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原料短缺
上天入地小神凰之無限空間 作者:幻花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家都覺得這樣分工很合理,分紅則既新鮮又實在,能讓全家人齊心協力,勁都往一處使,現在全家人都想把豆腐坊經營好,所以沒有不同意的。
幾個孩子,得知自己在豆腐坊幹活還有工錢都特別興奮,都爭著、搶著幹活。
尤其是文娟、文秀、豆苗、豆花幾個女孩子,更是激動不已,她們以前根本沒有想到女孩子還能上學,現在則更驚喜,在自己家的豆腐坊幹活還能掙到工錢,而且和男孩子的一樣多!
風靈兒的想的卻是先按這個方法試驗兩個月,讓哥哥姐姐們都參與進來,讓他們都明白生活不易,白花花的銀子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想掙錢、想過上好的生活就要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
等明年開春學堂開課後,孩子們都要上學,那時候所有的活都得大人們幹了。
如果以後再經營別的生意,光憑齊家這些人肯定忙不過來,免不得要請長工、短工或者夥計來幹活,到時候又是另一番光景。
豆腐坊開業的第一天,沒敢多做,頭天隻泡了五十斤豆子,出了二百斤豆腐,本以為大雪紛飛之下,很多人都不願出門,哪知道二百斤豆腐兩個時辰就全部賣完了。
因為有前幾天的宣傳,鎮上做生意的老板和掌櫃們都想嚐個新鮮,幾萬人的鎮上,總有一些人是要出來辦事的,那就順便買兩斤豆腐給家人嚐嚐鮮吧。
說實話,大冬天的,兩文錢能買到青菜是不可能的,但能買到一斤豆腐確實讓很多人感到很滿足。
剛到晌午就賣完了,大慶很快就算好了賬,二百斤豆腐賺了四百文錢,看著一堆實實在在的銅板擺在麵前,齊家人都很高興。
大家這下子都有了信心,以前,一大家子一個月也掙不了這些錢啊!
空間裏有金銀無數,金錢現在對於風靈兒來講隻是一個概念,但她認為今天賣豆腐賺的這四百文錢卻是有著特殊意義的。
這四百文錢雖然不多,對於有錢人來講幾乎不值一提,但卻承載了齊家一家的希望,有了這個手藝,無論這個天下誰當家,世道再如何變化,齊家的子孫總是能吃上飯的。
金山銀山都有揮霍一空的時候,但一門手藝掌握在自己手裏,是誰也拿不走的。
風靈兒現在不但希望爺爺奶奶能安享晚年,也希望齊家所有人都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包括二伯娘和豆花。
因為家庭是一個整體,就像一棵大樹,哪一個樹枝折斷了都是對大樹的傷害。
她在這個世界不知道還有多少日子,所以她得為齊家的未來多做一些打算。
大慶給大家算了一筆賬。
“刨去原料和咱們的工錢,今天一斤大豆得了六文錢的利,今天賣了五十斤大豆的豆腐,賺了三百文,咱的工錢是不變的,明天泡一百斤豆子,賣四百斤豆腐,咱的工錢還是那麽多,所以賣的越多,利就越大。”
對於幾輩子都在黃土地裏刨食、一天也掙不了十文錢的一家人來說,一天掙三百文錢真是太震撼了,現在有毛驢拉磨,也不需要人出多大力氣,所以大人和孩子們都認為這錢掙得太輕鬆了。
但大人們心裏都跟明鏡似地,豆腐坊賺的錢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支付學堂先生們的束侑那是遠遠不夠的,就按今天這個銷售量算,得幹半年才能賺夠三位先生的束侑。
“明天再多做十斤豆子的,還能再多賺點,豆腐坊隻是一個開始,咱家以後還要賣大棚菜、賣水果、賣茶葉、賣文房四寶……隻要全家人齊心協力,日子肯定能越過越好……”
大家聽著風靈兒的話,雖然有些東西聽得不大明白,但也都知道,齊家人從今以後可能真要靠自己的雙手,告別那種麵朝黃土背朝天,朝不保夕的生活了。
第二天,二百四十斤豆腐也是在上午就賣完了,如果不是提前給玄帝廟的香積廚送去了二十斤,估計和尚們又吃不上了。
第三天,三百二十斤也賣完了,晌午鋪子關門之前還有不少人來買,見豆腐賣完了,有人就說第二日早點來買。
第四天賣了三百六十斤,其中三十斤是下午賣完的,賣完後還有人來買。
因為是冬季,蔬菜少,玄帝廟香積廚那邊每天還想再多要十斤豆腐,而且齊家十幾口子也要吃,根據這幾日的銷售情況,大家決定每日按四百斤豆腐的量做。
於是,從第五天開始,齊家豆腐坊每天都是做四百斤豆腐,到下午申時過半時基本可以賣完,即使賣不完也在酉時之前打烊關門,剩餘的留著自己一家人吃。
每日四百斤豆腐就要消耗一百斤大豆,鎮上的那家糧鋪早就滿足不了齊家豆腐坊的需求量了,半個月後,齊文理幾乎天天都要趕著馬車跑到各個村莊上去收購大豆。
大豆產量不高,還是當地大部分家庭食用油的主要來源,而且在寒冷的冬季,幾乎家家戶戶都用大豆泡發黃豆芽,和大白菜、蘿卜一樣,是千家萬戶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之一。
一場大雪過後,天寒地凍,路滑難走,況且晝短夜長,齊文理一天下來也收不了多少大豆,比在豆腐坊幹活辛苦多了,但再辛苦他都不怕,就怕豆腐坊斷了大豆啊!
豆腐坊剛開業不久就遇到原料短缺的問題,這是風靈兒和所有齊家人事先都沒有想到的。
大伯專門到鎮上的糧鋪去問了,糧鋪掌櫃說現在天寒地凍的,路上不好走,他們在春節之前都不打算冒險到外地去倒騰糧食了。
風靈兒本來想看看如果沒有她的“特異功能”幫忙,齊家人是不是能夠解決豆腐坊經營中的所有問題,但眼看著家中庫存的大豆還有四五百斤,隻夠維持幾天的量了。
齊文理這幾天把方圓幾十裏的村莊都跑遍了,鎮上糧鋪裏的大豆也被齊家清空了,風靈兒跟爺爺奶奶和大伯商量過後,決定年前再去南方采購一次。
幾個孩子,得知自己在豆腐坊幹活還有工錢都特別興奮,都爭著、搶著幹活。
尤其是文娟、文秀、豆苗、豆花幾個女孩子,更是激動不已,她們以前根本沒有想到女孩子還能上學,現在則更驚喜,在自己家的豆腐坊幹活還能掙到工錢,而且和男孩子的一樣多!
風靈兒的想的卻是先按這個方法試驗兩個月,讓哥哥姐姐們都參與進來,讓他們都明白生活不易,白花花的銀子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想掙錢、想過上好的生活就要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
等明年開春學堂開課後,孩子們都要上學,那時候所有的活都得大人們幹了。
如果以後再經營別的生意,光憑齊家這些人肯定忙不過來,免不得要請長工、短工或者夥計來幹活,到時候又是另一番光景。
豆腐坊開業的第一天,沒敢多做,頭天隻泡了五十斤豆子,出了二百斤豆腐,本以為大雪紛飛之下,很多人都不願出門,哪知道二百斤豆腐兩個時辰就全部賣完了。
因為有前幾天的宣傳,鎮上做生意的老板和掌櫃們都想嚐個新鮮,幾萬人的鎮上,總有一些人是要出來辦事的,那就順便買兩斤豆腐給家人嚐嚐鮮吧。
說實話,大冬天的,兩文錢能買到青菜是不可能的,但能買到一斤豆腐確實讓很多人感到很滿足。
剛到晌午就賣完了,大慶很快就算好了賬,二百斤豆腐賺了四百文錢,看著一堆實實在在的銅板擺在麵前,齊家人都很高興。
大家這下子都有了信心,以前,一大家子一個月也掙不了這些錢啊!
空間裏有金銀無數,金錢現在對於風靈兒來講隻是一個概念,但她認為今天賣豆腐賺的這四百文錢卻是有著特殊意義的。
這四百文錢雖然不多,對於有錢人來講幾乎不值一提,但卻承載了齊家一家的希望,有了這個手藝,無論這個天下誰當家,世道再如何變化,齊家的子孫總是能吃上飯的。
金山銀山都有揮霍一空的時候,但一門手藝掌握在自己手裏,是誰也拿不走的。
風靈兒現在不但希望爺爺奶奶能安享晚年,也希望齊家所有人都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包括二伯娘和豆花。
因為家庭是一個整體,就像一棵大樹,哪一個樹枝折斷了都是對大樹的傷害。
她在這個世界不知道還有多少日子,所以她得為齊家的未來多做一些打算。
大慶給大家算了一筆賬。
“刨去原料和咱們的工錢,今天一斤大豆得了六文錢的利,今天賣了五十斤大豆的豆腐,賺了三百文,咱的工錢是不變的,明天泡一百斤豆子,賣四百斤豆腐,咱的工錢還是那麽多,所以賣的越多,利就越大。”
對於幾輩子都在黃土地裏刨食、一天也掙不了十文錢的一家人來說,一天掙三百文錢真是太震撼了,現在有毛驢拉磨,也不需要人出多大力氣,所以大人和孩子們都認為這錢掙得太輕鬆了。
但大人們心裏都跟明鏡似地,豆腐坊賺的錢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支付學堂先生們的束侑那是遠遠不夠的,就按今天這個銷售量算,得幹半年才能賺夠三位先生的束侑。
“明天再多做十斤豆子的,還能再多賺點,豆腐坊隻是一個開始,咱家以後還要賣大棚菜、賣水果、賣茶葉、賣文房四寶……隻要全家人齊心協力,日子肯定能越過越好……”
大家聽著風靈兒的話,雖然有些東西聽得不大明白,但也都知道,齊家人從今以後可能真要靠自己的雙手,告別那種麵朝黃土背朝天,朝不保夕的生活了。
第二天,二百四十斤豆腐也是在上午就賣完了,如果不是提前給玄帝廟的香積廚送去了二十斤,估計和尚們又吃不上了。
第三天,三百二十斤也賣完了,晌午鋪子關門之前還有不少人來買,見豆腐賣完了,有人就說第二日早點來買。
第四天賣了三百六十斤,其中三十斤是下午賣完的,賣完後還有人來買。
因為是冬季,蔬菜少,玄帝廟香積廚那邊每天還想再多要十斤豆腐,而且齊家十幾口子也要吃,根據這幾日的銷售情況,大家決定每日按四百斤豆腐的量做。
於是,從第五天開始,齊家豆腐坊每天都是做四百斤豆腐,到下午申時過半時基本可以賣完,即使賣不完也在酉時之前打烊關門,剩餘的留著自己一家人吃。
每日四百斤豆腐就要消耗一百斤大豆,鎮上的那家糧鋪早就滿足不了齊家豆腐坊的需求量了,半個月後,齊文理幾乎天天都要趕著馬車跑到各個村莊上去收購大豆。
大豆產量不高,還是當地大部分家庭食用油的主要來源,而且在寒冷的冬季,幾乎家家戶戶都用大豆泡發黃豆芽,和大白菜、蘿卜一樣,是千家萬戶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之一。
一場大雪過後,天寒地凍,路滑難走,況且晝短夜長,齊文理一天下來也收不了多少大豆,比在豆腐坊幹活辛苦多了,但再辛苦他都不怕,就怕豆腐坊斷了大豆啊!
豆腐坊剛開業不久就遇到原料短缺的問題,這是風靈兒和所有齊家人事先都沒有想到的。
大伯專門到鎮上的糧鋪去問了,糧鋪掌櫃說現在天寒地凍的,路上不好走,他們在春節之前都不打算冒險到外地去倒騰糧食了。
風靈兒本來想看看如果沒有她的“特異功能”幫忙,齊家人是不是能夠解決豆腐坊經營中的所有問題,但眼看著家中庫存的大豆還有四五百斤,隻夠維持幾天的量了。
齊文理這幾天把方圓幾十裏的村莊都跑遍了,鎮上糧鋪裏的大豆也被齊家清空了,風靈兒跟爺爺奶奶和大伯商量過後,決定年前再去南方采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