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三兄弟聯手擊敗呂布,為何董卓不與他們結親,反倒想與敗軍之將的孫堅結親呢?咱們書接上迴,呂布戰敗,逃迴虎牢關,張飛提出要擒賊先擒王。理論是對的,可是在實踐中出現了問題,張飛在關下,董卓在關上,張飛叫飛,但是他也不會飛呀。關上一陣亂箭飛石,主要再勇也頂不住,隻好後撤。


    張飛的二次殺董計劃,無疾而終。不管怎麽說吧,三兄弟這次是露了大臉了,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其實這話不全對,光有準備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有實力,不然天上掉餡餅被砸死的也有不少,話說八路諸侯同請劉關張三人賀功,派人去袁紹寨中報捷


    總結起來,為什麽這次能贏呢?主要是袁家兩個攪屎棍不在,他們要是在,還不知道得整出什麽幺蛾子呢。袁紹知道前方大勝,按理說,是不是得表彰一番呢?但是他沒有,而是把戰報給了孫堅,令其進兵。


    你說起人不氣人,你自己不上,專門讓別人上,你袁紹是來幹嘛的?孫堅得到戰報,他轉身就去找袁術,而且他還不是空手去了,你帶著根手仗去的,孫堅以仗畫地的,袁術你他娘的太不是東西了。董卓與我,本無仇氣,我為了什麽呀?我奮不顧身去決死,戰上為國家討賊,下為將軍家門之嗣,說到底我還是為了你們家呀,你怎麽對我的呢?將軍卻聽信讒言,不發糧草,導致我戰敗。將軍何安?


    你看看今天什麽局麵,功勞都是人家的,你說怎麽辦呢?袁術這是什麽反應呢?惶恐無言,咱也不知道他是後悔還是被孫堅手裏的棒子給嚇到了。然後袁術就進行甩鍋行動,命人斬了禁讒之人,以謝孫堅。


    但問題是人殺了,可是兩人的隔閡已經產生,信任一旦破壞,在建立就難了。袁家兄弟今日的所作所為,都是給自己的未來在挖坑,正在此時,忽然有人來報,虎牢關來個要見孫堅,孫堅辭別袁術,迴到本寨,來者何人?


    乃董卓愛將李傕,李傕可不是空手來的,他帶來了董卓滿滿的誠意,他奉命向孫堅提親,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孫堅之子,這裏就有一個問題,有些讓人捉摸不透。十八路諸侯討董,目前損失最為慘重的便是孫堅,不僅部將祖茂被殺,士卒也傷亡不少。幸好關羽斬殺了華雄,劉關張又擊敗了呂布,這才使得討董之戰有了重大轉機。既然如此,為何董卓不與劉關張結親,反倒與敗軍之將孫堅結親呢?董卓又為何如此看重孫堅呢?


    迴答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是這個情節的由來,說到這個情節的由來,他並非是作者的虛構,而是出自真實的曆史。因為在真實的曆史當中,孫堅才是討董之戰真正的英雄,斬殺華雄的也是孫堅,正是憑借孫堅的一己之力,關東聯軍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直逼董卓占據的京城洛陽。


    董卓對孫堅非常忌憚,派李傕前來進行拉攏,這才有了結親之事。羅貫中直接引用了這段真實的曆史,在三國演義的架構中來說,是不是有點矛盾呢?其實不矛盾。劉關張雖然合力打退了呂布,但是此時的三人還是光杆司令,沒有實力。劉備之前救了董卓,董卓都瞧不起劉備,現在也不會高看一眼,而且正因為這段不愉快的過去,董卓也明白,即使現在向劉備拋橄欖枝也沒有戲,但是孫堅不一樣,他在關東諸侯中的地位很微妙。孫堅作為江東猛虎,是伐董的主力軍,戰鬥力很強,但是他卻不像袁紹、袁術、劉表那樣都擁有割據之地。


    因為孫堅不是出身土豪士族,他是靠著軍功從底層爬上來的。此時的孫堅還是依附於袁術的一支軍事力量。但是孫堅的能力很讓袁術忌憚,所以他不給孫堅糧草,想借董卓之手消滅孫堅。董卓正是看準了,現在孫堅與袁術鬧矛盾,此時拉攏孫堅的時機剛剛好。董卓給孫堅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希望和孫堅結親,同時拉了個孫堅子侄的清單,許諾拜這些人為刺史、郡守。


    如果孫堅接受董卓的拉攏,但計也能割據一塊土地。按理來說,這個勸降的概率非常大的。畢竟之前他就是用赤兔馬和金銀拉攏了猛將呂布,反派已經夠多了,能平息一起是一起,特別是這個還挺能打仗的孫堅,如果能用最省事的和親解決了,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董卓顯然是低估了孫堅的政治眼光和野心。孫堅當場大怒道:董卓做了那麽多被逆天帝的事,我恨不得誅滅他三族,然後詔示四海,不然我都會死不瞑目,這種人我怎麽會和他結親呢?孫堅的意思很明確,你現在是臭狗屎,你女兒也是臭狗屎,我兒子一朵花,怎麽可能插在狗屎上?李傕遭到怒斥後狼狽的離開孫堅軍營。


    李傕迴去見到董卓,他說了孫堅如何無禮?董卓很生氣,但也沒有辦法,還得問李儒怎麽辦?然後李儒就出了一條絕戶計,正是這條計毀掉了大漢的根基。


    什麽計策如此巨有破壞性呢?遷都,李儒的遷都理由有二,第一,溫侯新敗,兵無戰心,咱們打不過早晚得輸,所以咱們還是跑吧,遷都其實就是給逃跑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二,近日街市有童謠,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臣思此言,西頭一個漢,乃應高祖旺於西都長安,傳亦十二帝,東頭一個漢,乃應光武旺於東都洛陽,今亦傳一十二帝,天運合迴,丞相遷迴長安,方可無虞。


    當然咱們不是跑,是為了應天命,漢朝每十二個皇帝一個循環,咱們剛好趕上。首先童謠總得有個出處,大家說這是誰編的?這裏咱們先挖個坑。


    下麵我們重點分析一下,為什麽李儒要建議董卓遷都呢?為什麽他就不能鼓勵董卓和諸侯們戰鬥到底呢?因為李儒太懂董卓了,董卓不是一個有全局眼光和有大視角的人,他就是一個更在乎眼前利益的軍閥。


    如果換成別人,比如曹操,李儒絕對不會出這個主意。李儒知道董卓進攻沒有戰略決心,他要是勸董卓打,打輸了,他李儒就得背鍋。再說當年董卓打黃巾軍就是一路逃竄,老董可是老牌的逃跑將軍,就算李儒不說,董卓早晚得跑,既然早晚都得跑,為什麽不現在就跑了,跑的越早,能撈到的好處越多,遷都這個主意雖然餿,但他太適合董卓了。


    三國演義裏的很多計謀,都是量身定做的,什麽樣的主公選擇什麽樣的謀臣,什麽樣的謀臣出什麽樣的主意?有的謀臣在解決問題,而更多的謀臣隻是在迎合主公的心思。所以看起來很蠢的計策,之所以能夠實,行本質還是符合領袖的想法。


    所以謀士和和主公是互相成就的關係。諸葛亮的偉大,歸根到底離不開劉備的支持和信任,作為謀士生在三國,或許沒有比擁有一個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主公,更幸福的事情了。


    李儒和董卓其實是三國中很好的一對組合,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需要什麽,遷都之計。說到底,就是李儒預判了董卓的想法,而且這個預判非常準確。正說到了董卓的心眼裏,聽完李儒的建議,董卓大喜,老董果然要跑,他找李儒出主意。從一開始就是讓李儒找一個逃跑的理由,不得不說,李儒就是董卓的貼心小棉襖。


    可是遷都是說遷就遷的嗎?必然要麵對巨大的阻力,那麽董卓是如何克服的最終能遷都成功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細品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讀書的阿興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讀書的阿興哥並收藏細品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