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番聯軍攻打京津,根本原因自然是要瓜分中國的土地財富,但更直接的目的則是要解東交民巷的使館之圍。


    使館之圍發端於五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後向十一國宣戰,任命大學士榮祿為總指揮,率領武衛軍攻打東交民巷各國使館。


    榮祿領兵猛攻使館,七天之內,直攻到使館扼要肅王府,但卻再也攻不進去了。


    使館內一共隻有五百餘名聯軍,此外還有近三千名教民,教民以中國人居多,都是躲避義和團追殺而逃進使館的。


    麵對數萬清軍與義和團的進攻,聯軍與教民死守待援,雖然損失慘重,卻離奇地一次又一次地守住了。


    其實個中另有端倪。


    這一日,武衛右軍天津總兵張懷芝得到命令,帶領德國進口新式開花炮進京,榮祿令他炮轟使館。


    張懷芝心知這一炮轟下去非同小可,眼見清軍攻打使館日久不下,心中也起了疑心,躊躇之後,拜見榮祿,想討一封開炮手諭作證明。


    誰知榮祿請張懷芝坐下,看茶,東扯西扯,一扯就是半晌,就是不提手諭的事。


    張懷芝見了,多少也揣摩出來了榮祿的意思,便順水推舟,一坐就是一天。


    入夜,榮祿也倦了,站起身來,喃喃說道:“橫豎炮聲一響,裏麵是聽得見的。太後聽不到炮聲,我無法交差。”


    這話似乎是自言自語,又似乎是有意讓張懷芝聽見的。


    張懷芝聽得一愣,接著笑道:“原來太後想聽炮聲。榮中堂何不早示下?這事好辦得很。”


    張懷芝辭別而迴,告訴營官道:“大炮的炮位尺度不準,需要我親自測定。”


    於是在他的親自測定之下,當夜炮彈一顆接一顆,落在了一片片空地之中,而身在幽宮的慈禧太後,自然也聽到了她想聽到的滿城炮聲。


    於是數萬清軍與義和團圍攻使館區五十多天,從五月二十四日直到七月二十日,共發射四千多枚炮彈與一百多萬發子彈,陣亡一千餘人,隻擊殺六十六名洋人,而使館最終也沒能攻下來。


    這天,聯軍把京城圍做鐵桶,炮火漫天,廝殺一夜。沙俄軍把東便門炸出一個洞,衝入城去,與清軍交火。俄軍死傷百餘人,美國軍則趁機搭建雲梯,登上城牆,把星條旗插到京城樓頂。


    但最先到達使館的卻是默默無聞的英國軍。他們從下水道爬進城內,有如神兵突降,來到使館,嚇得清軍放過幾槍便倉皇逃走了。攻破京城的整場戰鬥中,英國軍共計陣亡一人,係死於中暑。


    隨著使館的解圍,聯軍在北京城裏應外合,清軍大潰,日本、沙俄、法國等軍隊也隨之於次日白天殺入城門,北京城失守。


    在聯軍攻打北京城門的當夜,顧暘已把蘇見黎帶迴客棧避難,由霍元甲師徒和武安承護定,顧暘則穿上夜行服,飛步往紫禁城而去。


    遠遠望見宮苑長牆,雍容肅偉,朱簷如飛。門柱之間,荷刀持戟,守將眾多。正中央是午門,矗立向天,冷氣凜然。


    顧暘拔步飛身,身移影動,神不知鬼不覺之間,已立在一處宮牆瓦頂。


    放眼向內縱望,但見月影掩住半麵紫禁城,卻把另一半映得霜白。一塊一塊的院落銜接拚合起來,組成浩瀚無垠的宮城。花木如海,四處星火閃動,清冽而滾燙,冷豔而詭異。


    “今日第一迴見這裏麵的景致,當真雄壯!聽說那慈禧住在儲秀宮……但這紫禁城如此之大,卻何處尋去?與其先去尋慈禧,倒不如先去瀛台捉那皇上。”


    顧暘在宮牆之上,尋思已定,忽聽牆下一人叫道:“什麽人?”


    顧暘循聲望去,卻跟那侍衛剛好對上了眼。那侍衛大喝一聲,與另一名侍衛舉槍便射,顧暘反身一個筋鬥,縱下地來。


    “有刺客!”


    眾侍衛齊齊端起機槍,放聲大叫,子彈亂射,路中央驀地一道黑光馳過,刮起半空沙塵,轉瞬不見了顧暘蹤影。


    顧暘沿著紫禁城前平地,向西南跑出一程,輾轉又奔過幾道街巷,到了片無人之境。


    遠遠地望見一片大湖,便似一塊烏黑的寶石,湖上有月波粼粼,湖心一團小島亮光。湖與小島周遭隱約可見不少侍衛。


    這裏正是南海,那小島便是瀛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劍如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傾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傾辭並收藏劍如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