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前夕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壽宮外,洪州衛尉卿常夢錫,已經數不清自己擦了多少次汗了,感覺自己的腦袋上麵,有人一個勁的澆熱水。
他踮著腳尖、瞪著雙眼、伸著脖子,整個體態就像一隻被人拎起來的大鵝,隨時會被扔進鐵鍋裏燉了,內心的焦急,遠比沸騰的水更甚。
殷崇義已經進去快一個時辰了!
這期間,太子拂袖而去,李元清監督著老太監“吃紫砂”,不一會兒,又來了一隊麵無表情、身帶利刃的軍士,原本祥和、溫馨的宮城,瞬間就蒙上了一層肅殺的濾鏡。
天要變了?天要變了!
常夢錫覺得自己很幸運,他應該是眾多臣子當中,最先見證曆史的那一批了。
尤其在順化門,他見到了鍾謨、孫忌、張巒等人的屍體,以及被揍成豬頭的史守衝,內心就堅定了跟隨太子的信念。
第一,李煜有手段、有魄力,所立下的軍功,已然超過了當今國主,早晚能夠收迴淮南,一雪國恥!
第二,李煜與“馮黨”勢同水火,自己為官多年,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彈劾馮延巳,然而,一直到馮延巳掛了、馮延魯上台,自己都沒如願。
見到太子的所作所為,常夢錫有一種預感,“馮黨”的喪鍾已經敲響。
思緒紛亂之際,宮門前人影一閃,殷崇義同樣一頭熱汗,邊走邊擦。
“殷尚書,國主,情況如何?”
殷崇義像看見救星一樣,仿佛沒聽見常夢錫說話,急切反問:“孟圖(常夢錫字),衛尉寺的儀仗是否完整?”
南唐的“九寺”體係,與漢、晉、隋、唐時期都有差異,衛尉寺增加了戍衛都城、宮城的責任,相對應的,本職工作之一,也就是執行“軍器儀仗”的職能,反而削弱了。
常夢錫想了想,說道:“慶典所用羽儀、金鼓、節鉞、旄旌等物,倒是不缺,隻是許久不用了,難免破損。”
“那就好,孟圖,你即刻迴衛尉寺做準備!”
“殷尚書,準備什麽?”
殷崇義穩了穩心神,一字一句地說道:“登基大典!”
登基?太子登基!
常夢錫下意識地掐了自己一把,用力太猛,疼的呲牙咧嘴。
天一樣大的事情,就這麽,輕描淡寫地從吏部尚書口中說出來了?
古代社會,能夠稱得上大事的就那麽幾件,帝王壽辰、皇子大婚、冊立皇後、公主出嫁、皇帝駕崩等,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太子登基”!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種事情,沒有個把月準備,根本就辦不成!
“殷尚書,國主,究竟跟你說了什麽?”
聽到這句問話,殷崇義不自覺地哆嗦了一下,他想起了李煜冰冷的眼神與話語——國主不管跟你說什麽,本太子都不希望第四個人知道!
“不要問,照做就是!還有,你派人去通知太醫院,所有的禦醫,都到永壽宮來,國主不能出現任何差池!”
實際上,殷崇義的潛台詞是,在太子登基之前,國主一定要活著!
“是,是……”常夢錫一邊擦汗,一邊問:“還有什麽事,需要在下辦的?”
“沒有了,三省、六部、九寺、十三台的官員,我來協調,最麻煩的是尚服局,唉,不知道趕製天子冠冕來不來得及。”
常夢錫的認知再次被突破,他失聲問道:“什麽,天子冠冕?殷尚書,你是指十二旒冕、袞衣!”
“孟圖,不要問,趕緊辦事,明日午時,新皇登基大典如期舉行!”
……
鳳鸞宮中,母子之間的對話,悄然轉入了一個方向。
鍾太後:“從嘉,鄂州的宗親勢力,已經投奔你了嗎?”
“沒錯,兒臣已經將玄衣衛,改為侍衛親軍之一的天命軍。”
“天命,天命……”鍾太後自語道,“我兒當屬天命所歸,母後實在不願意,作出違心之舉,一旦對你斥責,恐怕會有人借題發揮。”
“母後,隻要知道兒臣沒有僭越之意,其他人都無所謂,我還擔心沒人跳出來!”
跳出來正好,省的自己去找了,這叫守株待兔。
李煜並不介意,斷頭台上多留幾個位置,人多了一起上路,熱鬧。
“好吧,母後到時出一道詔令,讓文武大臣到宣政殿議事,來到的人,哀家在仔細觀察。”
僅是奉命上朝,沒問題,如果在太後麵前搬弄是非、攛掇誹謗,那就抓起來,這叫請君入甕。
涉及皇權的爭鬥,就是這麽殘酷。
“從嘉,還有一件事,就是東宮的人手。”
李煜一怔,隨即明白了。
從太子到皇帝,並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身份轉變,還意味著一個完整的官僚係統上位,也就是太子本人的官員班底,包括三師、三少、詹事、中允等。
在登基大典上,這些人是要一同參與的,在入場、祭天、奏樂等環節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由於李景遂、李弘冀的爭鬥,南唐的東宮官僚體係基本崩潰,馮延巳曾經是太子少傅,已經掛了,江文蔚曾經是太子冼馬,殺了。
加上,“兩都製”下的洪州,本就是陪都地位,太子東宮是名義上的,一應官員根本就不配套,就連左、右詹事都空缺,這也注定了登基儀式隻能倉促、簡陋的進行。
李煜根本就不在乎這些。
“母後不必憂慮,臨行前,父皇對兒臣說了,明日就見分曉。”
對待任何問題,都應該從主要矛盾入手。
現階段,李煜所麵臨的主要矛盾,就是“廣大官員黨政營私、混吃等死與大唐中興、一統天下之間的矛盾”,如果有必要,他不介意毀掉整個洪州官員體係。
想到這裏,他自言自語地說:“林仁肇應該已經進駐洪州了。”
情況差不多。
在洪州十六門城防統領懵逼的狀態下,林仁肇、謝彥、馬崇義、黃損、潘崇徹等人,手持兵部的調令,不由分說地接管了全城防務。
洪州四品以上的官員,無論是府衙,還是居所,守衛也都換成了陌生麵孔。
一向老謀深算的馮延魯,也開始慌神了,完全沒想到,李煜不按常理出牌!
按說,發生了“順化門之變”,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入宮請罪。
先讓李璟罵一頓,然後,自己聯合朝中官員,彈劾太子,就算不貶為庶民,太子肯定是當不成了。
再然後,隨便扶持一個上位就行,反正,李璟又不止一個兒子!
誰知道,李煜就這麽大搖大擺、招搖過市地入宮了,據說,還帶著兵器,進去就沒在出來。
此刻,他向所有自己知道的神仙祈求,什麽如來、觀音、地藏王、土地爺,有一個算一個,最好讓李璟死掉。
怎麽死不重要,隻要國主人沒了,太子就是跳進黃河洗不清。
隻可惜,他出不去,“馮黨”手下們也進不來,消息徹底斷絕。
對於多疑的馮延魯來說,這是一種“小火慢煎”般的難受。
萬一魏國忠被刑訊逼供,把屎盆子扣在自己頭上呢?
萬一史守衝怕死,將與自己諸多關聯的秘密抖出來呢?
萬一太子顧及兄弟之情,不殺李從善,與之勾結的事情保留了呢?
不知不覺,夜幕降臨!
這一夜,洪州的宵禁施行的特別早,老百姓深夜還能聽到大街上巡邏的腳步聲。
這一夜,尚服局的工匠們焦頭爛額,手忙腳亂地趕製天子儀製的旒冕以及袞服。
這一夜,很多官員的府邸燈火通明,他們被“太子登基”的消息震驚之餘,也在考慮如何選邊站隊。
這一夜,李煜蜷縮在“臨時東宮”簡陋床榻之上,睡得特別香甜。他相信——
明天,一輪新的太陽就要升起來了。
他踮著腳尖、瞪著雙眼、伸著脖子,整個體態就像一隻被人拎起來的大鵝,隨時會被扔進鐵鍋裏燉了,內心的焦急,遠比沸騰的水更甚。
殷崇義已經進去快一個時辰了!
這期間,太子拂袖而去,李元清監督著老太監“吃紫砂”,不一會兒,又來了一隊麵無表情、身帶利刃的軍士,原本祥和、溫馨的宮城,瞬間就蒙上了一層肅殺的濾鏡。
天要變了?天要變了!
常夢錫覺得自己很幸運,他應該是眾多臣子當中,最先見證曆史的那一批了。
尤其在順化門,他見到了鍾謨、孫忌、張巒等人的屍體,以及被揍成豬頭的史守衝,內心就堅定了跟隨太子的信念。
第一,李煜有手段、有魄力,所立下的軍功,已然超過了當今國主,早晚能夠收迴淮南,一雪國恥!
第二,李煜與“馮黨”勢同水火,自己為官多年,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彈劾馮延巳,然而,一直到馮延巳掛了、馮延魯上台,自己都沒如願。
見到太子的所作所為,常夢錫有一種預感,“馮黨”的喪鍾已經敲響。
思緒紛亂之際,宮門前人影一閃,殷崇義同樣一頭熱汗,邊走邊擦。
“殷尚書,國主,情況如何?”
殷崇義像看見救星一樣,仿佛沒聽見常夢錫說話,急切反問:“孟圖(常夢錫字),衛尉寺的儀仗是否完整?”
南唐的“九寺”體係,與漢、晉、隋、唐時期都有差異,衛尉寺增加了戍衛都城、宮城的責任,相對應的,本職工作之一,也就是執行“軍器儀仗”的職能,反而削弱了。
常夢錫想了想,說道:“慶典所用羽儀、金鼓、節鉞、旄旌等物,倒是不缺,隻是許久不用了,難免破損。”
“那就好,孟圖,你即刻迴衛尉寺做準備!”
“殷尚書,準備什麽?”
殷崇義穩了穩心神,一字一句地說道:“登基大典!”
登基?太子登基!
常夢錫下意識地掐了自己一把,用力太猛,疼的呲牙咧嘴。
天一樣大的事情,就這麽,輕描淡寫地從吏部尚書口中說出來了?
古代社會,能夠稱得上大事的就那麽幾件,帝王壽辰、皇子大婚、冊立皇後、公主出嫁、皇帝駕崩等,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太子登基”!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種事情,沒有個把月準備,根本就辦不成!
“殷尚書,國主,究竟跟你說了什麽?”
聽到這句問話,殷崇義不自覺地哆嗦了一下,他想起了李煜冰冷的眼神與話語——國主不管跟你說什麽,本太子都不希望第四個人知道!
“不要問,照做就是!還有,你派人去通知太醫院,所有的禦醫,都到永壽宮來,國主不能出現任何差池!”
實際上,殷崇義的潛台詞是,在太子登基之前,國主一定要活著!
“是,是……”常夢錫一邊擦汗,一邊問:“還有什麽事,需要在下辦的?”
“沒有了,三省、六部、九寺、十三台的官員,我來協調,最麻煩的是尚服局,唉,不知道趕製天子冠冕來不來得及。”
常夢錫的認知再次被突破,他失聲問道:“什麽,天子冠冕?殷尚書,你是指十二旒冕、袞衣!”
“孟圖,不要問,趕緊辦事,明日午時,新皇登基大典如期舉行!”
……
鳳鸞宮中,母子之間的對話,悄然轉入了一個方向。
鍾太後:“從嘉,鄂州的宗親勢力,已經投奔你了嗎?”
“沒錯,兒臣已經將玄衣衛,改為侍衛親軍之一的天命軍。”
“天命,天命……”鍾太後自語道,“我兒當屬天命所歸,母後實在不願意,作出違心之舉,一旦對你斥責,恐怕會有人借題發揮。”
“母後,隻要知道兒臣沒有僭越之意,其他人都無所謂,我還擔心沒人跳出來!”
跳出來正好,省的自己去找了,這叫守株待兔。
李煜並不介意,斷頭台上多留幾個位置,人多了一起上路,熱鬧。
“好吧,母後到時出一道詔令,讓文武大臣到宣政殿議事,來到的人,哀家在仔細觀察。”
僅是奉命上朝,沒問題,如果在太後麵前搬弄是非、攛掇誹謗,那就抓起來,這叫請君入甕。
涉及皇權的爭鬥,就是這麽殘酷。
“從嘉,還有一件事,就是東宮的人手。”
李煜一怔,隨即明白了。
從太子到皇帝,並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身份轉變,還意味著一個完整的官僚係統上位,也就是太子本人的官員班底,包括三師、三少、詹事、中允等。
在登基大典上,這些人是要一同參與的,在入場、祭天、奏樂等環節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由於李景遂、李弘冀的爭鬥,南唐的東宮官僚體係基本崩潰,馮延巳曾經是太子少傅,已經掛了,江文蔚曾經是太子冼馬,殺了。
加上,“兩都製”下的洪州,本就是陪都地位,太子東宮是名義上的,一應官員根本就不配套,就連左、右詹事都空缺,這也注定了登基儀式隻能倉促、簡陋的進行。
李煜根本就不在乎這些。
“母後不必憂慮,臨行前,父皇對兒臣說了,明日就見分曉。”
對待任何問題,都應該從主要矛盾入手。
現階段,李煜所麵臨的主要矛盾,就是“廣大官員黨政營私、混吃等死與大唐中興、一統天下之間的矛盾”,如果有必要,他不介意毀掉整個洪州官員體係。
想到這裏,他自言自語地說:“林仁肇應該已經進駐洪州了。”
情況差不多。
在洪州十六門城防統領懵逼的狀態下,林仁肇、謝彥、馬崇義、黃損、潘崇徹等人,手持兵部的調令,不由分說地接管了全城防務。
洪州四品以上的官員,無論是府衙,還是居所,守衛也都換成了陌生麵孔。
一向老謀深算的馮延魯,也開始慌神了,完全沒想到,李煜不按常理出牌!
按說,發生了“順化門之變”,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入宮請罪。
先讓李璟罵一頓,然後,自己聯合朝中官員,彈劾太子,就算不貶為庶民,太子肯定是當不成了。
再然後,隨便扶持一個上位就行,反正,李璟又不止一個兒子!
誰知道,李煜就這麽大搖大擺、招搖過市地入宮了,據說,還帶著兵器,進去就沒在出來。
此刻,他向所有自己知道的神仙祈求,什麽如來、觀音、地藏王、土地爺,有一個算一個,最好讓李璟死掉。
怎麽死不重要,隻要國主人沒了,太子就是跳進黃河洗不清。
隻可惜,他出不去,“馮黨”手下們也進不來,消息徹底斷絕。
對於多疑的馮延魯來說,這是一種“小火慢煎”般的難受。
萬一魏國忠被刑訊逼供,把屎盆子扣在自己頭上呢?
萬一史守衝怕死,將與自己諸多關聯的秘密抖出來呢?
萬一太子顧及兄弟之情,不殺李從善,與之勾結的事情保留了呢?
不知不覺,夜幕降臨!
這一夜,洪州的宵禁施行的特別早,老百姓深夜還能聽到大街上巡邏的腳步聲。
這一夜,尚服局的工匠們焦頭爛額,手忙腳亂地趕製天子儀製的旒冕以及袞服。
這一夜,很多官員的府邸燈火通明,他們被“太子登基”的消息震驚之餘,也在考慮如何選邊站隊。
這一夜,李煜蜷縮在“臨時東宮”簡陋床榻之上,睡得特別香甜。他相信——
明天,一輪新的太陽就要升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