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鹹水沽地處天津三衛和大沽口之間,聞名可知,此地自多少年前便是一處官鹵鹽場,若論煮鹽的曆史甚至可以上溯至先秦時的齊國。


    鹹水沽地理上已近嚴鎮場北界,是自榆關至海豐這環繞渤海灣近千裏的河間長蘆鹽運司轄下鹽場中一處極不起眼的地方。但因地處特殊,卻正界於轉運司南(滄州)、北(青州)分司之間,身處帝國北方最大的鹽場之中,自然經年累月之下少不了與鹽打交道的話題。


    在鹹水沽東南二十裏外的地方,原是隸屬此地鹽場的一片退海草蕩。這草蕩本也非私家所有,蓋因無論製鹽之法從煎煮改為了曬製,總離不開這草料用來曬灰、結晶,故而這草蕩也能算是生產資料之一種。又因為靠近鹽場又有地利之便,自嘉靖以後漸漸便成了私鹽聚散之地。


    早年間鹽場都以火力煎鹽,用的是鹽司發下的盤鐵,盤鐵粗大,一煎便可得鹽百斤,但正是因為如此,這道工序也隻得聚團而為,往往每次要數戶為一‘團煎’。煎鹽之法中,淋鹵、曬灰、伏火三道都可單戶完成,唯獨這盤鐵粗重,一角便需耗鐵料兩千餘斤,私人鼓鑄所費甚巨,故而即便是富裕灶戶也難單獨置辦。因而言之這倒成了一道天然的約束,是以官府定下的規矩,‘不在本團煎辦者,即是私鹽,就便拿問’。


    但王星平曾聽宋應星說起,嘉靖之後,隨著敞口鐵鍋的運用和新式曬鹽法的普及,一般灶戶的產量大幅提升,造成餘鹽積壓。


    王星平在貴州時隔得最近的四川還好,井鹽一直都用煎鹽法,而如今大明的其他鹽司,除了兩淮鹽運司尚有淮南二十五個鹽場遵守舊製,全國各地鹽場多都改為了曬法。生產工藝的進步帶來的是灶戶大量餘鹽的產出,雖然曆年改製,嘉靖以後朝廷更漸允正鹽納粟開中與餘鹽納銀解部並行,但也不得不逐步放開了食鹽的商品化交易。因之由朝廷控製的鹽業也就成了由坐場的內商主導,鹽商往往還會放給灶戶貸款包買餘鹽,但又不見得會足額納銀,故而私鹽也益發泛濫起來。


    當時聽到這些情況,王星平還慶幸當初鹽引處理得幹淨利落,也感歎內地畢竟不如沿海有這許多花樣。


    就拿這鹹水沽所產私鹽便是如此,坐場的鹽商與富灶勾結,兼著和大沽口那邊的渤海船幫都有幹係,遼東、山東甚至朝鮮都有他們的私鹽行銷。其與鹽場周邊官吏、駐軍牽扯都不淺的樣子,傳聞私下裏還因為爭奪鹽利常與外來的商幫大打出手,甚而鬧死過人。


    不知道當初徐光啟是真的兩耳不聞窗外事還是有意要考驗一番王星平的能力,他在天津給王星平找的練兵之地就正選在了這裏,找鹽場要地,有兵部背書,戶部大筆一揮倒也大方,就是這地方上的事情便不是廟堂諸公輕飄飄的一封提奏能夠解決的了。


    時間看看快到正午,雖然日頭高掛卻也感受不到多少暖意。


    高建侯、李進喜站在人群中看著對麵的同鄉,兩撥人正在離著軍營不遠的地方對峙,軍營那邊的望樓上更有人在不時打望這邊,但眼見得高、李二人卻並不站在鄉人一邊。


    梁星樓五十多歲,在這荒郊野地中依然是一身緞子深衣,全不顧自己也是灶戶的身份。他是此地名為天地團的鹽團總催,大明之有鹽司,灶戶也都編列鹽籍,一如民戶戶籍一般無二。


    過去一團煎辦食鹽,便每團設一總催,大抵與民戶鄉都的裏老、排年相類。但年深日久,這總催、稱子以及其下的團首、埕長等輩便借著公私權利之便侵占貧灶產業資財,自己則漸成了富灶豪強,梁老爺便是這樣一位教科書般的富家翁。


    隻是與那等幾代之前便不再辦鹽專以經商為務的水鄉鹽戶不同,他終歸放不下這其中的利益,依然將泰半精力和闔族的本錢投到了私鹽買賣這項極有前途的事業上去。


    目下眼看天氣轉暖,正是要開曬的時節,卻不想自己團中的十來戶貧灶居然結夥逃亡,跑到這什麽勞什子的新軍營中當起了丘八,流失了人口影響五年一造的鹽冊事小,但若是因此耽擱了給鹽商老爺們交貨那就罪大惡極了。


    是以他今日盡發族中子弟,還有背後坐商從天津找來的一幫喇唬,有了這些依仗,梁老爺自信足以立威,說話倒也客氣。


    “高二、李四還有他們後麵這幾個都是俺家的女婿,這位軍爺還請行個方便讓俺把人都帶迴去。”


    新軍這邊雖然早有了幾百人的規模,但除了纖夫便是遼東潰軍,都與此事無關,倒並不願意出頭與此地的地頭蛇用強。今日聽到鹽團來了團丁,也就丁藝帶著人過來話事,王星平不在的這些日子都是他在帶著操練,新兵有事,他自然不能置之不理。


    但眼下他身邊加上那些灶戶鹽丁也不過二、三十人,還有一些本團或是別處逃來投軍的鹽丁幹脆躲了起來,隻有高建侯和李進喜這幾個膽大的願意跟著丁藝出來,對麵可是來了足足三倍的人馬。


    丁藝這幾年的曆練倒也不懼對方陣仗,笑道:“這位老爺的女兒還真是多,不知道你身邊這些哪個是高家二哥的兒子,誰又是李四的小舅。”


    原本緊張的氣氛在這一句後為之一鬆,就連對麵也有人跟著訕笑了幾聲,原來此地富灶多有接納貧灶子弟為義子、女婿的,名為接納,其實隻是賣身奴仆的一種變相說法,本也說得平常了,但丁藝這外路人這樣一嘲,倒是讓大家都覺得好笑了。


    梁老爺聞言臉登時沉了下來,原本這一片草蕩就是他家曆代從貧戶手中侵占而來,也是一樁進項。軍營在此立寨在他看來本就讓自己吃了個暗虧,現在連自己的家奴苦力也給勾引了去,如何不讓他生氣。


    身邊幾個小輩看出了主家的心思,一聲喊,先將丁藝他們圍了起來。


    平日王星平不在營中便是丁藝帶著新兵們操演,如今他帶人出來,事先也並未交代,是以無論纖夫還是遼軍亦或是那些躲起來觀風色的別處鹽丁都不敢輕易出頭。好在天地團的人尚有底線,都隻拿的棍棒,丁藝這邊的軍漢也是一樣,隻有平時訓練的白蠟杆傍身。


    畢竟官麵上這幫人還不敢輕易露兵刃,有了這個前提,丁藝心中倒是大定。


    畢竟連打帶唬的法子,半個多月總算是讓這些粗漢分清了左右,學會了最基本的服從命令和條件反射,正是要試一試成色了,而麵前的這幫貨似乎正好,方才看他們圍上來的架勢雖然氣勢洶洶但卻讓丁藝反而看輕了不少,他本身在貴州時便走的斥候的路子,這樣堂堂正正的交鋒倒也新鮮得很。


    ‘比刀槍更為有用的是紀律’,王星平教給丁藝的這個道理不需要短時間內讓這些軍漢明白,他們隻要懂得照做就好。


    甘心被抓迴去麽?


    怎麽會甘心,怎麽能甘心,自逃亡到軍營的那天起,高建侯、李進喜以及那數十個同樣來自周圍各處鹽團的貧灶鹽戶便時時告誡著自己,這樣的日子再過迴去倒不如去死了。


    生活沒有改變過麽?當然有過,不過都是朝著更壞的方向而去。


    高建侯聽爺爺說過,曬土的亭場幾十年前原屬公用,後來才成了總催家的私產,灶戶使用還要另給報酬。


    曬灰、伏火所用草料悉出於草蕩,這按照祖製原本每家一塊的蕩場早被總催兼並侵奪,這也才是上一輩的事情,如今平日要用都要先將餘鹽去換,可前年朝廷開始在長蘆征收的‘蕩稅’卻是人人有份,那時卻又不見總催一體承擔了。


    到了好不容易有些餘鹽可以換些銀子,打算攢夠了錢說上一房媳婦,總催又站出來說他已包攬了團中鹽課,各家餘鹽由他包銷便好,至於這包銷的鹽價除去鹽課後總是不及成本梁老爺倒也懶得給這些苦哈哈的鹽丁解釋。


    李進喜前年為了貼補家用在荒灘上開了幾畝糧田,秋收之後總催又帶著稅吏登門拜訪,說這是盜占官田,按例糧食罰沒充公,可等到了年底,這地卻換成了梁家的佃農來種,倒是再不見有人來說這是盜占了。


    最近的事情則是發生在今年年初,因為遭了風災朝廷發給各貧灶賑濟銀兩,可臨到申報鹽籍時天地團的十餘戶貧灶卻被以貧做富奪了賑銀的資格,頂著個富戶的名頭開春之前差點餓死。


    想著這過去許多年來的樁樁件件,再想一想到這軍營後的際遇,當得一句天差地別,自然便再沒人有丁點猶豫。


    當兇神惡煞的團丁和喇唬真的打上門時,當慈眉善目的梁老爺終於換上了一副黑麵孔開始咒罵後,那些窮得隻剩一身力氣的投效鹽丁們爆發出了最為撼動人心的力量,這股力量在這半個來月的隊列訓練加持之下籍由手中的白蠟槍杆狠狠的刺了出去。


    沒有槍頭的白蠟杆頭卻像是裝上了最為鋒利不過的點鋼矛尖,將看起來人多勢眾的團丁們打得哭天喊地,二十來人攆著五六十人在驛路上狂跑。


    高建侯一時戰得忘我,竟然衝出了隊伍,對麵一個喇唬狗急跳牆之下竟然亮了兵刃。高二見了紅,那喇唬也被後來趕到的人馬生擒了,有了這人在便是見證,就算梁家再買囑官吏也推脫不得了。


    四五位騎士便在距離驛路不遠的一處土丘上觀看完了這一幕精彩的表演,其中一位年長書生,似乎尚未從方才的陣仗中迴過神來,片刻之後才打馬上前問起身邊少年,“這就是天成你練的兵?”


    “可還入得宋兄法眼?”那少年迴頭笑道,但忽然望見來時驛路盡頭又有四五騎正朝這邊奔來,遂歎了口氣苦笑起來,“看來麻煩到了。”


    【參考文獻】


    1、《大明會典》


    2、《明實錄?神宗本紀》


    3、《晚明史》樊樹誌


    4、《萬曆野獲編》沈德符


    5、《明代紫禁城殿宇詳圖》


    6、《天工開物》宋應星


    7、《明史?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


    8、《明實錄?光宗本紀》


    9、《明代的灶戶和鹽的生產》陳詩啟


    10、《明代灶戶在鹽業生產中的地位》薛宗正


    11、《鹽政誌》朱廷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標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老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老爺並收藏標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