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到底有多陰險,他居然和董卓勾結,咱們書接上迴。
話說,經過了激烈的戰鬥,公孫瓚險些丟了性命。幸好趙雲中途殺出再次救了公孫瓚。趙雲一出場麴義就成了趙雲的槍下鬼,提前下線了。然後趙雲一馬飛入袁紹軍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也引軍殺迴,袁紹軍團大敗,趙雲的掛開的不要不要的,一個人愣生生的扭轉了戰局。
咱們再說袁紹,因為信息傳遞的滯後性。他還不知道趙雲開掛,隻知道麴義斬將奪旗,眼看大局已定,他就飄了。不做任何準備,帶著田豐與數百名士兵,十幾個弓箭手巡視戰場,袁紹邊走邊笑,邊笑邊吹牛皮:公孫瓚無能之輩!
這話剛出口,一個黑影嗖的一聲,就衝到了袁紹麵前,來者正是趙雲,主角出馬,龍套紛紛獻出人頭,袁紹扭頭就跑,可為時已晚,被公孫瓚軍團包了餃子,田豐拉著袁紹:主公且於空牆中躲避。空牆不是真的牆,而是士兵圍起來的人牆。袁紹也是要麵子的好不好?我前腳剛罵公孫瓚無能,我要是躲了,我不就成了無能之輩。
袁紹取下頭盔,大唿道: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這裏袁紹猛是一方麵,但更主要的還是戰場需要,那麽兇險,袁紹卻把頭盔給摘了,目的就是讓士兵看到自己的臉,我老袁沒有跑,我和你們在一起。如果袁紹真躲起來,士兵一看,好嗎?你不想死,我還不想死呢。軍心裏是瓦解,袁紹更沒有活路了,這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關鍵時刻不能慫呀。
所以袁紹能夠在亂世中立足,不但是他攪屎的能力出眾,也有他的天縱英才,士兵們跟著袁紹齊心死戰,趙雲衝不進去。隨後,袁紹的大隊人馬趕到,顏良也引軍來到,公孫瓚又被反包圍。趙雲保著公孫瓚殺出重圍,迴到了界橋。
但是在袁紹的追擊之下,公孫瓚軍團落水死者,不計其數,勝利在望,袁紹一馬當先,要活捉公孫瓚,袁紹正追著,誰知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是火龍果三兄弟,三兄弟,三匹馬,三班兵器,一條心,直取袁紹。
袁紹驚的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於馬下,馬上拔馬而逃。這一段就明顯的貶袁尊劉了,老袁剛剛還要做大丈夫,轉眼見到火龍果三兄弟,就如同耗子見到貓了,《三國演義》界橋之戰這一段,袁紹因為大意冒進,錯失殲滅公孫瓚的機會是真,趙雲和火龍果三兄弟力挽狂瀾,全都是假的。袁紹和公孫瓚雙方各自錯過了戰機,也各自刷了一波無能,彼此進入了僵持局麵。兩軍相持月餘。
這邊董卓逃到長安,經過好幾個月的土木興建,長安城是煥然一新。董卓揮金如土,天天大魚大肉,邀來各地的無數美女相伴,早已忘卻華夏現在的境況,諸侯內鬥他都不知道,這時有人來長安報知董卓,注意用詞,有人。那麽請問這人是誰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我們的聰明鬼李儒,就出了一個主意,袁紹與公孫瓚都是當今豪傑,現在在磐河廝殺,咱們可假天子之詔,派人前去調解,二人感德,必順太師矣。咱們知道,不久之前,袁紹和公孫瓚還是討董的先鋒,董卓勸和,他們倆能聽嗎?不聽不就打臉了嗎?再說他們狗咬狗,不正和董卓意嗎?正所謂欲蚌相爭,漁翁得利,應該鼓勵他倆打呀。
先別著急,咱們接著看,董卓聽了李儒的建議,派遣太傅馬日磾、太仆趙岐帶著詔書前去,這倆人的級別很高。太傅是三公之一,皇帝的老師,太仆是九卿之一,掌管天下馬政,相當於交通部長。那袁紹是什麽反應呢?
袁紹出百裏之外來迎接,再拜奉詔,想當年。袁紹可是堅決反對董卓廢舊立新的,今天怎麽就變真香了呢?而且是百裏迎接,這不就是跪舔董卓嗎?這還是當年討董的盟主嗎?這是把自己的臉按到地上反複摩擦。那麽這個結果李儒是不是早就知道了呢,他是怎麽知道的呢?
因為去報告董卓的人就是袁紹派去的,袁紹既不想分公孫瓚地盤,又不想和公孫瓚這麽耗下去了,所以他暗地裏勾搭上了董卓,讓董卓來調和矛盾,在具體的利益麵前,袁紹對大漢的忠心就是個屁。到目前為止,袁紹徹底的背棄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淪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攪屎棍。
次日,二人去給公孫瓚宣諭,公孫瓚也正愁呢,打又贏不了,正好借坡下驢,遣使致書給袁紹,雙方講和,挖大漢祖墳的董卓,為何能輕易的調和袁紹與公孫瓚的爭鬥,因為袁紹和公孫瓚對峙這麽久,軍糧軍隊早已疲憊不堪,軍糧軍備都消耗極大。他們急需一個中間人來給他們一個台階下,董卓以皇帝劉協的名義來調和正是時候。
而袁紹和公孫瓚接受了董卓的調和,就等於承認了董卓的合法性。萬萬沒想到,公孫瓚和袁紹一戰,董卓成了最後的贏家,公孫瓚班師,又寫表推薦劉備為平原相。因為公孫瓚承認了董卓的合法性,所以他之前私自任命劉備的事就不算數了。一切重來,大家可能就說了,為什麽公孫瓚不帶走劉備呢?
一是劉備太強,他壓不住。二是在中原埋根釘子,作為自己的外援。這不,劉備剛剛還救了他一命,然後有意思的是,劉備與趙雲分別,執守垂淚,不忍相離,這才相處幾天。劉備和趙雲的感情就突飛猛進了。
話說劉關張一起結拜後,為什麽趙雲不加入呢?大概是因為趙雲覺得,趙四這個名字不太符合他的氣質吧。開個玩笑。趙雲和劉備投緣,其實也好理解,大家出身一致,都是底層,夢想一致,都想實行仁政。趙雲後悔簽約公孫瓚太早,劉備後悔認識趙雲太晚。趙雲歎道:本以為公孫瓚是個英雄,今觀所為,和袁紹也差不多。
趙雲前後三次幫助公孫瓚脫險,但是公孫瓚卻沒有給趙雲任何獎勵。趙雲有怨言,完全可以理解。趙雲暗示劉備,讓我加入你們吧,快快邀請我呀。可是劉備卻拒絕了,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公孫瓚現在還是劉備的靠山。劉備這個時候,無論如何都不能挖老板的牆角呀,他也隻能讓趙雲忍耐,咱們慢慢尋找機會,說罷,灑淚而別。
公孫瓚和袁紹的戰爭告一段落,南方孫堅和劉表又打起來了,這又是怎麽迴事呢?
話說,經過了激烈的戰鬥,公孫瓚險些丟了性命。幸好趙雲中途殺出再次救了公孫瓚。趙雲一出場麴義就成了趙雲的槍下鬼,提前下線了。然後趙雲一馬飛入袁紹軍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也引軍殺迴,袁紹軍團大敗,趙雲的掛開的不要不要的,一個人愣生生的扭轉了戰局。
咱們再說袁紹,因為信息傳遞的滯後性。他還不知道趙雲開掛,隻知道麴義斬將奪旗,眼看大局已定,他就飄了。不做任何準備,帶著田豐與數百名士兵,十幾個弓箭手巡視戰場,袁紹邊走邊笑,邊笑邊吹牛皮:公孫瓚無能之輩!
這話剛出口,一個黑影嗖的一聲,就衝到了袁紹麵前,來者正是趙雲,主角出馬,龍套紛紛獻出人頭,袁紹扭頭就跑,可為時已晚,被公孫瓚軍團包了餃子,田豐拉著袁紹:主公且於空牆中躲避。空牆不是真的牆,而是士兵圍起來的人牆。袁紹也是要麵子的好不好?我前腳剛罵公孫瓚無能,我要是躲了,我不就成了無能之輩。
袁紹取下頭盔,大唿道: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這裏袁紹猛是一方麵,但更主要的還是戰場需要,那麽兇險,袁紹卻把頭盔給摘了,目的就是讓士兵看到自己的臉,我老袁沒有跑,我和你們在一起。如果袁紹真躲起來,士兵一看,好嗎?你不想死,我還不想死呢。軍心裏是瓦解,袁紹更沒有活路了,這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關鍵時刻不能慫呀。
所以袁紹能夠在亂世中立足,不但是他攪屎的能力出眾,也有他的天縱英才,士兵們跟著袁紹齊心死戰,趙雲衝不進去。隨後,袁紹的大隊人馬趕到,顏良也引軍來到,公孫瓚又被反包圍。趙雲保著公孫瓚殺出重圍,迴到了界橋。
但是在袁紹的追擊之下,公孫瓚軍團落水死者,不計其數,勝利在望,袁紹一馬當先,要活捉公孫瓚,袁紹正追著,誰知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是火龍果三兄弟,三兄弟,三匹馬,三班兵器,一條心,直取袁紹。
袁紹驚的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於馬下,馬上拔馬而逃。這一段就明顯的貶袁尊劉了,老袁剛剛還要做大丈夫,轉眼見到火龍果三兄弟,就如同耗子見到貓了,《三國演義》界橋之戰這一段,袁紹因為大意冒進,錯失殲滅公孫瓚的機會是真,趙雲和火龍果三兄弟力挽狂瀾,全都是假的。袁紹和公孫瓚雙方各自錯過了戰機,也各自刷了一波無能,彼此進入了僵持局麵。兩軍相持月餘。
這邊董卓逃到長安,經過好幾個月的土木興建,長安城是煥然一新。董卓揮金如土,天天大魚大肉,邀來各地的無數美女相伴,早已忘卻華夏現在的境況,諸侯內鬥他都不知道,這時有人來長安報知董卓,注意用詞,有人。那麽請問這人是誰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我們的聰明鬼李儒,就出了一個主意,袁紹與公孫瓚都是當今豪傑,現在在磐河廝殺,咱們可假天子之詔,派人前去調解,二人感德,必順太師矣。咱們知道,不久之前,袁紹和公孫瓚還是討董的先鋒,董卓勸和,他們倆能聽嗎?不聽不就打臉了嗎?再說他們狗咬狗,不正和董卓意嗎?正所謂欲蚌相爭,漁翁得利,應該鼓勵他倆打呀。
先別著急,咱們接著看,董卓聽了李儒的建議,派遣太傅馬日磾、太仆趙岐帶著詔書前去,這倆人的級別很高。太傅是三公之一,皇帝的老師,太仆是九卿之一,掌管天下馬政,相當於交通部長。那袁紹是什麽反應呢?
袁紹出百裏之外來迎接,再拜奉詔,想當年。袁紹可是堅決反對董卓廢舊立新的,今天怎麽就變真香了呢?而且是百裏迎接,這不就是跪舔董卓嗎?這還是當年討董的盟主嗎?這是把自己的臉按到地上反複摩擦。那麽這個結果李儒是不是早就知道了呢,他是怎麽知道的呢?
因為去報告董卓的人就是袁紹派去的,袁紹既不想分公孫瓚地盤,又不想和公孫瓚這麽耗下去了,所以他暗地裏勾搭上了董卓,讓董卓來調和矛盾,在具體的利益麵前,袁紹對大漢的忠心就是個屁。到目前為止,袁紹徹底的背棄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淪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攪屎棍。
次日,二人去給公孫瓚宣諭,公孫瓚也正愁呢,打又贏不了,正好借坡下驢,遣使致書給袁紹,雙方講和,挖大漢祖墳的董卓,為何能輕易的調和袁紹與公孫瓚的爭鬥,因為袁紹和公孫瓚對峙這麽久,軍糧軍隊早已疲憊不堪,軍糧軍備都消耗極大。他們急需一個中間人來給他們一個台階下,董卓以皇帝劉協的名義來調和正是時候。
而袁紹和公孫瓚接受了董卓的調和,就等於承認了董卓的合法性。萬萬沒想到,公孫瓚和袁紹一戰,董卓成了最後的贏家,公孫瓚班師,又寫表推薦劉備為平原相。因為公孫瓚承認了董卓的合法性,所以他之前私自任命劉備的事就不算數了。一切重來,大家可能就說了,為什麽公孫瓚不帶走劉備呢?
一是劉備太強,他壓不住。二是在中原埋根釘子,作為自己的外援。這不,劉備剛剛還救了他一命,然後有意思的是,劉備與趙雲分別,執守垂淚,不忍相離,這才相處幾天。劉備和趙雲的感情就突飛猛進了。
話說劉關張一起結拜後,為什麽趙雲不加入呢?大概是因為趙雲覺得,趙四這個名字不太符合他的氣質吧。開個玩笑。趙雲和劉備投緣,其實也好理解,大家出身一致,都是底層,夢想一致,都想實行仁政。趙雲後悔簽約公孫瓚太早,劉備後悔認識趙雲太晚。趙雲歎道:本以為公孫瓚是個英雄,今觀所為,和袁紹也差不多。
趙雲前後三次幫助公孫瓚脫險,但是公孫瓚卻沒有給趙雲任何獎勵。趙雲有怨言,完全可以理解。趙雲暗示劉備,讓我加入你們吧,快快邀請我呀。可是劉備卻拒絕了,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公孫瓚現在還是劉備的靠山。劉備這個時候,無論如何都不能挖老板的牆角呀,他也隻能讓趙雲忍耐,咱們慢慢尋找機會,說罷,灑淚而別。
公孫瓚和袁紹的戰爭告一段落,南方孫堅和劉表又打起來了,這又是怎麽迴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