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南唐版錦衣衛”,本質上,就是在死氣沉沉的南唐官場中,釋放一條兇猛的鯰魚,不斷弱化現有文官集團的力量。


    關於這一點,李煜身邊的人,是深有感觸的。


    僅以金陵官員為例,聚攏在李煜身邊的人,大部分屬於武將集團,如劉政諮、李平、盧絳、林仁肇等,至於“元老級別”的文官,如韓熙載、嚴續等人,雖然沒有被邊緣化,但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弱。


    不過,此事需要從長計議,等到迴金陵再做打算。


    一轉頭,李煜發現,殷崇義的臉色很不好看。


    這也難怪,矛頭對準文官集團,更確切地說,是洪州官僚係統,殷崇義作為吏部尚書,肯定會過多聯想。


    “殷崇義,你是否願意調迴金陵?”


    殷崇義一愣,立即迴複:“臣聽從陛下安排!”


    廢話,誰不願意迴金陵啊,就好像同一個公司的經理,有人在四線城市,有人在北上廣深,待遇完全不同啊!


    “很好,隻不過調任之前,朕要你做一件事。”


    “陛下吩咐!”


    李煜微微一笑,說道:“建立一套官員考成機製。”


    殷崇義聽了,心裏“咯噔”一下,果然,李煜這個天子不是那麽好說話的,這是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啊!


    明朝張居正搞出來“考成法”之後,就成了全體官員的眼中釘、肉中刺,甚至成為了亡命符。


    “陛下,官員考成之事,一直都是都察院負責,臣插手進來……”


    “無妨,吏部隻需要定下規矩、建立製度,保障所辦之事得到監督即可,其他的,朕想辦法。”


    殷崇義鬆了一口氣,這意味著,吏部考成隻需要“製定目標”,但執行的如何,不需要承擔責任。


    從真實意圖上說,李煜並不想要一個“閹割版考成法”,但條件不成熟,也就是,南唐當前不具備實施“一條鞭法”的基礎,而明朝官員考成的主要內容,就是賦稅。


    但吏部參與進來,考成對官員的重要性,就越發突出,一句話,不能讓南唐官員過得太舒服。


    由此,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把官員們安置到哪兒?


    李煜先問一個不著邊際的問題。


    “林仁肇,要固守嶺南、閩南,你認為最難的是什麽?”


    林仁肇世居閩南,對當地情況比較了解,他說道:“殘唐以來,割據混戰,各州府縣鄉難以及時獲悉朝廷命令,依末將看來,守住閩南、嶺南的關鍵,不在於駐軍多少,而在於交通暢達。”


    李煜眼前一亮,不愧是林虎子,一語中的!


    想當初,唐軍不得不從泉、漳二州撤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輜重糧草太難運輸了,就地征用,又得不到“地頭蛇”的支持。


    “盧儔,你說。”


    盧儔也讚同,說道:“陛下,若是交通暢達,我大唐軍隊就如虎添翼!不過——”


    “不必顧慮,說吧。”


    “是。諸位,盧某雖不才,也帶兵多年,當下軍隊也臃腫不堪,戰鬥力堪憂,若一味擴充軍隊,遲早要將朝廷拖垮。”


    兵不在多,而在精。


    電視劇、電影裏動輒“十萬”“五十萬”軍隊去發動戰爭,其實很扯淡,以十萬人的軍隊計算,其中一半都是後勤人員,剩下的一半也極少參與直接作戰。


    真實的戰場上,一千人的軍隊已經是浩浩蕩蕩的了,很多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例如,秦王李世民“三千五百破十萬”的奇跡,實際上就是3500重裝騎兵直接衝陣,而對方十萬人裏麵啥都有,喂馬的、做飯的、打掃衛生的。


    更形象一點,可以參考《騎馬與砍殺》類似的遊戲,觀察一下一千騎兵一起衝鋒的場麵,有多震撼。


    話題進行到這裏,李煜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眾卿,洪州官員何其多也,全都遷迴金陵不是辦法,待到殷崇義將考成法製定完畢,我看就地解散,分派到大唐各地。”


    洪州是陪都,所有建製與金陵一樣,除了現任官員之外,大量候補官員沒辦法安排,也會托人走關係,到洪州謀一個閑差。


    這些人力資源都守在洪州,無疑是巨大的浪費,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荊南、武平、漳泉等打下來的地盤,大唐自己的官員嚴重不足!不得不啟用割據勢力的官員,這簡直就是坐在火藥桶上。


    如果當初,李璟打下來湖南之後,立即派出去一個完整的領導班子,也不至於失敗的那麽徹底。


    殷崇義臉色又不好看了,如果洪州官員僅此解散,不就相當於“陪都”名存實亡了?


    “陛下,這麽做,太上皇哪裏……”


    “不必管他。”


    李煜輕描淡寫,心中卻很沉重,他知道李璟大限將至。


    “即便太上皇同意,難道,大唐就不設陪都了嗎?”


    “所謂陪都,不過是都城的附庸,或者說,是一個區域的行政管理中心,叫什麽名字並不重要,可將洪州改為江南都督府,廖居素,你來做第一任大都督如何?”


    廖居素激動壞了。


    “接下來,就要想辦法把官員分散到各個州府縣城。”


    嚴紹改提出疑問:“陛下,官員即便分散出去,也隻是到地方任職,人數並未減少啊。”


    “嚴尚書,你覺得我大唐的官員多嗎?”


    嚴紹改一愣,剛剛,不是你說大唐官員太多了?


    沒錯,官員多,是說不幹活的太多,可要有活幹,眼下這點人是不夠的。


    李煜進一步解釋——


    “林仁肇、盧儔兩位將軍說過,交通、兵源素質都很堪憂,要解決的話,一是修路,二是裁軍。”


    “修路的話,包括此番南征俘虜的一萬多人,可以黥麵之後,發配到各地去修路,這些人需要官員去管理和指揮。”


    “裁軍的話,年紀大的、身體殘疾的、吃空餉的、濫竽充數的,全都裁掉,將他們轉化為屯田兵,戰事負責後勤,平時隻管種地,糧食產量與軍功、軍罰掛鉤!自然也是要大量官員去管理的。”


    關於“浮雲建設兵團”的設想,李煜從來都沒有放棄過。


    不知大家聽過一句話,“蘇常熟,天下足”,這是五代十國的說法,又有“湖廣熟,天下足”,這是明清時期的說法。


    一句話,南方是重要的產糧區,可如今大量土地荒蕪,有待開墾,如果隻依靠老百姓自發去幹,很顯然是不行的。


    因為,普通老百姓種的地,隻求夠交稅,夠自己吃,就行了,這是小農經濟模式的底層邏輯。


    換句話說,土地一多,普通老百姓就變成了地主階級,反過來壓榨他人,這是封建製度與生產關係所決定的。


    既然如此,為啥自己不去當“最大地主”呢,曆史書上都說了,封建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


    通過修路、屯田、開荒等方式,可以安置大量流民、戰俘、罪官等,相關收入,也直接歸入國庫。


    李煜穿越之前,中華大地上已經免去了“農業稅”,他當然知道,自己提出的觀點,仍舊是落後的,但對當前的南唐來說,屬於最優解。


    殷崇義、盧儔、王崇質等人雖然不完全理解李煜的用意,但也對這個大膽的想法震撼到了。


    一旦實施開來,僅糧食這一塊,三年之內,絕對能夠擠爆倉庫。


    李覯提出一個現實問題:“陛下,若官員不肯下放,該如何?”


    李覯現在是禦史中丞,他提這個問題也十分契合身份,畢竟,以往有些官員不滿意任職,就是磨蹭著不走,一直運動關係。


    李煜一笑,說道:“凡是不聽調令的官員,革職、抄家、永不錄用,全部去開荒!”又看了一眼殷崇義,問道:“如何?”


    殷崇義:“陛下英明!”


    身為吏部尚書,殷崇義知道手下有多少科舉上岸的,李昪、李璟兩代國君,你說他們其他方麵一無是處都行,就是教育方麵,人家可是實打實投入和重視的。


    我大唐啥都缺,就是不缺想當官的!候補官員扔到長江裏,江水都能斷流!


    “另外,朕要在洪州設置鹽務局。”


    朝廷戶部有鹽鐵司,但功能很有限,主要負責鹽稅,在食鹽供應、平抑價格方麵的功能有限。


    現在,清源軍節度使已經成為曆史,下一步,李煜打算將原本留從效的地盤,改為“廣南東路都督府”,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負責食鹽生產與運輸。


    海鹽北運,第一站放在洪州,再向四周輻射,必須有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


    廖居素推薦一個人:“陛下,段處常可擔當此任。”


    段處常,就是天策軍進入洪州城之前,被李覯用蒙汗藥麻翻了的那個倒黴蛋兒。


    李煜想了想,同意了。


    段處常,危難之際仍然思報國,被契丹非法扣留,依然心心念念要迴到南唐,頗有當年“蘇武牧羊”的風範。


    鹽務局是一個肥差,但官職很小,為了避免“小官大貪”的現象,就必須要用性情耿直、剛正不阿的人。


    無論如何,削弱南唐文官集團已經邁出了第一步,算是有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方麵,李璟遷都的時候,就把一眾不幹好事兒的文官集中起來,打包帶走,方便自己一鍋燴。


    地理方麵,洪州地處“三湖九津”的包圍,便於人員分流,對周邊影響有限。


    人和方麵,李煜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底,若不是天策軍在手,想要撼動這群文官的勢力,談何容易。


    下一步,就要考慮如何滅掉“江右柳家”了。


    想到這裏,李煜仿佛看見無數的財富,在向自己招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窗外淩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窗外淩霄並收藏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