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語文課是幾篇人物通訊連講,第一個人就是袁老。講完袁老,接著講了一位科學家和一位在平凡崗位上的銷售員。


    看到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觀看直播的人有點不太理解,為什麽要把完全沒有任何聯係的三個人放在一起討論。


    宋老師總結:“這三篇人物通訊都是通過典型事件來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比如袁老他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尋找他夢想中的水稻;銷售員麵對不講理的客戶時是怎麽處理的,他下班後累得上個樓梯都需要扶牆;科學家包裏麵一張又一張的小紙條等。這些細節描寫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


    唐朝。


    韓愈迴想著前麵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心裏飛速思考。


    他覺得後世這些文章真的挺奇特的,除了描寫重要事件,很多時候還要把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甚至是可以簡略的對話都清清楚楚地寫出來。


    某些內容讓他有一種十分繁瑣的感覺。


    用他們時期的話語可能幾百字就搞定了,換到後世之後可能需要上千字。他思考著有沒有這個必要。


    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但是寫話本小說的作者們就比較習慣這種寫法了。


    雖然這些人物通訊是寫真實事件的,但是他們知道,裏麵絕對經過藝術化處理,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比較能吸引到人。


    宋老師:“生活在一個信息社會,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和訊息接觸。時代賦予了新聞工作者一個神聖使命,他們的工作就是研究和掌握包括人物通訊在內的新聞的寫作方法,通過新聞來反映社會各界多姿多彩的人物和事件。”


    接著宋老師講述了新聞及其價值。


    聽完,大家對這個古今異義的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唐朝。


    李世民品味著新聞、媒體等概念,突然理解了後世的人為什麽會知道那麽多東西了。


    除了書本上的東西,原來他們還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了解社會。


    之前在課間休息的時候,他看到有的學生在討論問題,那些問題涉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麵麵,已經遠遠超出書本內容了。


    不過對於媒體這個東西,他是持保留意見的,沒有覺得太好。


    北宋。


    蘇軾看著宋老師展示在課件上的新聞案例,一臉思索。


    這其實可以說就是他們這個時期的邸報,可是載體和形式又有所不同。


    各朝代的邸報是掌握在官家手上的,一般隻在官員之間傳閱。民間是禁止發行小報的,一旦被發現私人刊發,將會受到嚴厲查禁。


    可是看著後世新聞多種多樣的形式,他有點不解:後世把這個權力放給普通大眾了嗎?


    雖然說以民為本,但是如果把新聞權力完全放開,對於國家治理不太有利吧?


    即使後世的z國已經十分得民心了,但一個政府是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另外再加上一些外部勢力的插手,如果有人想要抹黑當權組織,他們將會不遺餘力地大肆撰造浮言,胡亂傳播,這種危害還是挺大的。


    蘇軾有點想不通後世這種模式,加上後世信息傳遞的速度相比他們這些時期更是驚人,他覺得新聞的管理更難了。


    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


    清朝。


    雍正看著課件上的媒體分類,什麽大眾傳媒、小眾傳媒,還有什麽官媒和自媒體等多種新聞傳播模式,也是十分好奇後世的政府是怎麽平衡和管理這個問題的。


    他看到這些自媒體人討論的事情範圍還挺廣的,小到個人的生活,對文化的理解,大到時事甚至政治解讀。


    尤其是想到後世的人口總量,他對這個問題更好奇了。


    宋老師:“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遷都會引起傳媒的調整與變化。反之,大眾傳媒對社會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培養大眾的欣賞趣味,引導輿論及推動社會邁向文明等。”


    “人物通訊作為人物報道的一種,肩負著反映社會主流價值觀、國家宣傳導向、傳播文化與價值的責任。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動為新聞,重在表現人物的品質、性格和精神麵貌,通過個別顯示一般,通過平凡突出偉大,達到揭示時代特征、感染並且教育讀者的目的。”


    秦朝。


    秦始皇認真思考著後世的媒體問題。


    其實宋老師說的話是沒錯的,個人接觸的信息有限,如果想要更完整全麵地了解社會,讓民眾對政府產生認識和信任,傳媒的力量不可或缺。


    但同樣的,如果有人想要顛覆政權,把社會搞亂,傳媒同樣是一把利刃,它的殺傷力是不可忽視的。


    如果是簡單地引導民眾的趣味也就罷了,但在引導趣味的時候避免不了夾帶私貨,端看用的人是怎麽做的。


    之前秦始皇是想通過愚民的方式治國的,不讓普通民眾知道更多,可是現在有了直播屏,這個想法自然是要調整的。


    即使他們大秦也要有媒體,媒體的掌控權得握在他手上。


    唐朝。


    李世民品味著人物通訊的責任和展現形式,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


    他們大唐有很多名人能臣,如果把這些人的事跡大肆傳揚給民眾,尤其是愛國思想,盡量引導大家學習這些人的優良品行,對於國家的治理其實是有重要意義的。


    其實他們也不是沒有這樣的引導,隻不過之前宣揚的範圍比較小,涉及到的人群單一一點。


    現在有了直播屏,其實是不是也可以利用一下它?


    通過名人名臣的思想和精神盡量多地去給民眾做思想工作,沒錯,就是思想工作,他現在已經被後世的政治影響了。


    感覺思想工作這種方式特別適合用於政治管理。


    宋老師還詳細講解了一下人物通訊寫作的注意事項。


    (1)抓住吸引讀者的“故事”;


    (2)打造動人的細節。


    明朝。


    聽完宋老師的話,馮夢龍一臉認同,他寫話本的時候就是這樣搞的。


    選擇故事的時候他也很講究的,能夠表現人物的特點,中途盡量多設計一點懸念,要讓故事顯得跌宕起伏,還要有吸引力,不然很難獲得讀者的認同。


    比如他的短篇故事《賣油郎獨占花魁》,是的,按照後世的劃分,這就屬於短篇。


    這個故事就比較特別,花魁娘子和賣油郎,兩個身份懸殊的人,碰到一起後會產生什麽樣的反應?


    這個設置夠吸引人吧?


    馮夢龍心裏有點自得,覺得自己其實還挺有才華的,能夠想到這樣的設定。


    宋老師:“當然,人物通訊故事化有一條底線,就是人物故事必須是真實的,不能藝術化,否則就失去了新聞的真實性,人物通訊就變成小說了。”


    “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的記者莫林說過,一篇理想的新聞報道應該能夠把讀者帶到現場,使他能夠看到、感受到,甚至聞到當時所發生的一切。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得收集相關細節,如麵部表情、音調、姿勢等。”


    西漢。


    司馬遷聽著人物通訊寫作的要求,在內心咂舌:這種文體的要求還是有點高的,又要真實性,又要趣味性,和寫史差異還是挺大的。


    很快,他又想:基於真實性的加工一下,倒也沒有太大問題,不要偏離本質就好了。


    這個什麽莫林說的東西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就是一直秉持著這種想法寫作的,想把看的人帶入到那些未曾親眼所見的曆史裏。


    各朝代很多人把宋老師說的內容記下了,想著後麵有機會了嚐試一下這種寫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薯七十二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薯七十二變並收藏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