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收了呂布當義子,從此便為所欲為。他二次宣布廢帝之事,這次袁紹站出來反對了,大家是不是奇怪,袁紹之前完全不表態,現在為什麽跳出來反對呢?要不怎麽說袁紹這人是攪屎棍,格局太小,他之前任由董卓折騰,是在觀望。
當時洛陽的軍隊勢力就是董卓、丁原和袁紹。既然丁原已經站出來了,要和董卓火拚,袁家何不坐收漁翁之利?這種行為在後來,16路諸侯伐董卓的時候,袁紹同樣搞這種小把戲,但是他沒想到董卓竟然這麽快吞了丁原,還收了呂布這個驍勇的武將。
袁家策劃消滅外戚和宦官,就是想掌權,計劃前期執行的很好,但被董卓攪局,眼看自己攪屎得來的成果,馬上要被董卓搶了,他再不出來反對,表明立場,難道以後要跟著董卓混不成,袁紹當場拔劍,就要和董卓比劃比劃,要是真打起來,袁紹肯定是幹不過董卓的,董卓再菜,那也是真上過戰場的,而且他還有呂布貼身保護,袁紹隻有死路一條。
但董卓又被李儒叫停:事未可定,不可妄殺。李儒是董卓的頭號謀臣,他的話董卓是聽,那麽問題就來了,為什麽不能殺袁紹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袁紹四世三公的身份,他是袁家的長子,背後的宗族勢力太大,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殺了袁紹就和袁家結仇了。
就這樣,攪屎棍袁紹仗著家族庇佑,得了一條性命,然後他就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懸節東門,奔冀州去了。懸節是漢朝特有的習俗,是一種特殊的辭職方式。那麽袁紹為什麽去冀州呢?現在的冀州刺史韓馥是老袁家的門生,肯定會收留他的。
袁紹一跑,董卓就把炮口對準了太傅袁隗,太師、太傅、太保,古代並稱“三師”,字麵意思就是皇帝的老師,俗稱皇帝的監護人。雖然是個虛職,沒有具體的實權,但隻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擔任。能夠坐上這個位置,就相當於進入了公司的董事會,關鍵時刻,他的一票是非常重要的。
董卓問袁隗,你侄子無禮,我看你的麵子姑且饒了他,廢立之事,你什麽態度呀?袁隗心裏憋屈啊,他是袁紹的叔叔,風頭都讓侄子出來,他拍拍屁股走了,剩下都得叔叔自己扛,擺在他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麽支持袁紹,董卓非宰了他不可,要麽屈從於董卓,支持他廢帝,自己就弄了一身屎,但是能活命。袁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活著才有一切。
既然百官領袖、小皇帝的監護人袁隗都同意了,其他官員的意見也就不重要了。董卓正式宣布:敢有阻大議者,依軍法從事!換皇帝的事情就這麽定下來。
皇帝定了後,董卓對袁紹還是不放心,便問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瓊。袁紹此去若何?董卓為什麽不問李肅呢?因為李肅並不了解袁紹,他得找兩個京圈的問問。那麽為什麽選這二位呢?周毖本身就是西涼出身,跟董卓算是半個老鄉,步入仕途後,正好趕上董卓進京,正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周毖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自己人。至於伍瓊,他本是城門校尉,估計是董卓經常進出,都是伍瓊負責接待,表現不錯,所以董卓也把他當成了心腹,董卓把他倆當自己人,但是這二位是一心一意的坑董卓。
周毖說了。袁氏樹恩四世,宗族勢力太大,如果他要號召天下英雄豪傑反對您,天下局勢就很難掌控了。不如赦免袁紹的罪過,任命他做個渤海太守。大家聽聽,這是人話呢。袁紹公開頂撞董卓,還得給他升官,而且還要把他派到董卓管不到的地方,這不就是放虎歸山,然後再給老虎畫個保護區,養虎為患嗎?再說袁紹是那種董卓給個官他就不鬧的人嗎?他不是,他認準的事情九頭牛都拉不迴來,就比如殺太監。
咱們再看伍瓊的意見,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誠不若家之一郡守,以收民心。伍瓊還補充說,這可以收民心,怎麽收?鼓勵大家夥學習袁紹罵董卓好升官嗎?再說好謀無斷的人不足為慮嗎?相反,這種人才最可惡,他自己不上,但是他喜歡鼓動他人,這就是惹事的祖宗。
他可能辦不成事,但是他攪屎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與袁紹相反,董卓這個人是無謀好斷,自己的智力有限,但是卻能快速的做決定,於是當即就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差人拜紹為渤海太守。就這麽,袁紹糊裏糊塗的就成了渤海市市長。
問題是,袁紹還真去上任了,他心裏肯定說董卓怕不是個傻子吧?當然,這事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那就是董卓踐行自己的人生格言,殺丁原是逆我者亡。現在袁隗屈服,董卓給袁紹封官,就是順我者昌,一切安排就緒。
九月中旬,董卓請九歲的陳留王登殿,接受群臣朝賀,視為漢靈帝。董卓的做法破壞了大漢政治運作的基石,放出了武鬥這個潘多拉魔盒,大家搞了半天,都不如槍杆好使,那麽誰還開會搞辯論。每個人都去搞武裝革命了,從文鬥變武鬥的結果就是天下大亂,一發不可收拾。
董卓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亂世自此而起。可憐少帝劉辯四月登基,九月就被廢了,從天堂跌入地獄,孤兒寡母真是太慘了,可是又能如何呢?難道就沒有一個人為他們出頭嗎?有一個叫丁管的站出來大罵董卓,結果當然就是被斬了,但是,丁管至死神色不變,是不是覺得大漢有忠臣,頓感欣慰啊。但是為什麽他之前不站出來支持丁原、袁紹呢?怎麽現在才出來?難道和董卓打團他不香嗎?非要和董卓打車輪戰?
因為這個丁管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是三國演義完全杜撰的人物,這是《三國演義》給大漢或者說朝廷大臣留下的最後的體麵,又或者說,就是拿一個虛構的人物來罵當朝大臣的恬不知恥。我們雖然吐槽袁紹攪屎棍,但他終究是一個有勇氣的人,而更多的大臣選擇沉默不語,在生與死之間,大臣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生。
那麽大臣們怎麽都變成了這個樣子?因為外戚和宦官權臣內鬥,在漢朝上演了太多次,大家都習慣了,那些真的為信仰而死的忠臣有幾個又有好報呢?袁家四世三公,曹家長盛不衰。翻開厚厚的曆史,分明寫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董卓終於達成了他人生的最高成就。廢帝立新,那一刻,董卓真正體會到了權力帶來的快感,他雖然不是皇帝,但是做決定,誰是皇帝的人也一樣快樂。大漢正式進入了董卓治國的新篇章。按照國際慣例,董卓的第一步就是解決劉辯一家的下崗再就業問題。別的工作他們估計也做不了,董卓很體貼的把他們送入了大漢的五星豪華監獄永安宮,這裏安靜又安全,董卓嚴禁任何大臣探望,衣帶詔什麽的,根本不可能存在。
安置好劉辯,按照國際慣例,得改年號,新時代新氣象了,最後選來選去,改元初平,意思是天下剛剛平定,誰平的?當然是董卓董大人。那麽董大人立了這麽大的功勞,應該如何獎賞呢?首先是封官,除了皇帝,最大的就是相國,封官是不夠的,還要有三大特權,第一,讚拜不名,上朝點名的時候,不能叫董卓名字,隻能叫相國大人。第二,入朝不趨,,就是見皇帝不跪,第三,劍履上殿,就是可以穿鞋帶見上朝。
這裏補充一個知識點,漢代大臣上朝都是光腳的,所以穿鞋上朝也是一種特權。想想也是,光腳上朝,冬天得多冷呀,大家都光腳上朝,這朝堂上得是什麽味啊?用四個字形容現在的董卓,就是威福莫比。
按照慣例,接下來又該做什麽了呢?例如,翻看自己的小本本,赫然寫著四個字,尋找狗腿,收攬人心。於是他建議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
那麽,誰這麽幸運成為名流呢?
當時洛陽的軍隊勢力就是董卓、丁原和袁紹。既然丁原已經站出來了,要和董卓火拚,袁家何不坐收漁翁之利?這種行為在後來,16路諸侯伐董卓的時候,袁紹同樣搞這種小把戲,但是他沒想到董卓竟然這麽快吞了丁原,還收了呂布這個驍勇的武將。
袁家策劃消滅外戚和宦官,就是想掌權,計劃前期執行的很好,但被董卓攪局,眼看自己攪屎得來的成果,馬上要被董卓搶了,他再不出來反對,表明立場,難道以後要跟著董卓混不成,袁紹當場拔劍,就要和董卓比劃比劃,要是真打起來,袁紹肯定是幹不過董卓的,董卓再菜,那也是真上過戰場的,而且他還有呂布貼身保護,袁紹隻有死路一條。
但董卓又被李儒叫停:事未可定,不可妄殺。李儒是董卓的頭號謀臣,他的話董卓是聽,那麽問題就來了,為什麽不能殺袁紹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袁紹四世三公的身份,他是袁家的長子,背後的宗族勢力太大,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殺了袁紹就和袁家結仇了。
就這樣,攪屎棍袁紹仗著家族庇佑,得了一條性命,然後他就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懸節東門,奔冀州去了。懸節是漢朝特有的習俗,是一種特殊的辭職方式。那麽袁紹為什麽去冀州呢?現在的冀州刺史韓馥是老袁家的門生,肯定會收留他的。
袁紹一跑,董卓就把炮口對準了太傅袁隗,太師、太傅、太保,古代並稱“三師”,字麵意思就是皇帝的老師,俗稱皇帝的監護人。雖然是個虛職,沒有具體的實權,但隻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擔任。能夠坐上這個位置,就相當於進入了公司的董事會,關鍵時刻,他的一票是非常重要的。
董卓問袁隗,你侄子無禮,我看你的麵子姑且饒了他,廢立之事,你什麽態度呀?袁隗心裏憋屈啊,他是袁紹的叔叔,風頭都讓侄子出來,他拍拍屁股走了,剩下都得叔叔自己扛,擺在他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麽支持袁紹,董卓非宰了他不可,要麽屈從於董卓,支持他廢帝,自己就弄了一身屎,但是能活命。袁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活著才有一切。
既然百官領袖、小皇帝的監護人袁隗都同意了,其他官員的意見也就不重要了。董卓正式宣布:敢有阻大議者,依軍法從事!換皇帝的事情就這麽定下來。
皇帝定了後,董卓對袁紹還是不放心,便問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瓊。袁紹此去若何?董卓為什麽不問李肅呢?因為李肅並不了解袁紹,他得找兩個京圈的問問。那麽為什麽選這二位呢?周毖本身就是西涼出身,跟董卓算是半個老鄉,步入仕途後,正好趕上董卓進京,正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周毖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自己人。至於伍瓊,他本是城門校尉,估計是董卓經常進出,都是伍瓊負責接待,表現不錯,所以董卓也把他當成了心腹,董卓把他倆當自己人,但是這二位是一心一意的坑董卓。
周毖說了。袁氏樹恩四世,宗族勢力太大,如果他要號召天下英雄豪傑反對您,天下局勢就很難掌控了。不如赦免袁紹的罪過,任命他做個渤海太守。大家聽聽,這是人話呢。袁紹公開頂撞董卓,還得給他升官,而且還要把他派到董卓管不到的地方,這不就是放虎歸山,然後再給老虎畫個保護區,養虎為患嗎?再說袁紹是那種董卓給個官他就不鬧的人嗎?他不是,他認準的事情九頭牛都拉不迴來,就比如殺太監。
咱們再看伍瓊的意見,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誠不若家之一郡守,以收民心。伍瓊還補充說,這可以收民心,怎麽收?鼓勵大家夥學習袁紹罵董卓好升官嗎?再說好謀無斷的人不足為慮嗎?相反,這種人才最可惡,他自己不上,但是他喜歡鼓動他人,這就是惹事的祖宗。
他可能辦不成事,但是他攪屎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與袁紹相反,董卓這個人是無謀好斷,自己的智力有限,但是卻能快速的做決定,於是當即就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差人拜紹為渤海太守。就這麽,袁紹糊裏糊塗的就成了渤海市市長。
問題是,袁紹還真去上任了,他心裏肯定說董卓怕不是個傻子吧?當然,這事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那就是董卓踐行自己的人生格言,殺丁原是逆我者亡。現在袁隗屈服,董卓給袁紹封官,就是順我者昌,一切安排就緒。
九月中旬,董卓請九歲的陳留王登殿,接受群臣朝賀,視為漢靈帝。董卓的做法破壞了大漢政治運作的基石,放出了武鬥這個潘多拉魔盒,大家搞了半天,都不如槍杆好使,那麽誰還開會搞辯論。每個人都去搞武裝革命了,從文鬥變武鬥的結果就是天下大亂,一發不可收拾。
董卓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亂世自此而起。可憐少帝劉辯四月登基,九月就被廢了,從天堂跌入地獄,孤兒寡母真是太慘了,可是又能如何呢?難道就沒有一個人為他們出頭嗎?有一個叫丁管的站出來大罵董卓,結果當然就是被斬了,但是,丁管至死神色不變,是不是覺得大漢有忠臣,頓感欣慰啊。但是為什麽他之前不站出來支持丁原、袁紹呢?怎麽現在才出來?難道和董卓打團他不香嗎?非要和董卓打車輪戰?
因為這個丁管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是三國演義完全杜撰的人物,這是《三國演義》給大漢或者說朝廷大臣留下的最後的體麵,又或者說,就是拿一個虛構的人物來罵當朝大臣的恬不知恥。我們雖然吐槽袁紹攪屎棍,但他終究是一個有勇氣的人,而更多的大臣選擇沉默不語,在生與死之間,大臣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生。
那麽大臣們怎麽都變成了這個樣子?因為外戚和宦官權臣內鬥,在漢朝上演了太多次,大家都習慣了,那些真的為信仰而死的忠臣有幾個又有好報呢?袁家四世三公,曹家長盛不衰。翻開厚厚的曆史,分明寫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董卓終於達成了他人生的最高成就。廢帝立新,那一刻,董卓真正體會到了權力帶來的快感,他雖然不是皇帝,但是做決定,誰是皇帝的人也一樣快樂。大漢正式進入了董卓治國的新篇章。按照國際慣例,董卓的第一步就是解決劉辯一家的下崗再就業問題。別的工作他們估計也做不了,董卓很體貼的把他們送入了大漢的五星豪華監獄永安宮,這裏安靜又安全,董卓嚴禁任何大臣探望,衣帶詔什麽的,根本不可能存在。
安置好劉辯,按照國際慣例,得改年號,新時代新氣象了,最後選來選去,改元初平,意思是天下剛剛平定,誰平的?當然是董卓董大人。那麽董大人立了這麽大的功勞,應該如何獎賞呢?首先是封官,除了皇帝,最大的就是相國,封官是不夠的,還要有三大特權,第一,讚拜不名,上朝點名的時候,不能叫董卓名字,隻能叫相國大人。第二,入朝不趨,,就是見皇帝不跪,第三,劍履上殿,就是可以穿鞋帶見上朝。
這裏補充一個知識點,漢代大臣上朝都是光腳的,所以穿鞋上朝也是一種特權。想想也是,光腳上朝,冬天得多冷呀,大家都光腳上朝,這朝堂上得是什麽味啊?用四個字形容現在的董卓,就是威福莫比。
按照慣例,接下來又該做什麽了呢?例如,翻看自己的小本本,赫然寫著四個字,尋找狗腿,收攬人心。於是他建議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
那麽,誰這麽幸運成為名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