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關於之前對阮氏玉秀的身份因為史料問題出現錯誤,實際其是鄭鬆之子鄭梉的正妃,前文已修改,但不影響整體閱讀】


    藍色的天幕襯著白色的浮雲,偶爾有數隻海鳥飛過,為眼前的美景帶來幾分生動,也讓籠罩在王國頭上的數日淺灰沒了蹤跡。


    天幕之下,是一座石垣堆砌的小城,無論是以大明還是日本的標準,這城都說不上大。灰白的石垣上間或點綴著蒼翠的樹木與豔紅的建築,顯出勃勃生機。


    在石垣層疊的中心,是一處由幾座巨大宮殿構成的建築群,首裏王城的正殿、北殿和南殿皆在其中。


    即位不到一月的中山王尚豐頭頂彩織冠端坐在大殿上,說不清心中的感受,自打被從鹿兒島放歸之後,他曾經對日本的一些好感漸漸也變成了忌憚。或許當初他對日本人的善意正是能被薩摩藩相中成為琉球王儲的原因,但多年攝政的經曆已經明白無誤的告訴他,隻有保持在日本與大明之間的中立,他才能保有自己的王位與這一方國土。


    是以成為琉球國王不久,他便頂著壓力派遣了三司官之一的毛鳳朝前往薩摩藩告知即位之事,這是主動示好,同時也是在放低姿態。當然,前往大明的請封使也早已定下了人選,王舅毛鳳儀與正議大夫蔡賢早早便做好了準備,當年毛鳳儀作為尚寧王特使出使福建,正是他帶去秘信揭露了薩摩藩對琉球用兵一事,也是個忠勤王事的。


    尚豐心中非常明白,十一年前日本人所以沒有直接占據三山,完全是因為他們希望借助琉球在大明朝貢體係中的特殊地位,不然那時琉球王室都被擄去了鹿兒島,又哪裏會有再放迴來的道理。當年如此,如今也是一樣,就連此番前往大明請封的真正目的,也是薩摩授意為了將對明朝貢從十年一例改為兩年一例,日本人渴望通過琉球實現對明貿易以穩固幕府財計的想法實在太過強烈,這在某種層麵給與了尚豐足夠的安全感。


    但薩摩藩的勢力經過十餘年經營已經延伸到了琉球的方方麵麵,即便身在王城之內,這樣的感受也不會有絲毫減弱,不過今日的議題顯然又有了一個非同一般的局麵。


    關於宋人,或者說澳洲人,尚豐也聽說過一些,去年精巧的澳洲貨便已出現在了琉球,那些人自稱是前宋後裔。但任何一位三司官或是下麵的親方都在不久前信誓旦旦的向他保證,以往從未聽說過澳洲人的軍隊,然而不知從什麽地方冒出來的‘大宋官軍’還是於兩日前突襲了今歸仁城,北山監守的數百衛隊和協守的日軍全軍覆沒,宋軍又在一日之後攻陷了首裏北方的重鎮北穀郡,他們的水軍更是已在北穀西北的大灣登陸,還有一支來自南方的艦隊已經抵達那霸外海。此後那些據探子看見都是髡發布衣的宋軍直接越過了不在要道上的中城郡和周邊大小的村邑,如今兵鋒已經抵達王都北麵最後一道屏障浦添。


    敵人的進軍過程與當年的日軍如出一轍,隻不過,這一迴那霸港那邊似乎未能作出有效的抵抗,港灣兩側屋良座森與三重兩座堡壘的炮位完全沒有起到拱衛之效,海路已被宋人徹底封鎖。而宋人推進的速度也讓人心寒,據說他們攻擊北穀郡是在昨日一早,而今歸仁城陷落也隻是再前一天的事情,正因如此,在軍事應對上王國便顯得處處被動起來。


    禦座之下,紫帽(注:琉球官製二品以上)的按司、國相與黃帽(注:琉球官製三品至七品)的親方、親雲上坐了數十人,卻安靜得可怕。


    “諸位愛卿都來說說吧,眼下局麵究竟當如何處置。”


    尚豐的意思再明顯不過,是戰是和,你們倒是拿個章程出來啊。


    豐見城親方毛泰運最先沉不住氣,他是尚豐三妹佐司笠按司加那誌的夫婿,而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中山國重臣毛繼祖的兒子,祖上是洪武朝時從福建遷來的閩人三十六姓,也是國中大族。其父在十一年前的那次戰爭中折衝樽俎,更是在王族被擄去日本後自請鎮守國都,算是為中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毛繼祖年邁,他的這個小兒子倒是作風強硬了不少。


    “如今拱衛首裏城的親軍護衛尚有數百,周圍的間切軍及豐見城的守軍還有近千人,昨日接到消息已經沿國場川趕來,加上臨時征召的家來赤頭(注:城中平役民),若是全力以赴還有機會在救援浦添。”


    毛泰運的方略非常簡單,當年與島津軍作戰,便是吃了分兵的虧,以為島津軍要從海路登陸,結果到處拒岸而守,等島津軍攻到太平橋時,能夠出城野戰的才不過百人。這一迴倒不如集中精銳在北麵迎擊宋軍陸師,一則是隻要陸戰獲勝,那海上總還有迴旋的餘地,二則是聽逃迴的地頭言說宋軍陸師人數不多,不過數百,且還帶著戰俘,隻是火器犀利而已。


    前方傳來的消息同樣證實,宋軍並沒有沿途劫掠州郡,更沒有一路占據城池,隻是將中頭中山府幾座攔路的堡壘攻陷了,如此一來對方的補給也是很成問題,隻要在浦添城下配合守軍能夠製住對方銳氣,說不得後方的地頭和親雲上們就會起來發難。


    “而且……”他又道:“平田與猿渡兩位奉行還帶著數十名薩摩的精銳藩士,今日一戰正當請他們出力。”


    平田大久房、猿渡新助兩位島津家臣作為薩摩藩的使者因尚豐即位前來‘觀禮’,如今尚未迴國,毛泰運對日本人向來說不上好感,正好順著這話頭將二人給引了出來,若是在此事上日本人不肯出頭,將來對琉球的影響勢必大損。


    毛鳳儀聽了同族之言也終於開口,“若是戰事不能平,貢事也不可修,兩位大使想必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尚豐聽畢點頭稱是,“此事就有勞王舅與這兩位交涉了。”


    …………


    平良川橫在首裏城的北麵一裏左右的地方,在正北方向上形成了三個大小不一的小湖,三座小湖交界之處的狹長地帶形成了一處天然的要津,太平橋就建在此處,是首裏城北最後的一道門戶。從北方來的軍隊過了太平橋,再往國都而去便是一馬平川,再無險要可守。此刻大量從島尻南山府征調而來的間切軍在首裏親軍的帶領下正在橋南集結,他們的目標是救援北麵不遠的浦添郡,人數上來說已有了上千之眾,且還在不斷增加。


    在這支軍隊中,還能看到一隊薩摩武士的身影,因為是前來觀禮並未準備甲胄,他們穿戴的還是臨時征調的首裏親軍甲胄,但也算是裝備齊整了,其中多還配著火繩槍。自薩摩藩經營琉球以來,琉球的武備倒是比之當年強了不少。


    而這一切早已被遠處山丘上的幾人看在眼中。


    伏波軍登陸之後一路推進,在攻占今歸仁城的第二日一早,先鋒部隊便已連續急行軍一百二十裏趕到了北穀城下,可能是因為實在來得太快,當地的守軍甚至沒有接到今歸仁已經陷落的消息,將伏波軍的先鋒當做了尋常海匪流寇,抵抗持續的時間比預期稍久了一些,但三百守軍還是很快便被不到百人的伏波軍前鋒部隊擊潰,那些琉球守軍不僅缺乏火器,連弓箭都有所不足,顯係承平日久荒廢了武備。


    或許是收到了前方的敗報,隻有十裏之遙的浦添城守軍早早便出現了逃亡,隻剩下了兩百多的間切軍堅守。用了不到一個小時,這座三山時代王國的留都便也被攻破了。但占據浦添之後,前鋒部隊便未再繼續南下,一則是前鋒長途奔襲需要修整,二則後援部隊已在路上,無甚必要輕兵冒進。畢竟這一路之上沒有收拾的寨子與采地少說也有二三十處,雖聽後方說今歸仁城周圍幾個村寨的地頭昨日已經派了人去表達恭順之意,但觀風色的心態更重,而且眼下消息閉塞,難保不會遇到幾個不開眼的給伏波軍的小股部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更為重要的是不良人已經傳迴消息,首裏城的主力已在南麵的太平橋集結。


    而浦添則是個不錯的要塞,此城地勢險要,元老院手中的資料顯示,在二戰美軍登陸衝繩之後,日軍還曾在此設置工事整整堅守了三周,扛住了美軍十一次進攻,可見其作為軍事堡壘的天然條件。而且此地距離首裏城已經不到十裏,對於伏波軍而言這個距離能做的文章實在是夠多了。


    在浦添城駐紮,正好可以看看琉球王國的態度,而且元老院對此還另有打算。


    此時日江西下,平田新五郎卻頗為興奮地求見了馬遷滬,“報告首長,首裏城已經知道了浦添的消息,如今王都左近的精銳都已在太平橋北駐紮下來,並未再向北來。至於人數當有千餘人了,另還有城下的家來赤頭在城北龍潭邊立了一營,小僧在其中還發現了一隊薩摩藩士,皆用鐵炮。”


    “情報搜集得不錯,這次就再給你記上一功。”馬遷滬拍了拍平田新五郎的肩膀,褒揚道。


    “都是首長們的神器犀利,有千裏鏡在,敵軍想做什麽都無所遁形。”


    “你且下去休息吧,等拿下了王都還有事情要你去辦。”


    平田新五郎聞言暗喜,慌忙告恩退了下去。


    此人退下不久,劉大悟便趕到了浦添,相比馬遷滬等人連夜奔襲,琉球攻略艦隊的總指揮則要輕鬆得多,從大灣登陸,陸上行軍到此也不過三十餘裏路程,沿途還能欣賞海岸美景。


    但劉大悟卻並不輕鬆,一見馬遷滬便說起正事。


    “胡八榮發來消息,萬通行上海分號恐怕遇到麻煩了,總部讓我們分出一隊不良人前往支援,樞密院的意思是由你帶隊。”


    “已經這麽嚴重了?需要動用軍事力量?”


    “給北上準備的棉花和鴨絨被海匪劫了一船,查下來多半是鬆江布行的人下的黑手,如今鬆江府的織戶已經被煽動起來,若是真沒有辦法也隻有肉體消滅幾個震懾一番了。”


    “人選定了麽?何時出發?”


    “料理完這邊就走,小組成員你從北上元老中來選,各單位優先支持你的行動。”


    “那可得抓緊時間了。”


    “放心,這邊的事今夜就能見出分曉了。”


    馬遷滬見劉大悟神情,略感詫異,又見他帶來的兵士正往城中搬動重物,一個個巨大的箱子從城門魚貫而入沿著石垣朝本丸而去。馬遷滬原本已將城中巡視了一遍,此城建築十一年前曾被島津軍焚毀,後來重建但並未完善,本丸附近如今還是一片平坦的空地,連顆充景的樹木都無,但想及此處,他心中又似有所明悟,對劉大悟要行之事隱隱猜出了幾分。


    【參考文獻】


    1、《southeastasiaintheageomerce1450-1680》anthonyreid


    2、《海語》黃衷


    3、《南洋年鑒》


    4、《喜安日記》閔氏喜安親方入道蕃元


    5、《冊封琉球國記略》沈複


    6、《琉球軍記》


    7、《使琉球錄》陳侃


    8、《本藩人物誌》鹿兒島縣史料刊行委員會


    9、《上井覺兼日記》上井覺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標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老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老爺並收藏標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