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又要整幺蛾子嘍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潘佑一聽,得嘞、好嘛、真中,皇帝又要整幺蛾子嘍!
立即打起十二分精神,掏出小本本,拿起小毛筆,趴在小課桌,準備記筆記。
李煜擺出一副“老奶奶給小孫子講狼來故事”的架勢,語重心長地說:“一切,都要從顆粒火藥說起……”
事實上,粉末火藥與顆粒火藥,雖然都是黑火藥,但在軍事應用方麵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
民間爆竹、煙火使用的粉末火藥,就是木炭、硫磺、硝石三種粉末粗略加工之後,混合在一起,能冒煙、能炸響、能呲花,這就夠了,什麽“最佳成分配比”,那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所謂“一硝二硫三木炭”,不是說在一份黑火藥中,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是1:2:3,而是說,混合一份黑火藥,需要用一斤硝石、二兩硫磺、三兩木炭,這已經是中國曆史上自行探索黑火藥比例,得到的最佳數據了。
引入化學方程式計算,實則,硝石、硫磺、木炭的最佳比例,應該是75%、10%、15%,這一比例數據,是目前南唐軍事方麵最高的機密之一!
除了李煜本人,就是徐遊、潘佑等少量官員知道,包括在最終混合階段,也是事先打包,工匠也不知道具體的份量!
十四世紀,歐洲《煙火之書》上經過嚴密計算,指出最佳黑火藥配比的基礎上,再加工成顆粒火藥,可以讓火器的發射性能提高30%-50%,也隻有達到這個級別,火繩槍以及青銅炮,才能獲得殺傷力。
畢竟,火繩槍、青銅炮用的彈丸,是鐵或鉛的,足夠重!
潘佑一下筆,先問了一個問題:“陛下,那個pao?”
李煜走過去,見潘佑在紙上寫了“青銅__”之後,停下了,他確實不知道是哪個“pao”。
火炮的“炮”,被引入軍事領域,是非常晚、非常晚的事情了,在封建社會的幾千年中,“炮”都是一種食品工藝,比如炮製,就是烤肉,比如炮烙,就是用烤人。
宋代《武經總要》中記載的“火炮”,發音相同,本質上是一種投石機。
“火字旁。”
“遵旨!”
李煜繼續吩咐——
“火藥要製作成顆粒狀,先要潮化,就是得弄濕,弄成糊狀,最好用高濃度的酒……”
“顆粒要均勻,然後稱重,放入紙包……紙先用牛油或豬油刷一下,防潮……”
“將子窠也放到紙包裏,用的時候,用嘴要開,倒入黑火藥之後,連同紙包一起塞入槍筒、炮筒,衝實……”
“……拿起腰間錫葫蘆,倒入火藥池當中,點燃發射!”
李煜一邊說,一邊比劃,潘佑一邊聽、一邊記錄,兩人忙活的不亦樂乎。
終於告一段落,李煜口幹舌燥,殷切地問了一句:“記下了嗎?可有疑問?”
潘佑喘口氣,說道:“陛下,雖然繁瑣,卻不難懂。隻是,要製作出符合陛下要求的顆粒火藥,至少要兩個月,恐怕耽誤吳越戰事使用。”
最後一句話,說完了,潘佑也後悔了!
原本,君臣二人之間,對於一大早發生的事情,就是心照不宣,一轉眼的功夫,自己先給捅破了。
李煜喝了口茶,假裝不以為意,說道:“無妨,朕讓你監督製造顆粒火藥,本就是為了給火繩槍、青銅炮用的,如果有少量試驗品,倒是可以先撥給突火槍使用,後期,必須全麵取代粉末火藥。”
“臣慚愧,不能為陛下解憂。”
李煜放下茶碗,安慰道:“不怪你, 既是有心,朕也沒錢。”
潘佑掰著手指一算,疑惑地說:“陛下,這個,花不了多少錢。”
李煜笑而不語,潘佑執掌工部,工部就是個花錢的部門,這話讓韓熙載聽見了,一準得急了。
製造顆粒火藥,難度係數不高,花的錢也不是很多,問題在於,一旦全麵取代粉末火藥,花的錢就多了去了——
簡單地,說三條——
首先,就是彈丸生產,這需要一條完整的新流水線,槍彈、炮彈,大批的工匠,材料費與人工費,都是錢。
其次,軍隊的訓練,現在訓練出來的一千名“火槍手”,嚴格意義上,不用專門訓練,隻要身強力壯才行,因為突火槍要發揮殺傷力,基本就是抵近射擊,多近呢?
舉著白蠟杆的部分,對著城牆垛口轟!或者就站在騎兵、步卒的陣型之前,在敵人衝進來的時候,集體發射。這麽近的距離,難免要短兵相接,所以,一些情況下還要掄起來砸人,把熱兵器變成冷兵器用。
而等到全麵使用火繩槍,大量列裝、專門訓練,以及“火槍手”的配套裝備,花錢的地方就多了去了。
最後,就是青銅炮,這個玩意兒,才是燒錢大戶,也是無奈之舉。
筍殼結構的鑄鐵炮,以及所用到的熱鍛技術,是在明朝時期才被發明出來的,在當下,根本沒有能力生產出鑄造火炮的鋼材。
人類曆史上,鋼炮真正得到推廣,已經到了十九世紀了,德國人克虜伯改良了煉鋼與鍛造工藝之後。
但是青銅鑄造工藝,中國說第二,沒有哪個國家敢說自己是第一!
青銅(加農)炮在五代十國時期積累的鑄造技術之下,南唐完全有能力生產,雖然比起鐵質材料貴得多——那都是銅錢啊,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但以銅為材料,能夠確保質地堅韌、不易炸膛。
看潘佑還是一臉迷惑,李煜說道:“潘卿,火繩槍與青銅炮,雖然原理相同,可不是一迴事兒。”
“按照陛下描述,臣到覺得,這青銅炮構造更為簡單,就是一個大號筒子。”
李煜笑道:“不錯,火繩槍除了槍管之外,還要連杆機構、火藥池、火藥蓋、火繩、扳機等,可這些,都是小玩意兒,隨便一個繕建局的工匠,都能製造出來,而且,火藥殘渣清理起來,也沒那麽麻煩。”
“可青銅炮……隻是大了一點!”
“潘卿,大,就是麻煩!”
這世界上,原理一致的東西太多了,比如動物的肌肉對整個身體的支撐原理。
但是,原理相同,不意味著從小變大,隻要遵循“等比例”的原則就行了。
比如,人與大猩猩都是靈長類,成年男人的體重,能夠到三百斤,差不多就跑不動了,可成年黑猩猩可以長到五百斤,站起來身高兩米,還是能爬樹跳躍。
這是因為,為了多支撐不到大於人類不到一倍的體重,黑星星的肌肉密度是人類的5-7倍!
這就是為了“大”必須付出的代價。
單說一個“因大而生”的問題,就是火炮模數,炮彈的重量與青銅炮的重量怎麽才合適?炮彈直徑與炮的長度、炮口直徑如何最合理?每一次填裝多少火藥威力最大還不炸膛?
李煜知道這個概念,可不知道具體數據!
說到底,俺隻是一個學物流的“非資深軍迷”,是真的搞不懂,需要一點點的測試,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
然而,李煜深知,青銅炮研製需要耗費無數的錢財與大量的時間,絕對值得!
將來,無論是攻城池,還是對付契丹騎兵,都是大殺器。
稍微這麽一解釋,潘佑腦袋上就冒汗了。
“陛下,臣……先盡快嚐試顆粒火藥,交給瀚舟山火器局,用來取代一批震天雷、突火槍的粉末火藥。”
“路漫漫其修遠兮,潘卿,慢慢來。記住,慢,才是最快的。”
李煜心想,我還年輕,我不能學郭榮,他五年多就能打下這麽多地盤,好樣的,結果把自己累死了。
他死了倒是痛快,兒子郭宗訓被人欺負,老婆守寡……不行,娥皇、女英、藥娘,還有朕的十個沒過門的老婆,還有將來更多的老婆,還有李仲寓、李仲宣,以及更多的兒子和女兒,朕得保重身體,不能過勞死。
想到這裏,自嘲一笑,不是剛剛熬了一夜嗎?
勸君莫羨君王位,身不由己第一人!
潘佑一下子消化不掉這麽多信息,腦子跟cpu過載一樣,發熱。
人腦袋一發熱,就會犯蠢,於是,潘佑問了一個比較蠢的問題——
“陛下,妥協趙叛、改良火藥,是否都是為了將來覆滅偽宋?”
“不錯,潘卿,看來,你是真想明白了。”
“臣向來愚鈍,也不敢妄揣聖意,隻不過,此事關係到一應火器研發進度,不得不問!”
李煜點頭,說道:“這件事情,確實不應該瞞你太多,放心,時間夠用!即便到時候,青銅炮研發不出來,火繩槍也能列裝不少了。”
“臣,臣還有一個疑問……”
“說吧!”
潘佑皺眉,問道:“一旦趙匡胤越過滁州防線,二十萬大軍進入雄州、真州地界,揚州勢必會破,到時候……周國幼主郭宗訓如何安置?”
李煜微笑,反問:“潘卿,你可聽說過一句話,環滁皆山也!”
立即打起十二分精神,掏出小本本,拿起小毛筆,趴在小課桌,準備記筆記。
李煜擺出一副“老奶奶給小孫子講狼來故事”的架勢,語重心長地說:“一切,都要從顆粒火藥說起……”
事實上,粉末火藥與顆粒火藥,雖然都是黑火藥,但在軍事應用方麵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
民間爆竹、煙火使用的粉末火藥,就是木炭、硫磺、硝石三種粉末粗略加工之後,混合在一起,能冒煙、能炸響、能呲花,這就夠了,什麽“最佳成分配比”,那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所謂“一硝二硫三木炭”,不是說在一份黑火藥中,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是1:2:3,而是說,混合一份黑火藥,需要用一斤硝石、二兩硫磺、三兩木炭,這已經是中國曆史上自行探索黑火藥比例,得到的最佳數據了。
引入化學方程式計算,實則,硝石、硫磺、木炭的最佳比例,應該是75%、10%、15%,這一比例數據,是目前南唐軍事方麵最高的機密之一!
除了李煜本人,就是徐遊、潘佑等少量官員知道,包括在最終混合階段,也是事先打包,工匠也不知道具體的份量!
十四世紀,歐洲《煙火之書》上經過嚴密計算,指出最佳黑火藥配比的基礎上,再加工成顆粒火藥,可以讓火器的發射性能提高30%-50%,也隻有達到這個級別,火繩槍以及青銅炮,才能獲得殺傷力。
畢竟,火繩槍、青銅炮用的彈丸,是鐵或鉛的,足夠重!
潘佑一下筆,先問了一個問題:“陛下,那個pao?”
李煜走過去,見潘佑在紙上寫了“青銅__”之後,停下了,他確實不知道是哪個“pao”。
火炮的“炮”,被引入軍事領域,是非常晚、非常晚的事情了,在封建社會的幾千年中,“炮”都是一種食品工藝,比如炮製,就是烤肉,比如炮烙,就是用烤人。
宋代《武經總要》中記載的“火炮”,發音相同,本質上是一種投石機。
“火字旁。”
“遵旨!”
李煜繼續吩咐——
“火藥要製作成顆粒狀,先要潮化,就是得弄濕,弄成糊狀,最好用高濃度的酒……”
“顆粒要均勻,然後稱重,放入紙包……紙先用牛油或豬油刷一下,防潮……”
“將子窠也放到紙包裏,用的時候,用嘴要開,倒入黑火藥之後,連同紙包一起塞入槍筒、炮筒,衝實……”
“……拿起腰間錫葫蘆,倒入火藥池當中,點燃發射!”
李煜一邊說,一邊比劃,潘佑一邊聽、一邊記錄,兩人忙活的不亦樂乎。
終於告一段落,李煜口幹舌燥,殷切地問了一句:“記下了嗎?可有疑問?”
潘佑喘口氣,說道:“陛下,雖然繁瑣,卻不難懂。隻是,要製作出符合陛下要求的顆粒火藥,至少要兩個月,恐怕耽誤吳越戰事使用。”
最後一句話,說完了,潘佑也後悔了!
原本,君臣二人之間,對於一大早發生的事情,就是心照不宣,一轉眼的功夫,自己先給捅破了。
李煜喝了口茶,假裝不以為意,說道:“無妨,朕讓你監督製造顆粒火藥,本就是為了給火繩槍、青銅炮用的,如果有少量試驗品,倒是可以先撥給突火槍使用,後期,必須全麵取代粉末火藥。”
“臣慚愧,不能為陛下解憂。”
李煜放下茶碗,安慰道:“不怪你, 既是有心,朕也沒錢。”
潘佑掰著手指一算,疑惑地說:“陛下,這個,花不了多少錢。”
李煜笑而不語,潘佑執掌工部,工部就是個花錢的部門,這話讓韓熙載聽見了,一準得急了。
製造顆粒火藥,難度係數不高,花的錢也不是很多,問題在於,一旦全麵取代粉末火藥,花的錢就多了去了——
簡單地,說三條——
首先,就是彈丸生產,這需要一條完整的新流水線,槍彈、炮彈,大批的工匠,材料費與人工費,都是錢。
其次,軍隊的訓練,現在訓練出來的一千名“火槍手”,嚴格意義上,不用專門訓練,隻要身強力壯才行,因為突火槍要發揮殺傷力,基本就是抵近射擊,多近呢?
舉著白蠟杆的部分,對著城牆垛口轟!或者就站在騎兵、步卒的陣型之前,在敵人衝進來的時候,集體發射。這麽近的距離,難免要短兵相接,所以,一些情況下還要掄起來砸人,把熱兵器變成冷兵器用。
而等到全麵使用火繩槍,大量列裝、專門訓練,以及“火槍手”的配套裝備,花錢的地方就多了去了。
最後,就是青銅炮,這個玩意兒,才是燒錢大戶,也是無奈之舉。
筍殼結構的鑄鐵炮,以及所用到的熱鍛技術,是在明朝時期才被發明出來的,在當下,根本沒有能力生產出鑄造火炮的鋼材。
人類曆史上,鋼炮真正得到推廣,已經到了十九世紀了,德國人克虜伯改良了煉鋼與鍛造工藝之後。
但是青銅鑄造工藝,中國說第二,沒有哪個國家敢說自己是第一!
青銅(加農)炮在五代十國時期積累的鑄造技術之下,南唐完全有能力生產,雖然比起鐵質材料貴得多——那都是銅錢啊,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但以銅為材料,能夠確保質地堅韌、不易炸膛。
看潘佑還是一臉迷惑,李煜說道:“潘卿,火繩槍與青銅炮,雖然原理相同,可不是一迴事兒。”
“按照陛下描述,臣到覺得,這青銅炮構造更為簡單,就是一個大號筒子。”
李煜笑道:“不錯,火繩槍除了槍管之外,還要連杆機構、火藥池、火藥蓋、火繩、扳機等,可這些,都是小玩意兒,隨便一個繕建局的工匠,都能製造出來,而且,火藥殘渣清理起來,也沒那麽麻煩。”
“可青銅炮……隻是大了一點!”
“潘卿,大,就是麻煩!”
這世界上,原理一致的東西太多了,比如動物的肌肉對整個身體的支撐原理。
但是,原理相同,不意味著從小變大,隻要遵循“等比例”的原則就行了。
比如,人與大猩猩都是靈長類,成年男人的體重,能夠到三百斤,差不多就跑不動了,可成年黑猩猩可以長到五百斤,站起來身高兩米,還是能爬樹跳躍。
這是因為,為了多支撐不到大於人類不到一倍的體重,黑星星的肌肉密度是人類的5-7倍!
這就是為了“大”必須付出的代價。
單說一個“因大而生”的問題,就是火炮模數,炮彈的重量與青銅炮的重量怎麽才合適?炮彈直徑與炮的長度、炮口直徑如何最合理?每一次填裝多少火藥威力最大還不炸膛?
李煜知道這個概念,可不知道具體數據!
說到底,俺隻是一個學物流的“非資深軍迷”,是真的搞不懂,需要一點點的測試,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
然而,李煜深知,青銅炮研製需要耗費無數的錢財與大量的時間,絕對值得!
將來,無論是攻城池,還是對付契丹騎兵,都是大殺器。
稍微這麽一解釋,潘佑腦袋上就冒汗了。
“陛下,臣……先盡快嚐試顆粒火藥,交給瀚舟山火器局,用來取代一批震天雷、突火槍的粉末火藥。”
“路漫漫其修遠兮,潘卿,慢慢來。記住,慢,才是最快的。”
李煜心想,我還年輕,我不能學郭榮,他五年多就能打下這麽多地盤,好樣的,結果把自己累死了。
他死了倒是痛快,兒子郭宗訓被人欺負,老婆守寡……不行,娥皇、女英、藥娘,還有朕的十個沒過門的老婆,還有將來更多的老婆,還有李仲寓、李仲宣,以及更多的兒子和女兒,朕得保重身體,不能過勞死。
想到這裏,自嘲一笑,不是剛剛熬了一夜嗎?
勸君莫羨君王位,身不由己第一人!
潘佑一下子消化不掉這麽多信息,腦子跟cpu過載一樣,發熱。
人腦袋一發熱,就會犯蠢,於是,潘佑問了一個比較蠢的問題——
“陛下,妥協趙叛、改良火藥,是否都是為了將來覆滅偽宋?”
“不錯,潘卿,看來,你是真想明白了。”
“臣向來愚鈍,也不敢妄揣聖意,隻不過,此事關係到一應火器研發進度,不得不問!”
李煜點頭,說道:“這件事情,確實不應該瞞你太多,放心,時間夠用!即便到時候,青銅炮研發不出來,火繩槍也能列裝不少了。”
“臣,臣還有一個疑問……”
“說吧!”
潘佑皺眉,問道:“一旦趙匡胤越過滁州防線,二十萬大軍進入雄州、真州地界,揚州勢必會破,到時候……周國幼主郭宗訓如何安置?”
李煜微笑,反問:“潘卿,你可聽說過一句話,環滁皆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