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鹽堿之地
你們搞錯了,我真不是秦始皇 作者:萬花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非土和蒯徹都很清楚,吳廣說的是實情。
但這殺身之禍,豈是輕易就能把他嚇住的?
陳涉自知吳廣說的有些言重了,連忙起身對王非土拱手道:“王公子,此事當從長計議,我兄弟直言,還望王公子莫怪,快請坐。”
蒯徹桀桀怪笑一聲道:“你早出言不好嗎?非要讓你兄弟談。”
陳涉無奈苦笑:“我實在是做不了主,還望徹兄見諒。”
“嗬……”蒯徹懶得多言,和王非土對視了一眼,三人重新坐迴。
位置還是那個位置,但所占據的主動權已然悄悄有了微妙的轉變。
吳廣抬手道:“既然大家都拿出誠意,我也實不相瞞,在這薛郡,算上郡尉的兩萬人馬,我部足有八萬之眾。”
“嘶~八萬!”
嬴政悄悄道:“想不到反賊如此猖獗,竟然已經滲透到了朕的秦吏當中。”
“陛下,可能他說的少了,要若論上陳涉的人馬,恐怕得有十萬了。”
嬴政一想,的確如此。
“那他們有如此多的人馬,為何不直接將會稽郡和薛郡一並占了去,免得在此受這等鳥氣?”
“會稽郡?會稽有項氏在呢,他想吃也得有那個膽量!”
“不是說,項羽隻有三萬人嗎?八萬對三萬,應該有很大勝算的。”
“陛下您說錯了,那三萬統軍之人可是項燕之後,他若打,不單單是武力上的劣勢,而是會遭到各路人馬的唾棄,不要忘了,他們可也是打著楚國的旗號,在項梁背後捅刀,這是屬於不義之舉。”
還有一點王非土沒說:陳勝吳廣二人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項氏叔侄的鼎力支持才有如此多人追隨。
蒯徹穩穩坐下道:“八萬嘛,還可以談談,若是人少,這精鹽必定是太過貴重,完全沒有使用的必要。”
這說的倒是實話,鹽是作為糧餉給部下發放的,一般青鹽隻有上造以上才有資格領取,而吳廣帶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窮苦農民出身,哪有如秦吏們的歲奉那般嚴格。一般都是為了獎勵領軍的將士,才會給他們一些青鹽。
而上朝以下的徒旦、更卒、士伍,這些人隻要有口飯吃,他們就會願意為此拚命。
吳廣所率領的八萬人,可以說大部分都是一些沒什麽地位的更卒城旦,因為隻有這些人才願意跟著他們一起造反,那些士族貴族們就是他們的領頭羊,隻有得到貴族的經濟支持,這些人才能有一點造反的底氣。
所以別說精鹽了,就算是青鹽,若是人口基數達不到,他們是不可能有所需求的。
沒有?不吃就完了,哪還有功夫挑三揀四?
“說吧,這些精鹽你想換多少糧草?”
吳廣問出最關心的問題。
蒯徹哈哈一笑:“糧草,我主公有的是!”
王非土看了他一眼。
這老小子,他終於打算上我的賊船了?不過誰告訴他我不需要糧草了?張良那邊招募的五萬人馬一天消耗下來都得一千石,馬陵山所儲備的十幾萬石庫存是作為家底動不得的。
即使有鄒奭這個大冤種在那頂著,可還是以鹽政收入作為支出的,如此巨大的支出,試問誰看了誰不心疼?
吳廣不解地看向陳涉。
陳涉也一副茫然的表情。
其實陳涉隻知道張良在琅琊聚集了五萬人,美其名曰團練。
也不知道是從哪弄來的名詞,不過打的旗號是為了鎮壓叛軍和維護地方治安。
在這混亂的時代,誰不想假借震亂的旗號多招募點私兵。
按說鄒奭剛打了一場敗仗,大部分糧草都消耗一空,關鍵時刻有鹽頂著。但是人不能隻吃鹽不吃糧吧?
鹽可以想辦法提高產量,但糧食不行啊,一年下來就那麽點收成,如果鹽多糧少,隻會是水漲船高。
所以說,隻有糧食才是硬通貨。
“不要糧,那你們想要什麽?”
吳廣很是不解。
“嗬嗬……”蒯徹冷笑。
嘴沒心說,要糧才能換多少糧,剛才的道理誰都懂,關鍵是不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把鹽的價格打下來了,今後這鹽還怎麽賣?
“我們所帶之鹽乃是上好的精鹽,不賣,隻送!”
“什麽?隻送?”
吳廣一頭霧水地看看陳涉,兩人麵麵相覷。
“那倒好辦了,既然是送,就留下來吧。”
蒯徹嗬嗬一笑:“不過我們有個條件。”
看看,我就知道。
“什麽條件?”
蒯徹伸手一指道:“此去向東二百裏,有一個海安縣,隻要東楚王將此地獻出,這十鍾鹽就是你們的了。”
王非土把手抄了起來。
不愧是千門除將,一招就把這些沒見過世麵的土匪打的落花流水。
“你說什麽?十鍾鹽換一個海安縣?”
頓時兩個人奇怪地互看了一眼。
陳涉開口道:“王公子,您倒是說句話,真的要用十鍾鹽換一個海安縣嗎?”
王非土一笑,攤開手道:“我不太清楚,我說過,此事由徹兄全權做主,我聽他的。”
“可……”
轉而吳廣有點結巴道:“你,你確定要換海安縣?”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蒯徹十分肯定。
吳廣一拍大腿:“好,一言為定!”
這大腿拍的特別響亮,就怕拍的晚了王非土反悔。
說完,吳廣和陳涉相視而笑。
天下還有這樣做買賣的,用十鍾鹽換特娘的一塊鹽堿沼澤地。
那地方大部分都是常年荒蕪,而且緊挨東海,據說五百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呢。
鳥不拉屎的地方,占了也是白占,想要,盡管拿去。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立個契書吧?”王非土提議道。
“簽,這就簽!”吳廣站起來招唿一聲:“拿筆牘來!”
筆牘很快被送上來,由蒯徹親自執筆,在木牘上寫道:“三十七年九月戊子,東楚王吳、某等爰書:琅琊王氏公子言謁,願奉東楚王吳十鍾精鹽,東楚王吳言謁,以海安縣奉之……蒯徹書:”
放下筆,蒯徹又對筆跡吹了吹,然後便是呈給王非土和吳廣分別簽下字。
至此,這件事就算是板上釘釘,任誰也更改不了的了。
但這殺身之禍,豈是輕易就能把他嚇住的?
陳涉自知吳廣說的有些言重了,連忙起身對王非土拱手道:“王公子,此事當從長計議,我兄弟直言,還望王公子莫怪,快請坐。”
蒯徹桀桀怪笑一聲道:“你早出言不好嗎?非要讓你兄弟談。”
陳涉無奈苦笑:“我實在是做不了主,還望徹兄見諒。”
“嗬……”蒯徹懶得多言,和王非土對視了一眼,三人重新坐迴。
位置還是那個位置,但所占據的主動權已然悄悄有了微妙的轉變。
吳廣抬手道:“既然大家都拿出誠意,我也實不相瞞,在這薛郡,算上郡尉的兩萬人馬,我部足有八萬之眾。”
“嘶~八萬!”
嬴政悄悄道:“想不到反賊如此猖獗,竟然已經滲透到了朕的秦吏當中。”
“陛下,可能他說的少了,要若論上陳涉的人馬,恐怕得有十萬了。”
嬴政一想,的確如此。
“那他們有如此多的人馬,為何不直接將會稽郡和薛郡一並占了去,免得在此受這等鳥氣?”
“會稽郡?會稽有項氏在呢,他想吃也得有那個膽量!”
“不是說,項羽隻有三萬人嗎?八萬對三萬,應該有很大勝算的。”
“陛下您說錯了,那三萬統軍之人可是項燕之後,他若打,不單單是武力上的劣勢,而是會遭到各路人馬的唾棄,不要忘了,他們可也是打著楚國的旗號,在項梁背後捅刀,這是屬於不義之舉。”
還有一點王非土沒說:陳勝吳廣二人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項氏叔侄的鼎力支持才有如此多人追隨。
蒯徹穩穩坐下道:“八萬嘛,還可以談談,若是人少,這精鹽必定是太過貴重,完全沒有使用的必要。”
這說的倒是實話,鹽是作為糧餉給部下發放的,一般青鹽隻有上造以上才有資格領取,而吳廣帶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窮苦農民出身,哪有如秦吏們的歲奉那般嚴格。一般都是為了獎勵領軍的將士,才會給他們一些青鹽。
而上朝以下的徒旦、更卒、士伍,這些人隻要有口飯吃,他們就會願意為此拚命。
吳廣所率領的八萬人,可以說大部分都是一些沒什麽地位的更卒城旦,因為隻有這些人才願意跟著他們一起造反,那些士族貴族們就是他們的領頭羊,隻有得到貴族的經濟支持,這些人才能有一點造反的底氣。
所以別說精鹽了,就算是青鹽,若是人口基數達不到,他們是不可能有所需求的。
沒有?不吃就完了,哪還有功夫挑三揀四?
“說吧,這些精鹽你想換多少糧草?”
吳廣問出最關心的問題。
蒯徹哈哈一笑:“糧草,我主公有的是!”
王非土看了他一眼。
這老小子,他終於打算上我的賊船了?不過誰告訴他我不需要糧草了?張良那邊招募的五萬人馬一天消耗下來都得一千石,馬陵山所儲備的十幾萬石庫存是作為家底動不得的。
即使有鄒奭這個大冤種在那頂著,可還是以鹽政收入作為支出的,如此巨大的支出,試問誰看了誰不心疼?
吳廣不解地看向陳涉。
陳涉也一副茫然的表情。
其實陳涉隻知道張良在琅琊聚集了五萬人,美其名曰團練。
也不知道是從哪弄來的名詞,不過打的旗號是為了鎮壓叛軍和維護地方治安。
在這混亂的時代,誰不想假借震亂的旗號多招募點私兵。
按說鄒奭剛打了一場敗仗,大部分糧草都消耗一空,關鍵時刻有鹽頂著。但是人不能隻吃鹽不吃糧吧?
鹽可以想辦法提高產量,但糧食不行啊,一年下來就那麽點收成,如果鹽多糧少,隻會是水漲船高。
所以說,隻有糧食才是硬通貨。
“不要糧,那你們想要什麽?”
吳廣很是不解。
“嗬嗬……”蒯徹冷笑。
嘴沒心說,要糧才能換多少糧,剛才的道理誰都懂,關鍵是不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把鹽的價格打下來了,今後這鹽還怎麽賣?
“我們所帶之鹽乃是上好的精鹽,不賣,隻送!”
“什麽?隻送?”
吳廣一頭霧水地看看陳涉,兩人麵麵相覷。
“那倒好辦了,既然是送,就留下來吧。”
蒯徹嗬嗬一笑:“不過我們有個條件。”
看看,我就知道。
“什麽條件?”
蒯徹伸手一指道:“此去向東二百裏,有一個海安縣,隻要東楚王將此地獻出,這十鍾鹽就是你們的了。”
王非土把手抄了起來。
不愧是千門除將,一招就把這些沒見過世麵的土匪打的落花流水。
“你說什麽?十鍾鹽換一個海安縣?”
頓時兩個人奇怪地互看了一眼。
陳涉開口道:“王公子,您倒是說句話,真的要用十鍾鹽換一個海安縣嗎?”
王非土一笑,攤開手道:“我不太清楚,我說過,此事由徹兄全權做主,我聽他的。”
“可……”
轉而吳廣有點結巴道:“你,你確定要換海安縣?”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蒯徹十分肯定。
吳廣一拍大腿:“好,一言為定!”
這大腿拍的特別響亮,就怕拍的晚了王非土反悔。
說完,吳廣和陳涉相視而笑。
天下還有這樣做買賣的,用十鍾鹽換特娘的一塊鹽堿沼澤地。
那地方大部分都是常年荒蕪,而且緊挨東海,據說五百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呢。
鳥不拉屎的地方,占了也是白占,想要,盡管拿去。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立個契書吧?”王非土提議道。
“簽,這就簽!”吳廣站起來招唿一聲:“拿筆牘來!”
筆牘很快被送上來,由蒯徹親自執筆,在木牘上寫道:“三十七年九月戊子,東楚王吳、某等爰書:琅琊王氏公子言謁,願奉東楚王吳十鍾精鹽,東楚王吳言謁,以海安縣奉之……蒯徹書:”
放下筆,蒯徹又對筆跡吹了吹,然後便是呈給王非土和吳廣分別簽下字。
至此,這件事就算是板上釘釘,任誰也更改不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