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離間計(一)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汝城之戰,毫無懸念。
馬承信、宋暘五千多人,摧枯拉朽般衝向殘破的城郭,將韶州軍圍在城門之下,朱令贇等人在頭頂拋灑各種零碎,箭矢、鐵槍、長矛、石頭……沒用一個時辰,四千南漢士兵就徹底瓦解。
祁夔、江瑜戰死,餘者三千人成為俘虜。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汝城對於整個“嶺南戰役”的作用,相當於碾莊對整個“淮海戰役”的作用,兩者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一個小地方,都對整個戰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汝城落入南唐的手中之後,南漢(大庾嶺一帶)北部郴州、桂陽、桂東、永興四個與南唐接壤的地區,就徹底被孤立下來。
向南,則可威脅韶州、英州及連州三地,而這三地守軍如果攻打汝城,則邊陲重鎮雄州就會處在孤立無援的狀態,屆時,南唐虔州、九州、龍南場等駐軍,就能從容不迫地展開進攻。
進一步,雄州吃緊、自顧不暇,則敬州、潮州兩地也會陷入“救還是不救”的掙紮當中,一旦分兵救援,則上杭場、清源軍可能趁虛而入!
簡單說,小小一座汝城,能夠鉗製南漢六州、四區之地,如此重要的戰略節點,南漢竟然毫不重視!
相比之下,李璟要比劉鋹聰明的多了,他可以主動用江北和州(為丟失之前)換取鹽場,但絕不會同意將丹陽小城交給後周!
李煜也一樣,他“以地換鹽”的地盤,是黃州、蘄州,但要是李重進想要武穴、池州這樣的地方,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戰事已畢,南唐軍隊迴轉虔州,朱令贇決定委派馬承信、馬仁裕兩員大將,領兵五千,加緊修複城防、鎮守汝城,同時與進入湖南的何敬洙聯係。
朱令贇、陳濱、宋暘等則率領剩餘百勝軍,押解戰俘迴到虔州、前往九州,與林仁肇匯合之後,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在迴程路上,朱令贇又下令五百騎兵、五百步卒,堵住關田驛道,徹底斷絕南漢翻越大庾嶺,偷襲崇義、上猶的可能性,此地屬於虔州南進門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
三月十七,朱令贇親自押解曹鏷等人前往九州,一見到林仁肇,倒頭便拜。
“末將參見招討使大人!”
如此大的禮遇,倒讓林仁肇有些受寵若驚,他趕緊上前攙扶。
“朱將軍,征戰辛苦、功在大唐!”
男人之間,尤其是軍人之間,間隙、成見一旦消失,更容易產生激情四射的友誼。
“將帥,汝城已平定,下一步如何打算?”
“正欲與朱將軍商議,聽說,此一戰抓住了汝城鎮衛曹鏷?”
“不錯,另有數千俘虜,由百勝軍看押。”
林仁肇對俘虜不感興趣,隻對曹鏷感興趣,有了此人,雄州或可兵不刃血地拿下。
“曹鏷人在何處?”
“末將已經派人押解九州大獄,悉聽發落!”
這是朱令贇的誠意,也可以看做是對林仁肇的敬意。
在戰場上取勝,俘虜、錢財、人口、輜重……這些都是邀功請賞的籌碼,朱令贇作為百勝軍節度使留後,完全可以自己看押曹鏷、田寓等敵國將領,戰後就能獲得不少嘉獎。
如今,他卻將這份功勞送了出去,將來統計戰功,自然是落到了“嶺南招討使”林仁肇的頭上。
林仁肇心頭一暖,說道:“朱將軍,你我同心,太子大計可成!我欲派將軍前往敬州,全權負責攻打吳懷恩部,不知意下如何?”
“全權負責”,意味著兵權交給了朱令贇!
說著,林仁肇從腰間解下兵符,鄭重地交到了朱令贇手上:“有此兵符,朱將軍可調動龍南場、武平場、上杭場三部兵馬。”
兵符,是每一個將領的夢想。
朱令贇心情激動,手握兵符,感覺自己在做夢!
“將帥,這……使得嗎?”
“當然使得!朱將軍縱橫沙場,謀略與手段令人心悅誠服,奪取敬州大任,舍你其誰?”
“末將領命!”
但隨即,朱令贇就覺得不對,他疑惑地問道:“統帥,為何要舍近求遠?”
南唐與南漢接壤之處,從九州向南來看,最近的是雄州,其次才是敬州,再次則是潮州,雄、敬、潮三州貫穿一線,構成了南漢東疆的銅牆鐵壁。
林仁肇微微一笑,說道:“隻要敬州打得好,雄州就不用打了。”
《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戰爭實踐當中,以謀略戰勝敵人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但這句話要辯證地看,如果隻會用謀略、詭計,背後沒有強大的兵力進攻支持,到頭來也是鏡花水月。
這就是所謂“在絕對實力麵前,一切技巧都是浮雲。”
見朱令贇不解,林仁肇進一步解釋:“林某仕閩之時,久聞潘崇徹大名……”
潘崇徹,字略丞,嶺南鹹寧人,南漢大將。
潘崇徹入仕之初,效力於南漢劉?(漢高祖),官職為內侍省局丞,展現出出色的軍事天賦,尤其在馬楚內亂、搶占地盤的一係列操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南唐占據的郴州等地,就是他從邊鎬手中奪走的。
以至於後來,馬楚舊臣王奎、周行逢、孫朗等人,聯合起來攻打連州、賀州等地,同樣被潘崇徹擊敗。
到了劉鋹繼位之後,潘崇徹官至西北麵招討使、大都統,這是什麽概念呢,南漢都城興王府北部、東部的大部分地盤,包括齊昌節度使、桂陽(桂陽監)節度使都在潘崇徹的治下,統兵十萬以上。
然而,以南漢統治者的尿性,自然不可能將如此大的權力,交給一個人。
同時,南漢朝廷中龔澄樞、盧瓊仙(女)、薛宗嶽等人,也不會放任潘崇徹做大做強。
《續資治通鑒·卷九》中記載了潘崇徹的遭遇,就是“以飛語見疑。”
短短五個字,就決定了一名肱骨重臣的命運。
“飛語”,就是流言蜚語,有人通過造謠的方式,讓劉鋹對潘崇徹產生了懷疑,從而奪取了他的兵權。
是不是很熟悉?到了南宋,秦檜僅用“莫須有”三個字就決定了嶽鵬舉的命運!
幸運一點的是,潘崇徹比嶽鵬舉命好,他不是那種認死理的,知道該如何自保。
最終,潘崇徹被排擠到了雄州,冊封為防禦使、馬步軍都統的官職。
按說,“馬步軍都統”的官職,在五代十國的武將中並不小,但劉鋹還有“騷操作”,他委派心腹薛宗嶽去做監軍,還命令“徹有疑心,可於營中斬首”(《點校·二十五別史》),這就意味著,潘崇徹名義上是雄州的一把手,實際上已經架空了。
馬承信、宋暘五千多人,摧枯拉朽般衝向殘破的城郭,將韶州軍圍在城門之下,朱令贇等人在頭頂拋灑各種零碎,箭矢、鐵槍、長矛、石頭……沒用一個時辰,四千南漢士兵就徹底瓦解。
祁夔、江瑜戰死,餘者三千人成為俘虜。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汝城對於整個“嶺南戰役”的作用,相當於碾莊對整個“淮海戰役”的作用,兩者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一個小地方,都對整個戰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汝城落入南唐的手中之後,南漢(大庾嶺一帶)北部郴州、桂陽、桂東、永興四個與南唐接壤的地區,就徹底被孤立下來。
向南,則可威脅韶州、英州及連州三地,而這三地守軍如果攻打汝城,則邊陲重鎮雄州就會處在孤立無援的狀態,屆時,南唐虔州、九州、龍南場等駐軍,就能從容不迫地展開進攻。
進一步,雄州吃緊、自顧不暇,則敬州、潮州兩地也會陷入“救還是不救”的掙紮當中,一旦分兵救援,則上杭場、清源軍可能趁虛而入!
簡單說,小小一座汝城,能夠鉗製南漢六州、四區之地,如此重要的戰略節點,南漢竟然毫不重視!
相比之下,李璟要比劉鋹聰明的多了,他可以主動用江北和州(為丟失之前)換取鹽場,但絕不會同意將丹陽小城交給後周!
李煜也一樣,他“以地換鹽”的地盤,是黃州、蘄州,但要是李重進想要武穴、池州這樣的地方,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戰事已畢,南唐軍隊迴轉虔州,朱令贇決定委派馬承信、馬仁裕兩員大將,領兵五千,加緊修複城防、鎮守汝城,同時與進入湖南的何敬洙聯係。
朱令贇、陳濱、宋暘等則率領剩餘百勝軍,押解戰俘迴到虔州、前往九州,與林仁肇匯合之後,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在迴程路上,朱令贇又下令五百騎兵、五百步卒,堵住關田驛道,徹底斷絕南漢翻越大庾嶺,偷襲崇義、上猶的可能性,此地屬於虔州南進門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
三月十七,朱令贇親自押解曹鏷等人前往九州,一見到林仁肇,倒頭便拜。
“末將參見招討使大人!”
如此大的禮遇,倒讓林仁肇有些受寵若驚,他趕緊上前攙扶。
“朱將軍,征戰辛苦、功在大唐!”
男人之間,尤其是軍人之間,間隙、成見一旦消失,更容易產生激情四射的友誼。
“將帥,汝城已平定,下一步如何打算?”
“正欲與朱將軍商議,聽說,此一戰抓住了汝城鎮衛曹鏷?”
“不錯,另有數千俘虜,由百勝軍看押。”
林仁肇對俘虜不感興趣,隻對曹鏷感興趣,有了此人,雄州或可兵不刃血地拿下。
“曹鏷人在何處?”
“末將已經派人押解九州大獄,悉聽發落!”
這是朱令贇的誠意,也可以看做是對林仁肇的敬意。
在戰場上取勝,俘虜、錢財、人口、輜重……這些都是邀功請賞的籌碼,朱令贇作為百勝軍節度使留後,完全可以自己看押曹鏷、田寓等敵國將領,戰後就能獲得不少嘉獎。
如今,他卻將這份功勞送了出去,將來統計戰功,自然是落到了“嶺南招討使”林仁肇的頭上。
林仁肇心頭一暖,說道:“朱將軍,你我同心,太子大計可成!我欲派將軍前往敬州,全權負責攻打吳懷恩部,不知意下如何?”
“全權負責”,意味著兵權交給了朱令贇!
說著,林仁肇從腰間解下兵符,鄭重地交到了朱令贇手上:“有此兵符,朱將軍可調動龍南場、武平場、上杭場三部兵馬。”
兵符,是每一個將領的夢想。
朱令贇心情激動,手握兵符,感覺自己在做夢!
“將帥,這……使得嗎?”
“當然使得!朱將軍縱橫沙場,謀略與手段令人心悅誠服,奪取敬州大任,舍你其誰?”
“末將領命!”
但隨即,朱令贇就覺得不對,他疑惑地問道:“統帥,為何要舍近求遠?”
南唐與南漢接壤之處,從九州向南來看,最近的是雄州,其次才是敬州,再次則是潮州,雄、敬、潮三州貫穿一線,構成了南漢東疆的銅牆鐵壁。
林仁肇微微一笑,說道:“隻要敬州打得好,雄州就不用打了。”
《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戰爭實踐當中,以謀略戰勝敵人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但這句話要辯證地看,如果隻會用謀略、詭計,背後沒有強大的兵力進攻支持,到頭來也是鏡花水月。
這就是所謂“在絕對實力麵前,一切技巧都是浮雲。”
見朱令贇不解,林仁肇進一步解釋:“林某仕閩之時,久聞潘崇徹大名……”
潘崇徹,字略丞,嶺南鹹寧人,南漢大將。
潘崇徹入仕之初,效力於南漢劉?(漢高祖),官職為內侍省局丞,展現出出色的軍事天賦,尤其在馬楚內亂、搶占地盤的一係列操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南唐占據的郴州等地,就是他從邊鎬手中奪走的。
以至於後來,馬楚舊臣王奎、周行逢、孫朗等人,聯合起來攻打連州、賀州等地,同樣被潘崇徹擊敗。
到了劉鋹繼位之後,潘崇徹官至西北麵招討使、大都統,這是什麽概念呢,南漢都城興王府北部、東部的大部分地盤,包括齊昌節度使、桂陽(桂陽監)節度使都在潘崇徹的治下,統兵十萬以上。
然而,以南漢統治者的尿性,自然不可能將如此大的權力,交給一個人。
同時,南漢朝廷中龔澄樞、盧瓊仙(女)、薛宗嶽等人,也不會放任潘崇徹做大做強。
《續資治通鑒·卷九》中記載了潘崇徹的遭遇,就是“以飛語見疑。”
短短五個字,就決定了一名肱骨重臣的命運。
“飛語”,就是流言蜚語,有人通過造謠的方式,讓劉鋹對潘崇徹產生了懷疑,從而奪取了他的兵權。
是不是很熟悉?到了南宋,秦檜僅用“莫須有”三個字就決定了嶽鵬舉的命運!
幸運一點的是,潘崇徹比嶽鵬舉命好,他不是那種認死理的,知道該如何自保。
最終,潘崇徹被排擠到了雄州,冊封為防禦使、馬步軍都統的官職。
按說,“馬步軍都統”的官職,在五代十國的武將中並不小,但劉鋹還有“騷操作”,他委派心腹薛宗嶽去做監軍,還命令“徹有疑心,可於營中斬首”(《點校·二十五別史》),這就意味著,潘崇徹名義上是雄州的一把手,實際上已經架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