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大唐第一騎兵旅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匡胤離開許州、大舉南下的消息,經過潛伏的情報係統,迅速地傳遞到金陵。
得到消息之時,李煜正在鍾山馬場,心中一時間千頭萬緒,臉色也變得陰沉起來。
陪同的李元清見狀,小心翼翼地問:“陛下,是否身體不適?”
自從李煜連納兩妃之後,日夜操勞,國事繁忙,整體上給人一種發虛的感覺,黑眼圈始終都沒下去過。
“無礙,淮陽郡公,你說說吧。”
今天,李煜是來驗收“大唐第一騎兵旅”的訓練成果的。
五月中旬,契丹除了送來約定的戰馬之外,蕭衍還算是講信用,派遣十七人幫助訓練騎兵,對待這些“歸化人員”,李煜非常客氣,將李元清調離了天策軍指揮使的位置,隻為跟著契丹人好好學。
李元清也升官了,除了“將帥”與“淮陽郡公”的名譽官職之外,還被冊封為忠武軍節度使。
大唐第一騎兵旅,就是全盤騎兵裝備的忠武軍。
不過,這一冊封有點不實惠,因為忠武軍節度使是盛唐時期設置的,地點就在中原腹地,治所則是許州!
李煜的意思是,先把節度使冊封給李元清,具體能不能當上這個官,就看將來你什麽時候帶領大唐鐵騎、北定中原了。
至於學習,李元清很清楚,絕對不是跟著契丹人學騎術,而是為了了解契丹人的作戰方法。
李煜很清楚,南唐與契丹之間,早晚必有一戰!
到時候,戰爭的性質也會徹底轉變,不再是群雄割據、權力之戰,成為農耕政權與遊牧政權的生存之戰!
在那之前,多了解一下對手是必要的。
有一點比較可惜,蕭衍派來的人,屬於契丹兵衛係統“十二宮一府”中的延慶宮在南京(契丹遼朝的稱唿,指北京)設置的提轄司,全部都是漢人。
“全部漢人”的情況,說明蕭衍是刻意為之,要麽他是一片好心,認為漢人與漢人之間好接觸,要麽他是心存芥蒂,擔心南唐學會契丹軍隊的精髓。
無論如何,有勝於無。
不得不說,契丹在騎兵作戰方麵是很有一套的,一開始提出的訓練方法,李元清下巴都驚掉了。
每個士兵三匹馬,裝備長槍一柄、馬刀一柄、弓三具、箭四百、火刀石(燧石),馬不給草料,人不帶糧食,從金陵出發開始跑,跑到哪兒搶到哪兒,一個月來迴。
《遼史·誌第四·兵衛誌上》:“每正軍一名,馬三匹……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穀騎四出抄掠以供之……沿途民居,園囿、桑柘,必夷伐焚蕩。”
這個訓練方法,當即就被李元清否決了,你以為這是在草原上?四處劫掠,訓練好壞先不提,皇帝第一個就得把你砍了!
契丹教練也很鬱悶,困在一個地方訓練,那能有個屁用?
李元清費了一番心思,最終決定了一個切入點——兩軍對壘。
以最直觀的實戰,來檢驗兩國騎兵的戰鬥差距。
契丹一方十人,南唐一方百人,穿戴嚴密護具,木質刀劍、弓箭等,避免傷害。
一場實戰檢驗下來,南唐騎兵輸的不要太慘太慘!
南唐這邊手持長棍,代替長槍,快馬向前衝鋒,而契丹十人隊伍如同心靈相通,正麵衝鋒到三十步的時候,每人都快速射出三箭,李雲清注意到,他們在衝鋒之初,就一手將箭矢搭載弓弦上,同時拉弓的手中還攥著兩隻箭。
射完箭之後,並沒有拔刀拚殺,而是立即調轉馬頭、分開逃跑!
南唐騎兵立即高聲唿喊,分兵去追,契丹一方一邊跑,一邊向後麵射箭,轉眼間,又“陣亡”幾人。
分兵之後,契丹其中三人大聲唿喊,發出挑釁,一路南唐騎兵眼看就要追上對手,不知怎麽的,旁邊突然殺出來三人,混戰之中,又被“殺死”幾名士兵。
《遼史·兵衛誌》記載:“最先一隊走馬大噪,衝突敵陣。得利,則諸隊齊進;若未利,引退,第二隊繼之。”
簡單地說,十人對一百人,契丹一方就像是戲耍小孩子一樣,在鍾山馬場跑了幾個來迴,李元清隻看見眼前一片混亂,等到塵埃落定,南唐這邊的騎兵,各個都垂頭喪氣的。
如果是真實戰場上,他們已經變成屍體了。
單看禦馬技術,李元清也出了一身冷汗,內心不由感歎,不愧是草原人,將戰馬的機動性運用到了極致。
天策軍在訓練的時候,已經夠無情的了,戰馬的損傷率很高,可契丹這邊根本就不把戰馬當一迴事兒。
真正深入草原作戰時,戰馬對於契丹士兵來說,在搶不到東西的時候,就是備用幹糧,渴了就一刀子戳在馬脖子上吸血,餓了就殺馬吃肉。
大唐這邊不行,戰馬的地位,就相當於在村裏買了一輛奔馳車。
聽完李元清的敘述,李煜眉頭緊鎖:“這麽說來,契丹的作戰方式,根本就不適合大唐騎兵。”
“陛下,契丹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強、單兵素質極高,而且配合非常密切,一個手勢、一個動作,都知道該幹什麽。”
李煜點頭,這一點他毫不懷疑,因為對於契丹人來說,打仗就是生活,戰場就是家裏,在相同的習慣模式下,打仗時候不需要太多交流。
他歎口氣:“僅憑這一點,真在戰場上,與契丹進行騎兵作戰,我軍就要損失慘重了。”
李元清說道:“陛下,也不盡然,契丹這種作戰方式,也存在缺陷。”
“哦,你說說看。”
“訓練規模太小,如果是正麵戰場,千人以上級別的正麵對抗,契丹未必能夠占到便宜,他們不善於布陣,說的直白點,人數越多,他們就越像散兵遊勇。”
這個說的也不算錯,契丹占領燕雲十六州、渤海國之後,人口規模增加,但契丹本族人口不過150萬,這些構成了所謂“正丁”(正規軍)的主力。
曆史上,契丹多次向南騷擾中原,但性質都屬於“短期搶劫”,直到公元1125年遼朝滅亡,契丹人也也沒有真正意義上做到“入主中原”。
包括後來的金朝、蒙古,雖然將宋朝欺負到要死要活,可單靠本民族的人,肯定是不行的,中間有太多投降的漢人敗類,什麽大地主、大軍閥。
李煜說道:“李卿,讓忠武軍好好學,好好練,朕對你可是下血本了。”
李元清惶恐:“陛下放心,臣一定揚長避短,為大唐打造一支鐵騎!”
李煜說道:“還有,要配合政委,對士兵做好教育,令行禁止、嚴守軍紀。”
“陛下放心,軍令不發,就算是箭矢射在臉上,手下軍士也不會妄動!”
李煜點點頭,又有點自嘲,自己是不是想的太遠了,現在趙匡胤還沒解決,就開始想著要和契丹開戰了。
現在,契丹還是南唐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
訓練好的騎兵,可以先在淮南戰場上,拿趙匡胤練練手。
契丹到底有多少軍隊,這一點,真不好判斷,按照《遼史·誌第五·兵衛誌中》的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設置了禦帳親軍、大帳皮室軍、屬珊軍等,合計騎兵五十萬!
這些都是在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內蒙、東北),西京道及南京道(燕雲之地)“十二宮一府”的二十多萬人(騎兵+步兵)不計算在內。
當然,《遼史》的記載,不能說扯淡,也比較誇張,
《宋史·經略幽燕·卷二十》的記錄,應該是比較客觀的,也就是“兵旅大約計之,未必滿三十萬”,後世研究學者更是將這一數字壓縮到十五萬。
想要統一全國,對待契丹必須上點心。
一番視察之後,李煜實際上發現了一個可悲的事實,企圖“以騎兵治騎兵”的方案,對付契丹這個將來的敵人,簡直就是地獄難度的。
要琢磨一下“以步製騎”了。
得到消息之時,李煜正在鍾山馬場,心中一時間千頭萬緒,臉色也變得陰沉起來。
陪同的李元清見狀,小心翼翼地問:“陛下,是否身體不適?”
自從李煜連納兩妃之後,日夜操勞,國事繁忙,整體上給人一種發虛的感覺,黑眼圈始終都沒下去過。
“無礙,淮陽郡公,你說說吧。”
今天,李煜是來驗收“大唐第一騎兵旅”的訓練成果的。
五月中旬,契丹除了送來約定的戰馬之外,蕭衍還算是講信用,派遣十七人幫助訓練騎兵,對待這些“歸化人員”,李煜非常客氣,將李元清調離了天策軍指揮使的位置,隻為跟著契丹人好好學。
李元清也升官了,除了“將帥”與“淮陽郡公”的名譽官職之外,還被冊封為忠武軍節度使。
大唐第一騎兵旅,就是全盤騎兵裝備的忠武軍。
不過,這一冊封有點不實惠,因為忠武軍節度使是盛唐時期設置的,地點就在中原腹地,治所則是許州!
李煜的意思是,先把節度使冊封給李元清,具體能不能當上這個官,就看將來你什麽時候帶領大唐鐵騎、北定中原了。
至於學習,李元清很清楚,絕對不是跟著契丹人學騎術,而是為了了解契丹人的作戰方法。
李煜很清楚,南唐與契丹之間,早晚必有一戰!
到時候,戰爭的性質也會徹底轉變,不再是群雄割據、權力之戰,成為農耕政權與遊牧政權的生存之戰!
在那之前,多了解一下對手是必要的。
有一點比較可惜,蕭衍派來的人,屬於契丹兵衛係統“十二宮一府”中的延慶宮在南京(契丹遼朝的稱唿,指北京)設置的提轄司,全部都是漢人。
“全部漢人”的情況,說明蕭衍是刻意為之,要麽他是一片好心,認為漢人與漢人之間好接觸,要麽他是心存芥蒂,擔心南唐學會契丹軍隊的精髓。
無論如何,有勝於無。
不得不說,契丹在騎兵作戰方麵是很有一套的,一開始提出的訓練方法,李元清下巴都驚掉了。
每個士兵三匹馬,裝備長槍一柄、馬刀一柄、弓三具、箭四百、火刀石(燧石),馬不給草料,人不帶糧食,從金陵出發開始跑,跑到哪兒搶到哪兒,一個月來迴。
《遼史·誌第四·兵衛誌上》:“每正軍一名,馬三匹……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穀騎四出抄掠以供之……沿途民居,園囿、桑柘,必夷伐焚蕩。”
這個訓練方法,當即就被李元清否決了,你以為這是在草原上?四處劫掠,訓練好壞先不提,皇帝第一個就得把你砍了!
契丹教練也很鬱悶,困在一個地方訓練,那能有個屁用?
李元清費了一番心思,最終決定了一個切入點——兩軍對壘。
以最直觀的實戰,來檢驗兩國騎兵的戰鬥差距。
契丹一方十人,南唐一方百人,穿戴嚴密護具,木質刀劍、弓箭等,避免傷害。
一場實戰檢驗下來,南唐騎兵輸的不要太慘太慘!
南唐這邊手持長棍,代替長槍,快馬向前衝鋒,而契丹十人隊伍如同心靈相通,正麵衝鋒到三十步的時候,每人都快速射出三箭,李雲清注意到,他們在衝鋒之初,就一手將箭矢搭載弓弦上,同時拉弓的手中還攥著兩隻箭。
射完箭之後,並沒有拔刀拚殺,而是立即調轉馬頭、分開逃跑!
南唐騎兵立即高聲唿喊,分兵去追,契丹一方一邊跑,一邊向後麵射箭,轉眼間,又“陣亡”幾人。
分兵之後,契丹其中三人大聲唿喊,發出挑釁,一路南唐騎兵眼看就要追上對手,不知怎麽的,旁邊突然殺出來三人,混戰之中,又被“殺死”幾名士兵。
《遼史·兵衛誌》記載:“最先一隊走馬大噪,衝突敵陣。得利,則諸隊齊進;若未利,引退,第二隊繼之。”
簡單地說,十人對一百人,契丹一方就像是戲耍小孩子一樣,在鍾山馬場跑了幾個來迴,李元清隻看見眼前一片混亂,等到塵埃落定,南唐這邊的騎兵,各個都垂頭喪氣的。
如果是真實戰場上,他們已經變成屍體了。
單看禦馬技術,李元清也出了一身冷汗,內心不由感歎,不愧是草原人,將戰馬的機動性運用到了極致。
天策軍在訓練的時候,已經夠無情的了,戰馬的損傷率很高,可契丹這邊根本就不把戰馬當一迴事兒。
真正深入草原作戰時,戰馬對於契丹士兵來說,在搶不到東西的時候,就是備用幹糧,渴了就一刀子戳在馬脖子上吸血,餓了就殺馬吃肉。
大唐這邊不行,戰馬的地位,就相當於在村裏買了一輛奔馳車。
聽完李元清的敘述,李煜眉頭緊鎖:“這麽說來,契丹的作戰方式,根本就不適合大唐騎兵。”
“陛下,契丹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強、單兵素質極高,而且配合非常密切,一個手勢、一個動作,都知道該幹什麽。”
李煜點頭,這一點他毫不懷疑,因為對於契丹人來說,打仗就是生活,戰場就是家裏,在相同的習慣模式下,打仗時候不需要太多交流。
他歎口氣:“僅憑這一點,真在戰場上,與契丹進行騎兵作戰,我軍就要損失慘重了。”
李元清說道:“陛下,也不盡然,契丹這種作戰方式,也存在缺陷。”
“哦,你說說看。”
“訓練規模太小,如果是正麵戰場,千人以上級別的正麵對抗,契丹未必能夠占到便宜,他們不善於布陣,說的直白點,人數越多,他們就越像散兵遊勇。”
這個說的也不算錯,契丹占領燕雲十六州、渤海國之後,人口規模增加,但契丹本族人口不過150萬,這些構成了所謂“正丁”(正規軍)的主力。
曆史上,契丹多次向南騷擾中原,但性質都屬於“短期搶劫”,直到公元1125年遼朝滅亡,契丹人也也沒有真正意義上做到“入主中原”。
包括後來的金朝、蒙古,雖然將宋朝欺負到要死要活,可單靠本民族的人,肯定是不行的,中間有太多投降的漢人敗類,什麽大地主、大軍閥。
李煜說道:“李卿,讓忠武軍好好學,好好練,朕對你可是下血本了。”
李元清惶恐:“陛下放心,臣一定揚長避短,為大唐打造一支鐵騎!”
李煜說道:“還有,要配合政委,對士兵做好教育,令行禁止、嚴守軍紀。”
“陛下放心,軍令不發,就算是箭矢射在臉上,手下軍士也不會妄動!”
李煜點點頭,又有點自嘲,自己是不是想的太遠了,現在趙匡胤還沒解決,就開始想著要和契丹開戰了。
現在,契丹還是南唐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
訓練好的騎兵,可以先在淮南戰場上,拿趙匡胤練練手。
契丹到底有多少軍隊,這一點,真不好判斷,按照《遼史·誌第五·兵衛誌中》的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設置了禦帳親軍、大帳皮室軍、屬珊軍等,合計騎兵五十萬!
這些都是在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內蒙、東北),西京道及南京道(燕雲之地)“十二宮一府”的二十多萬人(騎兵+步兵)不計算在內。
當然,《遼史》的記載,不能說扯淡,也比較誇張,
《宋史·經略幽燕·卷二十》的記錄,應該是比較客觀的,也就是“兵旅大約計之,未必滿三十萬”,後世研究學者更是將這一數字壓縮到十五萬。
想要統一全國,對待契丹必須上點心。
一番視察之後,李煜實際上發現了一個可悲的事實,企圖“以騎兵治騎兵”的方案,對付契丹這個將來的敵人,簡直就是地獄難度的。
要琢磨一下“以步製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