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要廢帝,所有的大臣都不說話,隻有一個人跳出來,反對這個人就是呂布的第一任義父丁原,問題來了,這個丁原從哪來的?他為什麽敢這麽剛呢?這就是三國演義的問題了,很多人物的來曆都沒有交代。所以我們隻能結合曆史來進行一下補充。
丁原這個人絕對是勵誌典型,他出身貧寒,但是很有謀略,敢打敢殺,他從士兵做起,不畏艱難,靠著刀頭舔血,積攢軍功,做到了荊州刺史。也就是湖北省省長,那麽他一個荊州刺史怎麽在長安呢?漢靈帝駕崩的時候,何進給調進洛陽的,一來他就沒走,得虧丁原是個忠臣,不然就沒混世魔王董卓什麽事了?丁原是目前除了董卓之外的另一股軍事力量,所以他敢站出來叫板,要和董卓掰掰手腕,把董卓氣的。
當時就說了一句千古名言,順我者生亦我者死!這句話最早出自《莊子·盜蹠》:順吾意則生,逆吾意則死。董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了再創新。和曹操那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可以並稱為最自私最霸氣的兩句人生格言了。
按計劃,董卓當時就要拔劍砍了丁原,但是李儒突然叫停,為啥呢?因為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隻見他生的氣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不用說,大家也能猜出背後的是誰了?
他就是三國第一武將,愛好殺爸爸的,人中呂布呂奉先,呂布就靠一張臉,就破壞了李儒的計劃。最後在眾人的勸說下,丁原騎馬離開。很顯然,百官更怕董卓,他們勸丁原,其實就是怕雙方真火拚,傷了自己。
丁原一走,董卓繼續開會。不過丁原這麽一鬧,官員們都被打了一股強心劑,董卓還沒有完全的控製。洛陽的軍隊,也就是說你還沒有一手遮天,大家的腰杆立刻就硬了下來。董卓在問百官的時候,盧植就說出了反對意見,盧植知道,明公差矣。聖人雲: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
這話什麽意思呢?他講的是一個曆史典故,你知道什麽情況下,大臣可以廢除皇帝了。遠的說,商朝的時候,商湯的嫡長孫太甲昏庸,宰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宮,但是伊尹沒廢了他,而是用心教育。最終太甲成為一代明君。伊尹活了一百多歲,他是輔助商湯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商湯死後又是他穩住了證據,憑這份功績,他被以天子之禮安葬,奉祀為商元聖。
這在甲骨文中有記載的,大乙和伊尹並祀,可以說是做臣子的榜樣和巔峰,往近了說,漢廢帝昌邑王劉賀登基二十七天,作惡三千多條,霍光告祭太廟,才把他給廢了。你想想,二十七天,作惡三千條,平均每天一百條,這得是多混賬的皇帝呀。
而且霍光是什麽人呢?他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親弟弟,漢武帝臨終時候的托孤大臣,人家是武帝親定的守護人。盧植不愧是大儒。你看人家說的話多有水平,皇帝可以廢,但是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皇帝罪大惡極,一個是廢皇帝的人必須得是道德無瑕疵,功勞巨大,才華過人的大忠臣,現在皇帝年幼,聰明認智,並無分豪過失,為什麽要廢?
就算皇帝該廢,你董卓也沒有資格,你為國家做了什麽貢獻?黃巾軍起義的時候,你立過什麽功勞?就是一個逃跑將軍,就你這山野莽夫,也配管理朝政,也配說廢立之事嗎?盧植的意思很明確,董卓要是廢帝,就是造反。董卓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他大怒,拔劍向前欲殺盧植,又被侍中蔡邕、議郎彭伯攔住,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才女蔡文姬的親爸爸,他和盧植是好友,然後董卓還真就停手了。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董卓停手呢?因為蔡邕說了,殺了盧植,天下震怖四個字,盧植為什麽有這麽大的名望,之前的文章,咱們提到過盧植,他是漢末大儒,他的文韜、武略、人格與人脈,還有家族的成就,都接近完美。劉備和公孫瓚都是他的門生,他的統帥才能和赫赫有名的黃甫嵩、朱雋名列漢末三大名將,他剿除黃巾軍有功,因為堅決不賄賂上麵派下來的十常侍,含冤下獄,又因為董卓無能,盧植又被放了,盧植堪稱亂世中的人格楷模。
董卓如果殺了,他肯定就成了眾矢之的,就算換了皇帝,可天下都不聽他管了,他空有個皇帝,又有什麽意義了?所以關鍵時刻,董卓忍住了,他也有點怕了。
這這個時候,司徒王允打了圓場,廢禮之事,不可酒後相商,另日再議,王允直接宣布討論結束,從頭到尾,他沒有多說一句台詞,就是不表態,如果大家都能擰成一股繩,堅決抵製董卓。或許董卓廢帝的想法就打消了,可正是這些大臣們首鼠兩端,左右觀望才導致了局勢的進一步惡化。
其實這些大臣並不忠於皇帝,他們忠於的是權力和自己的利益,歸根到底一句話,誰贏他們幫誰?董卓碰了兩個釘子,他看著百官散去,自己心中不快,場子丟了,麵子不能丟。
他按劍立於溫明園門口,想示威。可就在這個時候,忽見一人躍馬食戟,從園門外跑來跑去。董卓問李儒,這誰呀?這麽拽,李儒就介紹了,這是丁原的幹兒子姓呂名布,字奉先,然後董卓就灰溜溜的躲入園中。
大家看,作者通過董卓見到呂布的表現,來表現呂布的勇猛,呂布這個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一下就立起來了。但是呂布為什麽出現在溫明園外,還來來迴迴在門口轉悠呢?他到底有什麽目的呢?這裏咱們先挖個坑,下迴,再來迴答這個問題。
第二天,有人來報,丁原引軍城外挑戰,董卓還沒有行動,丁原先動手了。丁原已經和董卓撕破臉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俗話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董卓不得人心,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王者之師必勝,董卓很生氣。本來想和你們好好相處,現在逼我動手。雙方對陣,丁原指著董卓的鼻子罵娘,董卓還沒來得及迴嘴,呂布就飛馬直殺過來。呂布一出,董卓慌走大敗,兵退三十餘裏。這一段的故事叫董卓三遇呂奉先,二人溫明園內初遇,溫明園門口再遇,洛陽城外三遇,這就是命中注定。
這就宿世前緣,千年等一迴,董卓不由自主的就對呂布動心了。這小子太帥,我要定了。然後立即召開西涼集團全體股東大會,討論挖掘呂布的相關事宜。
董卓道: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虎奔中郎將李肅站了出來: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矣。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虎奔是勇士的意思。虎奔中郎就是中校團長,李肅對呂布的評價是勇而無謀,見利忘義,還別說他的評價還挺準確的。變相也說明,呂布這個人的名聲不怎麽好,但凡呂布這個人講點武德,李肅也不會自告奮勇接這個活。 既然呂布見利忘義,那用什麽才能收買他呢?
丁原這個人絕對是勵誌典型,他出身貧寒,但是很有謀略,敢打敢殺,他從士兵做起,不畏艱難,靠著刀頭舔血,積攢軍功,做到了荊州刺史。也就是湖北省省長,那麽他一個荊州刺史怎麽在長安呢?漢靈帝駕崩的時候,何進給調進洛陽的,一來他就沒走,得虧丁原是個忠臣,不然就沒混世魔王董卓什麽事了?丁原是目前除了董卓之外的另一股軍事力量,所以他敢站出來叫板,要和董卓掰掰手腕,把董卓氣的。
當時就說了一句千古名言,順我者生亦我者死!這句話最早出自《莊子·盜蹠》:順吾意則生,逆吾意則死。董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了再創新。和曹操那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可以並稱為最自私最霸氣的兩句人生格言了。
按計劃,董卓當時就要拔劍砍了丁原,但是李儒突然叫停,為啥呢?因為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隻見他生的氣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不用說,大家也能猜出背後的是誰了?
他就是三國第一武將,愛好殺爸爸的,人中呂布呂奉先,呂布就靠一張臉,就破壞了李儒的計劃。最後在眾人的勸說下,丁原騎馬離開。很顯然,百官更怕董卓,他們勸丁原,其實就是怕雙方真火拚,傷了自己。
丁原一走,董卓繼續開會。不過丁原這麽一鬧,官員們都被打了一股強心劑,董卓還沒有完全的控製。洛陽的軍隊,也就是說你還沒有一手遮天,大家的腰杆立刻就硬了下來。董卓在問百官的時候,盧植就說出了反對意見,盧植知道,明公差矣。聖人雲: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
這話什麽意思呢?他講的是一個曆史典故,你知道什麽情況下,大臣可以廢除皇帝了。遠的說,商朝的時候,商湯的嫡長孫太甲昏庸,宰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宮,但是伊尹沒廢了他,而是用心教育。最終太甲成為一代明君。伊尹活了一百多歲,他是輔助商湯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商湯死後又是他穩住了證據,憑這份功績,他被以天子之禮安葬,奉祀為商元聖。
這在甲骨文中有記載的,大乙和伊尹並祀,可以說是做臣子的榜樣和巔峰,往近了說,漢廢帝昌邑王劉賀登基二十七天,作惡三千多條,霍光告祭太廟,才把他給廢了。你想想,二十七天,作惡三千條,平均每天一百條,這得是多混賬的皇帝呀。
而且霍光是什麽人呢?他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親弟弟,漢武帝臨終時候的托孤大臣,人家是武帝親定的守護人。盧植不愧是大儒。你看人家說的話多有水平,皇帝可以廢,但是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皇帝罪大惡極,一個是廢皇帝的人必須得是道德無瑕疵,功勞巨大,才華過人的大忠臣,現在皇帝年幼,聰明認智,並無分豪過失,為什麽要廢?
就算皇帝該廢,你董卓也沒有資格,你為國家做了什麽貢獻?黃巾軍起義的時候,你立過什麽功勞?就是一個逃跑將軍,就你這山野莽夫,也配管理朝政,也配說廢立之事嗎?盧植的意思很明確,董卓要是廢帝,就是造反。董卓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他大怒,拔劍向前欲殺盧植,又被侍中蔡邕、議郎彭伯攔住,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才女蔡文姬的親爸爸,他和盧植是好友,然後董卓還真就停手了。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董卓停手呢?因為蔡邕說了,殺了盧植,天下震怖四個字,盧植為什麽有這麽大的名望,之前的文章,咱們提到過盧植,他是漢末大儒,他的文韜、武略、人格與人脈,還有家族的成就,都接近完美。劉備和公孫瓚都是他的門生,他的統帥才能和赫赫有名的黃甫嵩、朱雋名列漢末三大名將,他剿除黃巾軍有功,因為堅決不賄賂上麵派下來的十常侍,含冤下獄,又因為董卓無能,盧植又被放了,盧植堪稱亂世中的人格楷模。
董卓如果殺了,他肯定就成了眾矢之的,就算換了皇帝,可天下都不聽他管了,他空有個皇帝,又有什麽意義了?所以關鍵時刻,董卓忍住了,他也有點怕了。
這這個時候,司徒王允打了圓場,廢禮之事,不可酒後相商,另日再議,王允直接宣布討論結束,從頭到尾,他沒有多說一句台詞,就是不表態,如果大家都能擰成一股繩,堅決抵製董卓。或許董卓廢帝的想法就打消了,可正是這些大臣們首鼠兩端,左右觀望才導致了局勢的進一步惡化。
其實這些大臣並不忠於皇帝,他們忠於的是權力和自己的利益,歸根到底一句話,誰贏他們幫誰?董卓碰了兩個釘子,他看著百官散去,自己心中不快,場子丟了,麵子不能丟。
他按劍立於溫明園門口,想示威。可就在這個時候,忽見一人躍馬食戟,從園門外跑來跑去。董卓問李儒,這誰呀?這麽拽,李儒就介紹了,這是丁原的幹兒子姓呂名布,字奉先,然後董卓就灰溜溜的躲入園中。
大家看,作者通過董卓見到呂布的表現,來表現呂布的勇猛,呂布這個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一下就立起來了。但是呂布為什麽出現在溫明園外,還來來迴迴在門口轉悠呢?他到底有什麽目的呢?這裏咱們先挖個坑,下迴,再來迴答這個問題。
第二天,有人來報,丁原引軍城外挑戰,董卓還沒有行動,丁原先動手了。丁原已經和董卓撕破臉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俗話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董卓不得人心,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王者之師必勝,董卓很生氣。本來想和你們好好相處,現在逼我動手。雙方對陣,丁原指著董卓的鼻子罵娘,董卓還沒來得及迴嘴,呂布就飛馬直殺過來。呂布一出,董卓慌走大敗,兵退三十餘裏。這一段的故事叫董卓三遇呂奉先,二人溫明園內初遇,溫明園門口再遇,洛陽城外三遇,這就是命中注定。
這就宿世前緣,千年等一迴,董卓不由自主的就對呂布動心了。這小子太帥,我要定了。然後立即召開西涼集團全體股東大會,討論挖掘呂布的相關事宜。
董卓道: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虎奔中郎將李肅站了出來: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矣。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虎奔是勇士的意思。虎奔中郎就是中校團長,李肅對呂布的評價是勇而無謀,見利忘義,還別說他的評價還挺準確的。變相也說明,呂布這個人的名聲不怎麽好,但凡呂布這個人講點武德,李肅也不會自告奮勇接這個活。 既然呂布見利忘義,那用什麽才能收買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