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歎了口氣:「唉,他迴來又能如何?隻怕早晚被皇上派去就藩。開國初出過藩王叛亂的事情以後,現在藩王身邊大都跟著皇上派去的太監,一有異動格殺勿論。晉王大勢已去,翻不出什麽水花的。這先帝也不知怎麽想的,明明最喜歡晉王,卻把皇位給了……」
蕭昱用力推了一下他的後背:「你是不是喝酒了?滿嘴胡話。」
恰好迎麵走來一隊巡邏的親衛,郭茂馬上閉了嘴,和蕭昱一起讓到道旁。
等那隊親衛過去以後,郭茂拍了拍胸口:「好險啊。我早就跟我爹說,幹嘛花銀子把我從京衛所調到錦衣衛,這飯碗是誰都能端的嗎?以前我覺得錦衣衛好威風,哪裏知道第一份差事居然是幫昭妃娘娘找貓……」
郭茂喋喋不休的,蕭昱沒有說話。
他們不過是這紫禁城裏最微不足道的人,聽上官的命令行事罷了。
乾清宮的明間內,端和帝從寶座上起身,在花梨木須彌座地平上踱了兩步,又坐了迴去。門外劉德喜在說話:「殿下請在此處稍後,容奴進去稟報一聲。」
說完從門外進來,抬眸看皇帝。皇帝輕點了下頭,劉德喜又拐出去了。
過了會兒,朱翊深走進來,跪在地上,行了叩拜禮。他已經很高了,寬肩窄腰,看上去十分有力量。端和帝比他年長許多,長子卻沒有他大。對帝王來說,沒有什麽比一個年富力強,在朝中頗有根基的弟弟來得更有威脅了。
端和帝的母親係出名門,位份卻跟寒門出身的宸妃一樣,還沒有宸妃得寵。
他們幾個皇子都是成年封王,而後就藩,一年隻能迴京一次。隻有朱翊深早早被封王,卻一直留在京城,享用著紫禁城裏最好的東西。那年在父皇停靈的梓宮前宣讀遺詔的時候,朝臣一片嘩然,甚至有人提出了質疑。
但那又如何?他這個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弟弟,現在還不是跪在他的麵前,俯首稱臣。
沉默的時間有點久了,劉德喜端了盞茶放在端和帝的手邊。他這才迴過神來,臉上露笑:「九弟瞧著越發像父皇了,朕竟然看得恍了神。快起來吧。」
朱翊深謝恩,從地上爬起來,目光恭敬地垂視地麵。
端和帝與他閑話家常:「正熙你很久沒見了吧?現在才十五,個子躥得如你一般高了。翰林侍講常在朕麵前誇他悟性好,就是貪玩了些。等過完年,給他選個妃子,也好收收心。」皇帝言談之間毫不掩飾對這個皇長子的偏愛。
太後與平國公府是表親,端和帝與徐寧妃早就相識。不過端和帝並不長情,後宮裏總添新人。等他兒子登基的時候,後宮裏還有好些女子連皇帝的麵都沒見過,永明帝一律放出宮去了。
「你年紀也不小了,可有看中的人?給正熙選妃的時候,順道也幫你看看。」皇帝提出建議。
朱翊深抬手道:「多謝皇兄好意,但臣弟暫時沒有立妃的打算。」那些世家閨秀還是留給他的侄兒挑選吧,他完全沒興趣。
端和帝見他推拒,也沒勉強。這個時候,太監從門外送來了一份折子進來。皇帝看過以後,命劉德喜拿給朱翊深:「你看看,朕也正要與你說此事。奴兒幹都司的苦夷部發生叛亂,幾處衛所都蠢蠢欲動。指揮使康旺連上幾道折子,要朕調兵前去平叛。」
朱翊深接過折子,看了一遍上麵的內容。奴兒幹都司管轄東北部的廣大區域,區境內生活著許多民族,被稱為鎖鑰之地。朝廷設置都司以後,幾大衛所也以各族首領掌印,統帥。但近些年瓦剌崛起,經常幹預都司內務。各部族之間,經常因奴隸和耕地發生爭鬥。這次本是苦夷族與女真族的小範圍衝突,但因為瓦剌的介入,變得有些棘手。
「你曾隨父皇兩征蒙古,對瓦剌的情況應該很熟悉。朕想派你帶兵去幫助康旺,你以為如何?」端和帝問道。
朱翊深沒有馬上迴答。跟上輩子一樣,皇兄一麵忌憚他,一麵又百般試探他。帶兵打仗並非難事,但這兵權卻是道催命符。將領手握兵權尚且十分敏感,更何況他這個親王。無論他打勝仗還是敗仗,皇帝都能找到理由刁難。
朱翊深想了片刻,跪下道:「臣弟很想替皇兄效犬馬之勞。但臣弟在皇陵之時,不慎摔傷了手臂,沒辦法再拿兵器。統兵之將若無征戰之力,恐怕無法服眾。所以還請皇兄另外考慮人選。」
端和帝和劉德喜俱是一怔,端和帝起身道:「怎麽迴事?你報於京中的書信為何隻字未提?劉德喜,趕緊去叫太醫來看看。」
劉德喜奉命小跑出去,朱翊深迴道:「沒什麽,雨天修繕屋頂時,從上麵摔了下來。當時不以為意,後來落下了病根,平時沒有大礙,皇兄不必擔心。」
「你怎麽不早說?」端和帝走下須彌座,親自扶朱翊深起來,拉他到旁邊的椅子上坐下,痛心道,「一會兒讓太醫好生給你看看。你是文武全才,手若是……便太可惜了。」
朱翊深沒說話,隻是眸光暗沉。
太醫院的太醫來得很快,跪在朱翊深的麵前仔細地檢查了一番,然後對端和帝拜道:「據微臣診斷,王爺的手肘處的確受過不小的傷,因沒有及時救治,落下病根,提不得重物了。」
聽到太醫的話,端和帝心中莫名鬆了口氣,麵上凝重道:「太醫,朕命你想盡所有辦法給王爺治傷,務必讓他恢複如初。否則,朕唯你是問。」
「微臣自當盡力。」
太醫知道皇帝也隻是隨便說說,明眼人都知道,晉王這傷就算是華佗再世,也治不好了。
端和帝又寬慰了朱翊深兩句,讓他迴去好生休息。朱翊深臨走時,又對端和帝說:「臣弟雖無法替皇兄效力,但願舉薦一人,他應該可以替皇兄分憂。」
端和帝愣了一下,點頭道:「你說。」
「三千營總兵溫嘉可擔此重任。臣弟征蒙古的時候,溫都督是前軍校尉,驍勇善戰,對瓦剌和奴兒幹都司都比較熟悉。三千營以騎兵著稱,當為此次出征的主力。」
蕭昱用力推了一下他的後背:「你是不是喝酒了?滿嘴胡話。」
恰好迎麵走來一隊巡邏的親衛,郭茂馬上閉了嘴,和蕭昱一起讓到道旁。
等那隊親衛過去以後,郭茂拍了拍胸口:「好險啊。我早就跟我爹說,幹嘛花銀子把我從京衛所調到錦衣衛,這飯碗是誰都能端的嗎?以前我覺得錦衣衛好威風,哪裏知道第一份差事居然是幫昭妃娘娘找貓……」
郭茂喋喋不休的,蕭昱沒有說話。
他們不過是這紫禁城裏最微不足道的人,聽上官的命令行事罷了。
乾清宮的明間內,端和帝從寶座上起身,在花梨木須彌座地平上踱了兩步,又坐了迴去。門外劉德喜在說話:「殿下請在此處稍後,容奴進去稟報一聲。」
說完從門外進來,抬眸看皇帝。皇帝輕點了下頭,劉德喜又拐出去了。
過了會兒,朱翊深走進來,跪在地上,行了叩拜禮。他已經很高了,寬肩窄腰,看上去十分有力量。端和帝比他年長許多,長子卻沒有他大。對帝王來說,沒有什麽比一個年富力強,在朝中頗有根基的弟弟來得更有威脅了。
端和帝的母親係出名門,位份卻跟寒門出身的宸妃一樣,還沒有宸妃得寵。
他們幾個皇子都是成年封王,而後就藩,一年隻能迴京一次。隻有朱翊深早早被封王,卻一直留在京城,享用著紫禁城裏最好的東西。那年在父皇停靈的梓宮前宣讀遺詔的時候,朝臣一片嘩然,甚至有人提出了質疑。
但那又如何?他這個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弟弟,現在還不是跪在他的麵前,俯首稱臣。
沉默的時間有點久了,劉德喜端了盞茶放在端和帝的手邊。他這才迴過神來,臉上露笑:「九弟瞧著越發像父皇了,朕竟然看得恍了神。快起來吧。」
朱翊深謝恩,從地上爬起來,目光恭敬地垂視地麵。
端和帝與他閑話家常:「正熙你很久沒見了吧?現在才十五,個子躥得如你一般高了。翰林侍講常在朕麵前誇他悟性好,就是貪玩了些。等過完年,給他選個妃子,也好收收心。」皇帝言談之間毫不掩飾對這個皇長子的偏愛。
太後與平國公府是表親,端和帝與徐寧妃早就相識。不過端和帝並不長情,後宮裏總添新人。等他兒子登基的時候,後宮裏還有好些女子連皇帝的麵都沒見過,永明帝一律放出宮去了。
「你年紀也不小了,可有看中的人?給正熙選妃的時候,順道也幫你看看。」皇帝提出建議。
朱翊深抬手道:「多謝皇兄好意,但臣弟暫時沒有立妃的打算。」那些世家閨秀還是留給他的侄兒挑選吧,他完全沒興趣。
端和帝見他推拒,也沒勉強。這個時候,太監從門外送來了一份折子進來。皇帝看過以後,命劉德喜拿給朱翊深:「你看看,朕也正要與你說此事。奴兒幹都司的苦夷部發生叛亂,幾處衛所都蠢蠢欲動。指揮使康旺連上幾道折子,要朕調兵前去平叛。」
朱翊深接過折子,看了一遍上麵的內容。奴兒幹都司管轄東北部的廣大區域,區境內生活著許多民族,被稱為鎖鑰之地。朝廷設置都司以後,幾大衛所也以各族首領掌印,統帥。但近些年瓦剌崛起,經常幹預都司內務。各部族之間,經常因奴隸和耕地發生爭鬥。這次本是苦夷族與女真族的小範圍衝突,但因為瓦剌的介入,變得有些棘手。
「你曾隨父皇兩征蒙古,對瓦剌的情況應該很熟悉。朕想派你帶兵去幫助康旺,你以為如何?」端和帝問道。
朱翊深沒有馬上迴答。跟上輩子一樣,皇兄一麵忌憚他,一麵又百般試探他。帶兵打仗並非難事,但這兵權卻是道催命符。將領手握兵權尚且十分敏感,更何況他這個親王。無論他打勝仗還是敗仗,皇帝都能找到理由刁難。
朱翊深想了片刻,跪下道:「臣弟很想替皇兄效犬馬之勞。但臣弟在皇陵之時,不慎摔傷了手臂,沒辦法再拿兵器。統兵之將若無征戰之力,恐怕無法服眾。所以還請皇兄另外考慮人選。」
端和帝和劉德喜俱是一怔,端和帝起身道:「怎麽迴事?你報於京中的書信為何隻字未提?劉德喜,趕緊去叫太醫來看看。」
劉德喜奉命小跑出去,朱翊深迴道:「沒什麽,雨天修繕屋頂時,從上麵摔了下來。當時不以為意,後來落下了病根,平時沒有大礙,皇兄不必擔心。」
「你怎麽不早說?」端和帝走下須彌座,親自扶朱翊深起來,拉他到旁邊的椅子上坐下,痛心道,「一會兒讓太醫好生給你看看。你是文武全才,手若是……便太可惜了。」
朱翊深沒說話,隻是眸光暗沉。
太醫院的太醫來得很快,跪在朱翊深的麵前仔細地檢查了一番,然後對端和帝拜道:「據微臣診斷,王爺的手肘處的確受過不小的傷,因沒有及時救治,落下病根,提不得重物了。」
聽到太醫的話,端和帝心中莫名鬆了口氣,麵上凝重道:「太醫,朕命你想盡所有辦法給王爺治傷,務必讓他恢複如初。否則,朕唯你是問。」
「微臣自當盡力。」
太醫知道皇帝也隻是隨便說說,明眼人都知道,晉王這傷就算是華佗再世,也治不好了。
端和帝又寬慰了朱翊深兩句,讓他迴去好生休息。朱翊深臨走時,又對端和帝說:「臣弟雖無法替皇兄效力,但願舉薦一人,他應該可以替皇兄分憂。」
端和帝愣了一下,點頭道:「你說。」
「三千營總兵溫嘉可擔此重任。臣弟征蒙古的時候,溫都督是前軍校尉,驍勇善戰,對瓦剌和奴兒幹都司都比較熟悉。三千營以騎兵著稱,當為此次出征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