撤迴冀州再說。
行軍路上夜宿荒山時,袁紹在軍帳中聽到外邊有哭聲,就悄摸的跑過去聽牆角了,怎麽迴事呢?原來是一幫子殘兵敗將聚到一起,在那相互比慘呢。這個說我打敗仗後喪兄失弟,那個說我父死子亡,說著說著都捶胸大哭,最後大家一致得出結論:要是主攻袁紹聽從田豐的建議,咱們至於敗的這麽慘嗎?
袁紹聽牆角聽到這裏也後悔了,都是我不聽田豐的好話,把自己搞得全軍覆沒,我現在迴去,還有啥臉見他呀?到這裏,袁紹幡然悔悟,按說會把田豐從監獄裏放出來,重新啟用。鬧不好,袁紹還能反敗為勝,但劇情並不是這麽演下去的。
因為第二天趕路的時候,袁紹遇到謀士逢紀引軍來接應,袁紹就對逢紀說,我後悔不聽田豐的計策,搞得自己灰頭土臉,我咋有臉去見他。
逢紀的腦迴路多發達啊,立馬說,你要覺得沒臉見他,幹脆把他宰了不就行了。而且您是不知道,他咋嘲笑你的。
田豐在獄中聽說主公兵敗後,撫掌大笑說:不聽好人言,死在我麵前,果不出是之所料,這袁紹可就發飆了。:豎儒怎敢笑我,我必殺之!立即命使者帶著寶劍,先往冀州獄中殺了田豐,所以逢紀真不是東西,在這故意陷害田豐。
再說田豐在獄中,玉吏跑過來對他賀喜,田豐說你假酒喝多了吧,我哪來的喜事啊?玉吏說,你還不知道呢?袁將軍大敗而迴,你倆當初可是有賭注,你應該很快就能出獄,享受自由了。
結果田豐苦笑著說:要真是袁紹打了敗仗,那我可就完了。玉吏正說自己不相信呢,袁紹的使者就帶著寶劍過來傳令了,說袁紹要取田豐的首級。
這可把玉吏給震驚了,田豐真是神鬼莫測,田豐死前留下遺言說:大丈夫生於天地間,沒遇到靠譜的老板,還一心侍奉他,我今日受死,算是活該!這與其說是田豐發牢騷,還不如說是留給後世的血淚教訓,找老板一定要找靠譜的,千萬不能找遲到就罰一千的那種。
袁紹迴到濟州後,因為慘敗給曹操,心煩意亂,不理政事,有點想自暴自棄了。結果他的正妻劉氏不失時機的跳出來,勸袁紹趕緊挑個兒子當接班人,萬一你有個三長兩短,得有人繼承你的家產呢。
這裏咱們就得說說袁紹的家庭情況了,袁紹一共有仨兒子,長子袁譚,出守青州,就是接過劉備的那位。次子袁熙,出守幽州。三子袁尚,還沒有出守到地方,而是一直被袁紹帶在身邊,官渡戰敗後跟袁紹一起跑路。
這位袁尚是袁紹正妻劉氏的親兒子,但劉氏不是袁紹的原配,而是他的後妻,袁尚生得形貌俊偉,風流倜儻,還帥氣威猛。所以袁紹非常喜歡他,一直留在身邊,親自栽培,果然顏值高了,不但容易找對象,還能獲得爹媽的疼愛。
按照宗法原則,肯定是袁紹長子袁譚接班。但是袁紹現在的正妻是劉氏,所以袁尚接班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他還特別受寵。
自從袁紹官渡兵敗之後,劉氏就開始吹忱邊風,要他立袁尚為接班人,但立接班人不光是老袁的家事,也是整個冀州割據集團的公事。
所以袁紹得和手下文武商議啊,於是他找來審配、逢紀、辛評、郭圖四人商議,咱們也都知道,袁紹的謀士就喜歡站隊,打仗戰要戰隊,選繼承人就更得旗幟鮮明的戰隊了。
審配和逢紀這倆貨,不出意外的跟著袁紹的喜好走,站的是受寵的三兒子袁尚,辛評和郭圖兩人比較有原則,站的是長子袁譚,四人分為兩班,各為其主的開始撕逼。
袁紹本人是啥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