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十裏一長亭
儒道我有一詩可鎮山河 作者:有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月三
宜祭祀、開光、祈福、求嗣、解除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自從躍龍門以來,天氣漸漸變暖,春天來得很快,一個月不到,洛河兩岸已經春草如玉,桃紅柳綠。
滾滾的河水帶給兩岸無盡的生機,尤其是冰雪初消,萬物萌發,正當其時。
王清流早早的就在這裏等著了,往秦國去,需出西門,王清流住在平安縣,在洛邑城東,所以王清流天還沒黑就出發了。
因為車隊出行為了趕路往往都是天微亮就出發,所以王清流怕去的晚了,趕不上,所以天還未亮王清流就在西門口等著,那時城門還未開。
王清流所在的地方在洛邑城西十裏長亭,沒有名字,有的話也就是十裏長亭。
亭在古代就是停的意思,《白孔六帖》卷九:“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
這些亭子多是草亭,供人休息歇腳之用,所以取名亭。
但是城西的十裏長亭,和城東的十裏長亭賦予特殊含義,由富戶出錢專門修建,供人送別之用。
修建的不算豪華,但是也獨具韻味。
城門開的很早,王清流到十裏長亭的時候,天微亮,偶有一些進城的村民路過,倒也輕鬆愜意。
王清流沒有打擾他們,王清流的清靜也無人打擾。
早上露水很重,王清流取了些一邊烹茶一邊看書,書還是《左傳》,他已經讀了月餘了,收獲不多。
第一壺茶剛剛合適,陸佐和李涿一道駕風而來,看樣子應該也是出發挺早的,王清流放下書冊,看著兩人收拾衣襟,順道給兩人斟茶。
對於兩人相識王清流並不意外,畢竟同是世家弟子,難免有些接觸,不過兩人性格可是差的比較多的,能一道而來也是出乎王清流的意料。
“我們沒來晚吧!”陸佐率先走進亭子。
“沒有,茶剛剛好,且趁熱飲之”王清流將書收起來說道。
“王兄是在看《左傳·僖公九年》?王兄是想領悟咫尺天涯?可有收獲?”李涿是個機靈的,剛才進來時就看見王清流的書名了,所以才有此猜測。
而且兩人也知道王清流已經進入進士之境,所以這樣的猜測也合情合理。
聞聽,陸佐也十分感興趣,所以也是目光炯炯的盯著王清流看。
“有,不多”王清流倒也沒有隱瞞,也沒有必要隱瞞,據實以答,意思就是有收獲,但是不多的意思。
陸佐還反應了兩息,才明白王清流話裏的意思。
“連你都沒領悟,這咫尺天涯是真的難啊”陸佐歎息道,順便接過王清流遞過的茶水。
王清流的茶水用兩個字形容足以“粗茶”,還比不上以前在學宮喝的桃花,實在是和這樣的風景不太匹配。
“喝這個”陸佐是個財大氣粗的,說著就接過茶壺烹起茶來,王清流樂見其成。
畢竟他可沒地方購買好茶,這些東西不僅需要銀子還需要渠道,世家出身的陸佐卻是都不缺。
早知道當初用戰功兌換一些好茶了。
後世王清流可沒有喝茶的閑情雅致,這一世讀書以後,茶香就不可或缺。
陸佐的茶葉是真的不錯,應該是截取陸老爺子的,因為在陸書方的書房喝的就是這個。
正在三人喝茶的時候,一列車隊從西門緩緩駛出,速度很慢,看樣子是有意放慢腳步。
“蒙將軍,不必著急,放慢速度行駛”趙蘇吩咐道,領隊的是一個黃臉大漢,長得威武雄壯,模樣倒是英俊,算是標準的武夫形象,年紀三十多歲。
趙蘇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出城算是早的,如果錯過友人送行,那真的是會遺憾終生的。
“諾”黃臉漢子帶隊壓慢腳步。
“白兄,不知他們是否已經來了”趙蘇問道。
“殿下,要不我先去前邊看看”白正陽說道。
走這麽慢也確實不像話,萬一被大夏一方誤會也挺尷尬的,再說如果王兄他們早就在那等著呢!趙蘇說道。
“行,那你快去快迴”趙蘇也擔心王清流一行久等。
“那是不是白兄?”李涿問道,因為他遠遠看見一個人影,隨即就消失不見了。
“哪裏?”王清流順著手指的方向看去,卻是一無所獲。
“想必是看差了,白兄他們應該是車隊,不會隻是白兄一人的”李涿說道。
……
不多時一隊墨騎車隊駛來,墨衣墨甲墨旗,四方旗上一個大大的秦字尤其醒目。
“來了”陸佐說道。
三人來到廳外,此時路上過來踏青者已經不少,看到這車隊遠遠躲開,至於王清流一行三人,還是很有賣相的,期間王清流也多被人認出來。
但是看見三人煞有其事,沒人上去打擾。
直到車隊停下,一行人作揖行禮,大家再聯想這個地方,就知道馬上將有大事發生。
“李兄,快點,跟上”
“跟什麽上啊?你們是不是出門沒帶眼啊?這是小詞聖王清流,一人三鎮國知不知道?詩詞化龍知不知道?再看看這是什麽地方,十裏長亭,說不定一會就有鎮國詩詞,你給我滾一邊去,別打擾老子欣賞鎮國詩詞”
“一人三鎮國在此?”剛才催促的才子激動的大聲喊道,瞬間點燃了現場。
周圍踏青的也不去搶占位置了,開始蜂擁而至,圍繞在十裏長亭周圍,不過一個個的被前人要求靜聲,萬一惹惱了人家,人家一走了之怎麽辦。
所以現場就很尷尬了,十裏長亭裏裏外外圍了不少人,卻是沒人發聲,隱隱能聽到王清流幾人的聲音。
“王兄,今天要是沒有好詩詞可不好收場啊 ”陸佐看著周圍的人群說道。
最開心的要數趙蘇了,王清流來了,詩詞有了,青史留名就在今天,至於白正陽卻是沒有這麽大的執念。
幾人閑敘幾句,便進入正題。
趙蘇放出筆墨紙硯,都是文寶之下一等一的貨色。
王清流也早就想好寫哪首詩了。
宜祭祀、開光、祈福、求嗣、解除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自從躍龍門以來,天氣漸漸變暖,春天來得很快,一個月不到,洛河兩岸已經春草如玉,桃紅柳綠。
滾滾的河水帶給兩岸無盡的生機,尤其是冰雪初消,萬物萌發,正當其時。
王清流早早的就在這裏等著了,往秦國去,需出西門,王清流住在平安縣,在洛邑城東,所以王清流天還沒黑就出發了。
因為車隊出行為了趕路往往都是天微亮就出發,所以王清流怕去的晚了,趕不上,所以天還未亮王清流就在西門口等著,那時城門還未開。
王清流所在的地方在洛邑城西十裏長亭,沒有名字,有的話也就是十裏長亭。
亭在古代就是停的意思,《白孔六帖》卷九:“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
這些亭子多是草亭,供人休息歇腳之用,所以取名亭。
但是城西的十裏長亭,和城東的十裏長亭賦予特殊含義,由富戶出錢專門修建,供人送別之用。
修建的不算豪華,但是也獨具韻味。
城門開的很早,王清流到十裏長亭的時候,天微亮,偶有一些進城的村民路過,倒也輕鬆愜意。
王清流沒有打擾他們,王清流的清靜也無人打擾。
早上露水很重,王清流取了些一邊烹茶一邊看書,書還是《左傳》,他已經讀了月餘了,收獲不多。
第一壺茶剛剛合適,陸佐和李涿一道駕風而來,看樣子應該也是出發挺早的,王清流放下書冊,看著兩人收拾衣襟,順道給兩人斟茶。
對於兩人相識王清流並不意外,畢竟同是世家弟子,難免有些接觸,不過兩人性格可是差的比較多的,能一道而來也是出乎王清流的意料。
“我們沒來晚吧!”陸佐率先走進亭子。
“沒有,茶剛剛好,且趁熱飲之”王清流將書收起來說道。
“王兄是在看《左傳·僖公九年》?王兄是想領悟咫尺天涯?可有收獲?”李涿是個機靈的,剛才進來時就看見王清流的書名了,所以才有此猜測。
而且兩人也知道王清流已經進入進士之境,所以這樣的猜測也合情合理。
聞聽,陸佐也十分感興趣,所以也是目光炯炯的盯著王清流看。
“有,不多”王清流倒也沒有隱瞞,也沒有必要隱瞞,據實以答,意思就是有收獲,但是不多的意思。
陸佐還反應了兩息,才明白王清流話裏的意思。
“連你都沒領悟,這咫尺天涯是真的難啊”陸佐歎息道,順便接過王清流遞過的茶水。
王清流的茶水用兩個字形容足以“粗茶”,還比不上以前在學宮喝的桃花,實在是和這樣的風景不太匹配。
“喝這個”陸佐是個財大氣粗的,說著就接過茶壺烹起茶來,王清流樂見其成。
畢竟他可沒地方購買好茶,這些東西不僅需要銀子還需要渠道,世家出身的陸佐卻是都不缺。
早知道當初用戰功兌換一些好茶了。
後世王清流可沒有喝茶的閑情雅致,這一世讀書以後,茶香就不可或缺。
陸佐的茶葉是真的不錯,應該是截取陸老爺子的,因為在陸書方的書房喝的就是這個。
正在三人喝茶的時候,一列車隊從西門緩緩駛出,速度很慢,看樣子是有意放慢腳步。
“蒙將軍,不必著急,放慢速度行駛”趙蘇吩咐道,領隊的是一個黃臉大漢,長得威武雄壯,模樣倒是英俊,算是標準的武夫形象,年紀三十多歲。
趙蘇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出城算是早的,如果錯過友人送行,那真的是會遺憾終生的。
“諾”黃臉漢子帶隊壓慢腳步。
“白兄,不知他們是否已經來了”趙蘇問道。
“殿下,要不我先去前邊看看”白正陽說道。
走這麽慢也確實不像話,萬一被大夏一方誤會也挺尷尬的,再說如果王兄他們早就在那等著呢!趙蘇說道。
“行,那你快去快迴”趙蘇也擔心王清流一行久等。
“那是不是白兄?”李涿問道,因為他遠遠看見一個人影,隨即就消失不見了。
“哪裏?”王清流順著手指的方向看去,卻是一無所獲。
“想必是看差了,白兄他們應該是車隊,不會隻是白兄一人的”李涿說道。
……
不多時一隊墨騎車隊駛來,墨衣墨甲墨旗,四方旗上一個大大的秦字尤其醒目。
“來了”陸佐說道。
三人來到廳外,此時路上過來踏青者已經不少,看到這車隊遠遠躲開,至於王清流一行三人,還是很有賣相的,期間王清流也多被人認出來。
但是看見三人煞有其事,沒人上去打擾。
直到車隊停下,一行人作揖行禮,大家再聯想這個地方,就知道馬上將有大事發生。
“李兄,快點,跟上”
“跟什麽上啊?你們是不是出門沒帶眼啊?這是小詞聖王清流,一人三鎮國知不知道?詩詞化龍知不知道?再看看這是什麽地方,十裏長亭,說不定一會就有鎮國詩詞,你給我滾一邊去,別打擾老子欣賞鎮國詩詞”
“一人三鎮國在此?”剛才催促的才子激動的大聲喊道,瞬間點燃了現場。
周圍踏青的也不去搶占位置了,開始蜂擁而至,圍繞在十裏長亭周圍,不過一個個的被前人要求靜聲,萬一惹惱了人家,人家一走了之怎麽辦。
所以現場就很尷尬了,十裏長亭裏裏外外圍了不少人,卻是沒人發聲,隱隱能聽到王清流幾人的聲音。
“王兄,今天要是沒有好詩詞可不好收場啊 ”陸佐看著周圍的人群說道。
最開心的要數趙蘇了,王清流來了,詩詞有了,青史留名就在今天,至於白正陽卻是沒有這麽大的執念。
幾人閑敘幾句,便進入正題。
趙蘇放出筆墨紙硯,都是文寶之下一等一的貨色。
王清流也早就想好寫哪首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