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讀過文學理論方麵的書,不習慣用理論用語表達思想。
我對自己很不了解,現在也還在考慮,我算不算作家?我從開始寫作到現在,寫的大概不超過四十篇,怎麽能算作家呢?
”
徐中玉一行行讀著江弦的這篇理論文章,相較於文學理論家所寫的理論文章,這篇文章顯得並不專業,都是些通俗易懂的大白句。
但它有可貴的地方
——出自江弦之手。
在徐中玉看來,江弦或許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但一定是中國最好的現代派文學作家。
他的一些觀點,絕對是國內最前沿、最先鋒的思想觀念和認知。
“.
下麵談幾點感想。
關於主流與非主流的問題。這是我自己提出來的,用的是一般的習慣的概念。
比如蔣子龍的作品,對時代發生直接的作用,這當然是主流。
我的一些作品,不可否認它有美感,也有間接的教育作用,可並不是主流。
我不希望我這一類作品太多,我也希望多寫一點反映現實的作品。
但為什麽我寫這些作品比較多,反映當代的比較少?
過去是定型的生活,看得比較準;現在變動很大,一些看法不一定抓得很準。
一個人寫作時要有創作自由,這種‘創作自由’是作家自己想象的自由、虛構的自由、概括集中的自由。
對我來說,對於過去,我怎樣想象概括都可以,對新生活,我卻還沒辦法達到這種自由的地步,達不到揮灑自如的程度。”
徐中玉看到這裏,忍不住歎一口氣。
此前他們這些文學理論家又何嚐沒有感受到過這些,隻是相對比較模糊,沒有江弦理解的這麽透徹,能夠準確的將這個問題提出來。
“.
今天在座談會上有許多新的論點引起我深思。比如季紅真同誌說,我的很多,寫的舊知識分子有傳統的道家思想,我對這一類人的批評較少。
她的說法是否正確,我不敢說,但這是一個新的研究角度.”
“難怪在會上那麽安靜。”
徐中玉確信江弦這篇稿子絕對是在座談會現場所寫的無疑。
畢竟季紅真同誌所提出的觀點,就是在座談會上提出的。
江弦沒有發言,但他直接把自己在座談會上的所思所想寫進了這篇稿子。
“.在今天會議上,針對現代派的討論分為兩個角度,在我看來,這兩個角度我們的文學都曾經曆過:
中國文學曾經向外國學習,學西洋的、東洋的、蘇俄的;也曾向外國關門,夜郎自大,把一切''洋貨''都封禁焚燒。
這段時間,我陸陸續續讀了一些國外作家的作品,有川端康成這些日本作家的東方風味,有蘇俄一些民族作家對異域民風的描寫,甚至包括一些‘拉美’作家的作品
在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家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獨》,我姑且對這冊著作進行這樣的翻譯.”
看到馬爾克斯的名字,徐中玉的眼前一亮。
這已經是江弦今天第二次提到這名作家了。
“百年孤獨?”
徐中玉覺得這個翻譯倒還非常的生動,不僅準確的傳達主題,且頗具韻味,具備一定的語言美感。
“信、達、雅!”
江弦的翻譯水平又讓徐中玉感到驚喜。
他暢想著將來“百年孤獨”這篇如果有機會傳入中國,采用江弦所翻譯的這個名未嚐不可。
“.《百年孤獨》出版以後,在西方暢銷獲得極大的暢銷和讚譽。
據我所知,這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曆史進行獨特研究之後,創作出這部厚重的作品。
我在被這部巨作震撼的同時,也看到了第三世界國家文學走向世界的希望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文學應該建立在廣泛而深厚的‘文化開掘’之中,才能與‘世界文學’對話。
我們國家有著浩渺的曆史和文化,那就更應該以中國的傳統的美的表現方法,真實地表達中國人的生活和情緒,尋找中國文化之根!”
徐中玉雙眸愈發的明亮起來。
他喃喃念著江弦所寫的那一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這行字寫的有點潦草,可卻在徐中玉眼中分外的清晰,並且獲得了他極大的認可。
為什麽如今的中國文學舉步維艱,這種困境來自於作家們對中國文學的否定、以及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徐中玉急不可耐的繼續往下閱讀:
“.有人說我是新現實主義,這問題我說不清,我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迴到現實主義、迴到民族傳統。
我也曾經接受過外國文學的影響,包括‘意識流’的作品的影響,就是現在的某些作品當中,也有外國文學影響的蛛絲馬跡。
但是,總的來說,我還是要迴到現實主義,迴到民族傳統。
這種現實主義是容納各種流派的現實主義,這種民族傳統是對外來文化的精華兼收並蓄的民族傳統,路子應當更寬一些。”
將整篇文章看完,徐中玉合上硬紙本,騰一下就站起來了,臉上混合著一種震驚與亢奮的奇怪表情。
他一拍大腿,“好一個尋根!”
談現代派嘛,當然不能把自己標榜為積極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一族。
太局限了!
我們不是接受,我們是把它結合一下,變成我們自己獨創的東西,變成嗯,中國特色的東西。
文化尋根!
用民族的包裝來含蓄的表達現代意識,一下子就仿佛成了一條可行之路,而且是一條能讓一群理論家大唿小叫的道路,頗具石破天驚之感。
徐中玉迴憶著文章中的內容,洶湧澎湃,拍案擊節。
同為理論研究學會的黃藥眠這時候拐過來。
他找了半天徐中玉都看不到他的人影,這會終於在這裏看到他。
“徐老先生,你又不是個大姑娘,怎麽還躲在這裏不敢見人?走走走,吃飯去。”
“你就知道個吃。”
徐中玉正滋溜滋溜美著呢,毫不客氣的懟了打攪他的黃藥眠一句,順便炫耀的抬起手上稿子,“老黃,我今天看這麽一篇文章,比吃他個十頓山珍海味、滿漢全席都要過癮。”
“喲嗬。”黃藥眠來了興趣,“什麽文章?”
“我和江弦約的一篇稿子。”
徐中玉迴答說,“這個江弦,雖然還很年輕,但他的文學意識可比很多中文係的教授還要高遠。”
他這番話可以說不吝讚美。
黃藥眠聽完以後吃了一驚。
頓時好奇江弦究竟是在這篇文章裏寫了怎樣的觀點,才能從徐中玉的口中獲得這樣高的評價與認可。
“寫的什麽東西?”
“是他對現代派文學的一些真知灼見,江弦這個年輕人,對當下中國文學發展的困境,分析的可以說是鞭辟入裏。”
徐中玉迴憶著文章的內容,大概給黃藥眠講了一遍。
“他的一個新觀點挺有意思。”
“什麽觀點?”
“他認為文學有根。
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
中國文學應該建立在廣泛而深厚的‘文化開掘’之中,才能與“世界文學”對話.”
徐中玉把印象極深的一些觀點給黃藥眠講了一遍。
“文學有根.”黃藥眠眼前一亮。
他念叨著這個詞兒,踱了好幾圈,忽的頓足,“好!”
“好一個文學尋根!”
我們一直說我們的作家都很‘貧困’,這是一種精神貧困,可是我們麵前就有一塊兒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土壤,如果把文學創作紮根於其中,何愁不能脫貧!”
黃藥眠越說越激動,“這個觀念如果能被宣揚開,我看繼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以後,中國文壇又會有一種新的文學思潮要流行起來——尋根文學。”
“尋根.尋根文學”
徐中玉聽得也是心潮澎湃,尤其是一聽黃藥眠直接大膽預測,江弦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尋根文學將成為文壇新的文學思潮,就有一種敢為天下先的觸動,他把手上硬紙本一揚:
“快、快找個傳真機,把這篇文章傳迴上海,盡早發表!”
“我去找人去安排一下!”
“哈哈,尋根文學,這個旗子能夠打響,以後的文壇可熱鬧了。”
徐中玉激動的笑了幾聲,又猛然想起什麽,“老黃,走,我們再去找江弦,和他再好好聊聊這個尋根文學,再聽他好好講講。”
“對,快去!”
黃藥眠跟徐中玉倆老頭兒一塊兒找到江弦的家裏,一見著他就喊:“小江,好!你很好!”
“嗯?什麽很好?”
“你的文章啊。”黃藥眠激動的拍了下江弦,他在來的路上便將這篇《迴到民族傳統,迴到現實語言》讀了一遍。
“你的這篇文章,你說的這個尋根文學,精彩,真是精彩,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這篇文章一定能載入史冊!”
“呃。”
正準備做點飯吃的江弦也是忍不住麵露喜色,聽著這兩位理論界的大佬這樣誇讚自己,內心竟也有點小激動,心情就如同上學時候被老師表揚了一樣。
徐中玉之前介紹過了,黃藥眠也是一位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教育家,曾經香港文協的主席,桃李遍布天下。
“您二位過獎了,我就是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他自謙說。
“你這點心得體會太了不起了!”
徐中玉扯著嗓子說,“這個尋根文學的大旗如果打響,那就是推動起了一場新的文學思潮啊!”
他這一番話,聽得江弦一陣心馳神往。
盧新宇為什麽全國聞名,就是因為一篇《傷痕》意外的開啟了傷痕文學的文學思潮。
他這篇《迴到民族傳統,迴到現實語言》若是推動開啟中國文壇尋根文學的文學思潮,那他在國內的名望和聲譽至少能上升一個檔次。
“你才這麽年輕。”
黃藥眠滿眼欣賞,“我以前隻知道你作品寫的好,不知道你對文學理論也理解的這麽深邃。”
徐中玉說話更直接,“怎麽樣,有沒有興趣來我們文藝理論學會?”
“對,你應該來我們文藝理論學會。”黃藥眠被徐中玉一提醒,馬上跟著勸起了他。
“這”
江弦有些遲疑,“不太合適吧。”
“怎麽不合適?”
徐中玉皺起眉頭,覺得江弦是懷疑他們學會的“權威性”,介紹道:“你不要有顧慮,我們是全國性的專業學術團體,受多部門監督管理,會內網聚國內絕大多數文藝理論的專家學者。”
“隻要你點頭答應,我們就給你安排入會,你放心,我和徐老先生這點能力還是有的。”黃藥眠苦口婆心的勸說著,“像你這樣的人才,應該被吸收進我們的隊伍裏。”
“還是算了。”江弦拒絕了兩人的熱情邀請。
他和理論研究學會又不熟悉,和徐中玉、黃藥眠也隻是萍水相逢。
這年頭形勢那麽微妙,加入中作協他沒顧慮,加入中國筆會中心是出於對巴金的信任,這個理論學會,既然他不熟悉,那還是不要摻和進去比較好,誰知道他們又是哪個“山頭”的。
“唉,好吧。”
徐中玉和黃藥眠對視一眼,都有些無奈,沒想到還有他倆一塊兒勸說都不給麵子的人物。
倒也不至於對江弦產生什麽意見,今天這一篇《迴到民族傳統,迴到現實語言》,已經是最大的收獲了,拉江弦入會隻是錦上添花。
正是飯點,江弦把這兩個老家夥喊進家裏,親自下廚招待一番。
話題就沒離開過“尋根文學”。
“現在一想,倒是能從很多你的作品裏找到‘尋根文學’的影子。”徐中玉說。
他掰著手指頭一篇篇的數,“《棋王》、《伏羲伏羲》.近來好像沒有。”
“江弦,照我看,光有一篇理論文章還不夠。”
黃藥眠在一旁開口,“老徐說的那些發酵期都已經過去很久了。
你既然會寫,就應該跟《傷痕》、《剪輯錯了的故事》一樣,寫一篇文化尋根的,和這篇文章一同發出,把尋根文學帶進大眾的視野,徹底立起尋根文學的大旗!”
“寫一篇尋根文學的?”江弦嘀咕一聲。
這還真是巧了。
就在剛才迴家路上,他腦中久違的彈出一條新的合成序列。
是如《花環》一樣自選合成方向的合成序列,然而對於合成方向,他良久都沒做出選擇。
此刻聽了黃藥眠的建議,索性不再猶豫,直接輸入“尋根文學”的指令。
腦海滴的一聲,合成直接完成。
“【土匪】+【抗日戰爭】=中篇”
(諾獎頒給了韓江。
她那篇《素食者》感覺不是她最好的。
過段時間寫一篇我認為她的代表作給江弦抄抄。)
我對自己很不了解,現在也還在考慮,我算不算作家?我從開始寫作到現在,寫的大概不超過四十篇,怎麽能算作家呢?
”
徐中玉一行行讀著江弦的這篇理論文章,相較於文學理論家所寫的理論文章,這篇文章顯得並不專業,都是些通俗易懂的大白句。
但它有可貴的地方
——出自江弦之手。
在徐中玉看來,江弦或許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但一定是中國最好的現代派文學作家。
他的一些觀點,絕對是國內最前沿、最先鋒的思想觀念和認知。
“.
下麵談幾點感想。
關於主流與非主流的問題。這是我自己提出來的,用的是一般的習慣的概念。
比如蔣子龍的作品,對時代發生直接的作用,這當然是主流。
我的一些作品,不可否認它有美感,也有間接的教育作用,可並不是主流。
我不希望我這一類作品太多,我也希望多寫一點反映現實的作品。
但為什麽我寫這些作品比較多,反映當代的比較少?
過去是定型的生活,看得比較準;現在變動很大,一些看法不一定抓得很準。
一個人寫作時要有創作自由,這種‘創作自由’是作家自己想象的自由、虛構的自由、概括集中的自由。
對我來說,對於過去,我怎樣想象概括都可以,對新生活,我卻還沒辦法達到這種自由的地步,達不到揮灑自如的程度。”
徐中玉看到這裏,忍不住歎一口氣。
此前他們這些文學理論家又何嚐沒有感受到過這些,隻是相對比較模糊,沒有江弦理解的這麽透徹,能夠準確的將這個問題提出來。
“.
今天在座談會上有許多新的論點引起我深思。比如季紅真同誌說,我的很多,寫的舊知識分子有傳統的道家思想,我對這一類人的批評較少。
她的說法是否正確,我不敢說,但這是一個新的研究角度.”
“難怪在會上那麽安靜。”
徐中玉確信江弦這篇稿子絕對是在座談會現場所寫的無疑。
畢竟季紅真同誌所提出的觀點,就是在座談會上提出的。
江弦沒有發言,但他直接把自己在座談會上的所思所想寫進了這篇稿子。
“.在今天會議上,針對現代派的討論分為兩個角度,在我看來,這兩個角度我們的文學都曾經曆過:
中國文學曾經向外國學習,學西洋的、東洋的、蘇俄的;也曾向外國關門,夜郎自大,把一切''洋貨''都封禁焚燒。
這段時間,我陸陸續續讀了一些國外作家的作品,有川端康成這些日本作家的東方風味,有蘇俄一些民族作家對異域民風的描寫,甚至包括一些‘拉美’作家的作品
在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家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獨》,我姑且對這冊著作進行這樣的翻譯.”
看到馬爾克斯的名字,徐中玉的眼前一亮。
這已經是江弦今天第二次提到這名作家了。
“百年孤獨?”
徐中玉覺得這個翻譯倒還非常的生動,不僅準確的傳達主題,且頗具韻味,具備一定的語言美感。
“信、達、雅!”
江弦的翻譯水平又讓徐中玉感到驚喜。
他暢想著將來“百年孤獨”這篇如果有機會傳入中國,采用江弦所翻譯的這個名未嚐不可。
“.《百年孤獨》出版以後,在西方暢銷獲得極大的暢銷和讚譽。
據我所知,這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曆史進行獨特研究之後,創作出這部厚重的作品。
我在被這部巨作震撼的同時,也看到了第三世界國家文學走向世界的希望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文學應該建立在廣泛而深厚的‘文化開掘’之中,才能與‘世界文學’對話。
我們國家有著浩渺的曆史和文化,那就更應該以中國的傳統的美的表現方法,真實地表達中國人的生活和情緒,尋找中國文化之根!”
徐中玉雙眸愈發的明亮起來。
他喃喃念著江弦所寫的那一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這行字寫的有點潦草,可卻在徐中玉眼中分外的清晰,並且獲得了他極大的認可。
為什麽如今的中國文學舉步維艱,這種困境來自於作家們對中國文學的否定、以及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徐中玉急不可耐的繼續往下閱讀:
“.有人說我是新現實主義,這問題我說不清,我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迴到現實主義、迴到民族傳統。
我也曾經接受過外國文學的影響,包括‘意識流’的作品的影響,就是現在的某些作品當中,也有外國文學影響的蛛絲馬跡。
但是,總的來說,我還是要迴到現實主義,迴到民族傳統。
這種現實主義是容納各種流派的現實主義,這種民族傳統是對外來文化的精華兼收並蓄的民族傳統,路子應當更寬一些。”
將整篇文章看完,徐中玉合上硬紙本,騰一下就站起來了,臉上混合著一種震驚與亢奮的奇怪表情。
他一拍大腿,“好一個尋根!”
談現代派嘛,當然不能把自己標榜為積極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一族。
太局限了!
我們不是接受,我們是把它結合一下,變成我們自己獨創的東西,變成嗯,中國特色的東西。
文化尋根!
用民族的包裝來含蓄的表達現代意識,一下子就仿佛成了一條可行之路,而且是一條能讓一群理論家大唿小叫的道路,頗具石破天驚之感。
徐中玉迴憶著文章中的內容,洶湧澎湃,拍案擊節。
同為理論研究學會的黃藥眠這時候拐過來。
他找了半天徐中玉都看不到他的人影,這會終於在這裏看到他。
“徐老先生,你又不是個大姑娘,怎麽還躲在這裏不敢見人?走走走,吃飯去。”
“你就知道個吃。”
徐中玉正滋溜滋溜美著呢,毫不客氣的懟了打攪他的黃藥眠一句,順便炫耀的抬起手上稿子,“老黃,我今天看這麽一篇文章,比吃他個十頓山珍海味、滿漢全席都要過癮。”
“喲嗬。”黃藥眠來了興趣,“什麽文章?”
“我和江弦約的一篇稿子。”
徐中玉迴答說,“這個江弦,雖然還很年輕,但他的文學意識可比很多中文係的教授還要高遠。”
他這番話可以說不吝讚美。
黃藥眠聽完以後吃了一驚。
頓時好奇江弦究竟是在這篇文章裏寫了怎樣的觀點,才能從徐中玉的口中獲得這樣高的評價與認可。
“寫的什麽東西?”
“是他對現代派文學的一些真知灼見,江弦這個年輕人,對當下中國文學發展的困境,分析的可以說是鞭辟入裏。”
徐中玉迴憶著文章的內容,大概給黃藥眠講了一遍。
“他的一個新觀點挺有意思。”
“什麽觀點?”
“他認為文學有根。
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
中國文學應該建立在廣泛而深厚的‘文化開掘’之中,才能與“世界文學”對話.”
徐中玉把印象極深的一些觀點給黃藥眠講了一遍。
“文學有根.”黃藥眠眼前一亮。
他念叨著這個詞兒,踱了好幾圈,忽的頓足,“好!”
“好一個文學尋根!”
我們一直說我們的作家都很‘貧困’,這是一種精神貧困,可是我們麵前就有一塊兒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土壤,如果把文學創作紮根於其中,何愁不能脫貧!”
黃藥眠越說越激動,“這個觀念如果能被宣揚開,我看繼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以後,中國文壇又會有一種新的文學思潮要流行起來——尋根文學。”
“尋根.尋根文學”
徐中玉聽得也是心潮澎湃,尤其是一聽黃藥眠直接大膽預測,江弦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尋根文學將成為文壇新的文學思潮,就有一種敢為天下先的觸動,他把手上硬紙本一揚:
“快、快找個傳真機,把這篇文章傳迴上海,盡早發表!”
“我去找人去安排一下!”
“哈哈,尋根文學,這個旗子能夠打響,以後的文壇可熱鬧了。”
徐中玉激動的笑了幾聲,又猛然想起什麽,“老黃,走,我們再去找江弦,和他再好好聊聊這個尋根文學,再聽他好好講講。”
“對,快去!”
黃藥眠跟徐中玉倆老頭兒一塊兒找到江弦的家裏,一見著他就喊:“小江,好!你很好!”
“嗯?什麽很好?”
“你的文章啊。”黃藥眠激動的拍了下江弦,他在來的路上便將這篇《迴到民族傳統,迴到現實語言》讀了一遍。
“你的這篇文章,你說的這個尋根文學,精彩,真是精彩,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這篇文章一定能載入史冊!”
“呃。”
正準備做點飯吃的江弦也是忍不住麵露喜色,聽著這兩位理論界的大佬這樣誇讚自己,內心竟也有點小激動,心情就如同上學時候被老師表揚了一樣。
徐中玉之前介紹過了,黃藥眠也是一位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教育家,曾經香港文協的主席,桃李遍布天下。
“您二位過獎了,我就是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他自謙說。
“你這點心得體會太了不起了!”
徐中玉扯著嗓子說,“這個尋根文學的大旗如果打響,那就是推動起了一場新的文學思潮啊!”
他這一番話,聽得江弦一陣心馳神往。
盧新宇為什麽全國聞名,就是因為一篇《傷痕》意外的開啟了傷痕文學的文學思潮。
他這篇《迴到民族傳統,迴到現實語言》若是推動開啟中國文壇尋根文學的文學思潮,那他在國內的名望和聲譽至少能上升一個檔次。
“你才這麽年輕。”
黃藥眠滿眼欣賞,“我以前隻知道你作品寫的好,不知道你對文學理論也理解的這麽深邃。”
徐中玉說話更直接,“怎麽樣,有沒有興趣來我們文藝理論學會?”
“對,你應該來我們文藝理論學會。”黃藥眠被徐中玉一提醒,馬上跟著勸起了他。
“這”
江弦有些遲疑,“不太合適吧。”
“怎麽不合適?”
徐中玉皺起眉頭,覺得江弦是懷疑他們學會的“權威性”,介紹道:“你不要有顧慮,我們是全國性的專業學術團體,受多部門監督管理,會內網聚國內絕大多數文藝理論的專家學者。”
“隻要你點頭答應,我們就給你安排入會,你放心,我和徐老先生這點能力還是有的。”黃藥眠苦口婆心的勸說著,“像你這樣的人才,應該被吸收進我們的隊伍裏。”
“還是算了。”江弦拒絕了兩人的熱情邀請。
他和理論研究學會又不熟悉,和徐中玉、黃藥眠也隻是萍水相逢。
這年頭形勢那麽微妙,加入中作協他沒顧慮,加入中國筆會中心是出於對巴金的信任,這個理論學會,既然他不熟悉,那還是不要摻和進去比較好,誰知道他們又是哪個“山頭”的。
“唉,好吧。”
徐中玉和黃藥眠對視一眼,都有些無奈,沒想到還有他倆一塊兒勸說都不給麵子的人物。
倒也不至於對江弦產生什麽意見,今天這一篇《迴到民族傳統,迴到現實語言》,已經是最大的收獲了,拉江弦入會隻是錦上添花。
正是飯點,江弦把這兩個老家夥喊進家裏,親自下廚招待一番。
話題就沒離開過“尋根文學”。
“現在一想,倒是能從很多你的作品裏找到‘尋根文學’的影子。”徐中玉說。
他掰著手指頭一篇篇的數,“《棋王》、《伏羲伏羲》.近來好像沒有。”
“江弦,照我看,光有一篇理論文章還不夠。”
黃藥眠在一旁開口,“老徐說的那些發酵期都已經過去很久了。
你既然會寫,就應該跟《傷痕》、《剪輯錯了的故事》一樣,寫一篇文化尋根的,和這篇文章一同發出,把尋根文學帶進大眾的視野,徹底立起尋根文學的大旗!”
“寫一篇尋根文學的?”江弦嘀咕一聲。
這還真是巧了。
就在剛才迴家路上,他腦中久違的彈出一條新的合成序列。
是如《花環》一樣自選合成方向的合成序列,然而對於合成方向,他良久都沒做出選擇。
此刻聽了黃藥眠的建議,索性不再猶豫,直接輸入“尋根文學”的指令。
腦海滴的一聲,合成直接完成。
“【土匪】+【抗日戰爭】=中篇”
(諾獎頒給了韓江。
她那篇《素食者》感覺不是她最好的。
過段時間寫一篇我認為她的代表作給江弦抄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