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搬新家
重迴七零,改變一家命運 作者:一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村裏現在有兩個知青點,因為新修的這個靠近河邊,為了方便女知青用水問題,也正好把男女知青分開,除了沈安寧單住,其餘的七男八女,正好分在兩個不同的知青點。
支書先將劉成送到男知青點,沈安寧她們也借此認識了老知青趙愛國,雲省人,24歲,下鄉四年半,也是知青點的點長。
女知青住的院子離沈安寧的小院不遠,隔了三戶人家,兩塊地,走路就幾分鍾的路程。
和許紅霞先一起到女知青點認認門,把之前說的關於她單獨住的借口在幾個女孩子麵前再說一次,當即這幾個女生就表示以後她要是有事隻管過來找她們幫忙。
大家相互認識了一下,女知青這邊的八個人,加上沈安寧,九個,已經到齊了。
女知青這邊的負責人是老大姐齊婉麗,下鄉兩年半了,廣市人,今年22歲,還有位老知青是錢惠,貴州人,下鄉兩年,21歲。
六個新知青分別是沈安寧,北京人,十五歲(十七歲),許紅霞,北京人,十七歲,孫苗苗,安徽人,十七歲,劉芳,天津人,十八歲,王新容,王新樺,上海人,兩人是堂姐妹,都是十八歲。
因為今天剛來,還要收拾東西,去村裏和鎮上置辦生活用品,明天還能再休整一天,所以約好了明天晚上大家再一起聚一聚,沈安寧便告辭了,因為她還要搬家呢。
看著自己的小院子,沈安寧很是喜歡,廁所是單獨蓋在院子外麵的,為了方便進出,還在東側院牆開了個角門,沒有西廂房,便在西邊靠院牆搭了個遮雨的棚子,用土坯蓋了個小倉房,方便存儲柴火,放農具雜物,院子也不是很大,但種些菜自給自足是足夠的。
王立秋看著院子,這是他親自監工蓋的,很是滿意,“沈知青啊,這院子可還行?”
“支書爺爺,讓您費心了,這房子很好,您以後就叫我安寧吧,日後在這裏,還得您多照顧。”沈安寧看著加高的圍牆,知道這肯定是王立秋的主意,她心裏非常感激。
“哎,安寧啊,蓋這房子找了二十個壯勞力,加上盤炕燒炕差不多八天的時間,工錢總共八十,這是大頭,這土坯不貴,都是村裏人自己拉的,也就幾塊錢,地基村裏算你五十,磚瓦還有這玻璃窗,都是你家的親戚送過來的,按照你的要求,院牆蓋的是半磚半土的,結實,還剩的錢我就做主給你打了三個炕櫃炕琴。”王立秋將整個院子的花費說明白,加上炕櫃,這些總共花了150塊,把剩下的錢給沈安寧,王立秋也就交代清楚了。
“真的辛苦您了,支書爺爺,我這剛來,家裏都沒收拾,今天太亂了,等過幾天家裏打理好了,再請您過來吃飯,”沈安寧蓋了新屋,肯定是要半個喬遷的,隻是今天家裏什麽都沒有,事情也沒法做。
想到還在郵局的行李,沈安寧問道:“支書爺爺,我的被子和大件行李都是寄過來的,東西有點多,我想問問今天能不能讓村裏的牛車去幫我拉一趟啊?”
王立秋看著地上的兩個行李包,“可以是可以,今明兩天本來就是給你們休整的,早上牛車去鎮上還沒迴來,下午吧,讓牛歇歇,你單獨付兩毛錢,讓趕車的王老爹送你一趟。”
“行,對了,支書爺爺,還有一件事兒,就是這個赤腳醫生考試需要村裏推薦嗎,需不需要培訓之類的啊?”
王立秋想到考赤腳醫生就氣不打一處來,村裏之前幾年也有兩個初中畢業的去考的,村裏出的錢糧送他們去培訓,結果呢,一年好幾次考試,一次都不合格,去培訓過的人連簡單的感冒發燒都治不了,他怎麽會放心把一村人的命交給他們呢?
王立秋把希望都寄在了沈安寧這兒,“我們村每年公社都給批了一個名額,到時候直接拿上介紹信去就行,前麵幾年我們村的人去培訓過的,你要是有把握就不去,直接去考試就行。”
送走支書,沒等沈安寧去找弟弟妹妹,耿月就帶著他們過來了。
沈安宇和沈安宣看見姐姐,跑的飛快,抱著沈安寧的腿一遍遍地喊大姐。
沈安寧被兩人抱著,很是好笑,“大姐這不是來了嗎?快看看,這是咱們的新家,以後我們就在這裏住了。”
兩個小家夥在蓋房的時候天天來,早就沒了興趣,仍是抱著沈安寧不肯鬆手。
耿月把人送到,將雙胞胎的行李放下,看著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也沒好意思多打擾,打了聲招唿便要迴去了。
沈安寧送了兩步,和耿月約好過幾天,等這邊收拾好了再請她過來玩。
關上側門,把行李拎到北屋,東西兩間臥房,中間的地方當做公共區域,沈安寧看著有些空蕩蕩的房子,這家具還是得一件一件往裏添。
鍋碗瓢盆,水缸這些都缺,還要買兩口鍋,煤爐,衣櫃,書桌,吃飯的桌椅板凳,廚房放糧食的櫃子,,,,
東西太多了!
村裏人很實誠,他們幫沈安寧把房子蓋起來,也把裏麵收拾的幹幹淨淨,炕上也都鋪了一層烏拉草墊子,院子裏的棚子地下還堆了幾捆柴火。
支書先將劉成送到男知青點,沈安寧她們也借此認識了老知青趙愛國,雲省人,24歲,下鄉四年半,也是知青點的點長。
女知青住的院子離沈安寧的小院不遠,隔了三戶人家,兩塊地,走路就幾分鍾的路程。
和許紅霞先一起到女知青點認認門,把之前說的關於她單獨住的借口在幾個女孩子麵前再說一次,當即這幾個女生就表示以後她要是有事隻管過來找她們幫忙。
大家相互認識了一下,女知青這邊的八個人,加上沈安寧,九個,已經到齊了。
女知青這邊的負責人是老大姐齊婉麗,下鄉兩年半了,廣市人,今年22歲,還有位老知青是錢惠,貴州人,下鄉兩年,21歲。
六個新知青分別是沈安寧,北京人,十五歲(十七歲),許紅霞,北京人,十七歲,孫苗苗,安徽人,十七歲,劉芳,天津人,十八歲,王新容,王新樺,上海人,兩人是堂姐妹,都是十八歲。
因為今天剛來,還要收拾東西,去村裏和鎮上置辦生活用品,明天還能再休整一天,所以約好了明天晚上大家再一起聚一聚,沈安寧便告辭了,因為她還要搬家呢。
看著自己的小院子,沈安寧很是喜歡,廁所是單獨蓋在院子外麵的,為了方便進出,還在東側院牆開了個角門,沒有西廂房,便在西邊靠院牆搭了個遮雨的棚子,用土坯蓋了個小倉房,方便存儲柴火,放農具雜物,院子也不是很大,但種些菜自給自足是足夠的。
王立秋看著院子,這是他親自監工蓋的,很是滿意,“沈知青啊,這院子可還行?”
“支書爺爺,讓您費心了,這房子很好,您以後就叫我安寧吧,日後在這裏,還得您多照顧。”沈安寧看著加高的圍牆,知道這肯定是王立秋的主意,她心裏非常感激。
“哎,安寧啊,蓋這房子找了二十個壯勞力,加上盤炕燒炕差不多八天的時間,工錢總共八十,這是大頭,這土坯不貴,都是村裏人自己拉的,也就幾塊錢,地基村裏算你五十,磚瓦還有這玻璃窗,都是你家的親戚送過來的,按照你的要求,院牆蓋的是半磚半土的,結實,還剩的錢我就做主給你打了三個炕櫃炕琴。”王立秋將整個院子的花費說明白,加上炕櫃,這些總共花了150塊,把剩下的錢給沈安寧,王立秋也就交代清楚了。
“真的辛苦您了,支書爺爺,我這剛來,家裏都沒收拾,今天太亂了,等過幾天家裏打理好了,再請您過來吃飯,”沈安寧蓋了新屋,肯定是要半個喬遷的,隻是今天家裏什麽都沒有,事情也沒法做。
想到還在郵局的行李,沈安寧問道:“支書爺爺,我的被子和大件行李都是寄過來的,東西有點多,我想問問今天能不能讓村裏的牛車去幫我拉一趟啊?”
王立秋看著地上的兩個行李包,“可以是可以,今明兩天本來就是給你們休整的,早上牛車去鎮上還沒迴來,下午吧,讓牛歇歇,你單獨付兩毛錢,讓趕車的王老爹送你一趟。”
“行,對了,支書爺爺,還有一件事兒,就是這個赤腳醫生考試需要村裏推薦嗎,需不需要培訓之類的啊?”
王立秋想到考赤腳醫生就氣不打一處來,村裏之前幾年也有兩個初中畢業的去考的,村裏出的錢糧送他們去培訓,結果呢,一年好幾次考試,一次都不合格,去培訓過的人連簡單的感冒發燒都治不了,他怎麽會放心把一村人的命交給他們呢?
王立秋把希望都寄在了沈安寧這兒,“我們村每年公社都給批了一個名額,到時候直接拿上介紹信去就行,前麵幾年我們村的人去培訓過的,你要是有把握就不去,直接去考試就行。”
送走支書,沒等沈安寧去找弟弟妹妹,耿月就帶著他們過來了。
沈安宇和沈安宣看見姐姐,跑的飛快,抱著沈安寧的腿一遍遍地喊大姐。
沈安寧被兩人抱著,很是好笑,“大姐這不是來了嗎?快看看,這是咱們的新家,以後我們就在這裏住了。”
兩個小家夥在蓋房的時候天天來,早就沒了興趣,仍是抱著沈安寧不肯鬆手。
耿月把人送到,將雙胞胎的行李放下,看著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也沒好意思多打擾,打了聲招唿便要迴去了。
沈安寧送了兩步,和耿月約好過幾天,等這邊收拾好了再請她過來玩。
關上側門,把行李拎到北屋,東西兩間臥房,中間的地方當做公共區域,沈安寧看著有些空蕩蕩的房子,這家具還是得一件一件往裏添。
鍋碗瓢盆,水缸這些都缺,還要買兩口鍋,煤爐,衣櫃,書桌,吃飯的桌椅板凳,廚房放糧食的櫃子,,,,
東西太多了!
村裏人很實誠,他們幫沈安寧把房子蓋起來,也把裏麵收拾的幹幹淨淨,炕上也都鋪了一層烏拉草墊子,院子裏的棚子地下還堆了幾捆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