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午第一節課是語文課。


    七點五十分正式開始上課。


    宋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幾首現代詩,因為教學目標相同,所以我們放在一起來講。早讀課上已經讓大家仔細朗讀過幾首詩了,現在我們直接進入正題。”


    聽到現代詩的時候,觀看直播的古人有點好奇,後世的詩歌是什麽樣子的?


    上節語文課講到的《沁園春·雪》和古代的曲子在格式上沒什麽大差別,他們想著詩應該也是一樣的吧。


    宋老師:“我們先來看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和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側》。”


    聽到這個標題,有些古代文人有點疑惑,在想放號是什麽意思?


    唐朝,李白:立在地球邊上,這人的想法和我一樣大膽,夠氣魄。


    因為篇幅短,宋老師把兩首詩快速地朗讀了一遍:“無數的白雲正在空中怒湧,啊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情景喲......”


    聽完後,許多古人滿頭問號:這就是後世的詩歌?


    唐朝,李白:內容是挺有氣勢的,但會不會過於直白了一點?


    唐代,韓愈:不是五言,不是七言,也不是九言,這是什麽新體裁?


    北宋,蘇軾:這是長短句,應該算曲子詞吧?但感覺也不太像啊。


    北宋,王安石:我們開展詩文革新運動,確實是主張實用性,後世的詩雖然摒棄了浮華之風,但是也太過於簡單了一些吧?


    明朝,朱元璋:哈哈,沒想到有人作的詩比我的還淺顯易懂,我好歹還講究一下字數對仗呢。


    清朝,乾隆:我覺得還是我寫得好。


    宋老師:“學習這兩首詩,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尋找詩中的‘我’,對比一下他們分別是什麽樣的形象。”


    唐朝,杜甫:又要逐字逐句解析這些詩歌了嗎?


    宋老師:“第一句......這兩個‘啊’字,表示了感慨,驚訝,發自內心地對於自由追求的感慨。‘呦’字,是......最後兩句是在感慨之中對力進行讚美。”


    北宋,蘇軾:辨析那些物體、景物也就算了,連表示語氣的詞語也要解釋嗎?


    宋老師:“我們來看一下時代背景,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五四運動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一個巨人站在地球邊全方位地俯瞰地球,他發出怒號、呐喊,想象著怒湧的白雲、壯麗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希望這些強勁的力量可以摧毀舊世界、舊製度。”


    北宋,王安石:是這樣的意思嗎?竟然蘊含了這樣強烈的情感。


    宋老師:“《峨日朵雪峰之側》這首詩開篇就出現了‘我’,這句詩......”


    就下來的時間,宋老師詳細地解釋了詩歌裏麵每一個意象及作者表達的情感,給古人們聽得一愣一愣的。


    宋老師:“這兩首詩裏麵的‘我’就是這樣的。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聞一多這首《紅燭》。”


    因為這首詩稍微有點長,所以宋老師沒有通讀,隻是截取了其中一段:“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紅燭啊!這樣紅的燭......”


    看到這首詩比之前的那兩首還長,古人們再次驚訝。


    唐朝,李商隱:咦,開頭這句不是我的詩嗎?


    唐代,柳宗元:這麽多字,應該當作文章來看了吧?看來後世是完全放棄了儷辭的行文要求了,和駢文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了,文字過於冗長了一點。


    北宋,蘇軾:其實後世這些詩歌通俗易懂、表達直截了當、內容清晰透徹、情感也淋漓盡致,字句、音韻無拘無束,但應該難以記憶、不便流傳吧?


    北宋,李清照:行文自由,表達直接,易於解讀,敘述細膩、生動,其實。。。。。。算了,還是不太能欣賞後世這種詩歌。


    一些比較堅持古文文風的人:胡鬧,平仄、音韻、格律呢?字數也如此隨性,詩歌詩歌,這能叫詩嗎?詩歌應該具備的含蓄、凝練、言簡意賅的特點完全沒有,我們的詩歌是講究‘練字’的,這麽直白的話不如直接把生活中的對話也叫詩算了。


    古人們在自己的朝代對新舊詩歌進行了激烈地探討。


    有人認為這些新詩並非毫無可取之處,無論是在字數、句式還是形式上相對舊詩來說要自由很多,表達的時候可以加入更細膩豐富的情感,讀起來也還是朗朗上口的。


    有人認為新詩沒有美感可言,含蓄、深遂、迴味、朦朧、粗放這些情感都丟棄了,拋棄了傳統,沒有民族特性。


    為此,甚至有的地方還展開了辯論賽。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雖然不太理解這些詩歌的創作背景,但是他們能看懂啊。


    所以當然是後世這種大白話詩更能讓他們接受了,那些文人墨客寫的東西,他們可不怎麽喜歡。


    看了幾首後世人寫的新詩,有的人想著如果這樣的都能稱作詩歌的話,其實他們也是可以寫的。


    他們不是文豪,可能就是簡單地有點知識儲備,但是作為普通人其實也有很多想要表達的思想,比如對某些人物的看法,對社會的看法。


    裴姝所在的這個後世發展得這麽好,他們都能寫這樣的詩,說明這些詩是好的,他們這些古人為什麽就不能寫呢?


    這種新詩感覺都不受限製,也不用細數推敲,表達盡興就好了。


    幾首現代詩歌的出現,在古人心中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


    在古人們討論的當頭,宋老師的課程已經進行到了後半階段。


    宋老師:“最後我們一起來從古今詩歌中找出含有‘蠟燭’及其意象的詩句,思考‘蠟燭’的象征內涵及其蘊含的作者情感。”


    學生一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學生二號:“剛剛詩裏麵引用的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唐朝,李商隱:怎麽舉的例子都是我的?我的詩歌在後世流傳度這麽廣嗎?


    宋老師:“很好,請大家說說李商隱這句‘蠟炬成灰淚始幹’裏麵的‘蠟炬’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幾部分?‘紅燭’又被解構成了哪幾部分?”


    在同學們迴答之後,宋老師做了一個總結:“‘蠟炬’被分解成了‘灰’和‘淚’兩個部分,‘紅燭’的更複雜一點,被分解成了‘色’‘灰’‘淚’‘光’四個部分......”


    聽完這個講解的李商隱:等我想想,我作詩的時候有考慮過這麽多東西嗎?好像沒有吧?完了,有點不確定了。


    在李商隱自我懷疑的時候,宋老師今天的主要內容已經講完了,看了手表還剩下點時間。


    她合上課本,在講台上微笑著問底下的人:“大家還記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主要讚頌什麽的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薯七十二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薯七十二變並收藏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最新章節