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知秋一臉狐疑,不明白申式南這樣說的目的,但見他嘴含微笑,不似作偽。恰在此時,桃哥迴到座位。
片刻的失神之後,葉知秋道:“申老弟的這個故事,與我聽說的另一個故事有不少相似之處,不如我來補充講講?”
“是啊,我的故事本就不全。不過呢,不全也有不全的好處,那就是講故事的人隻要圓得過去,那它就是一個能讓人信服的完整故事。”申式南向二人舉起酒碗,道:“很樂意聽聽葉大人講講你聽說的故事,說不定我能大受啟發,我的故事也會更精彩。”
葉知秋飽含深意地看了他一眼,緩緩道:“我聽說的故事其實也很簡單。說的是有個人為了複仇,為了替親人討迴公道,他閑暇之餘不是扮作山野漢子,出入山林,就是扮作商販,走村串戶。”
“最終得知一種菌蕈毒性極強,與肉同煮,十隻大鼠搶食,不消一刻,盡皆狂躥,口溢血,糞門鼓脹而亡。砒霜之毒,不及其百一。此人采收後用炭火精心烤焙,裝入拇指長的細竹筒。”
說到這裏,葉知秋瞥了一眼桃哥,接著講道:“這隻是第一步。第二步與申老弟的故事大差不離,反正就是製造能讓這種菌蕈混入其中的機會。畢竟,菌蕈自帶奇香,氣味容易被識別。然後是第三步……”
“第三步要考慮的是如何接近仇人。為達目的,此人不惜折節結交貴戚權宦,最終如願調迴京師。說來也是造化弄人!兩個仇人本來也不常在一起,更是不時往返於京師與江淮之地。偏偏仇人背後的兩個高門大戶,本來一家在中都鳳陽,一家在南京。兩家為了爭奪爵位承襲,從宣德初鬧到今日,為此兩家都不肯示弱,不惜將家搬遷到京師。”
桃哥聽不懂,申式南卻心下明了。爭奪爵位的兩家,正是武定侯郭玹郭聰父子與永嘉公主之子郭珍。
申式南聽到這裏,也是暗歎不已:看來還真是天數!天數之說,冥冥之中不由得你不信。
盛豐錢莊和祥福當鋪得到大勢力的支持,悍然由江浙之地進軍京師,並花開大明各布政司,背後當然少不了武定侯和永嘉公主的支持。
當時,郭晨範春作為兩家的代理人,也隻是常駐京師,沒想到為爭奪爵位,兩家都搬到京師長住,郭範二人的命運因此早有注定。
葉知秋的故事,也正好釋了申式南的疑惑,他堂堂從三品實職甘願降品迴京任閑職,果然有貓膩。
“後麵的故事,我的版本與老弟你的版本,恐怕是高度雷同。”葉知秋開始試探申式南的本意。
“想來定是如此。作惡多端之人,自有天收。至於從犯,更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申式南說到此處,不由看向堂屋外麵,道:“中秋已過,以往的秋後問斬,怕是要變成斬立決。”
申式南說完,起身將三人酒碗斟滿,道:“故事不精彩,愧對這頓酒。但重要的是在世之人,尤其是我輩讀書之人,是要做苟且之輩,最後淪落為天下熙熙攘攘之一粒塵土,還是可為橫渠四句慷慨赴死的猛士?姑且拭目以待!告辭!”
申式南說完,仰脖一飲而盡,不看二人一眼,抬步出屋,丟下一句“故舊之情,改日再敘”的話後,揚長而去。
申式南出門後,已近申時。他心中仍想著吏部對葉知秋考核中提到的那件事,暗道:你能舍生為雲南萬民,我又何嚐不能放你一馬!
葉知秋上任雲南布政司右參政沒多久,便遇到與廣西接壤的東南一帶大旱,河道枯竭,農作物成片枯萎。
旱情如果持續下去,那一帶三個州府多個縣的民眾,將顆粒無收。
走訪之下,葉知秋聽當地村民說起,某座山上有地下暗河,曾有山民從洞穴內見過那暗河河道寬敞,估摸可以並行三駕馬車,水勢洶湧。若是將那暗河河水引出,旱情定可緩解大半。
這本是山民的一句玩笑之言,葉知秋卻當真了。當即組織人手,又找到更多熟悉暗河的山民,進洞查看。
不少同僚不以為然,覺得暗河能有多少水,再說,既然是暗河,怎麽可能引得出來?這葉大人為了政績,真是異想天開!
中傷葉知秋的風言風語傳開後,他不以為意,對上百村民大喝道:“如果求雨有用,我可以跪上七七四十九個時辰。事實呢?你們的知府知縣跪拜了那麽久,可曾有半滴雨點落下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自此,“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傳了一村又一寨。恰在此時,重賞之下,進洞之人攜帶的漂浮物,終於在山腳下一處細小的出水口被發現。
消息傳開後,越來越多的人自發地攜帶工具來到出水口,有的來自附近村寨,有的甚至來自鄰縣。
葉知秋迅速做出分工安排,一撥人繼續挖掘出水口,另一撥人就地開鑿通往主河的河道。
就在臨時河道即將竣工時,壞消息傳來,出水口被兩塊巨大的山石堵住,等人力鑿開,少說也得一兩個月,那時別說地裏的莊稼能不能救活,恐怕人畜都得渴死。
旱情火急,偏偏以往的法子,比如開鑿秦五尺道的大火燒石之法,用不了,因為那需要冷水澆在被猛火燒熱的石頭上!眼下最缺的,不正是水麽?
出水口那細小的水流,隻夠這幾百人平日的勉強度日!
眾人無不心急如焚。山民中有退伍老卒提議,明軍神機營能將敵軍炸開花,將城牆炸塌,何不用此法將山石轟裂?
葉知秋進士出身,熟讀史書,經老卒提醒,頓時想起翰林院同僚講過的立國之戰,太祖與陳友諒的水戰中,就曾使用過火炮。永樂年間征交趾,火炮火銃更是立下大功。
一念至此,葉知秋覺得老卒所獻之計可行!
可火器乃國之重器,如今僅遠在京師的神機營裝備有火器!多方打聽之下,得知雲南都司存有火藥。
病急亂投醫,葉知秋當即與獻計老卒一人一馬趕往雲南都司。兩人晝夜不停,等快馬趕到雲南都司,四條腿都已經磨出血。
葉知秋與老卒各自拖著兩條血腿,找到都指揮使說明來意,可都指揮使說啥也不敢將存留火藥交給他。
情急之下,葉知秋搶過一名巡值士卒的腰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大聲喝道:“今萬民受災,隻此都指揮使司存留火藥或可一救!下官懇請都指揮使大人念在百姓之苦的份上,賜予火藥,聖上若要降罪,葉某一力承擔!眾位均可作證,葉某絕不牽連都司上下任何一人!葉某受朝廷隆恩,若不能替聖上解救萬民於貧年旱災,唯有以死謝罪!”
都指揮使為正二品,品級比葉知秋高。
葉知秋與都指揮使的交涉,早已驚動眾人。他先前踉蹌著靠近巡值士卒,趁其不備搶過腰刀,站立天井大聲高喊,宛如天神降臨。
都司府眾將紛紛奔出圍觀。葉知秋頭顱高昂,蹭亮的腰刀在陽光下甚是刺眼。一滴血滲出大腿褲管,滴落在院裏幹燥的青石板上。
圍觀眾將默不出聲,大白天的,四周靜寂如子夜。
就在第二滴血將落未落之時,都指揮使大聲發令:“傳令,打開府庫,取二百斤火藥與葉大人!蔡將軍,和守備,你二人各領一百人,護送葉大人。”
圍觀眾將齊舒一口氣,各自默默退迴公事房。
途中,葉知秋得知蔡將軍是負責與工部交接火器的武官,有從四品宣武將軍銜,不帶兵,可平日就愛琢磨火器。
和守備是麗江府人,洪武年間,明大軍進入雲南,祖上率眾首先歸附。守備一職雖然隻是正五品,卻是有帶兵實權的。
火藥拿到,可誰都不知道如何用來炸開巨石。但葉知秋不愧是位通才,野史雜書看得多,其中據傳為永樂年間焦玉所著的《火龍經》也記載過炸炮。
可葉知秋卻堅信,《火龍經》定是後人假托為焦玉所著,但不妨礙他學到一些東西。
向蔡將軍及和守備二人仔細了解了火藥特性之後,葉知秋便提出,可仿照炸炮和鞭炮製作之法,埋填火藥炸開巨石。
用不同的小劑量火藥試驗了三五次後,葉知秋已大致測算出火藥的爆炸威力,不由信心滿滿。
葉知秋快馬一去一迴的三四天時間,暗河出水口被山民鑿得更大了。他估算過,要炸開兩塊巨石,用藥得九十斤。二百斤火藥,試驗用去了二十斤,即使估算失誤,剩餘九十斤也足夠再次炸開巨石。
他命人將火藥用油紙層層緊裹,再用石塊往深處堵住出水口,隻有少許水量從縫隙中流出。火藥塞到兩石之間,火繩引燃便可炸響。
萬事俱備,隻待引燃火繩。眾將士和山民遠遠退開,近千人矚目之下,葉知秋一人點燃火繩。
火藥的威力,試驗的時候,不少人都見識過了,七八個磨盤大小的大石,兩斤火藥炸響就四處飛散。
九十斤火藥的威力可想而知,到時不止是山石飛濺,還有暗河水奔湧而出。關鍵火繩還不宜太長,否則容易被水浸濕。
事前,曾有二三強健山民和蔡將軍提出,葉知秋腿腳不便,他們願意負責點燃火繩,都被葉知秋拒絕了。隻是命人在三丈開外的高處挖了一個坑洞,方便他點燃火繩後及時躲入坑洞,防止被飛石所傷。
葉知秋深吸一口氣,激動地點燃火繩。確認火繩一路燒去,他這才轉身跑向坑洞。遠處的百姓,有的已經眼淚掉落!
這樣的官員,他們以前連想都不敢想。可自從開挖臨時河道,葉大人便與眾山民同吃同住,就連當地知縣送來餐食,都被他分給了大夥。
就是這樣的官員,此刻不但就在他們麵前,更是冒著死亡危險,獨自一人引燃火繩。
他轉身跑動之後,遠處百姓和士卒的心齊齊提了起來,都希望他快點跑,快點躲起來。有人甚至大喊:“葉大人,快跑,快跑!”
就在他躲進坑洞,氣還沒喘勻之際,一陣顫動傳來,同時伴隨著震天聲響!
葉知秋癱坐在地,他從沒想過,往高處跑會那麽累人。遠處百姓的歡唿聲中,夾雜著水聲,他知道成功了。
眾人有的沿臨時河道跑向出水口,有的向他跑來。葉知秋在蔡將軍和兩個山民的攙扶下,趴在坑洞上傻笑,看奔湧而出的河水和飛跑歡唿的百姓。
此事吏部的考核上有記載,但事情的後續卻無人提起。雲南都司、都察院和聖上似乎都將此事遺忘了,葉知秋事後請罪的折子,也沒有任何消息。
申式南不知道的是,派往雲南的監軍太監,曾在某個夜裏被三四個人蒙頭一頓胖揍,之後調迴京師,換了一個年輕的太監來,據說還跟鄭和有某種關係。
旱情過後,雲南布政司左參政罕見地被沐王府參了一本,指其賑災不力,怠政導致邊防動蕩,建言留任以觀後效。
沐家深得太祖信任而世鎮雲南,盡管如此,沐家也極少對地方政務指手畫腳。這次罕見地上奏折指責地方官員,皇上和中樞大臣自然給麵子,依言準奏。
葉知秋上任以來,左參政仗著門生故舊眾多,處處與葉知秋為難,有時甚至不將布政使放在眼裏。地下暗河打通之前,便是左參政授意放出各種風言風語。
自從被沐府遞了折子申斥之後,左參政便龜縮起來,葉知秋得以大展拳腳。
申式南晃晃悠悠離開葉府,剛走過一條巷子,便看見一個女子長發垂地,坐在巷口哭泣。他不想多管閑事,剛想繞開幾步,女子卻站起身來,低著頭跌跌撞撞撲到他懷裏。
申式南雖有六分醉意,可神識還在,見狀急忙閃躲。以他的身手,自然是輕鬆避開。可女子似乎比他還醉,再次歪歪跌跌朝他懷裏撲來。
申式南轉頭左右看了看,又抬頭看了看日頭,不由搖了搖頭,酒醒大半。
所見之處,透著古怪。眼下剛過申時,附近人家炊煙四起,可街頭巷口卻不見一人,就連他來時在巷口玩耍的孩童也一個不見。
片刻的失神之後,葉知秋道:“申老弟的這個故事,與我聽說的另一個故事有不少相似之處,不如我來補充講講?”
“是啊,我的故事本就不全。不過呢,不全也有不全的好處,那就是講故事的人隻要圓得過去,那它就是一個能讓人信服的完整故事。”申式南向二人舉起酒碗,道:“很樂意聽聽葉大人講講你聽說的故事,說不定我能大受啟發,我的故事也會更精彩。”
葉知秋飽含深意地看了他一眼,緩緩道:“我聽說的故事其實也很簡單。說的是有個人為了複仇,為了替親人討迴公道,他閑暇之餘不是扮作山野漢子,出入山林,就是扮作商販,走村串戶。”
“最終得知一種菌蕈毒性極強,與肉同煮,十隻大鼠搶食,不消一刻,盡皆狂躥,口溢血,糞門鼓脹而亡。砒霜之毒,不及其百一。此人采收後用炭火精心烤焙,裝入拇指長的細竹筒。”
說到這裏,葉知秋瞥了一眼桃哥,接著講道:“這隻是第一步。第二步與申老弟的故事大差不離,反正就是製造能讓這種菌蕈混入其中的機會。畢竟,菌蕈自帶奇香,氣味容易被識別。然後是第三步……”
“第三步要考慮的是如何接近仇人。為達目的,此人不惜折節結交貴戚權宦,最終如願調迴京師。說來也是造化弄人!兩個仇人本來也不常在一起,更是不時往返於京師與江淮之地。偏偏仇人背後的兩個高門大戶,本來一家在中都鳳陽,一家在南京。兩家為了爭奪爵位承襲,從宣德初鬧到今日,為此兩家都不肯示弱,不惜將家搬遷到京師。”
桃哥聽不懂,申式南卻心下明了。爭奪爵位的兩家,正是武定侯郭玹郭聰父子與永嘉公主之子郭珍。
申式南聽到這裏,也是暗歎不已:看來還真是天數!天數之說,冥冥之中不由得你不信。
盛豐錢莊和祥福當鋪得到大勢力的支持,悍然由江浙之地進軍京師,並花開大明各布政司,背後當然少不了武定侯和永嘉公主的支持。
當時,郭晨範春作為兩家的代理人,也隻是常駐京師,沒想到為爭奪爵位,兩家都搬到京師長住,郭範二人的命運因此早有注定。
葉知秋的故事,也正好釋了申式南的疑惑,他堂堂從三品實職甘願降品迴京任閑職,果然有貓膩。
“後麵的故事,我的版本與老弟你的版本,恐怕是高度雷同。”葉知秋開始試探申式南的本意。
“想來定是如此。作惡多端之人,自有天收。至於從犯,更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申式南說到此處,不由看向堂屋外麵,道:“中秋已過,以往的秋後問斬,怕是要變成斬立決。”
申式南說完,起身將三人酒碗斟滿,道:“故事不精彩,愧對這頓酒。但重要的是在世之人,尤其是我輩讀書之人,是要做苟且之輩,最後淪落為天下熙熙攘攘之一粒塵土,還是可為橫渠四句慷慨赴死的猛士?姑且拭目以待!告辭!”
申式南說完,仰脖一飲而盡,不看二人一眼,抬步出屋,丟下一句“故舊之情,改日再敘”的話後,揚長而去。
申式南出門後,已近申時。他心中仍想著吏部對葉知秋考核中提到的那件事,暗道:你能舍生為雲南萬民,我又何嚐不能放你一馬!
葉知秋上任雲南布政司右參政沒多久,便遇到與廣西接壤的東南一帶大旱,河道枯竭,農作物成片枯萎。
旱情如果持續下去,那一帶三個州府多個縣的民眾,將顆粒無收。
走訪之下,葉知秋聽當地村民說起,某座山上有地下暗河,曾有山民從洞穴內見過那暗河河道寬敞,估摸可以並行三駕馬車,水勢洶湧。若是將那暗河河水引出,旱情定可緩解大半。
這本是山民的一句玩笑之言,葉知秋卻當真了。當即組織人手,又找到更多熟悉暗河的山民,進洞查看。
不少同僚不以為然,覺得暗河能有多少水,再說,既然是暗河,怎麽可能引得出來?這葉大人為了政績,真是異想天開!
中傷葉知秋的風言風語傳開後,他不以為意,對上百村民大喝道:“如果求雨有用,我可以跪上七七四十九個時辰。事實呢?你們的知府知縣跪拜了那麽久,可曾有半滴雨點落下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自此,“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傳了一村又一寨。恰在此時,重賞之下,進洞之人攜帶的漂浮物,終於在山腳下一處細小的出水口被發現。
消息傳開後,越來越多的人自發地攜帶工具來到出水口,有的來自附近村寨,有的甚至來自鄰縣。
葉知秋迅速做出分工安排,一撥人繼續挖掘出水口,另一撥人就地開鑿通往主河的河道。
就在臨時河道即將竣工時,壞消息傳來,出水口被兩塊巨大的山石堵住,等人力鑿開,少說也得一兩個月,那時別說地裏的莊稼能不能救活,恐怕人畜都得渴死。
旱情火急,偏偏以往的法子,比如開鑿秦五尺道的大火燒石之法,用不了,因為那需要冷水澆在被猛火燒熱的石頭上!眼下最缺的,不正是水麽?
出水口那細小的水流,隻夠這幾百人平日的勉強度日!
眾人無不心急如焚。山民中有退伍老卒提議,明軍神機營能將敵軍炸開花,將城牆炸塌,何不用此法將山石轟裂?
葉知秋進士出身,熟讀史書,經老卒提醒,頓時想起翰林院同僚講過的立國之戰,太祖與陳友諒的水戰中,就曾使用過火炮。永樂年間征交趾,火炮火銃更是立下大功。
一念至此,葉知秋覺得老卒所獻之計可行!
可火器乃國之重器,如今僅遠在京師的神機營裝備有火器!多方打聽之下,得知雲南都司存有火藥。
病急亂投醫,葉知秋當即與獻計老卒一人一馬趕往雲南都司。兩人晝夜不停,等快馬趕到雲南都司,四條腿都已經磨出血。
葉知秋與老卒各自拖著兩條血腿,找到都指揮使說明來意,可都指揮使說啥也不敢將存留火藥交給他。
情急之下,葉知秋搶過一名巡值士卒的腰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大聲喝道:“今萬民受災,隻此都指揮使司存留火藥或可一救!下官懇請都指揮使大人念在百姓之苦的份上,賜予火藥,聖上若要降罪,葉某一力承擔!眾位均可作證,葉某絕不牽連都司上下任何一人!葉某受朝廷隆恩,若不能替聖上解救萬民於貧年旱災,唯有以死謝罪!”
都指揮使為正二品,品級比葉知秋高。
葉知秋與都指揮使的交涉,早已驚動眾人。他先前踉蹌著靠近巡值士卒,趁其不備搶過腰刀,站立天井大聲高喊,宛如天神降臨。
都司府眾將紛紛奔出圍觀。葉知秋頭顱高昂,蹭亮的腰刀在陽光下甚是刺眼。一滴血滲出大腿褲管,滴落在院裏幹燥的青石板上。
圍觀眾將默不出聲,大白天的,四周靜寂如子夜。
就在第二滴血將落未落之時,都指揮使大聲發令:“傳令,打開府庫,取二百斤火藥與葉大人!蔡將軍,和守備,你二人各領一百人,護送葉大人。”
圍觀眾將齊舒一口氣,各自默默退迴公事房。
途中,葉知秋得知蔡將軍是負責與工部交接火器的武官,有從四品宣武將軍銜,不帶兵,可平日就愛琢磨火器。
和守備是麗江府人,洪武年間,明大軍進入雲南,祖上率眾首先歸附。守備一職雖然隻是正五品,卻是有帶兵實權的。
火藥拿到,可誰都不知道如何用來炸開巨石。但葉知秋不愧是位通才,野史雜書看得多,其中據傳為永樂年間焦玉所著的《火龍經》也記載過炸炮。
可葉知秋卻堅信,《火龍經》定是後人假托為焦玉所著,但不妨礙他學到一些東西。
向蔡將軍及和守備二人仔細了解了火藥特性之後,葉知秋便提出,可仿照炸炮和鞭炮製作之法,埋填火藥炸開巨石。
用不同的小劑量火藥試驗了三五次後,葉知秋已大致測算出火藥的爆炸威力,不由信心滿滿。
葉知秋快馬一去一迴的三四天時間,暗河出水口被山民鑿得更大了。他估算過,要炸開兩塊巨石,用藥得九十斤。二百斤火藥,試驗用去了二十斤,即使估算失誤,剩餘九十斤也足夠再次炸開巨石。
他命人將火藥用油紙層層緊裹,再用石塊往深處堵住出水口,隻有少許水量從縫隙中流出。火藥塞到兩石之間,火繩引燃便可炸響。
萬事俱備,隻待引燃火繩。眾將士和山民遠遠退開,近千人矚目之下,葉知秋一人點燃火繩。
火藥的威力,試驗的時候,不少人都見識過了,七八個磨盤大小的大石,兩斤火藥炸響就四處飛散。
九十斤火藥的威力可想而知,到時不止是山石飛濺,還有暗河水奔湧而出。關鍵火繩還不宜太長,否則容易被水浸濕。
事前,曾有二三強健山民和蔡將軍提出,葉知秋腿腳不便,他們願意負責點燃火繩,都被葉知秋拒絕了。隻是命人在三丈開外的高處挖了一個坑洞,方便他點燃火繩後及時躲入坑洞,防止被飛石所傷。
葉知秋深吸一口氣,激動地點燃火繩。確認火繩一路燒去,他這才轉身跑向坑洞。遠處的百姓,有的已經眼淚掉落!
這樣的官員,他們以前連想都不敢想。可自從開挖臨時河道,葉大人便與眾山民同吃同住,就連當地知縣送來餐食,都被他分給了大夥。
就是這樣的官員,此刻不但就在他們麵前,更是冒著死亡危險,獨自一人引燃火繩。
他轉身跑動之後,遠處百姓和士卒的心齊齊提了起來,都希望他快點跑,快點躲起來。有人甚至大喊:“葉大人,快跑,快跑!”
就在他躲進坑洞,氣還沒喘勻之際,一陣顫動傳來,同時伴隨著震天聲響!
葉知秋癱坐在地,他從沒想過,往高處跑會那麽累人。遠處百姓的歡唿聲中,夾雜著水聲,他知道成功了。
眾人有的沿臨時河道跑向出水口,有的向他跑來。葉知秋在蔡將軍和兩個山民的攙扶下,趴在坑洞上傻笑,看奔湧而出的河水和飛跑歡唿的百姓。
此事吏部的考核上有記載,但事情的後續卻無人提起。雲南都司、都察院和聖上似乎都將此事遺忘了,葉知秋事後請罪的折子,也沒有任何消息。
申式南不知道的是,派往雲南的監軍太監,曾在某個夜裏被三四個人蒙頭一頓胖揍,之後調迴京師,換了一個年輕的太監來,據說還跟鄭和有某種關係。
旱情過後,雲南布政司左參政罕見地被沐王府參了一本,指其賑災不力,怠政導致邊防動蕩,建言留任以觀後效。
沐家深得太祖信任而世鎮雲南,盡管如此,沐家也極少對地方政務指手畫腳。這次罕見地上奏折指責地方官員,皇上和中樞大臣自然給麵子,依言準奏。
葉知秋上任以來,左參政仗著門生故舊眾多,處處與葉知秋為難,有時甚至不將布政使放在眼裏。地下暗河打通之前,便是左參政授意放出各種風言風語。
自從被沐府遞了折子申斥之後,左參政便龜縮起來,葉知秋得以大展拳腳。
申式南晃晃悠悠離開葉府,剛走過一條巷子,便看見一個女子長發垂地,坐在巷口哭泣。他不想多管閑事,剛想繞開幾步,女子卻站起身來,低著頭跌跌撞撞撲到他懷裏。
申式南雖有六分醉意,可神識還在,見狀急忙閃躲。以他的身手,自然是輕鬆避開。可女子似乎比他還醉,再次歪歪跌跌朝他懷裏撲來。
申式南轉頭左右看了看,又抬頭看了看日頭,不由搖了搖頭,酒醒大半。
所見之處,透著古怪。眼下剛過申時,附近人家炊煙四起,可街頭巷口卻不見一人,就連他來時在巷口玩耍的孩童也一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