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楊琳來到台灣的時間不長,在穿越之前她是正兒八經的女權人士,也正因如此倒顯得與那些以女權之名行無病呻吟之事的所謂‘女權’格格不入。
穿越之後身為鳳儀的一員,她在元老院中地位頗為超脫,故而被特別委派負責經濟事務籌劃,最近一直在文萊和岷裏之間往來,是前不久才到高雄。今日的接待也是常凱申臨時托付,主要想與沈有容談一談在福建和遼東方麵合作的事情。這也算是提前吹風試探,談得好下午就可以深入交流,談得不好下午也就應付一番罷了。
“在我們大宋做事靠的是本事,倒與男女無關,還請兩位不要見怪。”她的開場白簡單直白,論年紀小姑娘不過二十七八,一頭過耳短發配著瓜子小臉隱隱透著些自矜,英姿颯爽中倒顯得剛剛過膝的包裙在對麵看來也不那麽猥褻了。
沈有容與何喬遠聽到這話互望了一眼,但馬上神色便恢複如常,都不是食古不化的迂腐之人,也算是入鄉隨俗了。
沈有容道:“這一路見貴眾所為,老夫的確欽佩不已。”
他說的倒是實話,久在官場,尤其還在北方待過,對於大明政治的陰暗麵他看得多了,乍到台灣滿眼都是一片河清海晏的太平景象,澳洲人的軍隊更是讓他印象深刻,他的家丁曾在伏波軍登船臨檢時私下包了銀子,卻被嚴辭拒絕了,看起來不似作偽。
“都是為我華夏做些事情,沈老爺往日不也一直是這麽做的麽。”
楊琳說話並無多少客氣的樣子,但卻說到了沈有容心中。以往無論在何處為官,他都秉持本心,既不阿諛上官,也不欺辱小民,就算是域外蠻夷也是平等相待,反倒讓他的形象在外人麵前高大起來。因之在這裏看到澳洲人所行種種也更為親切,而對麵一女子對他如此認同也不禁讓他高看起來。
“我聽明石君說貴眾首腦想與我等一見,不知所謂何事?”
“其實想與沈軍門一見的是常經略,我這裏隻是附帶。”說完她不忘自我紹介道,“在下楊琳,是政事堂製置三司條例司在台灣路地方的相度利害官。”
她本來想說發改委,但忽又覺得還是這個正式稱謂對方更容易明白,以職權而論其實她更類於地方上的經濟政策規劃官,這也是讓她分管高雄萬象商城的緣故。三司條例司是新設在東府之下的統籌計劃機構,私下裏也的確有發改委或是企劃院的外號,直接負責人是馬千矚。而當初為了設置這麽一個機構元老院內部可是爭論了很長時間,而鳳儀選擇了站在政事堂與馬千矚一邊。
沈有容頭一迴聽到有女子學著男子稱謂自稱在下,還不是在青樓戲院中,而且還是澳洲人的什麽大官,聽其所言差遣似乎職權不小的樣子,也難免多看了楊琳兩眼。
拋開精幹的短發與略微讓人眼熱的穿著外,對方的氣度的確不凡,而在兩個男人的注視下,楊琳麵帶微笑毫無促狹之色,又讓奇女子的形象在沈有容心中更深了些。
“其實軍門來的一路應該也見到了,如今我大宋在台灣路的建設方興未艾,正是大需人力的時候。”
“的確如此。”沈有容並不否認,但卻也沒表態,隻是繼續聽著麵前女子說話。
“但最近從福建來的移民船卻被水標與海防巡檢司查扣了許多,如今台灣路肇建,你我同為華夏一族,兩岸本是一家,貴部又何苦為難這些討生計的小民。”
沈有容一時語塞,那些渡海而來的移民的確是為了生計不假,且在台灣顯然也過得不錯,方才來這一路,明石道友已經為他指出了幾戶福建移民開辟的商號,港中做工的漢人也多是操著漳泉一帶口音。
福建山多地少,許多百姓本就以浮海經商為業,然而隻要還算過得,總還是想著迴鄉光宗耀祖一番的,但未來台灣之前的那段時間,沈有容聽說的卻是來自東番的奸民勾引沿海百姓前往嘯聚,有許多更是連祖宗牌位都一同帶走了,這就足以引起官府的警惕了。
從內心而言,的確是這個道理,但他同樣明白,人口乃是國家根本,即是稅源也是兵源,放任外流不管,地方官是不好交代的,這也是商撫(商周祚)見任以來一直就此事上疏朝廷的緣故,他作為水標參將也不過是奉命行事罷了,而且那時他也並未意識到移民東渡對於這些百姓的家庭意味著什麽。
“閩人辛苦沈某也省得,不過此為國法,恐怕其中無法通融。”
他心道就這樣日防夜防,光這高雄一地聽明石所言明麵上便已有了上萬移民,還不說北麵的其他幾處港市。再放開了移民,沒幾年光景這福建恐怕也剩不下多少人口了。此時他才驚覺,在不知不覺間自己已經認同了澳洲人在此的治理,並覺得比福建地方更高一籌。
“恕沈某直言,貴眾在此地開府建牙,私授名器已是犯了朝廷忌諱,移民一事愛莫能助,貴眾還是另打主意的好。”
“事情都是談出來的,其實福建方麵大可以提些條件,或者我方來提也可以。”楊琳話中透著自信,並未因沈有容的拒絕而尷尬,反而麵帶微笑地翹起了二郎腿,讓沈有容與何喬遠麵上都生出一些局促來。
“條件?”何喬遠不解地問道。
“比如海防,比如賦稅……”楊琳馬上給出了答案。
朝廷治理地方,最重要的考績無非是治安、稅賦和文教。
科舉選賢任能自非外人能夠染指,但治安與稅賦卻是非常量化的考績,境內有無盜匪,錢糧能否完納,都是朝廷考察親民官最為重要的指標,雖然飽學大儒嘴上說的是使民敬、忠,但真到了在治政上一爭短長,朝裏朝外還是靠著這近乎法家的標準在衡量得失。
若是能在這兩項上有所保障,那升遷也就是應有之義了,遠的不說,那位瓊州府最近的紅員潘大熙便是如此。而對於武官,前麵一條則更吸引人。太平年景都有人渡海到東番,就為了殺幾個土人當作海匪冒功,更不要說前些年西班牙人在時還有把總級別的武職到馬尼拉索要‘海賊’首級,但沈有容卻不是會被這些打動的。
“以我福建水標之力,東海上也算太平,至於賦稅卻不是本將該置喙的。”
“置喙不置喙,橫豎一個字,要錢,若是我們能夠包攬福建的正稅與商稅,甚至比往年更多些,使百姓少了盤剝,地方上也多了收入,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不知軍門與何相公以為如何?”
他知道兩人的脾性,以往甚至為了稅‘負’幫百姓說話得罪過稅監高寀,可以說在這兩件事上找到沈、何二人正正合適。如果元老院真能給出一個福建方麵可以接受的條件,無論沈有容還是何喬遠似乎都有理由幫忙傳幾句話的。
大明的正稅與商稅其實都不算多,百姓被盤剝還是征稅過程中的各種折變與加耗,當然現在還多了一項遼餉,而一幹胥吏更會利用權力上下其手中飽私囊,楊琳所言實際上損的便是這等人的好處。而包攬稅賦從來都是豪紳掌控地方行政的手段之一,如今早都是平常事情。
當然縉紳包稅同樣也還是要賺錢,對於奢遮的豪吏照樣也會合作,該收的折變與加耗甚至還要變本加厲,乃至利用包稅之便兼並田土也是常事。
所以楊琳所謂使地方多了收入他勉強能信,但百姓少了盤剝卻要深表懷疑的,若完全按正額包稅不考慮折變、加耗,此事如何做得長久,難道澳洲人還真會做這虧本買賣不成?
楊琳也不再解釋,直接將一本冊子遞給了沈有容。
‘《包攬福建商稅條陳》’。
“這是何意?”沈有容雖然嘴上如此發問,但看著封皮上的名字已經有所猜測,澳洲人對包稅一事顯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楊琳輕笑了一聲,“文如其意,若正稅不好施為,我們可以先從商稅開始試水。”
正稅也即是田稅,福建不光隻有沿海,澳洲人也不是大明的地方豪紳,自然說出包攬田稅的話也難讓人相信。但商稅則多出於海貿,而這一塊實際上就集中在月港,沿海還有不少私港便不是官府的稅吏能夠染指了。
沈有容聽了沒有說話,楊琳則繼續道:“福建今年的各處商稅加起來當不會超過三萬兩。”
這迴沈有容點了點頭,他久曆海道,自然知道去年月港一年的船鈔、番舶、契稅,乃至還有竹木抽分全部算完,也才兩萬六千餘兩,而這幾乎就是福建一省的全部商稅了。按照元老院的統計,以商業活躍而言,福建在大明兩京十三省中是與南直、浙江和廣東同在第一檔中的,但以商稅來看,閩、浙兩省卻隻能與四川並列倒數,最多後麵再墊上一個貴州,就連湖廣和雲南的都大大不如。蓋因大明的海貿正稅本就不高,兩省走私之風又盛,大量的銀子實際上並未收到官中,而是落入了那些地方大族手中。
後來朝廷征不上銀子,強行加派便全都轉嫁到了內陸農民頭上,成為激起民變的一個肇因。反倒是等到滿清南下之後,江南和福建的商稅又都能收上來了,可那時大明也快亡了。
看鋪墊得差不多,楊琳這才將元老院的打算和盤托出。
“如果由我們包攬商稅,可以每年付給福建十萬兩白銀。”
【參考文獻】
1、《大明會典》
2、《明神宗顯皇帝實錄》
3、《晚明史》樊樹誌
4、《萬曆野獲編》沈德符
5、《閩中理學淵源考?卷75?司徒何鏡山先生喬遠》
6、《明史?沈有容傳》
7、《明宮史》
8、《酌中誌》劉若愚
9、《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張勃
10、《明光宗貞皇帝實錄》
11、《閩書》何喬遠
12、《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
13、《東西洋考》張燮
14、《萬曆礦監稅使原因再探》林楓
15、《神廟留中奏疏匯要》董其昌
16、《萬曆後期的礦稅之禍》周遠康
17、《明代中後期的市舶稅》
楊琳來到台灣的時間不長,在穿越之前她是正兒八經的女權人士,也正因如此倒顯得與那些以女權之名行無病呻吟之事的所謂‘女權’格格不入。
穿越之後身為鳳儀的一員,她在元老院中地位頗為超脫,故而被特別委派負責經濟事務籌劃,最近一直在文萊和岷裏之間往來,是前不久才到高雄。今日的接待也是常凱申臨時托付,主要想與沈有容談一談在福建和遼東方麵合作的事情。這也算是提前吹風試探,談得好下午就可以深入交流,談得不好下午也就應付一番罷了。
“在我們大宋做事靠的是本事,倒與男女無關,還請兩位不要見怪。”她的開場白簡單直白,論年紀小姑娘不過二十七八,一頭過耳短發配著瓜子小臉隱隱透著些自矜,英姿颯爽中倒顯得剛剛過膝的包裙在對麵看來也不那麽猥褻了。
沈有容與何喬遠聽到這話互望了一眼,但馬上神色便恢複如常,都不是食古不化的迂腐之人,也算是入鄉隨俗了。
沈有容道:“這一路見貴眾所為,老夫的確欽佩不已。”
他說的倒是實話,久在官場,尤其還在北方待過,對於大明政治的陰暗麵他看得多了,乍到台灣滿眼都是一片河清海晏的太平景象,澳洲人的軍隊更是讓他印象深刻,他的家丁曾在伏波軍登船臨檢時私下包了銀子,卻被嚴辭拒絕了,看起來不似作偽。
“都是為我華夏做些事情,沈老爺往日不也一直是這麽做的麽。”
楊琳說話並無多少客氣的樣子,但卻說到了沈有容心中。以往無論在何處為官,他都秉持本心,既不阿諛上官,也不欺辱小民,就算是域外蠻夷也是平等相待,反倒讓他的形象在外人麵前高大起來。因之在這裏看到澳洲人所行種種也更為親切,而對麵一女子對他如此認同也不禁讓他高看起來。
“我聽明石君說貴眾首腦想與我等一見,不知所謂何事?”
“其實想與沈軍門一見的是常經略,我這裏隻是附帶。”說完她不忘自我紹介道,“在下楊琳,是政事堂製置三司條例司在台灣路地方的相度利害官。”
她本來想說發改委,但忽又覺得還是這個正式稱謂對方更容易明白,以職權而論其實她更類於地方上的經濟政策規劃官,這也是讓她分管高雄萬象商城的緣故。三司條例司是新設在東府之下的統籌計劃機構,私下裏也的確有發改委或是企劃院的外號,直接負責人是馬千矚。而當初為了設置這麽一個機構元老院內部可是爭論了很長時間,而鳳儀選擇了站在政事堂與馬千矚一邊。
沈有容頭一迴聽到有女子學著男子稱謂自稱在下,還不是在青樓戲院中,而且還是澳洲人的什麽大官,聽其所言差遣似乎職權不小的樣子,也難免多看了楊琳兩眼。
拋開精幹的短發與略微讓人眼熱的穿著外,對方的氣度的確不凡,而在兩個男人的注視下,楊琳麵帶微笑毫無促狹之色,又讓奇女子的形象在沈有容心中更深了些。
“其實軍門來的一路應該也見到了,如今我大宋在台灣路的建設方興未艾,正是大需人力的時候。”
“的確如此。”沈有容並不否認,但卻也沒表態,隻是繼續聽著麵前女子說話。
“但最近從福建來的移民船卻被水標與海防巡檢司查扣了許多,如今台灣路肇建,你我同為華夏一族,兩岸本是一家,貴部又何苦為難這些討生計的小民。”
沈有容一時語塞,那些渡海而來的移民的確是為了生計不假,且在台灣顯然也過得不錯,方才來這一路,明石道友已經為他指出了幾戶福建移民開辟的商號,港中做工的漢人也多是操著漳泉一帶口音。
福建山多地少,許多百姓本就以浮海經商為業,然而隻要還算過得,總還是想著迴鄉光宗耀祖一番的,但未來台灣之前的那段時間,沈有容聽說的卻是來自東番的奸民勾引沿海百姓前往嘯聚,有許多更是連祖宗牌位都一同帶走了,這就足以引起官府的警惕了。
從內心而言,的確是這個道理,但他同樣明白,人口乃是國家根本,即是稅源也是兵源,放任外流不管,地方官是不好交代的,這也是商撫(商周祚)見任以來一直就此事上疏朝廷的緣故,他作為水標參將也不過是奉命行事罷了,而且那時他也並未意識到移民東渡對於這些百姓的家庭意味著什麽。
“閩人辛苦沈某也省得,不過此為國法,恐怕其中無法通融。”
他心道就這樣日防夜防,光這高雄一地聽明石所言明麵上便已有了上萬移民,還不說北麵的其他幾處港市。再放開了移民,沒幾年光景這福建恐怕也剩不下多少人口了。此時他才驚覺,在不知不覺間自己已經認同了澳洲人在此的治理,並覺得比福建地方更高一籌。
“恕沈某直言,貴眾在此地開府建牙,私授名器已是犯了朝廷忌諱,移民一事愛莫能助,貴眾還是另打主意的好。”
“事情都是談出來的,其實福建方麵大可以提些條件,或者我方來提也可以。”楊琳話中透著自信,並未因沈有容的拒絕而尷尬,反而麵帶微笑地翹起了二郎腿,讓沈有容與何喬遠麵上都生出一些局促來。
“條件?”何喬遠不解地問道。
“比如海防,比如賦稅……”楊琳馬上給出了答案。
朝廷治理地方,最重要的考績無非是治安、稅賦和文教。
科舉選賢任能自非外人能夠染指,但治安與稅賦卻是非常量化的考績,境內有無盜匪,錢糧能否完納,都是朝廷考察親民官最為重要的指標,雖然飽學大儒嘴上說的是使民敬、忠,但真到了在治政上一爭短長,朝裏朝外還是靠著這近乎法家的標準在衡量得失。
若是能在這兩項上有所保障,那升遷也就是應有之義了,遠的不說,那位瓊州府最近的紅員潘大熙便是如此。而對於武官,前麵一條則更吸引人。太平年景都有人渡海到東番,就為了殺幾個土人當作海匪冒功,更不要說前些年西班牙人在時還有把總級別的武職到馬尼拉索要‘海賊’首級,但沈有容卻不是會被這些打動的。
“以我福建水標之力,東海上也算太平,至於賦稅卻不是本將該置喙的。”
“置喙不置喙,橫豎一個字,要錢,若是我們能夠包攬福建的正稅與商稅,甚至比往年更多些,使百姓少了盤剝,地方上也多了收入,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不知軍門與何相公以為如何?”
他知道兩人的脾性,以往甚至為了稅‘負’幫百姓說話得罪過稅監高寀,可以說在這兩件事上找到沈、何二人正正合適。如果元老院真能給出一個福建方麵可以接受的條件,無論沈有容還是何喬遠似乎都有理由幫忙傳幾句話的。
大明的正稅與商稅其實都不算多,百姓被盤剝還是征稅過程中的各種折變與加耗,當然現在還多了一項遼餉,而一幹胥吏更會利用權力上下其手中飽私囊,楊琳所言實際上損的便是這等人的好處。而包攬稅賦從來都是豪紳掌控地方行政的手段之一,如今早都是平常事情。
當然縉紳包稅同樣也還是要賺錢,對於奢遮的豪吏照樣也會合作,該收的折變與加耗甚至還要變本加厲,乃至利用包稅之便兼並田土也是常事。
所以楊琳所謂使地方多了收入他勉強能信,但百姓少了盤剝卻要深表懷疑的,若完全按正額包稅不考慮折變、加耗,此事如何做得長久,難道澳洲人還真會做這虧本買賣不成?
楊琳也不再解釋,直接將一本冊子遞給了沈有容。
‘《包攬福建商稅條陳》’。
“這是何意?”沈有容雖然嘴上如此發問,但看著封皮上的名字已經有所猜測,澳洲人對包稅一事顯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楊琳輕笑了一聲,“文如其意,若正稅不好施為,我們可以先從商稅開始試水。”
正稅也即是田稅,福建不光隻有沿海,澳洲人也不是大明的地方豪紳,自然說出包攬田稅的話也難讓人相信。但商稅則多出於海貿,而這一塊實際上就集中在月港,沿海還有不少私港便不是官府的稅吏能夠染指了。
沈有容聽了沒有說話,楊琳則繼續道:“福建今年的各處商稅加起來當不會超過三萬兩。”
這迴沈有容點了點頭,他久曆海道,自然知道去年月港一年的船鈔、番舶、契稅,乃至還有竹木抽分全部算完,也才兩萬六千餘兩,而這幾乎就是福建一省的全部商稅了。按照元老院的統計,以商業活躍而言,福建在大明兩京十三省中是與南直、浙江和廣東同在第一檔中的,但以商稅來看,閩、浙兩省卻隻能與四川並列倒數,最多後麵再墊上一個貴州,就連湖廣和雲南的都大大不如。蓋因大明的海貿正稅本就不高,兩省走私之風又盛,大量的銀子實際上並未收到官中,而是落入了那些地方大族手中。
後來朝廷征不上銀子,強行加派便全都轉嫁到了內陸農民頭上,成為激起民變的一個肇因。反倒是等到滿清南下之後,江南和福建的商稅又都能收上來了,可那時大明也快亡了。
看鋪墊得差不多,楊琳這才將元老院的打算和盤托出。
“如果由我們包攬商稅,可以每年付給福建十萬兩白銀。”
【參考文獻】
1、《大明會典》
2、《明神宗顯皇帝實錄》
3、《晚明史》樊樹誌
4、《萬曆野獲編》沈德符
5、《閩中理學淵源考?卷75?司徒何鏡山先生喬遠》
6、《明史?沈有容傳》
7、《明宮史》
8、《酌中誌》劉若愚
9、《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張勃
10、《明光宗貞皇帝實錄》
11、《閩書》何喬遠
12、《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
13、《東西洋考》張燮
14、《萬曆礦監稅使原因再探》林楓
15、《神廟留中奏疏匯要》董其昌
16、《萬曆後期的礦稅之禍》周遠康
17、《明代中後期的市舶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