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呂伯奢這件事,在曆史中到底有沒有發生呢?背後又有怎樣的內情呢?


    首先,這件事陳壽在《三國誌武帝記》中並無記載。我們之所以知道,曆史上有一個叫呂伯奢的人,那是因為在南北朝時,裴鬆之奉皇帝的旨意,給《三國誌》做了一個注,在這個注裏,裴鬆之把當時各種版本的三國曆史,,都摘抄了一部分內容,這個地方他引用了三份資料。


    那麽曹操到底有沒有殺呂伯奢?呂伯奢一家到底死的冤不冤呢?我們來看第一份資料,王沈的《魏書》裏說:曹操路過呂伯奢家時,老頭人不在,隻有五個兒子在家,他們想抓曹操,在馬廄裏準備動手,曹操先下手為強,就殺了他們。這裏很顯然,王沈是認為呂伯奢一家確實要害曹操,而且曹操是沒有殺呂伯奢的。那麽是什麽時候出現曹操殺呂伯奢這事呢?


    最早是西晉後期的《魏晉世語》裏,而且是說曹操殺了八個人。東晉史學家裴鬆之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三國誌注》,他評價世語這本書,最為鄙劣,為了獵奇,胡說八道。


    到了東晉又出了一本《孫盛雜記》,曹操的名言就是出自這本書。這本書認為呂伯奢一家被曹操冤枉。雜記原文寫道: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繼而淒愴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呂伯奢一家到底死的冤不冤,已經難以定論了。但是如果我們考慮當時的曆史背景,可以大致的來分析一下哪種說法靠譜。


    首先,魏書的作者王沈,雖然曾是曹魏的大臣,但他寫書時已進入西晉,司馬家還封他為驃騎將軍,他的身份決定了他不黑曹操,也不會去美化曹操。所以猜想這才是事件的真相。呂伯奢家人確實想殺曹操,那麽後來的古人為什麽喜歡罵曹操呢?


    因為晉朝實在是太拉胯,這一時期人們在不斷的反思,這還是我們的大漢了,大好江山怎麽搞成了這個樣子呢?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再到半壁江山,連匈奴人劉淵都看不下去,立誌要複興漢室。


    五胡亂華可以說是自中原民族形成以來最大的災難,我們史書主要說它的積極意義,說這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但中原漢人付出的代價之大,無法想象。幾十年間,北方漢人被殺的隻剩四五百萬人口,胡人所到之處,男的殺死,女的則被稱為兩腳羊,晚上奸淫,白天吃肉,眼看江山糜爛,漢人屈辱。你說你是不是想罵人?罵誰呀?司馬家還是皇帝?不敢罵,罵曹丕,他不夠格。那就隻好逮著曹操罵,都怪你把漢朝搞沒了,不然也不會有司馬家的事。 孫盛嫉惡如仇,他越想越氣,他對曹魏充滿憤怒,至於史料的真實性,也就沒那麽考究了。


    總之,我們要小心曹操這樣的人,就是他不講武德,導致了民族災難。說到底,曹操被黑的根本原因不是他做了什麽壞事,是揭他班的實在是不爭氣。說完了這些,我們再來看三國演義為什麽繼承了《孫盛雜記》的精神,而且進一步升級了曹操的格言。


    三國演義把文獻資料上的,“寧我負人,勿人負我”,變成了“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那麽這兩句話有什麽不同呢?這個地方,易中天就認為三國演義是徹頭徹尾的在抹黑曹操,因為“寧我負人,勿人負我”是非常具體的,針對的範圍是很小的。我寧可對不起這人家裏幾口人,不能讓這幾個人對不起我,而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則針對的是事情的普遍化,不是這一件事,而是所有的事情。


    這就是說,這是他的人生觀,生活的準則,而且將來還如此,錯殺了人還大言不慚,理直氣壯,這事情就可怕的多了,這個人的品質就惡劣,歹毒多了,那就是個最大的奸賊了。


    這裏不想討論三國演義是不是抹黑曹操,畢竟這是小說,人家也沒標榜自己是正史,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這個虛構,實在是太精彩了。那麽三國演義虛構的為什麽更精彩了?


    三國演義在這同一迴,曹操開始是一個有理想,奮不顧身刺殺董卓的熱血義士,注意曹操刺殺董卓也是虛構的,緊接著,劇情急轉直下,曹操就滅了老朋友呂伯奢滿門,還說出了那句喪心病狂的名言,這個手法,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說的:欲抑先揚,這是有意的反襯,作者特意在同一迴當中,把曹操至善的一麵和至惡的一麵都集中呈現了出來。在黑與白的強烈對比之下,曹操這個奸雄的形象就太鮮明了,太深刻了。那麽如此大的反差,為什麽我們沒有覺得不合理呢?


    這就是三國演義了不起的地方了。曹操轉化的根源在於他心理上有個毛病,多疑。他這個多疑不是一般的多疑,而是一種可怕的多疑,罪惡的多疑,這是推動曹操從被動防禦,到主動殺人,從奮不顧身的義士,到血腥屠夫的轉折點,這也成為曹操一生的性格核心,甚至最後他就死在多疑上。說到這裏,大家就說三國演義裏曹操這個人物形象,經典不經典。說到曹操,我相信大家都能說出曹操的性格來。


    書迴正文,曹操殺了呂伯奢後,當夜曹操和陳宮到客店投宿,喂飽了馬,曹操先睡,陳宮就尋思,我以為他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你看曹操前後這麽大的反差,陳宮是接受不了的。本寶寶被騙了,但是陳宮這個人其實也有點不要臉。曹操去呂伯奢家的時候,他作為謀士不提醒,人心難測,曹操殺人的時候,陳宮也沒提醒曹操要冷靜,曹操已經殺了人全家了,他居然還想著放呂伯奢一命,居然想不到呂伯奢會複仇,足以說明他作為謀士,智商絕對不夠。


    他一句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就把殺人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好像自己沒動手一樣,這就是典型的隻怪別人不檢討自己的人,而且夜裏他還準備刺殺曹操,他認準了曹操以後會濫殺無辜。再想想他之前聽了曹操幾句話就棄官追隨,他這個人辦事還很衝動,陳宮作為一個謀士,做事衝動,水平不行還推卸責任。


    他那麽正義凜然,後麵就偏偏跟了人品最次的呂布,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一個殺了兩個幹爹的人就比曹操強嗎?不得不說,作者真的太毒辣了,所謂殺人誅心,僅憑這一章內的幾段關鍵情節,就已經盯死了曹操這個形象,陳宮寧願跟呂布也不跟曹操,難道不是在說殺爹的呂布都比他曹操好嗎?


    陳宮舉劍要殺曹操,曹操性命如何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細品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讀書的阿興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讀書的阿興哥並收藏細品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