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恩格爾係數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 作者:紅薯七十二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三節課,數學。
南北朝。
祖衝之今天沒有做其它事,跑來聽林老師的課。
自從周末裴姝上傳小、初的教材後,除了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其餘時間他都用來研究現代數學了。
不僅是他,他還把他的兒子祖暅也一起拖來看教材,別人在聽其它課或者看劇的時間他都在學習,一點時間都沒有浪費。
經過一番廢寢忘食、挑燈夜戰之後,他把所有數學課本都過了一遍,還看了幾本小學科學課本。
其實隻要掌握了阿拉伯數字,這些內容學起來會很簡單,而阿拉伯數字早在上周他就運用熟練了。
小學的內容十分基礎,基本上是識數、認圖形、看方位、簡單的加減運算這些。
形式雖然有點變化,但本質不變,對祖衝之來說還是很簡單的。
他發現有的教材拿來給小孩做啟蒙書還是可以的,反正可以直接轉換成他們時期可以理解的文字。
這些課本對於窮苦人家還是很好的,他們有機會認字和識數了。
如果那些想著往上走走的人能夠堅持學習的話,說不定真的可以打破階級限製。
就祖衝之個人而言,雖然他自己出生於官家,但看了後世的情況後,祖衝之希望更多的人來研究科學。
靠幾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人越多,出來的人才也越多,迸發的思維也越廣。
他發現後世把數學、物理這些學科分得太開了,他總覺得放在一起研究的話會更好,就像文史不分家一樣。
前麵的語文、曆史課他也發現了,很多時候還是會岔學科講的,既然這樣的話就不應該分才是。
祖暅也看完了所有教材,感歎:“阿爺,本以為後世的數學和我們的差異甚大,沒想到還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
祖衝之點點頭:“是啊,看了這麽多,發現雖然有的表述有點不同,但其實都是研究那些問題的。”
他看過之後還是有所領悟的,還糾正了一部分之前的錯誤認知,他想,果然還是得從最基礎的資料看起。
加減乘除、方程、平方這些內容他們這個時候也都有,所以還是一脈相傳的。
當然,對於很多概念,後世的表述更加簡潔一些。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雞兔同籠的問題,後世的解法和他所知道的解法略有差異,但得出的結果是一樣的,也算是用另外的方法證明了結果的正確性了。
還有一個,他最近重新算了圓周率的數值,正想多番驗證一下它的準確性呢。
結果後世的課本給了他答案,他得出的3.這個數是正確的,後世甚至還給出了更精確的數據。
祖衝之很高興,因為自己算對了,不過新的疑問又出來了,後麵的數字是怎麽算出來的?
北宋。
蘇軾看到堂上的官家沒注意到他,悄咪咪地挪了兩步,挪到了司馬光的背後。
他輕輕拽了拽司馬光的袖子:“公實兄,你看後世三年級的教材了嗎?後世人寫了你呢?話說你小時候真的砸甕救過人嗎?怎麽從沒聽你說過?”
司馬光瞥了他一眼,把自己的袖子拉迴來,沒理蘇軾。
昨天家裏的人就和他說了這件事,他自己也去看了,課本上確實寫了。
他不想說話,就覺得蘇軾真閑,還有時間去看小學課本。
蘇軾看司馬光沒理他也沒生氣,迴想起後世課本上的趣事。
嘿嘿,他去看教材就是想多了解一下後世罷了,沒想著找什麽美食食譜。
雖然各忙各的,還是有人在認真聽課的。
本節課重點,函數及其表示方式。
很多人表示:真好,又學到一個新概念。
清朝。
李善蘭覺得這些概念一點都不陌生,畢竟這正是他在研究的內容。
之前他就翻譯函數了,還有對數、三角函數等。
能跟著後世的角度重新學習一下還是挺好的,數學嘛,就得學會從不同的維度思考。
整節課下來,大家印象最深的一個詞是恩格爾係數。
林老師:“現在的國際上常用恩格爾係數表示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爾係數越低,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
“大家知道恩格爾係數是怎麽算的嗎?恩格爾係數是......大家看一下下麵這張表,思考一下該怎麽用函數表示?”
西漢。
劉徹:“聽得有點懵,在支出相同的情況下,購買食物越多的話表示這個家庭或地區的人越窮,用於食物的支出越少,則表示家庭和地區越富越?”
“可吃食無論是富裕還是不富裕,不都是必要的支出嗎?怎麽就能靠食物的支出評價富裕不富裕?”
聽到這個疑惑,朝堂上的人一時迴答不上來,他們沒做過這方麵的調查,也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桑弘羊猶豫一瞬,迴:“或許因為食物本來就是家庭的必要支出,這筆錢不得不出。當收入減少的時候,購買其它不必要的東西的支出就會減少。”
“畢竟隻有在吃飽的情況下,人才會有多餘的閑錢去買其它不是那麽緊要的東西。這樣一算,食物的支出占比就變大了,所以就變相地說明經濟條件變差了。”
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對不對,但他覺得這個算法不太適用於他們這個時期。
或許是後世獨特的經濟製度下出現的一個概念吧?
其實他感覺要解決這個問題挺簡單的,一是提高收入,二是政府抑製食物的價格就好了,甚至是適當的降降價。
這樣一來,這個數據明麵上就好看很多了。
就是種糧食和搞吃食的人會稍微慘一些,不過要是相關鏈上的其它東西也跟著降價的話,影響倒也不大。
而且這和整體環境有關,不是說調整一方麵就可以的。
反正就是要說簡單也簡單,要說容易也不難吧。
幸好後麵的話他沒有說出來,不然劉徹肯定會用後世的一句話迴他:真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聽到桑弘羊這麽說,劉徹點點頭,好像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以後大漢發展起來的話,可能還是得用這個係數去衡量漢朝是不是真的富強起來了。
劉徹:“行吧,行吧,先記下來,桑弘羊你找個機會讓人驗證一下,看看這個係數是不是真的準確。”
桑弘羊:“臣領旨。”
很多朝代的皇帝聽到這種衡量標準的時候,都派人去驗證了,他們想看看自己的王朝是真的富裕還是虛假的富裕。
南北朝。
祖衝之今天沒有做其它事,跑來聽林老師的課。
自從周末裴姝上傳小、初的教材後,除了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其餘時間他都用來研究現代數學了。
不僅是他,他還把他的兒子祖暅也一起拖來看教材,別人在聽其它課或者看劇的時間他都在學習,一點時間都沒有浪費。
經過一番廢寢忘食、挑燈夜戰之後,他把所有數學課本都過了一遍,還看了幾本小學科學課本。
其實隻要掌握了阿拉伯數字,這些內容學起來會很簡單,而阿拉伯數字早在上周他就運用熟練了。
小學的內容十分基礎,基本上是識數、認圖形、看方位、簡單的加減運算這些。
形式雖然有點變化,但本質不變,對祖衝之來說還是很簡單的。
他發現有的教材拿來給小孩做啟蒙書還是可以的,反正可以直接轉換成他們時期可以理解的文字。
這些課本對於窮苦人家還是很好的,他們有機會認字和識數了。
如果那些想著往上走走的人能夠堅持學習的話,說不定真的可以打破階級限製。
就祖衝之個人而言,雖然他自己出生於官家,但看了後世的情況後,祖衝之希望更多的人來研究科學。
靠幾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人越多,出來的人才也越多,迸發的思維也越廣。
他發現後世把數學、物理這些學科分得太開了,他總覺得放在一起研究的話會更好,就像文史不分家一樣。
前麵的語文、曆史課他也發現了,很多時候還是會岔學科講的,既然這樣的話就不應該分才是。
祖暅也看完了所有教材,感歎:“阿爺,本以為後世的數學和我們的差異甚大,沒想到還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
祖衝之點點頭:“是啊,看了這麽多,發現雖然有的表述有點不同,但其實都是研究那些問題的。”
他看過之後還是有所領悟的,還糾正了一部分之前的錯誤認知,他想,果然還是得從最基礎的資料看起。
加減乘除、方程、平方這些內容他們這個時候也都有,所以還是一脈相傳的。
當然,對於很多概念,後世的表述更加簡潔一些。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雞兔同籠的問題,後世的解法和他所知道的解法略有差異,但得出的結果是一樣的,也算是用另外的方法證明了結果的正確性了。
還有一個,他最近重新算了圓周率的數值,正想多番驗證一下它的準確性呢。
結果後世的課本給了他答案,他得出的3.這個數是正確的,後世甚至還給出了更精確的數據。
祖衝之很高興,因為自己算對了,不過新的疑問又出來了,後麵的數字是怎麽算出來的?
北宋。
蘇軾看到堂上的官家沒注意到他,悄咪咪地挪了兩步,挪到了司馬光的背後。
他輕輕拽了拽司馬光的袖子:“公實兄,你看後世三年級的教材了嗎?後世人寫了你呢?話說你小時候真的砸甕救過人嗎?怎麽從沒聽你說過?”
司馬光瞥了他一眼,把自己的袖子拉迴來,沒理蘇軾。
昨天家裏的人就和他說了這件事,他自己也去看了,課本上確實寫了。
他不想說話,就覺得蘇軾真閑,還有時間去看小學課本。
蘇軾看司馬光沒理他也沒生氣,迴想起後世課本上的趣事。
嘿嘿,他去看教材就是想多了解一下後世罷了,沒想著找什麽美食食譜。
雖然各忙各的,還是有人在認真聽課的。
本節課重點,函數及其表示方式。
很多人表示:真好,又學到一個新概念。
清朝。
李善蘭覺得這些概念一點都不陌生,畢竟這正是他在研究的內容。
之前他就翻譯函數了,還有對數、三角函數等。
能跟著後世的角度重新學習一下還是挺好的,數學嘛,就得學會從不同的維度思考。
整節課下來,大家印象最深的一個詞是恩格爾係數。
林老師:“現在的國際上常用恩格爾係數表示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爾係數越低,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
“大家知道恩格爾係數是怎麽算的嗎?恩格爾係數是......大家看一下下麵這張表,思考一下該怎麽用函數表示?”
西漢。
劉徹:“聽得有點懵,在支出相同的情況下,購買食物越多的話表示這個家庭或地區的人越窮,用於食物的支出越少,則表示家庭和地區越富越?”
“可吃食無論是富裕還是不富裕,不都是必要的支出嗎?怎麽就能靠食物的支出評價富裕不富裕?”
聽到這個疑惑,朝堂上的人一時迴答不上來,他們沒做過這方麵的調查,也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桑弘羊猶豫一瞬,迴:“或許因為食物本來就是家庭的必要支出,這筆錢不得不出。當收入減少的時候,購買其它不必要的東西的支出就會減少。”
“畢竟隻有在吃飽的情況下,人才會有多餘的閑錢去買其它不是那麽緊要的東西。這樣一算,食物的支出占比就變大了,所以就變相地說明經濟條件變差了。”
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對不對,但他覺得這個算法不太適用於他們這個時期。
或許是後世獨特的經濟製度下出現的一個概念吧?
其實他感覺要解決這個問題挺簡單的,一是提高收入,二是政府抑製食物的價格就好了,甚至是適當的降降價。
這樣一來,這個數據明麵上就好看很多了。
就是種糧食和搞吃食的人會稍微慘一些,不過要是相關鏈上的其它東西也跟著降價的話,影響倒也不大。
而且這和整體環境有關,不是說調整一方麵就可以的。
反正就是要說簡單也簡單,要說容易也不難吧。
幸好後麵的話他沒有說出來,不然劉徹肯定會用後世的一句話迴他:真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聽到桑弘羊這麽說,劉徹點點頭,好像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以後大漢發展起來的話,可能還是得用這個係數去衡量漢朝是不是真的富強起來了。
劉徹:“行吧,行吧,先記下來,桑弘羊你找個機會讓人驗證一下,看看這個係數是不是真的準確。”
桑弘羊:“臣領旨。”
很多朝代的皇帝聽到這種衡量標準的時候,都派人去驗證了,他們想看看自己的王朝是真的富裕還是虛假的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