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遷都帶來了什麽惡果?為什麽說他毀壞了大漢的根基?


    話說呂布兵敗虎牢關後,李儒建議董卓遷都長安,董卓連夜帶著呂布迴到洛陽,召集滿朝文武開會要遷都。董卓為什麽輕易的就決定遷都,想來有些讓人捉摸不透。


    到目前為止,董卓還沒有和諸侯真正的交鋒,軍隊也沒有吃什麽敗戰。無論是後漢書,還是三國演義,都認為董卓所帶的西涼軍久經戰陣,戰鬥力不弱,仗還沒有打,董卓為什麽就要想著如何逃跑呢?


    一方麵可能是洛陽無險可守,最好的去處,就是迴到更易守難攻的長安去。另一方麵,從最底層的百姓,到自己手下的士兵將領,再到各氏家大族,加上關東層出不窮的對抗,讓董卓感到了之前從沒有過的壓力。


    但是遷都惹來的風波,是董卓遠遠意料不到的。董卓道:漢東都洛陽,二百餘年,氣數已衰。你們趕緊準備,咱們要搬到新家長安,遷都這麽大的事,肯定有人站出來反對。


    誰呀?司徒楊彪。楊彪大家可能不熟悉,他的兒子可是著名的作死小能手楊修呀,楊彪的反對理由有三。第一,關中殘破零落,現在不是以前了,長安又窮又沒錢,你去那幹啥呀?第二,拋棄宗廟皇陵,驚動百姓,你這是放棄執政合法性了。第三,天下動之至易,安之治難,治天下和做人一個道理,學好不容易,學壞一處溜,望丞相三思再三思。


    董卓很生氣,老子就是要逃跑,我通知你,我不是要你提建議。緊接著太尉黃皖站出來支持楊彪,然後楊彪從長安現實情況出發,分析為什麽不能遷都?


    首先,基礎設施根本沒有,長安經過王莽篡漢和紅巾起義,兩次大規模的災難,已經是瓦礫之地。其次,沒有人口,人民流移,百無一二。到了長安,誰伺候我們這些官老爺?這不就是從別墅搬到垃圾堆,從華爾街移民印度貧民窟的節奏嗎?


    說到生活條件下降這事,董卓這次還真聽進心裏去了,他沒有生氣,也耐心的解釋起來,不是我想搬,是實在沒的辦法。關東賊起,天下撥亂,長安有崤函之險。


    董卓的意思說的很明白了,是享受重要,咱是保命重要,當然是保命重要了。而且你說的問題好解決,沒有房子,咱們可以蓋嘛,搞基建我董卓最懂的,隻要給我一個月,保證再造一個長安,汝等休再亂言。


    董卓就是胡扯,司徒荀爽又出來勸諫,丞相若欲遷都,百姓騷動不寧矣,百姓,董卓才不在乎呢。前兩人說的還是人話,還有點道理,你這就是扯淡了。


    對咱董卓來說,最不重要的就是這些小民百姓,我管他們幹什麽呀?這裏大家可能要問,漢朝到底有幾個司徒?王允、楊彪、荀爽他們三個都是司徒嗎?


    這裏特別說明一下,司徒常設隻有一個,而且漢末換的特別頻繁。《三國演義》為了省事就沒有寫的特別明白,甚至說有些錯誤。根據曆史,荀爽他此時的官職應該是司空,而且他也沒有做過司徒。王允是在楊彪之後才做的司徒,反正為了圖省事,咱們也就不要計較這些官職了。


    總之,他們都是高官,說話有分量,董卓一看阻力太大,這個會開不下去了。當場宣布罷免楊彪、黃婉、荀爽為庶民,都跟董卓這麽久了,這些大臣還是不長進,一點都不理解董卓。他要征求意見,直接找李儒了,還用問你們嗎?董卓出門上車剛要走,又被兩人攔住去路,來者何人,乃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也。


    這二位大家還記得嗎?就是推薦袁紹做渤海太守的兩個小天才,他倆有什麽事呢?今聞臣相欲遷都長安,故來諫耳,董卓立時大怒:我始初聽你兩個,保用袁紹,現在袁紹已反,你們就是一黨,就你倆還有臉給我出主意,怎麽那麽不要臉呢?給我死去,董卓馬上讓武士就給推出去斬首了。


    本來董卓就在氣頭上,新仇舊恨,這二位光榮的送了人頭,有些人就是看不清形勢,就是作死,看人家李儒多聰明,一看死人了,官員們就再也不敢說話了。


    董卓正式下令遷都,聰明鬼李儒眼珠一動又有了新主意,不是說長安基建差嗎?那咱就得增加投資呀,可是錢從哪來呢?總結一個字就是搶,搶誰呢?誰有錢就搶誰唄。


    一是洛陽富戶,直接沒收財產。二是朝廷官員,這個得區別對待,畢竟還有用,所以重點處理袁紹等門下,殺其宗黨,抄其家資,斬草除根,一舉兩得。董卓一拍大腿,這計策也太好了,他馬上差鐵騎五千,到處捉拿洛陽富戶,共數千家,插旗頭上,大書反臣逆黨,盡斬於城外,取其金資,這件事影響可以說非常深遠。大家知道這數千家都是什麽人嗎?


    他們都是長安有頭有臉的人物,是首都兩百年來匯聚的人才。他們還是保皇黨,一下子全都被董卓包了餃子,這裏麵不知道有多少人才,真是太可惜了。他們死了皇室的力量進一步被削弱,最後終於走到了無人可用的悲慘境地,解決了錢的問題。長安沒有人口怎麽辦呢?簡單,那就帶著百姓一起搬唄。可是大家不想搬怎麽辦呢?那就得動員動員了。


    原文寫道:李傕、郭汜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洛陽十室九空,幾乎成為一座空城。每百姓一隊,監軍一隊,互相拖押,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如有行得慢的人,背後有三千軍催都,手執白刃,在路上就殺人。


    這就是董卓的暴行,他這是挖漢朝的根,洛陽的年輕一代。在他們的記憶中,隻有對大漢的悲慘記憶,沒有任何的榮光,等到他們長大,改朝換代,自然水到渠成。


    除了這些騷操作,董卓還沒完呢。大臣們不是說我董卓這是棄宗廟嗎?如果沒有宗廟,那就不算拋棄,他又差呂布發掘先皇及後妃陵寢,取其金寶,軍士們也乘勢掘官民墳墓取寶,要說摸金校尉的鼻祖,難道不應該是董卓和呂布嗎?要家喜歡說呂布殺爹,很少提呂布盜墓。


    呂布字奉先,他這個名字太好了。屢不奉先,現在更進一步,都幹起挖墳掘墓的買賣了,裹挾了巨額的財富後,董卓心滿意足,最後也到了告別的時間了。這麽好的地方,我不在,留著也太沒用了,放把火燒了吧,得不到的就要毀滅,反正不能讓袁紹那幫孫子得了便宜。


    董卓的一把火,把洛陽的建築燒毀,留給十八路諸侯的是斷壁殘垣,董卓燒掉的不隻是洛陽宮,還是天下人心中的那個威嚴的大漢朝,洛陽的建築,是東漢的符號,現在符號已毀,大漢一名不文了,符號被毀影響有多大?代表漢室滅亡已成定局。


    董卓跑到長安後,為什麽要馬上建镅塢?不光為了淫欲,更主要是為了重新構建符號,群雄心中的變化,就是從董卓焚燒洛陽宮室開始的,這加速了群雄割據的時代,大家開啟了為自己江山的征伐之路。


    那麽董卓遷都長安到底對不對呢?表麵來看,遷都卻是讓聯軍退兵了。這主要原因還是在聯軍內部,並不齊心,漢室滅亡已成定局,這些人也忙著迴去搶地盤了。但董卓集團也自此淪為關中一方的地方軍閥,不再擁有逐鹿天下的功能。


    雖然他依舊挾持著漢帝,卻也背負著擅自廢立、殘暴遷都的大惡之名,也無法發揮出像曹操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功效。包括李傕、郭汜、張繡、呂布等參與者都幾乎難以在輿論上翻身。所以董卓集團自西遷之後,開始的是苟延殘喘式的分崩瓦解,而非保帥棄車式的戰略防禦。


    董卓忙著逃跑討,董聯盟又在做什麽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細品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讀書的阿興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讀書的阿興哥並收藏細品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