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護送小皇帝劉辯順利迴到了皇宮,他接下來會有怎樣的騷操作呢?話說劉辯見到何太後之後,母子二人抱頭痛哭,這次是真哭,別急,現在才隻是開始,後麵哭的時候更多。可這又怪誰呢?還不是何太後的愚蠢,人總是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董卓以保護皇帝的名義進了京城,他一來可就不走了。他屯兵城外,初始還有點兒規矩,後來就徹底放飛自我了,天天帶著鐵甲騎兵入城,橫行街市,鬧得老百姓惶惶不安。
出入宮廷更是肆無忌憚。麵對這麽一個禍害,後軍校尉鮑信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他首先來求見了袁紹。這裏報信為什麽會先找袁紹呢?因為袁紹家族乃是“四世三公”出身,大家可能不清楚這個“四世三公”究竟有多厲害。四世跟官沒關係,指的是輩分,三公才是官職稱謂。
在秦朝和西漢,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三個職務都相當於宰相。到了東漢,三公的稱唿和權力有所變化,變成了太尉、司徒和司貢。東漢中後期,國家的決策權和軍權主要掌握在宦官和外戚手中,雖然這時三公權力遠不如秦朝和西漢,不過當時三公的政治地位仍然很高,擔負著整個帝國正常運行的政務權。袁紹家族是四世三公,也就是說,袁家連續近百年都有人在朝內擔任宰相。
你想這個家族的關係網的有多大?東漢朝廷由士族、官僚、外戚和宦官三大支柱組成,現在十常侍宦官集團已經被滅,何氏外戚集團也被嚴重削弱,士族官僚現在重新成為朝廷的支柱。袁家作為士族的代表,鮑信第一個來找袁紹是很正常呢。鮑信認為董卓必有異心,必須得快快除之。那袁紹什麽態度呢?袁紹居然說,朝廷新定,未可輕動?沒辦法鮑信隻能另求他人,誰還可以主持大局呢?
王允,《三國演義》寫王允此時已經是司徒,也就是說東漢現在的宰相是王允。在真實的曆史中,王允做上司徒是董卓立漢獻帝之後的事情,是董卓拉攏王允的一個手段。在三國演義裏,提前給王允這個位置,顯然就是為了給董卓提早樹一個敵人。鮑信見到王允,說了他要弄死董卓的想法,王允和袁紹一個態度,且容商議。
成人的世界複雜又簡單,沒有明確的同意就是拒絕。然後鮑信幹了什麽呢?他自己引本部軍兵投泰山去了,他後來會如何發展呢?咱們先挖個坑,大家看,鮑信是一個很清醒的人,那麽袁紹和王允就不是一個清醒的人了嗎?當然,他們也是。鮑信說得好聽,怎麽殺呀,董卓20萬人馬是擺設嗎?董卓雖然猖狂,但是也沒有明顯侵犯士族官僚的利益,現在大家的矛盾並沒有激化,所以事情遠沒有走到那一步。
最關鍵的是,大家別忘了,何進明麵是宦官殺的,但是在裏麵攪屎的,可是袁紹,而且袁紹和曹操除宦官的時候,還殺了何太後的親弟弟何苗,等何氏外戚集團再強大掌權,難免不迴頭來找他們算賬,所以士族官僚們都在觀望。誰都不願意出這個頭,冒這個險,下麵就看董卓想怎麽玩了。
董卓私下和李儒商量: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前文說了,李儒不是董卓的女婿,而是他最重要的謀臣。李儒什麽看法呢?必須得支持啊。而且李儒認為這事還必須得立即抓緊辦,還替董卓想好了什麽時候辦,在哪辦,怎麽辦。
次日,董卓在溫明園中大擺筵席,請大臣喝酒,公卿皆懼董卓,誰敢不到,百官到齊?董卓到園門下馬,帶劍入席,為什麽要帶劍呢?李儒說了,有不從者斬之。董卓已經準備好在宴會上殺人立威了。酒行數巡,董卓突然提出要廢了皇帝,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董卓廢帝的原因是什麽呢?
皇帝必須是個三好學生,劉辯懦弱無疑,沒有劉協聰明,我對劉辯不滿意。劉協當皇帝才能奉宗廟社稷,你們誰讚成誰反對呢?大家看董卓這話說的多漂亮,把自己包裝成了真心實意為大漢未來著想的大忠臣。那麽董卓決意玩廢立的動機真的這麽單純嗎?有人說董卓想立劉協是因為和董太後是族人,那麽他們是不是族人?董太後是河北冀州河間人,董卓是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人,兩個人隔了大半個中國,不可能有什麽親戚關係。另外,正史中董太後的侄子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但是三國演義中並沒有寫這個。所以在三國演義設定的框架內來看,董卓玩廢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董卓初到洛陽手上,除了兵權以外,並無實質性的政權,他帶兵進京的正當理由是何進的詔書,現在宦官已滅,他就沒理由繼續留在洛陽了,所以他必須通過另立皇帝來讓自己合理合法的留在洛陽。其次,現在朝廷能夠幹政的有三方力量,官僚士族、何氏集團、董卓。
首先我們看官僚士族,隻要不觸及他們的利益,皇位上做的隻要是劉姓子孫,是劉協還是劉辨不重要。董卓要廢劉辨,為的就是瓦解何太後和劉辨的執政體係。雖然何氏集團隨著何進和何苗的喪命而衰落,但是隻要他們繼續在皇位上,很可能會帶來其他何姓族人入朝為官,甚至何太後母親舞陽君這邊的族人入朝為官也未可知。
要打破這個局麵,董卓必須要來一次大洗牌,因為劉辨是何氏集團的關鍵,所以廢黜劉辨也成了勢在必行的事。廢掉劉辨,扶植隻有九歲的劉協,這才符合自身的政治利益。劉協就算再聰明,也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朝堂上沒有勢力。當了皇帝,也不過是董卓的傀儡罷了,不會對董卓構成任何威脅。董卓雖和董太後沒有關係,但好就好在都姓董,以董卓不要臉的尿性,他再以冒牌的外戚身份幹政,權勢就能獨攬了。
再往長遠點看,後麵再讓自己的族人和劉協聯姻,外戚的身份就坐穩當了,家族從此進入權力高層,這政治利益實在是太誘人了。大臣廢帝雖然冒天下之大不韙,但是冒險一次,從此就能走上人生巔峰,你說值不值?
董卓說完後,大臣們什麽反應呢?這些大臣平時說話一套一套的,真到為皇帝說話的時候都成了啞巴。但是在這大臣之中也有一股清流,就是荊州刺史丁原,他將桌子推翻表示反對。咱們先說他反對廢帝的理由,如果誰智商高,誰當皇帝,那不就亂套了?皇帝不是按照智商來決定的,而是按照血統來定。劉辨是嫡長子,而且完全沒過錯,你的理由不成立。董卓拔劍要殺丁原,可他看到丁原身後站著呂布,正用眼睛瞪著他,便不敢下手。
問題來了,這個丁原從哪來的?他為什麽敢這麽剛呢?
出入宮廷更是肆無忌憚。麵對這麽一個禍害,後軍校尉鮑信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他首先來求見了袁紹。這裏報信為什麽會先找袁紹呢?因為袁紹家族乃是“四世三公”出身,大家可能不清楚這個“四世三公”究竟有多厲害。四世跟官沒關係,指的是輩分,三公才是官職稱謂。
在秦朝和西漢,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三個職務都相當於宰相。到了東漢,三公的稱唿和權力有所變化,變成了太尉、司徒和司貢。東漢中後期,國家的決策權和軍權主要掌握在宦官和外戚手中,雖然這時三公權力遠不如秦朝和西漢,不過當時三公的政治地位仍然很高,擔負著整個帝國正常運行的政務權。袁紹家族是四世三公,也就是說,袁家連續近百年都有人在朝內擔任宰相。
你想這個家族的關係網的有多大?東漢朝廷由士族、官僚、外戚和宦官三大支柱組成,現在十常侍宦官集團已經被滅,何氏外戚集團也被嚴重削弱,士族官僚現在重新成為朝廷的支柱。袁家作為士族的代表,鮑信第一個來找袁紹是很正常呢。鮑信認為董卓必有異心,必須得快快除之。那袁紹什麽態度呢?袁紹居然說,朝廷新定,未可輕動?沒辦法鮑信隻能另求他人,誰還可以主持大局呢?
王允,《三國演義》寫王允此時已經是司徒,也就是說東漢現在的宰相是王允。在真實的曆史中,王允做上司徒是董卓立漢獻帝之後的事情,是董卓拉攏王允的一個手段。在三國演義裏,提前給王允這個位置,顯然就是為了給董卓提早樹一個敵人。鮑信見到王允,說了他要弄死董卓的想法,王允和袁紹一個態度,且容商議。
成人的世界複雜又簡單,沒有明確的同意就是拒絕。然後鮑信幹了什麽呢?他自己引本部軍兵投泰山去了,他後來會如何發展呢?咱們先挖個坑,大家看,鮑信是一個很清醒的人,那麽袁紹和王允就不是一個清醒的人了嗎?當然,他們也是。鮑信說得好聽,怎麽殺呀,董卓20萬人馬是擺設嗎?董卓雖然猖狂,但是也沒有明顯侵犯士族官僚的利益,現在大家的矛盾並沒有激化,所以事情遠沒有走到那一步。
最關鍵的是,大家別忘了,何進明麵是宦官殺的,但是在裏麵攪屎的,可是袁紹,而且袁紹和曹操除宦官的時候,還殺了何太後的親弟弟何苗,等何氏外戚集團再強大掌權,難免不迴頭來找他們算賬,所以士族官僚們都在觀望。誰都不願意出這個頭,冒這個險,下麵就看董卓想怎麽玩了。
董卓私下和李儒商量: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前文說了,李儒不是董卓的女婿,而是他最重要的謀臣。李儒什麽看法呢?必須得支持啊。而且李儒認為這事還必須得立即抓緊辦,還替董卓想好了什麽時候辦,在哪辦,怎麽辦。
次日,董卓在溫明園中大擺筵席,請大臣喝酒,公卿皆懼董卓,誰敢不到,百官到齊?董卓到園門下馬,帶劍入席,為什麽要帶劍呢?李儒說了,有不從者斬之。董卓已經準備好在宴會上殺人立威了。酒行數巡,董卓突然提出要廢了皇帝,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董卓廢帝的原因是什麽呢?
皇帝必須是個三好學生,劉辯懦弱無疑,沒有劉協聰明,我對劉辯不滿意。劉協當皇帝才能奉宗廟社稷,你們誰讚成誰反對呢?大家看董卓這話說的多漂亮,把自己包裝成了真心實意為大漢未來著想的大忠臣。那麽董卓決意玩廢立的動機真的這麽單純嗎?有人說董卓想立劉協是因為和董太後是族人,那麽他們是不是族人?董太後是河北冀州河間人,董卓是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人,兩個人隔了大半個中國,不可能有什麽親戚關係。另外,正史中董太後的侄子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但是三國演義中並沒有寫這個。所以在三國演義設定的框架內來看,董卓玩廢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董卓初到洛陽手上,除了兵權以外,並無實質性的政權,他帶兵進京的正當理由是何進的詔書,現在宦官已滅,他就沒理由繼續留在洛陽了,所以他必須通過另立皇帝來讓自己合理合法的留在洛陽。其次,現在朝廷能夠幹政的有三方力量,官僚士族、何氏集團、董卓。
首先我們看官僚士族,隻要不觸及他們的利益,皇位上做的隻要是劉姓子孫,是劉協還是劉辨不重要。董卓要廢劉辨,為的就是瓦解何太後和劉辨的執政體係。雖然何氏集團隨著何進和何苗的喪命而衰落,但是隻要他們繼續在皇位上,很可能會帶來其他何姓族人入朝為官,甚至何太後母親舞陽君這邊的族人入朝為官也未可知。
要打破這個局麵,董卓必須要來一次大洗牌,因為劉辨是何氏集團的關鍵,所以廢黜劉辨也成了勢在必行的事。廢掉劉辨,扶植隻有九歲的劉協,這才符合自身的政治利益。劉協就算再聰明,也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朝堂上沒有勢力。當了皇帝,也不過是董卓的傀儡罷了,不會對董卓構成任何威脅。董卓雖和董太後沒有關係,但好就好在都姓董,以董卓不要臉的尿性,他再以冒牌的外戚身份幹政,權勢就能獨攬了。
再往長遠點看,後麵再讓自己的族人和劉協聯姻,外戚的身份就坐穩當了,家族從此進入權力高層,這政治利益實在是太誘人了。大臣廢帝雖然冒天下之大不韙,但是冒險一次,從此就能走上人生巔峰,你說值不值?
董卓說完後,大臣們什麽反應呢?這些大臣平時說話一套一套的,真到為皇帝說話的時候都成了啞巴。但是在這大臣之中也有一股清流,就是荊州刺史丁原,他將桌子推翻表示反對。咱們先說他反對廢帝的理由,如果誰智商高,誰當皇帝,那不就亂套了?皇帝不是按照智商來決定的,而是按照血統來定。劉辨是嫡長子,而且完全沒過錯,你的理由不成立。董卓拔劍要殺丁原,可他看到丁原身後站著呂布,正用眼睛瞪著他,便不敢下手。
問題來了,這個丁原從哪來的?他為什麽敢這麽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