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暘和老漢掘土掘了足足一日,才把那老屋的遺墟蓋成一個墳墓形狀的巨大土堆。顧暘燒紙供食,拜祭過爹娘,在村中流連一日,去老漢家投宿了一夜。
次日,顧暘請老漢去縣城吃飯,老漢拒絕,又以銀兩銅錢相贈,老漢堅辭不受。臨行,顧暘還是偷偷留下了一半盤纏,方才縱馬遠去。
顧暘行了七八日,輾轉來到直隸省廣平府威縣沙柳寨,與趙三多等首領相會,卻不見了當時擒來的徐濯埃。
趙三多坦言自他走後,蘇國南率軍突襲,眾首領隻得丟下徐濯埃,落荒而逃。迴到沙柳寨,又召集起兩三千人,這其中有一千餘人是之前敗逃幸存的拳民,聞他再度起事,又蜂擁而迴。
拳民們紅幘紅衫,腳蹬長靴,又打起“助清滅洋”大旗,不再向西進發,轉而揮軍北上。於路一麵前行,一麵也增編成員,走過幾個村鎮,竟又多了三五百人,或是居民,或是四海聞名前來投靠者。
說也奇怪,百姓們分明知道起事難,也知道義和拳被官兵鎮壓的慘跡,一個個中槍如草芥,但還就是願意加入進來。
可見百姓們活得還不如草芥。
雖然同樣是倒下,但與其甘做草芥,麻木地等候狂風摧殘,不如挺直腰杆,鬥上一鬥,便是倒下,也倒得痛快些。
前方便是魏候村地界,天色已晚,趙三多便止住兵馬,在村口紮帳歇息。路過之人見了,都覺納罕,長長的隊伍,直延伸出村外數裏之遙,漫山遍野,都是星星之火。
趙三多令顧暘和郭棟臣清點人數,二人足足數了半個多時辰,才走到人群最後。
“三千四百五十四人。”郭棟臣抱著個本子,提著根破毛筆,勾勾畫畫。
“三千四百五十一。”顧暘道。
郭棟臣問道:“你可把趙掌門和你我數進去了?”
顧暘一愣,拍了下腦袋,繼而跟郭棟臣相對大笑。
“郭兄,你先迴去跟趙叔匯報。”顧暘道,“我在這歇會兒。”
郭棟臣應了一聲,便夾著本子迴去了。
顧暘坐在村路旁的小矮溝岸上,舉頭望向夜空中的那彎月亮,隻見她在或黑或灰的雲霧之間若隱若現,時明時暗。
他看著那月,卻越看越不像月,倒像是他自己,又像是趙三多,又像是這個中國,又像是每一個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他想起在蓬萊山中時,師父曾給他念過這首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顧暘喃喃地念。
但,月畢竟是永恆的。
人呢?
顧暘淒然一笑。
人這一生,或達或貧,或善或惡,或智慧或愚蠢,或起伏或平庸,都注定是一場悲劇。
也許是他經曆得太多了罷。他九歲而孤,在深山一鎖,又是九年,出山之後,又見證了這許多事。
也許隻是他想得太多、太敏感罷。
他無比純粹,卻又無比複雜。
他臉上帶著笑,心頭卻含著淚。
其實,想得太多,並不能給人生和世界,帶來什麽實質性的改變。
但這荒謬的人生和世界,屬實不能不讓人多想。
顧暘想到此處,長歎一聲。
“好端端小夥,歎什麽氣?”一個沙啞卻又深厚的聲音響起。
顧暘一愣,轉頭望去,看見一位老漢的側影。他挺拔的鼻梁,深陷的雙目,一把灰白胡子撲簌如亂草,額上係著圈紅巾,正舉著個黃葫蘆,咕嘟咕嘟地喝著酒。
“看到這月亮,忽然開始想人生。”顧暘笑著道。
他在說的時候其實意識到,這話似乎有些搞笑,有些荒謬,但那話還是自然而然從嘴裏流出來了。
其實也說不上荒謬,人活著的每天,都是人生,是屬於自己的,便研究研究又如何!
那老漢笑道:“路還長,你還年輕。莫把人生看得太透了。”
顧暘一時不解。
“看不透的人生,才有意思。”那老漢笑道,“到了老夫這把年紀,不想看透,卻已看透了,隻能扮糊塗。”
說罷,那老漢張開大嘴,仰天舉起黃葫蘆,葫蘆口向下。
“遇見傷心事,不必歎氣,都是自然而然的,每個人都如此。”老漢說著,拍了拍葫蘆屁股,彈出幾滴酒,掉進他的嘴裏。“你看老夫這酒,還有多少?”
“快沒得喝了。”顧暘道。
老漢笑道:“差了!還有幾滴可喝嘞!”
顧暘聽得,心中一震,頓感那老漢的話似一抔冷冷的月光,淋在他的身上,把他全身的汗毛,都澆得直豎。
“大叔,你說得好,真好。”顧暘忍不住說道,忽然伸出手奪過老漢的酒葫蘆,把嘴仰天一張,那葫蘆裏的最後一滴酒,竟掉到了他的嘴裏。
顧暘隻感覺喉間一涼,那顆心卻沸起來。
“好!”那老漢並不著惱,反而鼓掌大笑,“要的就是這想喝便喝,想奪來便奪來的自在勁兒!”
顧暘咂了咂嘴唇,把葫蘆雙手遞還給老漢,問道:“大叔,你如何不跟他們一起坐,卻在此望月飲酒?”
老漢聽得,雙手按著葫蘆,沉默許久,淡淡地道:“老夫在想一位故人。……我的女兒。”
顧暘道:“她……她怎樣了?”
老漢道:“她被一個狗官擄了去。從此,老夫再沒見她一麵。……”
顧暘聽了,心中一動,道:“那狗官是誰?”
老漢話語雖故作平淡,但仍難掩牙縫間咬出的怒火。
“那個狗官,名叫單裳莊。”
次日,顧暘請老漢去縣城吃飯,老漢拒絕,又以銀兩銅錢相贈,老漢堅辭不受。臨行,顧暘還是偷偷留下了一半盤纏,方才縱馬遠去。
顧暘行了七八日,輾轉來到直隸省廣平府威縣沙柳寨,與趙三多等首領相會,卻不見了當時擒來的徐濯埃。
趙三多坦言自他走後,蘇國南率軍突襲,眾首領隻得丟下徐濯埃,落荒而逃。迴到沙柳寨,又召集起兩三千人,這其中有一千餘人是之前敗逃幸存的拳民,聞他再度起事,又蜂擁而迴。
拳民們紅幘紅衫,腳蹬長靴,又打起“助清滅洋”大旗,不再向西進發,轉而揮軍北上。於路一麵前行,一麵也增編成員,走過幾個村鎮,竟又多了三五百人,或是居民,或是四海聞名前來投靠者。
說也奇怪,百姓們分明知道起事難,也知道義和拳被官兵鎮壓的慘跡,一個個中槍如草芥,但還就是願意加入進來。
可見百姓們活得還不如草芥。
雖然同樣是倒下,但與其甘做草芥,麻木地等候狂風摧殘,不如挺直腰杆,鬥上一鬥,便是倒下,也倒得痛快些。
前方便是魏候村地界,天色已晚,趙三多便止住兵馬,在村口紮帳歇息。路過之人見了,都覺納罕,長長的隊伍,直延伸出村外數裏之遙,漫山遍野,都是星星之火。
趙三多令顧暘和郭棟臣清點人數,二人足足數了半個多時辰,才走到人群最後。
“三千四百五十四人。”郭棟臣抱著個本子,提著根破毛筆,勾勾畫畫。
“三千四百五十一。”顧暘道。
郭棟臣問道:“你可把趙掌門和你我數進去了?”
顧暘一愣,拍了下腦袋,繼而跟郭棟臣相對大笑。
“郭兄,你先迴去跟趙叔匯報。”顧暘道,“我在這歇會兒。”
郭棟臣應了一聲,便夾著本子迴去了。
顧暘坐在村路旁的小矮溝岸上,舉頭望向夜空中的那彎月亮,隻見她在或黑或灰的雲霧之間若隱若現,時明時暗。
他看著那月,卻越看越不像月,倒像是他自己,又像是趙三多,又像是這個中國,又像是每一個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他想起在蓬萊山中時,師父曾給他念過這首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顧暘喃喃地念。
但,月畢竟是永恆的。
人呢?
顧暘淒然一笑。
人這一生,或達或貧,或善或惡,或智慧或愚蠢,或起伏或平庸,都注定是一場悲劇。
也許是他經曆得太多了罷。他九歲而孤,在深山一鎖,又是九年,出山之後,又見證了這許多事。
也許隻是他想得太多、太敏感罷。
他無比純粹,卻又無比複雜。
他臉上帶著笑,心頭卻含著淚。
其實,想得太多,並不能給人生和世界,帶來什麽實質性的改變。
但這荒謬的人生和世界,屬實不能不讓人多想。
顧暘想到此處,長歎一聲。
“好端端小夥,歎什麽氣?”一個沙啞卻又深厚的聲音響起。
顧暘一愣,轉頭望去,看見一位老漢的側影。他挺拔的鼻梁,深陷的雙目,一把灰白胡子撲簌如亂草,額上係著圈紅巾,正舉著個黃葫蘆,咕嘟咕嘟地喝著酒。
“看到這月亮,忽然開始想人生。”顧暘笑著道。
他在說的時候其實意識到,這話似乎有些搞笑,有些荒謬,但那話還是自然而然從嘴裏流出來了。
其實也說不上荒謬,人活著的每天,都是人生,是屬於自己的,便研究研究又如何!
那老漢笑道:“路還長,你還年輕。莫把人生看得太透了。”
顧暘一時不解。
“看不透的人生,才有意思。”那老漢笑道,“到了老夫這把年紀,不想看透,卻已看透了,隻能扮糊塗。”
說罷,那老漢張開大嘴,仰天舉起黃葫蘆,葫蘆口向下。
“遇見傷心事,不必歎氣,都是自然而然的,每個人都如此。”老漢說著,拍了拍葫蘆屁股,彈出幾滴酒,掉進他的嘴裏。“你看老夫這酒,還有多少?”
“快沒得喝了。”顧暘道。
老漢笑道:“差了!還有幾滴可喝嘞!”
顧暘聽得,心中一震,頓感那老漢的話似一抔冷冷的月光,淋在他的身上,把他全身的汗毛,都澆得直豎。
“大叔,你說得好,真好。”顧暘忍不住說道,忽然伸出手奪過老漢的酒葫蘆,把嘴仰天一張,那葫蘆裏的最後一滴酒,竟掉到了他的嘴裏。
顧暘隻感覺喉間一涼,那顆心卻沸起來。
“好!”那老漢並不著惱,反而鼓掌大笑,“要的就是這想喝便喝,想奪來便奪來的自在勁兒!”
顧暘咂了咂嘴唇,把葫蘆雙手遞還給老漢,問道:“大叔,你如何不跟他們一起坐,卻在此望月飲酒?”
老漢聽得,雙手按著葫蘆,沉默許久,淡淡地道:“老夫在想一位故人。……我的女兒。”
顧暘道:“她……她怎樣了?”
老漢道:“她被一個狗官擄了去。從此,老夫再沒見她一麵。……”
顧暘聽了,心中一動,道:“那狗官是誰?”
老漢話語雖故作平淡,但仍難掩牙縫間咬出的怒火。
“那個狗官,名叫單裳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