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崛起之路,他為什麽能夠成功?咱們書接上迴。
話說,在賈詡的指導下,朝廷居然被李傕搞得有聲有色,可此時又出事了。青州黃巾軍聚眾數十萬,造反了。麵對青州突然爆發的黃巾軍,三朝大佬朱儁保舉一個人平叛,這人是誰呢?就是咱們的曹操。
李傕對曹操印象不錯,那麽曹操現在混的怎麽樣呢?朱儁呢,現為東郡太守,廣有軍兵,若命此人討賊,克日可破,問題來了,曹操怎麽一下就成了東郡太守了呢?
這裏有一段隱藏的劇情,三國演義裏沒有寫,咱們就直接引用正史,給大家講一下。曹操脫離諸侯聯盟後,帶著自己的精銳隊伍,五百多人來到了東郡,擊敗了內遷的南匈奴,順勢占據了這個地盤。袁紹看著曹操也挺可憐的,賣了個順水人情,上表推薦曹操當了東郡太守,也是緣分,東郡還是陳宮的老家,陳宮還真就躲不開老曹。
聽了朱儁的提議,李傕大喜,星夜草詔,命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同破賊,曹操領了聖旨,會合鮑信,一同興兵,擊賊於壽陽。這個時候,大家發現問題了嗎?當年討董的諸侯,怎麽一個個都開始聽話了呢?董卓時期,長安朝廷與關東是絕對對立的,但董卓死後,矛盾的根本問題得到了解決。
當然,李傕掌權期間,長安朝廷與關東諸侯的大和解。這中間賈詡肯定起了大作用,比如賈詡提議用朝廷詔書征調朱儁入朝,朱儁果然不戰而降。這種兵不血刃的計謀。李傕這幫武人,他們是萬萬不會的,他們除了會打打殺殺,用武力解決問題。從頭到尾的表現就絲毫體現不出一點政治智慧出來。正因為賈詡指點李傕為政。這時候的長安朝廷已經與董卓掌政時完全不同了。
關東諸侯紛紛看準時機,向長安背書表忠心也很正常。另外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朝廷的旨意也不是不能聽,但是要看情況,比如董卓掌權時期,就下旨調停了袁紹和公孫瓚的戰爭,也就是說,朝廷的旨意有利於自己的,不行我也要幹,不利於自己的,能行我也拖著不幹,討伐黃巾對曹操是有利的,他就立刻成了朝廷的乖寶寶。
在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鮑信殺入重地,為賊所害。《三國演義》對鮑信之死寫的有點太簡單了。在正史中,鮑信是為了救曹操而死,死的時候隻有四十一歲,連屍體都沒找到,曹操隻好用木頭刻出鮑信的模樣。老曹哭的老傷心了。鮑信死後,曹操勢如破竹,追敵到濟北,降者數萬,曹操用降兵為先鋒,兵馬所到之處,無不歸降。不過百餘日,招安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萬餘口。
就這麽一下子,曹操就發達了,他成為大漢創業浪潮中一等一的優秀企業。但曹操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在其他諸侯還在大招兵的時候,曹操搞起了裁軍,對三十萬黃巾軍,精中選精,號為青州兵,剩下的人迴家務農,發展經濟。老曹上馬打仗,下馬治民,水平當真是三國一流。
自此,曹操威名日重,為了表彰曹操剿滅黃巾,朝廷加封曹操為鎮東將軍,曹操今非昔比了,要官有官,要槍有槍,要地盤有地盤,但是他還是覺得缺點什麽,缺什麽呢?當然是人才啊,真是想什麽來什麽。
有叔侄二人來投曹,叔叔叫荀彧,侄子叫荀攸。荀彧原本是袁紹的手下,但是他覺得跟著袁紹沒前途,就來投奔了曹操,曹操和他聊了兩句,很是投機。曹操評價荀彧是:吾知張良也!你想,如果荀彧是張良,曹操不就成劉邦了,果然男人有權就變壞,曹操顯然已經有了不臣之心。曹操讓荀彧做了行軍司馬,荀攸在何進掌權的時候,做過黃門侍郎,主要工作是傳達皇帝的詔令,後來密謀刺殺董卓入獄。本來死定了。可是因為呂布刺殺董卓,他被無罪釋放,棄官歸鄉了,今天就跟著叔叔一起投奔了曹操,被封為行軍教授。教授這個職位到宋代才出現,這裏是三國演義的錯誤。
總之,都是軍師,荀彧又向曹操推薦了一個人。程昱,程昱是個隱士,曹操派人專門到鄉間尋找,好不容易得到線索。程昱在山中讀書,曹操趕緊派人給請來了。程昱很謙虛:我孤陋寡聞,不足當公之薦,他又向曹操推薦一人。郭嘉,子奉孝,乃當今賢士,三國裏,郭嘉可是曹操的頭號謀士,他跟曹操前,也投奔過袁紹,也是看出袁紹不成大器,就此隱居六年。
可是他見到老曹之後,也不知道為什麽特別合得來。曹操說郭嘉,他就是能夠助我成就大業的人!郭嘉說曹操,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因為太過於投機,曹操讓郭嘉做了軍師祭酒,也就是他的總參謀長。郭嘉又推薦了光武帝劉秀的後人劉曄,劉曄又推薦了兩個人,一個叫滿寵,一個叫呂虔。滿寵和呂虔又推薦了一個人,叫毛玠,字孝先,就是他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這是捅了謀士窩了嗎?怎麽一下子蹦出這麽多人呢?
這裏又是三國演義的改編,這些人不是同一時間投奔曹操的,而是隨著曹操的壯大,陸續加入的。比如荀攸就是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的事情,但是為了故事的順暢,作者把他們全部都集中到一起,簡化了人物關係,而且好些人還是從袁紹那邊過來的。一失一得之間,曹操和袁紹的差距就越來越小了。
《三國演義》第一偶像參謀團體宣告成立。曹操有了那麽多參謀,是不是就心滿意足了呢?當然不能,人才這種東西,就是四個字,多多益善。如果能再來點武將就更好了,還是想什麽來什麽,先是於禁帶領上百人前來投奔。再後來是夏侯惇打獵的時候,又發現了一個人才,這哥們居然追著老虎過澗,老虎都怕他,就差把人才兩個字寫在腦門上了。於是夏侯惇當場就收了他,一問方知。這位本名典韋,沒有字,大家看他這個名字,韋是獸皮的意思,他們家應該是獵戶出身,他本是陳留太守張邈的部下,因為和同事關係搞得不好,一氣之下殺了幾十人逃到山中,典韋猛是很猛,就是性格有點偏激。
但是,曹操看著典韋發達的八塊腹肌,高高隆起的大胸肌,還有強健的肱二頭肌,曹操激動的哈喇子都流下來了。吾觀此人容貌魁梧,必有勇力。夏侯惇看曹操動心了。接著補充道:還有更牛的,他曾為友報仇殺人,提著腦袋逛鬧市,數百人不敢近,使兩隻鐵戟,重八十斤,挾之上馬,運使如飛。曹操不信:你這是吹吧?我不信,典韋,你給我操練操練,說話之間,典韋挾戟驃馬,往來弛聘,忽見帳下大旗為風所吹,搖搖欲墜,眾軍士都抱不動,典韋下馬,喝退眾軍,一手執定旗杆,立於風中,威然不動。
曹操當時就震驚了。這就是惡來在世呀。那麽這惡來是什麽人呢?相傳,惡來是飛廉的長子,是商紂王身邊的勇士,可以跟熊虎搏鬥。但是在《封神榜》中,他和飛廉被改編成了兩個奸臣,還變成了兄弟,紂王死後,他倆投降,被薑子牙砍了腦袋祭祀封神台,被封為冰消瓦解之神。
曹操讓典韋做了帳前都尉,也就是自己的首席保鏢,還脫了自己的小棉襖,拿出自己的駿馬雕鞍,統統給典韋配上,必須好好的捯飭捯飭,以後你就是我的門麵了。
曹操現在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震山東,成了山東一哥,曹操能夠發達,機遇和能力缺一不可,他能夠圍剿黃巾軍是機遇,能夠平定黃巾軍是能力,但是他能夠走得更遠,就離不開他對人才的尊重。隻有一個尊重人才的公司,善待人才的團隊,才能真正俘獲人才的心,才能走得更遠。
成大事者歸根到底還是要靠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也是一種戰鬥力。大家說一個人發達了,他下一步該幹什麽呢?自然是孝順爹娘了。曹操想起了自己的親爹曹嵩,必須接老爺子過來享享福。
可是誰能想到,這條享福的福路,卻是一條上天的天路呢?這又是怎麽迴事呢?
話說,在賈詡的指導下,朝廷居然被李傕搞得有聲有色,可此時又出事了。青州黃巾軍聚眾數十萬,造反了。麵對青州突然爆發的黃巾軍,三朝大佬朱儁保舉一個人平叛,這人是誰呢?就是咱們的曹操。
李傕對曹操印象不錯,那麽曹操現在混的怎麽樣呢?朱儁呢,現為東郡太守,廣有軍兵,若命此人討賊,克日可破,問題來了,曹操怎麽一下就成了東郡太守了呢?
這裏有一段隱藏的劇情,三國演義裏沒有寫,咱們就直接引用正史,給大家講一下。曹操脫離諸侯聯盟後,帶著自己的精銳隊伍,五百多人來到了東郡,擊敗了內遷的南匈奴,順勢占據了這個地盤。袁紹看著曹操也挺可憐的,賣了個順水人情,上表推薦曹操當了東郡太守,也是緣分,東郡還是陳宮的老家,陳宮還真就躲不開老曹。
聽了朱儁的提議,李傕大喜,星夜草詔,命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同破賊,曹操領了聖旨,會合鮑信,一同興兵,擊賊於壽陽。這個時候,大家發現問題了嗎?當年討董的諸侯,怎麽一個個都開始聽話了呢?董卓時期,長安朝廷與關東是絕對對立的,但董卓死後,矛盾的根本問題得到了解決。
當然,李傕掌權期間,長安朝廷與關東諸侯的大和解。這中間賈詡肯定起了大作用,比如賈詡提議用朝廷詔書征調朱儁入朝,朱儁果然不戰而降。這種兵不血刃的計謀。李傕這幫武人,他們是萬萬不會的,他們除了會打打殺殺,用武力解決問題。從頭到尾的表現就絲毫體現不出一點政治智慧出來。正因為賈詡指點李傕為政。這時候的長安朝廷已經與董卓掌政時完全不同了。
關東諸侯紛紛看準時機,向長安背書表忠心也很正常。另外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朝廷的旨意也不是不能聽,但是要看情況,比如董卓掌權時期,就下旨調停了袁紹和公孫瓚的戰爭,也就是說,朝廷的旨意有利於自己的,不行我也要幹,不利於自己的,能行我也拖著不幹,討伐黃巾對曹操是有利的,他就立刻成了朝廷的乖寶寶。
在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鮑信殺入重地,為賊所害。《三國演義》對鮑信之死寫的有點太簡單了。在正史中,鮑信是為了救曹操而死,死的時候隻有四十一歲,連屍體都沒找到,曹操隻好用木頭刻出鮑信的模樣。老曹哭的老傷心了。鮑信死後,曹操勢如破竹,追敵到濟北,降者數萬,曹操用降兵為先鋒,兵馬所到之處,無不歸降。不過百餘日,招安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萬餘口。
就這麽一下子,曹操就發達了,他成為大漢創業浪潮中一等一的優秀企業。但曹操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在其他諸侯還在大招兵的時候,曹操搞起了裁軍,對三十萬黃巾軍,精中選精,號為青州兵,剩下的人迴家務農,發展經濟。老曹上馬打仗,下馬治民,水平當真是三國一流。
自此,曹操威名日重,為了表彰曹操剿滅黃巾,朝廷加封曹操為鎮東將軍,曹操今非昔比了,要官有官,要槍有槍,要地盤有地盤,但是他還是覺得缺點什麽,缺什麽呢?當然是人才啊,真是想什麽來什麽。
有叔侄二人來投曹,叔叔叫荀彧,侄子叫荀攸。荀彧原本是袁紹的手下,但是他覺得跟著袁紹沒前途,就來投奔了曹操,曹操和他聊了兩句,很是投機。曹操評價荀彧是:吾知張良也!你想,如果荀彧是張良,曹操不就成劉邦了,果然男人有權就變壞,曹操顯然已經有了不臣之心。曹操讓荀彧做了行軍司馬,荀攸在何進掌權的時候,做過黃門侍郎,主要工作是傳達皇帝的詔令,後來密謀刺殺董卓入獄。本來死定了。可是因為呂布刺殺董卓,他被無罪釋放,棄官歸鄉了,今天就跟著叔叔一起投奔了曹操,被封為行軍教授。教授這個職位到宋代才出現,這裏是三國演義的錯誤。
總之,都是軍師,荀彧又向曹操推薦了一個人。程昱,程昱是個隱士,曹操派人專門到鄉間尋找,好不容易得到線索。程昱在山中讀書,曹操趕緊派人給請來了。程昱很謙虛:我孤陋寡聞,不足當公之薦,他又向曹操推薦一人。郭嘉,子奉孝,乃當今賢士,三國裏,郭嘉可是曹操的頭號謀士,他跟曹操前,也投奔過袁紹,也是看出袁紹不成大器,就此隱居六年。
可是他見到老曹之後,也不知道為什麽特別合得來。曹操說郭嘉,他就是能夠助我成就大業的人!郭嘉說曹操,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因為太過於投機,曹操讓郭嘉做了軍師祭酒,也就是他的總參謀長。郭嘉又推薦了光武帝劉秀的後人劉曄,劉曄又推薦了兩個人,一個叫滿寵,一個叫呂虔。滿寵和呂虔又推薦了一個人,叫毛玠,字孝先,就是他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這是捅了謀士窩了嗎?怎麽一下子蹦出這麽多人呢?
這裏又是三國演義的改編,這些人不是同一時間投奔曹操的,而是隨著曹操的壯大,陸續加入的。比如荀攸就是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的事情,但是為了故事的順暢,作者把他們全部都集中到一起,簡化了人物關係,而且好些人還是從袁紹那邊過來的。一失一得之間,曹操和袁紹的差距就越來越小了。
《三國演義》第一偶像參謀團體宣告成立。曹操有了那麽多參謀,是不是就心滿意足了呢?當然不能,人才這種東西,就是四個字,多多益善。如果能再來點武將就更好了,還是想什麽來什麽,先是於禁帶領上百人前來投奔。再後來是夏侯惇打獵的時候,又發現了一個人才,這哥們居然追著老虎過澗,老虎都怕他,就差把人才兩個字寫在腦門上了。於是夏侯惇當場就收了他,一問方知。這位本名典韋,沒有字,大家看他這個名字,韋是獸皮的意思,他們家應該是獵戶出身,他本是陳留太守張邈的部下,因為和同事關係搞得不好,一氣之下殺了幾十人逃到山中,典韋猛是很猛,就是性格有點偏激。
但是,曹操看著典韋發達的八塊腹肌,高高隆起的大胸肌,還有強健的肱二頭肌,曹操激動的哈喇子都流下來了。吾觀此人容貌魁梧,必有勇力。夏侯惇看曹操動心了。接著補充道:還有更牛的,他曾為友報仇殺人,提著腦袋逛鬧市,數百人不敢近,使兩隻鐵戟,重八十斤,挾之上馬,運使如飛。曹操不信:你這是吹吧?我不信,典韋,你給我操練操練,說話之間,典韋挾戟驃馬,往來弛聘,忽見帳下大旗為風所吹,搖搖欲墜,眾軍士都抱不動,典韋下馬,喝退眾軍,一手執定旗杆,立於風中,威然不動。
曹操當時就震驚了。這就是惡來在世呀。那麽這惡來是什麽人呢?相傳,惡來是飛廉的長子,是商紂王身邊的勇士,可以跟熊虎搏鬥。但是在《封神榜》中,他和飛廉被改編成了兩個奸臣,還變成了兄弟,紂王死後,他倆投降,被薑子牙砍了腦袋祭祀封神台,被封為冰消瓦解之神。
曹操讓典韋做了帳前都尉,也就是自己的首席保鏢,還脫了自己的小棉襖,拿出自己的駿馬雕鞍,統統給典韋配上,必須好好的捯飭捯飭,以後你就是我的門麵了。
曹操現在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震山東,成了山東一哥,曹操能夠發達,機遇和能力缺一不可,他能夠圍剿黃巾軍是機遇,能夠平定黃巾軍是能力,但是他能夠走得更遠,就離不開他對人才的尊重。隻有一個尊重人才的公司,善待人才的團隊,才能真正俘獲人才的心,才能走得更遠。
成大事者歸根到底還是要靠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也是一種戰鬥力。大家說一個人發達了,他下一步該幹什麽呢?自然是孝順爹娘了。曹操想起了自己的親爹曹嵩,必須接老爺子過來享享福。
可是誰能想到,這條享福的福路,卻是一條上天的天路呢?這又是怎麽迴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