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你這個想法經不住推敲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 作者:紅薯七十二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物理課,高老師踏著鈴聲走進了教室。
今天他的手上除了課本、熱水杯外,還拿著一根半人高的玻璃管,另外還提著一個不知道是什麽的機器。
他放好東西,從包裏拿出半張掌心大小的a4紙和一塊兩根手指大小的石頭,走到講台正前方。
高老師:“同學們,我手上現在有一塊石頭和半張a4紙,如果把它們放在同樣的高度讓它們落下的話,哪個東西會先落地?”
他一邊說著,一邊把兩樣物品放到身前和他脖子平齊的高度。
西漢。
劉徹努努嘴:“這還用說嗎?自然是石頭先落地。”
石頭明顯比那張紙重很多,重的物體肯定要比輕的先落地。
現在劉徹沒有其它緊要事情,反正也是閑著,他還是聽起了課。
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教室裏同學們異口同聲:“石頭先落地。”
高老師:“大家看我手上的東西,注意觀察啊。”
他說完話就把雙手鬆開了,石頭和紙張同時開始下落。
“砰”一聲,石頭很快就落到了地麵上,a4紙則晃晃悠悠跟在石頭後麵落下。
各朝代迴答了高老師問題的人都是一臉:你看我就說嘛,這種問題有什麽好問的,太明顯了。
高老師:“大家說得沒錯,石頭要比a4紙落得快。”
接下來高老師又拿出一個東西:“這是一張金屬片,我找個人感受一下金屬片和a4紙的重量。”
看著和前麵的a4一樣大小,泛著金屬光澤的片狀物品,古人們都在好奇高老師又要搞什麽名堂。
最前排的學生被高老師點起來感受重量,體驗完後,學生說:“金屬片要更重一些。”
高老師:“其實我之前用秤比較過它們的重量了,金屬片比a4紙重兩倍。如果現在讓這兩樣東西從一個高度落下,誰會先落地呢?”
古人:肯定還是重的啊!
他們十分奇怪高老師為什麽要找這麽多物品做同一個實驗。
戰國時期。
因為高老師還沒有打開課件,所以墨子的弟子們都在想今天高老師的授課內容。
現在墨家子弟都被墨子要求按時聽課,不能缺席後世的課程,尤其是物理這類理科科目,文科隨意。
暫時聽不懂也沒事,先把問題記下來,後麵大家一起討論。
弟子之一詢問墨子:“老師,您覺得今天高老師要講什麽知識?”
大家現在也習慣叫墨子老師了。
墨子思考了一會兒,迴:“我估摸著是速度和力學相關的內容。”
弟子們點點頭,覺得自家老師說的應該是對的。
實驗結果如大家所想,金屬片先落地。
高老師:“我們把剛剛的實驗都歸為物體的下落運動,這種運動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最早研究這個問題的人可能要從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學者亞裏士多德說起。”
“最早的時候大家可能不會去思考這些東西,為什麽不同的東西下落快慢會不一樣。”
西周。
姬發聽到古希臘的時候注意了一下,這個名字不是第一次聽到了。
他在心裏算了一下,亞裏士多德大概是在他們周朝後,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但他們周朝的時候那邊應該已經有文明了。
不知道這個國家還是地區在什麽地方,感覺也出了好些文明的。
要能找到的話,他還真想看看這不同的文明呢。
南北朝時期。
祖衝之對旁邊的祖暅說:“確實如此,這些現象在生活中司空見慣。”
就算開始的時候有人會出現一點疑問,但深入思考的沒有多少人。
慢慢地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思考,祖衝之覺得這就是後世所說的物理學說或者其他學說的一個建立過程吧。
祖衝之:“你說如果我們生活在更早的時期,是不是也不會想到一個物體的下落也能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
祖暅考慮片刻,點點頭:“阿爺說得有理。”
他們現在能研究這樣研究那樣,是經曆了很長時間才把研究觀念給建立起來的。
這個過程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要不注意還真可能容易忽略掉。
想想人類的發展史還真是挺特別的。
部分人在思考高老師話中的含義,想著前麵的兩個小實驗。
大部分人則有點不以為意,這部分人心裏發出疑惑:一個物體落地有什麽好研究的?
這樣弄的話,是不是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得研究啊,這也太累了一點吧?
搞這些事情難道是因為太閑了嗎?
他們在某些課堂上早就出現這種想法了,感覺後世的知識,一部分聽起來很有用,一部分聽起來沒什麽用。
甚至有人覺得研究這些東西是在浪費時間。
可奇怪的是,後世那個世界發展得這麽好,後世人也還在學。
所以即使大家心裏充滿了疑惑,還是盡量去聽,想著等多學一點估計就能理解了。
高老師:“亞裏士多德的想法是,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
聽到亞裏士多德的結論,大部分人:這個想法挺符合常識的,難不成輕的物體會比重的下落得快啊?
戰國時期。
墨子搖了搖頭:“不盡然,物體在運動的時候不是還有速度和加速度嗎?”
他覺得亞裏士多德的觀點過於武斷了。
亞裏士多德就是認為物體落地的快慢是由物體的重量決定的。
他剛剛隨手找了兩個重量差不多的木塊和一塊布,把布和其中一個木塊綁在一起,讓綁著布的木塊和沒綁著布的木塊從同一高度落下。
結果兩個木塊是差不多同時落地的。
根據亞裏士多德的的說法,木塊和布綁在一起後的重量要比什麽都沒綁的木塊重一些,綁了布的木塊會更快落地才是。
他的實驗對照物體可能粗糙了一點,但差距不大,這個實驗結果不符合亞裏士多德的想法。
隨隨便便就能把這個結論否定了,所以物體落地的速度和重量可能沒有直接關係。
墨子做實驗的時候墨家子弟們都在旁邊看著,也看出來亞裏士多德的想法站不住腳。
弟子們這個時候腦子裏都是:這位亞先生,你的這個想法真是經不住推敲。
懷疑或者想著驗證這個結論的人都在身邊尋找合適的東西做實驗。
在有些人吐槽這個實驗很無聊、沒用的時候,好幾個人都把亞裏士多德的想法推翻了。
高老師不知道在聽了他的話後,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實驗了。
他繼續說:“我們把a4紙捏成一團再和金屬片做一下落地實驗。”
三兩下就把手上的紙捏成一團,高老師把紙團和金屬片放到同一高度丟下。
金屬片和紙團是差不多時間落地的,甚至紙團好像要更快一點。
西漢。
劉徹:“咦?怎麽是同時落地的?他是不是換了一張紙啊?”
無論是打開的紙還是捏成團的紙,重量都是一樣的。
為什麽捏成團後落地速度變快了?劉徹懷疑高老師悄悄換了一張和金屬片同樣重量的紙。
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高老師在教室裏不同位置都扔了一次。
劉徹死死盯著高老師的手,沒發現他動手腳,那個紙團確實是最開始的那張紙。
劉徹:“有點意思喔,難道是因為有風嗎?”
不過在室內的話,風力可不太好感知出來。
各朝代剛才自己做過實驗的人:果然如此,和重量無關。
不信邪的人找了身邊的類似物品實驗,幾次之後還是一樣的結果。
他們試著把手上的東西橫著丟,豎著丟,疊著丟,試了很多個角度,每次都能有不同的結果。
嚴謹一點的人還自己在心裏讀秒,順便把結果記錄下來了。
幾個小實驗把很多人的興趣提了起來,沒想到非常常見的生活現象,換個方式就變得不同了,以前還真沒怎麽注意過。
今天他的手上除了課本、熱水杯外,還拿著一根半人高的玻璃管,另外還提著一個不知道是什麽的機器。
他放好東西,從包裏拿出半張掌心大小的a4紙和一塊兩根手指大小的石頭,走到講台正前方。
高老師:“同學們,我手上現在有一塊石頭和半張a4紙,如果把它們放在同樣的高度讓它們落下的話,哪個東西會先落地?”
他一邊說著,一邊把兩樣物品放到身前和他脖子平齊的高度。
西漢。
劉徹努努嘴:“這還用說嗎?自然是石頭先落地。”
石頭明顯比那張紙重很多,重的物體肯定要比輕的先落地。
現在劉徹沒有其它緊要事情,反正也是閑著,他還是聽起了課。
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教室裏同學們異口同聲:“石頭先落地。”
高老師:“大家看我手上的東西,注意觀察啊。”
他說完話就把雙手鬆開了,石頭和紙張同時開始下落。
“砰”一聲,石頭很快就落到了地麵上,a4紙則晃晃悠悠跟在石頭後麵落下。
各朝代迴答了高老師問題的人都是一臉:你看我就說嘛,這種問題有什麽好問的,太明顯了。
高老師:“大家說得沒錯,石頭要比a4紙落得快。”
接下來高老師又拿出一個東西:“這是一張金屬片,我找個人感受一下金屬片和a4紙的重量。”
看著和前麵的a4一樣大小,泛著金屬光澤的片狀物品,古人們都在好奇高老師又要搞什麽名堂。
最前排的學生被高老師點起來感受重量,體驗完後,學生說:“金屬片要更重一些。”
高老師:“其實我之前用秤比較過它們的重量了,金屬片比a4紙重兩倍。如果現在讓這兩樣東西從一個高度落下,誰會先落地呢?”
古人:肯定還是重的啊!
他們十分奇怪高老師為什麽要找這麽多物品做同一個實驗。
戰國時期。
因為高老師還沒有打開課件,所以墨子的弟子們都在想今天高老師的授課內容。
現在墨家子弟都被墨子要求按時聽課,不能缺席後世的課程,尤其是物理這類理科科目,文科隨意。
暫時聽不懂也沒事,先把問題記下來,後麵大家一起討論。
弟子之一詢問墨子:“老師,您覺得今天高老師要講什麽知識?”
大家現在也習慣叫墨子老師了。
墨子思考了一會兒,迴:“我估摸著是速度和力學相關的內容。”
弟子們點點頭,覺得自家老師說的應該是對的。
實驗結果如大家所想,金屬片先落地。
高老師:“我們把剛剛的實驗都歸為物體的下落運動,這種運動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最早研究這個問題的人可能要從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學者亞裏士多德說起。”
“最早的時候大家可能不會去思考這些東西,為什麽不同的東西下落快慢會不一樣。”
西周。
姬發聽到古希臘的時候注意了一下,這個名字不是第一次聽到了。
他在心裏算了一下,亞裏士多德大概是在他們周朝後,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但他們周朝的時候那邊應該已經有文明了。
不知道這個國家還是地區在什麽地方,感覺也出了好些文明的。
要能找到的話,他還真想看看這不同的文明呢。
南北朝時期。
祖衝之對旁邊的祖暅說:“確實如此,這些現象在生活中司空見慣。”
就算開始的時候有人會出現一點疑問,但深入思考的沒有多少人。
慢慢地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思考,祖衝之覺得這就是後世所說的物理學說或者其他學說的一個建立過程吧。
祖衝之:“你說如果我們生活在更早的時期,是不是也不會想到一個物體的下落也能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
祖暅考慮片刻,點點頭:“阿爺說得有理。”
他們現在能研究這樣研究那樣,是經曆了很長時間才把研究觀念給建立起來的。
這個過程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要不注意還真可能容易忽略掉。
想想人類的發展史還真是挺特別的。
部分人在思考高老師話中的含義,想著前麵的兩個小實驗。
大部分人則有點不以為意,這部分人心裏發出疑惑:一個物體落地有什麽好研究的?
這樣弄的話,是不是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得研究啊,這也太累了一點吧?
搞這些事情難道是因為太閑了嗎?
他們在某些課堂上早就出現這種想法了,感覺後世的知識,一部分聽起來很有用,一部分聽起來沒什麽用。
甚至有人覺得研究這些東西是在浪費時間。
可奇怪的是,後世那個世界發展得這麽好,後世人也還在學。
所以即使大家心裏充滿了疑惑,還是盡量去聽,想著等多學一點估計就能理解了。
高老師:“亞裏士多德的想法是,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
聽到亞裏士多德的結論,大部分人:這個想法挺符合常識的,難不成輕的物體會比重的下落得快啊?
戰國時期。
墨子搖了搖頭:“不盡然,物體在運動的時候不是還有速度和加速度嗎?”
他覺得亞裏士多德的觀點過於武斷了。
亞裏士多德就是認為物體落地的快慢是由物體的重量決定的。
他剛剛隨手找了兩個重量差不多的木塊和一塊布,把布和其中一個木塊綁在一起,讓綁著布的木塊和沒綁著布的木塊從同一高度落下。
結果兩個木塊是差不多同時落地的。
根據亞裏士多德的的說法,木塊和布綁在一起後的重量要比什麽都沒綁的木塊重一些,綁了布的木塊會更快落地才是。
他的實驗對照物體可能粗糙了一點,但差距不大,這個實驗結果不符合亞裏士多德的想法。
隨隨便便就能把這個結論否定了,所以物體落地的速度和重量可能沒有直接關係。
墨子做實驗的時候墨家子弟們都在旁邊看著,也看出來亞裏士多德的想法站不住腳。
弟子們這個時候腦子裏都是:這位亞先生,你的這個想法真是經不住推敲。
懷疑或者想著驗證這個結論的人都在身邊尋找合適的東西做實驗。
在有些人吐槽這個實驗很無聊、沒用的時候,好幾個人都把亞裏士多德的想法推翻了。
高老師不知道在聽了他的話後,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實驗了。
他繼續說:“我們把a4紙捏成一團再和金屬片做一下落地實驗。”
三兩下就把手上的紙捏成一團,高老師把紙團和金屬片放到同一高度丟下。
金屬片和紙團是差不多時間落地的,甚至紙團好像要更快一點。
西漢。
劉徹:“咦?怎麽是同時落地的?他是不是換了一張紙啊?”
無論是打開的紙還是捏成團的紙,重量都是一樣的。
為什麽捏成團後落地速度變快了?劉徹懷疑高老師悄悄換了一張和金屬片同樣重量的紙。
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高老師在教室裏不同位置都扔了一次。
劉徹死死盯著高老師的手,沒發現他動手腳,那個紙團確實是最開始的那張紙。
劉徹:“有點意思喔,難道是因為有風嗎?”
不過在室內的話,風力可不太好感知出來。
各朝代剛才自己做過實驗的人:果然如此,和重量無關。
不信邪的人找了身邊的類似物品實驗,幾次之後還是一樣的結果。
他們試著把手上的東西橫著丟,豎著丟,疊著丟,試了很多個角度,每次都能有不同的結果。
嚴謹一點的人還自己在心裏讀秒,順便把結果記錄下來了。
幾個小實驗把很多人的興趣提了起來,沒想到非常常見的生活現象,換個方式就變得不同了,以前還真沒怎麽注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