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他化執我神功
穿越仙俠的我又進入無限空間 作者:土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聶紹祺不急不緩:
“若前有一獸一人,將入於井,你對誰更能心生惻隱?若二者皆不認識,皆無感情,當是人也。”
“我與獸皆萬物生靈,故能感之,而我與人同屬一類,相比於獸更能代入人的感受。”
“而若前有兩人,一人你素不相識,一人你至親好友,相比前者,你對後者知之更深,故更能代入其感受。”
“而若你是一大富人家,如何感受窮苦百姓的痛苦?倒是能體會另一家大富人家的所思所想。”
“故而可知,所謂惻隱不忍之心,近我則多,遠我則少。此所謂遠近非地理,乃心也。”
“然與一人善則與一人惡,今有一物由你分配,給近者多,給遠者少,故可知天下世道黑惡至此皆由性善所致。”
“人皆性善,但善有大善小善之分,則不公,不公則世道必分上下尊卑,得大善者壓得小善者。如此大善為善,小善為惡,而近我者少,遠我者多,故善少惡多,此性善而世惡也。”
李鴻升琢磨了一下,也明白聶紹祺所說,孟子之言定性而不定量,認為人性本善,而聶紹祺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定量。
認為人對親近類似自己的人有大善,對自己了解不深的人有小善。
這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麽問題,都是善嘛。
但若是在資源確定的情況下,一個管理者進行分配,他就會給親近自己的人更多,給自己不了解的人更少,導致不公平的發生,上下階級就此而生。
聶紹祺繼續講述:
“這些年來,我一一駁斥孔孟之道,親手寫了一本經書,內裏盡是反駁之言,此書寫成,我也終於意識到了,我不過是在逃避罷了。”
聶紹祺表情已經平靜,這些陳年往事似乎已經看開了又或者壓下了?
“複仇本該是件正大光明天經地義之事,為何我卻要看著仇人冠上英雄之名?報得大仇卻又痛苦折磨自己幾十年?”
聶紹祺從身上掏出兩本書遞給李鴻升:
“此功乃我根據孟子之言草創武功,我名其為《他化執我神功》,不過是神功還是魔功,我現在也不知道了。”
李鴻升接了過來,一本《他化執我神功》,一本《聶紹祺批孔孟一百三十七言》。
聶紹祺長歎一聲:
“人皆有惻隱不忍之心,此心源於感同身受,故我自創此功,能感他人之感,我來潯陽城路上見有一小兒賣身葬父,詢問方知乃王家殘虐。”
“這是我第一次用此功,為此小兒複仇就跟為我自己複仇一般,不用管什麽家國大義,不用管什麽天下蒼生,快哉!快哉!”
聶紹祺說到此處,忍不住大笑幾聲,笑著笑著又變成一聲長歎:
“奈何奈何,此功雖強,但依舊壓不住我七十年來的理智,我不過尋一理由發泄這六十年的苦悶罷了,有時我也深恨自己的冷靜。”
“既如此,我也一不做二不休,屢滅城內惡人大戶,一邊享受這複仇快感,一邊又等待一場審判。”
“我這三十年來不斷剖析自己內心,但總逃不出自我安慰自我逃避之套路,好友仇敵又各有偏向,惟願一人來定我罪業。”
聶紹祺看向李鴻升,將他這段時間想法傾瀉而出:
“然審判我者,若是江湖中人,其必須能勝得過我,否則我亦不服,若是官府中人,必須證據齊全,不畏強權,若如此我也可心安。”
李鴻升聽得這話也有些傷感,折磨自己三十年,欲求一審判,卻仍是忘不了當年太原縣令的惡行。
若當年太原縣令能做到憑借證據,不畏強權,想來也無聶紹祺這痛苦一生了。
聶紹祺眼神放空,似乎迴想起曾經:
“我本以為英嘉福素有清名,能了我殘願,卻不想仍是猶豫不決,畏我聲名武功。”
聶紹祺站起來,複又向李鴻升跪下,抬頭平靜問道:
“大俠,我有罪否?”
他有罪嗎?若是從江湖道義來說,家仇不如國恨,馬幫幫主殉國而死,聶紹祺殺其子,是為大不義。
李鴻升不是江湖中人,他好自由,好故事,但也是人,正如聶紹祺所言,感同身受近者多,遠者少。
他聽到聶紹祺故事,代入其中,多感其苦,而天下蒼生在他眼中沒有實感,如此心中自然有所偏向。
若有偏向,自然不公允,但李鴻升心知聶紹祺不是要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他隻想有個人來為他擺脫這三十年來的糾結痛苦,無論這個答案是什麽,他都會欣然接受。
“無罪。”
聶紹祺愣住,狂笑,然後是悲痛大哭,好一會才冷靜下來,整理衣冠,對著李鴻升笑著說道:
“我這一生,大恩已償,大仇得報,雖孑然一身,但也有佳徒承接衣缽,唯有一憾,煩請大俠。”
“當今江湖,爭名奪利者多,潛心習武者少,武道先天之後便少有進步,各個俠客功成先天後便開始醉心於功名利祿,少有繼續鑽研者。”
“今日我見大俠武功超卓,與我交手時怕是不曾用盡全力,紹祺身無長物,隻得以一顆拳拳之心相托,請大俠鬥罷天下高手,讓江湖知道武道之後另有高山。”
[你已觸發任務:高山在側
每擊敗一名江湖高手,都將積累此任務進度,使用“俠客”職業能力完成,將大幅度積累此任務進度,進度無上限,每有100%,可隨機獲得一個專長,若已就職“俠客”,則可改為選擇一個職業專長]
既然觸發了任務,李鴻升自是欣然接受,聶紹祺抱拳告辭道:
“卓靈客棧丙字房十三裏有聶某一幹物什,大俠可自取之,就此告辭了。”
“告辭。”
聶紹祺身影消失在巷陌之中。
李鴻升自是聽他的話,去卓靈客棧把聶紹祺送的東西一並拿走,迴到景合客棧,已是深夜,便休息一晚。
“若前有一獸一人,將入於井,你對誰更能心生惻隱?若二者皆不認識,皆無感情,當是人也。”
“我與獸皆萬物生靈,故能感之,而我與人同屬一類,相比於獸更能代入人的感受。”
“而若前有兩人,一人你素不相識,一人你至親好友,相比前者,你對後者知之更深,故更能代入其感受。”
“而若你是一大富人家,如何感受窮苦百姓的痛苦?倒是能體會另一家大富人家的所思所想。”
“故而可知,所謂惻隱不忍之心,近我則多,遠我則少。此所謂遠近非地理,乃心也。”
“然與一人善則與一人惡,今有一物由你分配,給近者多,給遠者少,故可知天下世道黑惡至此皆由性善所致。”
“人皆性善,但善有大善小善之分,則不公,不公則世道必分上下尊卑,得大善者壓得小善者。如此大善為善,小善為惡,而近我者少,遠我者多,故善少惡多,此性善而世惡也。”
李鴻升琢磨了一下,也明白聶紹祺所說,孟子之言定性而不定量,認為人性本善,而聶紹祺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定量。
認為人對親近類似自己的人有大善,對自己了解不深的人有小善。
這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麽問題,都是善嘛。
但若是在資源確定的情況下,一個管理者進行分配,他就會給親近自己的人更多,給自己不了解的人更少,導致不公平的發生,上下階級就此而生。
聶紹祺繼續講述:
“這些年來,我一一駁斥孔孟之道,親手寫了一本經書,內裏盡是反駁之言,此書寫成,我也終於意識到了,我不過是在逃避罷了。”
聶紹祺表情已經平靜,這些陳年往事似乎已經看開了又或者壓下了?
“複仇本該是件正大光明天經地義之事,為何我卻要看著仇人冠上英雄之名?報得大仇卻又痛苦折磨自己幾十年?”
聶紹祺從身上掏出兩本書遞給李鴻升:
“此功乃我根據孟子之言草創武功,我名其為《他化執我神功》,不過是神功還是魔功,我現在也不知道了。”
李鴻升接了過來,一本《他化執我神功》,一本《聶紹祺批孔孟一百三十七言》。
聶紹祺長歎一聲:
“人皆有惻隱不忍之心,此心源於感同身受,故我自創此功,能感他人之感,我來潯陽城路上見有一小兒賣身葬父,詢問方知乃王家殘虐。”
“這是我第一次用此功,為此小兒複仇就跟為我自己複仇一般,不用管什麽家國大義,不用管什麽天下蒼生,快哉!快哉!”
聶紹祺說到此處,忍不住大笑幾聲,笑著笑著又變成一聲長歎:
“奈何奈何,此功雖強,但依舊壓不住我七十年來的理智,我不過尋一理由發泄這六十年的苦悶罷了,有時我也深恨自己的冷靜。”
“既如此,我也一不做二不休,屢滅城內惡人大戶,一邊享受這複仇快感,一邊又等待一場審判。”
“我這三十年來不斷剖析自己內心,但總逃不出自我安慰自我逃避之套路,好友仇敵又各有偏向,惟願一人來定我罪業。”
聶紹祺看向李鴻升,將他這段時間想法傾瀉而出:
“然審判我者,若是江湖中人,其必須能勝得過我,否則我亦不服,若是官府中人,必須證據齊全,不畏強權,若如此我也可心安。”
李鴻升聽得這話也有些傷感,折磨自己三十年,欲求一審判,卻仍是忘不了當年太原縣令的惡行。
若當年太原縣令能做到憑借證據,不畏強權,想來也無聶紹祺這痛苦一生了。
聶紹祺眼神放空,似乎迴想起曾經:
“我本以為英嘉福素有清名,能了我殘願,卻不想仍是猶豫不決,畏我聲名武功。”
聶紹祺站起來,複又向李鴻升跪下,抬頭平靜問道:
“大俠,我有罪否?”
他有罪嗎?若是從江湖道義來說,家仇不如國恨,馬幫幫主殉國而死,聶紹祺殺其子,是為大不義。
李鴻升不是江湖中人,他好自由,好故事,但也是人,正如聶紹祺所言,感同身受近者多,遠者少。
他聽到聶紹祺故事,代入其中,多感其苦,而天下蒼生在他眼中沒有實感,如此心中自然有所偏向。
若有偏向,自然不公允,但李鴻升心知聶紹祺不是要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他隻想有個人來為他擺脫這三十年來的糾結痛苦,無論這個答案是什麽,他都會欣然接受。
“無罪。”
聶紹祺愣住,狂笑,然後是悲痛大哭,好一會才冷靜下來,整理衣冠,對著李鴻升笑著說道:
“我這一生,大恩已償,大仇得報,雖孑然一身,但也有佳徒承接衣缽,唯有一憾,煩請大俠。”
“當今江湖,爭名奪利者多,潛心習武者少,武道先天之後便少有進步,各個俠客功成先天後便開始醉心於功名利祿,少有繼續鑽研者。”
“今日我見大俠武功超卓,與我交手時怕是不曾用盡全力,紹祺身無長物,隻得以一顆拳拳之心相托,請大俠鬥罷天下高手,讓江湖知道武道之後另有高山。”
[你已觸發任務:高山在側
每擊敗一名江湖高手,都將積累此任務進度,使用“俠客”職業能力完成,將大幅度積累此任務進度,進度無上限,每有100%,可隨機獲得一個專長,若已就職“俠客”,則可改為選擇一個職業專長]
既然觸發了任務,李鴻升自是欣然接受,聶紹祺抱拳告辭道:
“卓靈客棧丙字房十三裏有聶某一幹物什,大俠可自取之,就此告辭了。”
“告辭。”
聶紹祺身影消失在巷陌之中。
李鴻升自是聽他的話,去卓靈客棧把聶紹祺送的東西一並拿走,迴到景合客棧,已是深夜,便休息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