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麽?”
“我大姨姐電視台當編導,同時也是剛剛成立沒多久的新聞評論部的副主任。上個月初,他們評論部在梅地亞會議中心舉行了新欄目第一次正式籌備會議,新欄目的名字初步定為《焦點觀察》。”
“新欄目的定位是關注社會熱點,進行輿論監督。”
“那應該叫熱點觀察啊。”李國慶調笑道。
他大概猜到這個欄目是什麽了,不就是後世的《訪談》嘛。
“最熱的熱點,熱得發焦,所以叫焦點,也有聚焦之意。”夏南海解釋道:“還有一方麵原因是新欄目脫胎於《焦點時刻》。”
“《焦點時刻》?這又是什麽鬼?”
李國慶愛看報紙,但是不愛看電視,主要是現在的電視欄目,在他眼裏,不管是畫麵還是聲音什麽的,都太low了。
“去年春天,‘禮部’發了個文件,要求新聞界注意抓社會上的熱點、抓群眾關心的問題。5月1日,《east時空》欄目開播,在每天早上的7點播出。”
“籌備該該欄目的時候,有人提議叫‘新太陽’,被他們楊台長給否了,最後定了east時空,east象征華夏,時空則寓意時間無限、空間無限。”
“《east時空》裏麵有個批評性欄目,叫《焦點時刻》,很受群眾歡迎、領導也支持,於是楊台長就想趁熱打鐵,在王牌欄目《七點新聞》後麵的黃金時段裏跟著搞一個抓問題、抓熱點的新聞節目。”
“這樣做,其實就相當於把《焦點時刻》從《east時空》裏獨立出來,並且放在黃金時段,受到的關注度更高。我大姨姐是該欄目的主要籌劃人之一,他們的目標是做高水平的新聞深度評論欄目。”
“所以?”
“你不覺得《夏令營裏的較量》就是一個全國人民都關注的熱點嗎?我跟我大姨姐也討論過《夏令營裏的較量》這篇文章,她對寫這篇文章的孫記者很是不齒。”
“不齒?為什麽?”李國慶來了興趣。
“文章裏說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裏路,而若按本子的計劃,則應步行100公裏。”
“一幫11歲到16歲的孩子,男孩子女孩子都有,徒步100公裏,這不是鬼扯是什麽?他們隻是去野營,不是部隊野戰拉練。就算是部隊裏拉練,100公裏都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額,文人嘛,誇張是他們慣用的手法。小白哥還說‘頭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呢’,不照樣是千古名句。”
“那不一樣。”
夏南海到:“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寫的詩是天馬行空,人們隻會領會詩的意境,但不會當真。就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樣,沒人會去實地測量廬山瀑布到底有沒有三千尺。”
“《夏令營裏的較量》就不一樣了,這種報道,更類似於報告文學,人們會相信文章裏麵寫的是真實發生的實際情況。”
“用我大姨姐的原話說,文章的立意沒毛病,是想要向社會警示目前計劃生育政策下我國大量獨生女的存在導致的問題,但他不該偷換原則性概念,不該將新聞報道實事求是的原則偷換成藝術加工。”
“現在在社會上有種很普遍的看法,說是因為家裏孩子少了,甚至好多都是獨生子女,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嬌氣,是什麽家裏的‘小皇帝’,他們被寵得自私懶惰,以自我為中心。”
“這篇文章的出現,加劇了社會上對我們的接班人是否合格的擔憂,製造了社會焦慮。同時對80後的孩子也是不公平的,我看過咱妹妹李紫蘇拍的記錄片,事實根本不是文章裏所寫的那種情況。”
“然後呢?”
“我跟我大姨姐提了咱妹妹李紫蘇拍的紀錄片,我大姨姐很感興趣,她有意把對《夏令營裏的較量》的澄清作為新欄目的第一期節目。”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解除對參加夏令營的華夏孩子的誤會,同時也是對新聞工作者的一種勉勵,實事求是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業要求,誇張、藝術加工,那是詩人、小說家的特權。”
“她想怎麽做?”
“新欄目每期的時間大概是十五分鍾左右,我大姨姐想針對文章裏爭議比較大的內容,播放紫蘇妹妹紀錄片裏的相應片段,並且會邀請當時的參與者,在節目現場進行采訪。”
“如果節目播出以後,反響比較好,她還會推動把完整的紀錄片在台裏其他頻道播出,甚至直接在1套播出。”
“想法不錯,但是……”
李國慶摸著下巴,用一個專業杠精的角度道:“觀眾會說,組織活動,讓專業的拍攝組跟著,這不是擺拍又是什麽?夏令營的小團員不隻是團員,還是小演員,所說所做,都是按事先安排好的劇本來的。”
“你說的不是沒有可能,倒是……”
夏南海頓了一下,道:“現在的觀眾,對電視台、報紙等媒體還是比較信任的,尤其電視台這種具有權威性的大電視台。”
“額……”
這個確實是李國慶自己的問題。
作為一個從後世自媒體泛濫的年代過來的人,他會習慣性把內容質疑為劇本,這個年代的官方媒體,基本職業操守還是有的,老百姓對他們也比較信任。
不說別的,你拿個地方小報的記者證,隻要你們那單位是正式的國營單位,讀者們一般不會質疑你報道的真實性。
“需要我做什麽?”李國慶問。
“第一,我知道紫蘇妹妹那紀錄片是用西方專業團隊拍攝的,拍攝成本應該也不會低。並且他們西方人最注重版權保護,我大姨姐的意思是能不能讓電視台免費用版權,畢竟台裏經費也緊張。”
“這個不是問題,我就可以做主,用,隨便用,不要錢。”
“第二,我看過那個紀錄片,紀錄片的主角是鐵杏花。我大姨姐想把鐵杏花請到節目現場,給她做現場訪問。你現在是鐵杏花的監護人,所以需要征求你的意見。”
“不行……”
李國慶下意識就要拒絕,他甚至想要求放紀錄片的時候要給鐵杏花的臉打碼。當老6當習慣了,他可不想把孩子們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給孩子們增添麻煩和不確定的風險。
但是想了想,李國慶道:“我得先問問我們家杏花,看她自己願不願意出鏡。”
“我大姨姐電視台當編導,同時也是剛剛成立沒多久的新聞評論部的副主任。上個月初,他們評論部在梅地亞會議中心舉行了新欄目第一次正式籌備會議,新欄目的名字初步定為《焦點觀察》。”
“新欄目的定位是關注社會熱點,進行輿論監督。”
“那應該叫熱點觀察啊。”李國慶調笑道。
他大概猜到這個欄目是什麽了,不就是後世的《訪談》嘛。
“最熱的熱點,熱得發焦,所以叫焦點,也有聚焦之意。”夏南海解釋道:“還有一方麵原因是新欄目脫胎於《焦點時刻》。”
“《焦點時刻》?這又是什麽鬼?”
李國慶愛看報紙,但是不愛看電視,主要是現在的電視欄目,在他眼裏,不管是畫麵還是聲音什麽的,都太low了。
“去年春天,‘禮部’發了個文件,要求新聞界注意抓社會上的熱點、抓群眾關心的問題。5月1日,《east時空》欄目開播,在每天早上的7點播出。”
“籌備該該欄目的時候,有人提議叫‘新太陽’,被他們楊台長給否了,最後定了east時空,east象征華夏,時空則寓意時間無限、空間無限。”
“《east時空》裏麵有個批評性欄目,叫《焦點時刻》,很受群眾歡迎、領導也支持,於是楊台長就想趁熱打鐵,在王牌欄目《七點新聞》後麵的黃金時段裏跟著搞一個抓問題、抓熱點的新聞節目。”
“這樣做,其實就相當於把《焦點時刻》從《east時空》裏獨立出來,並且放在黃金時段,受到的關注度更高。我大姨姐是該欄目的主要籌劃人之一,他們的目標是做高水平的新聞深度評論欄目。”
“所以?”
“你不覺得《夏令營裏的較量》就是一個全國人民都關注的熱點嗎?我跟我大姨姐也討論過《夏令營裏的較量》這篇文章,她對寫這篇文章的孫記者很是不齒。”
“不齒?為什麽?”李國慶來了興趣。
“文章裏說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裏路,而若按本子的計劃,則應步行100公裏。”
“一幫11歲到16歲的孩子,男孩子女孩子都有,徒步100公裏,這不是鬼扯是什麽?他們隻是去野營,不是部隊野戰拉練。就算是部隊裏拉練,100公裏都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額,文人嘛,誇張是他們慣用的手法。小白哥還說‘頭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呢’,不照樣是千古名句。”
“那不一樣。”
夏南海到:“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寫的詩是天馬行空,人們隻會領會詩的意境,但不會當真。就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樣,沒人會去實地測量廬山瀑布到底有沒有三千尺。”
“《夏令營裏的較量》就不一樣了,這種報道,更類似於報告文學,人們會相信文章裏麵寫的是真實發生的實際情況。”
“用我大姨姐的原話說,文章的立意沒毛病,是想要向社會警示目前計劃生育政策下我國大量獨生女的存在導致的問題,但他不該偷換原則性概念,不該將新聞報道實事求是的原則偷換成藝術加工。”
“現在在社會上有種很普遍的看法,說是因為家裏孩子少了,甚至好多都是獨生子女,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嬌氣,是什麽家裏的‘小皇帝’,他們被寵得自私懶惰,以自我為中心。”
“這篇文章的出現,加劇了社會上對我們的接班人是否合格的擔憂,製造了社會焦慮。同時對80後的孩子也是不公平的,我看過咱妹妹李紫蘇拍的記錄片,事實根本不是文章裏所寫的那種情況。”
“然後呢?”
“我跟我大姨姐提了咱妹妹李紫蘇拍的紀錄片,我大姨姐很感興趣,她有意把對《夏令營裏的較量》的澄清作為新欄目的第一期節目。”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解除對參加夏令營的華夏孩子的誤會,同時也是對新聞工作者的一種勉勵,實事求是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業要求,誇張、藝術加工,那是詩人、小說家的特權。”
“她想怎麽做?”
“新欄目每期的時間大概是十五分鍾左右,我大姨姐想針對文章裏爭議比較大的內容,播放紫蘇妹妹紀錄片裏的相應片段,並且會邀請當時的參與者,在節目現場進行采訪。”
“如果節目播出以後,反響比較好,她還會推動把完整的紀錄片在台裏其他頻道播出,甚至直接在1套播出。”
“想法不錯,但是……”
李國慶摸著下巴,用一個專業杠精的角度道:“觀眾會說,組織活動,讓專業的拍攝組跟著,這不是擺拍又是什麽?夏令營的小團員不隻是團員,還是小演員,所說所做,都是按事先安排好的劇本來的。”
“你說的不是沒有可能,倒是……”
夏南海頓了一下,道:“現在的觀眾,對電視台、報紙等媒體還是比較信任的,尤其電視台這種具有權威性的大電視台。”
“額……”
這個確實是李國慶自己的問題。
作為一個從後世自媒體泛濫的年代過來的人,他會習慣性把內容質疑為劇本,這個年代的官方媒體,基本職業操守還是有的,老百姓對他們也比較信任。
不說別的,你拿個地方小報的記者證,隻要你們那單位是正式的國營單位,讀者們一般不會質疑你報道的真實性。
“需要我做什麽?”李國慶問。
“第一,我知道紫蘇妹妹那紀錄片是用西方專業團隊拍攝的,拍攝成本應該也不會低。並且他們西方人最注重版權保護,我大姨姐的意思是能不能讓電視台免費用版權,畢竟台裏經費也緊張。”
“這個不是問題,我就可以做主,用,隨便用,不要錢。”
“第二,我看過那個紀錄片,紀錄片的主角是鐵杏花。我大姨姐想把鐵杏花請到節目現場,給她做現場訪問。你現在是鐵杏花的監護人,所以需要征求你的意見。”
“不行……”
李國慶下意識就要拒絕,他甚至想要求放紀錄片的時候要給鐵杏花的臉打碼。當老6當習慣了,他可不想把孩子們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給孩子們增添麻煩和不確定的風險。
但是想了想,李國慶道:“我得先問問我們家杏花,看她自己願不願意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